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选编。
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词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3.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4.理趣: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5.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是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成为建安风骨。
6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解释: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代表是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楔子: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窦娥冤》中交代窦娥身世的楔子。
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由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话本:说书(说话)艺人的底本。
看书168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文艺样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南戏:书本282、286台阁体:明朝永乐年间,号称“三杨”的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的诗称为“台阁体”。
他们的诗歌粉饰现实、歌颂功德,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气节。
茶陵诗派:明成化之后,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自称宗法杜甫,追求格律声调;以图洗涤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风气。
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地带有市民色彩,具体表现是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其中以唐寅和祝允明的诗歌及生活方式最具有代表性。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文学思想是复古,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的空廓、浮泛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导语: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方式,承载着历史、民俗、哲学等众多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周南》、《关雎》、《卫风》、《国风》等15篇组成,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代人们的宴饮、爱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诗经以其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知和思考。
2. 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以整齐、工整的辞藻和语言结构组成的文章,通常用于见礼、赠文、祭文等场合。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常常以富有感情、华丽多彩的语言,表达人们对友情、爱情、亲情等的思念和赞美。
3. 骈文: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指使用平行的句子结构、重复的修辞手法、对仗的语言形式等特点构成的文学作品。
骈文在唐宋之间较为盛行,其形式多样,无论是骈体诗、骈话还是骈文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学追求。
4.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的诗歌形式。
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因为其节奏感强、句子紧凑的特点,而且它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值得赞扬。
七言绝句的优美旋律、准确表达和富有意象的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5. 韵文与散文:韵文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韵文是指有一定的韵律、音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和骈文。
散文是指不受音律约束、按照自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组织的文学形式。
韵文通常具有较高的节奏感和音韵的美感,而散文则更注重细腻的抒发和真实的揭示。
结语: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音韵之美、修辞之妙以及对社会、情感的深入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学者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术语和术语的解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文学名词体系。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名词汇总,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中国从夏代的历史起源开始,到清末,跨越六朝、十六国、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以及一些主要宗教派别,在时间长达三千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学作品。
二、上古诗歌上古诗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古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诗歌最初以神话、哲学讨论和抒情性叙述为主,但后来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话题。
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部书籍与五部书籍,其中四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尚书》和《礼记》。
四书五经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和理念,既是古代史实的体现,又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宝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当中的一种,以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最为流行,宋词以精致的文字、灵动的画面、诗意的议论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出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所出现的文学作品,它是宋词、诗词、元曲等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延续,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写照。
当代文学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其内容包括科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类型。
六、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文体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修辞文学研究的基础。
古代文言文以《汉书》、《史记》、《诗经》以及宋明以来著名的文学著作为代表,为弘扬和传播古代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在今天可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殷商王室崇尚迷信,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刻写在上面。
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间有少数记事文字也常与占卜有关,所以一般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是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
如从卜辞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可知殷代已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从“牛”“羊”“犬”“豕”等字以及对这些牲畜大量宰杀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已很发达;从“奴”“仆”“臣”“妾”等字,又可知当时的阶级关系已很分明。
总之,甲骨卜辞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铜器铭文:铜器铭文即金文,旧时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殷商时代的铜器已有简单的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
这些铭文的内容很复杂,大抵不外记录有关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之类。
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一般不能过长,大都不过数十字,但个别也有三、五百字的,如《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
铜器铭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周易》卦、爻辞:《周易》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是“卦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则是“爻辞”。
这些卦、爻辞的时代已难确指,其中有些片断反映了殷商时的史实,有重要史料价值。
在其叙述吉凶事象时,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凝炼,又多用韵,有一定文学价值。
如“履霜,坚冰至”(《坤》“初六”)就形象地说明事物将变时,初见征象,变化随即到来,其中含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4、诗三百:“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并无“经”字,只称“诗”或“诗三百”。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三百”即指《诗经》。
《诗经》本为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唐宋)整理一、名词解释1、中兴四大家:是进入南宋以后,在现实的灾难动荡和江西诗派诗人主观求变的爱国主义诗歌创作潮流中,出现的取得重大创作成就的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他们摆脱了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2、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3、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4、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5、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由江湖游士组成的一个松散的作家群,因刊印《江湖集》而得名,他们投谒交游,人品和诗风都比较复杂,风格较为多样,内容反应底层生活,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等。
6、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7、元白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1.上官体1)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2)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3)代表作家:上官仪《旧唐书·上官仪传》:“(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4)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典范,对律师形式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西昆体1)“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2)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3)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
4)学习晚唐李商隐,风格绵密富丽。
要求抒写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形式的华美,辞藻的精美,崇尚精丽繁缛的诗歌风格,追求用典的贴切,属对的工巧,音节的和谐。
5)代表作:杨亿《泪》:李商隐《泪》:刘筠的《汉武》:6)缺陷:缺乏内在气韵;缺乏创新精神。
3.诚斋体⑴杨万里自号诚斋。
杨万里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有《诚斋集》⑵杨万里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最后抛开前人,因物感兴,信手发挥,自成一家。
其浏亮、清新、活泼、自然的艺术风格,时号“诚斋体”。
3)杨万里“以变为宗。
“一官一集,每集必变”。
4)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
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像新奇,语言通俗浅近、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风格流转圆美。
5)主要影响:“诚斋体”一改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4.稼轩体1)辛弃疾号稼轩。
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
2)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3)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包罗万象”。
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
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8、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9、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文学名词繁多。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名词的解释:1. 诗: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古人用韵文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主要分为诗经、楚辞、汉赋、曲子和绝句等。
2.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北方地区的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的歌颂诗。
3. 楚辞:指楚国人创作的一类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为主题。
楚辞以辞章多变、意境深远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4. 汉赋: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汉代。
汉赋以描写事物、表达感情、抒发思想为目的,以华丽辞藻和形象瑰丽见长。
5. 曲子:是古代戏曲的歌唱部分,形式上分为南曲和北曲。
南曲是江南地区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以细腻的情感和哀怨的曲调为特点;北曲则是北方地区的曲艺形式,以豪放奔放的音乐和明快的节奏为特色。
6. 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四行诗,每行五、七个字,用字简练,表达含蓄,富有音韵美。
7. 陋室铭:是荀子的其中一篇文章,借用辞章简约的写作风格,表达了内容之丰满。
8. 悼亡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以悼念逝者为主题的作品,常见于祭文、碑文和墓志铭等。
悼亡文常以真情实感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惋惜。
9. 雍正《御制诗》:是清朝雍正帝的御选诗集,雍正帝个人选定和修改了一些诗词,供后世参考。
10. 《三国演义》:古代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以上是对一些古代文学名词的简要解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这些文学名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成为春秋三传。
是秦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特征:(1)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最突出的叙事是描写战争。
(2)事件叙述颇具戏剧性。
(3)对事件因果叙述具有道德化,神秘化。
(4)很少对一个人进行集中描写,描绘的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上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委曲达意,婉而有致。
8、《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指在历史较为久远的时代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和时期,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和风格。
以下是对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诗歌:古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古代诗歌分为各种体裁,如唐诗、宋词、汉乐府等。
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歌形式,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2. 散文:与诗歌相对应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用来叙述、议论和表达思想。
古代散文以《左传》、《史记》等为代表,形式自由多样,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
3. 小说: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社会和人性。
古代小说不同于现代小说,不具有成熟的长篇结构,而是以短篇或对话和描写为主。
4. 赋:古代文学的一种韵文体裁,以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的表达为特点。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独有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5. 辞章: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韵文形式,其内容通常为赞美或祈请神灵保佑,也可表达对祖先、君王或朋友的敬意。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颂扬风范和美化寓意的作用。
6. 典籍:指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典籍有《诗经》、《书经》、《礼记》、《易经》等,这些书籍被视为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文言文:古代文学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古代汉字和语法为基础,具有修饰华丽、构思周密的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以文言文写成的,这种语言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 词牌:指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固定的曲调、节奏和韵律形式。
具有不同特点和情感倾向的词牌有很多,如江西、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牌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后世文人和民间艺人创作诗词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对古代文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基本解释。
古代文学是人类文化的宝库,通过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的智慧。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
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2、3、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寓言丰富,想象奇诡,文风汪洋恣肆,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10、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于表现力。
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表现楚国的民俗风情,又吸取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此外,也指以屈原为首的一群作家的诗歌总集名称。
11、《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一组抒情诗,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等十一篇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1. 神话: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其特点为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分类有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等。
其后演变分为历史化、神话流为寓言、神话宗教化。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 诗经、诗三百、三百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共有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内容包括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宴飨中的诗歌,按照音乐特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所使用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三家诗:春秋时贵族社会普遍传诵《诗》,后秦皇焚书禁学,《诗经》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
在汉代流传甚广,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生)、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
鲁、齐、韩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毛诗》派,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
《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
“三家诗”盛时,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
三家诗先后失传,存着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待补秦汉以后,诗经因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天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博士,成为官学。
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生)、韩(燕人韩婴)。
《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
“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
三家诗先后失传,存着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4. 《山海经》: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里砚、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
因此,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 赋比兴:最早见于《周诗》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对其含义诸家解释侧重不同,南宋朱熹解释为: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七月》比:以彼物比此物。
如卫风·硕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6. 风雅颂:诗经按照音乐特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又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7.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包括虞书夏书商书。
周书四部分,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8. 楚辞的内涵:“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
(1 )其本义即指楚地歌辞。
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当初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原始楚地的产物,首创者为屈原,继作者有宋玉、景差之流,故其味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专用名称。
(2 )楚辞之称始见于西汉。
这时已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至汉代,文人争相模仿,“名章继作,通号楚辞”突破含义,楚辞便成为这种特定诗体的专用名称。
(3)西汉成帝时期,刘向集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东汉王逸继作《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作为这一诗歌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
汉代常称楚辞为赋。
称屈原作品为屈赋。
汉人“辞赋”通称,后人沿袭,遂有屈赋、骚赋、楚赋之称。
9. 春秋笔法: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春秋为代表,它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的基础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遇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春秋笔法由于受到后世儒家的尤其是公羊家的过分渲染,穿凿附会,他在现代收到了怀疑和否定,但是,春秋中的确寄寓了编修者的社会政治理想,显然孔子是通过修史书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10. 春秋三传:它是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因这三部书与春秋皆有密切关系。
故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伟传述春秋而作,公羊传和谷梁传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的文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
谷梁传议论精深。
11.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应对之辞,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宴飨讽刺,辩论和应对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虽然记言多于叙事,但也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总的来说比不上左传。
12. 汉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在古代各类文体中,其体制最为特殊。
它的特点是韵散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离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五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
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的代表。
赋是汉代盛行一时的文体。
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者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富辞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
它分为骚体赋、大赋和抒情小赋。
三个阶段:骚体赋代表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
大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扬雄《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以及班固、张衡的作品。
小赋的代表作家有赵壹、蔡邕等。
13.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又称为吕览。
书中保存了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逸闻轶事,是一部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说理文的理论著作,它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其中有些文章精炼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还创作和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如察今篇先是提出了因时变法的主张,后边连用荆人涉澭和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语言来求证。
14 《淮南子》:原称为《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写,共21 篇,是西汉一部大的理论著作。
其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
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重点仍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注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行文多形容普涨,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
大量排比句式。
与陆贾、贾谊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先河。
15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
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叙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其后以班固编纂的汉书为后世推崇。
16. 乐府:汉族民族音乐。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
到汉代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 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
因此乐府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
后来至六朝,人们对此机构制作采集的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称乐府,至此乐府演变成为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战城南》《东门行》。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国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
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候也称乐府。
乐府诗集郭茂倩17.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选的《文选》,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和作者的五言诗起名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歌反映了汉末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标志着无言古诗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1.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坛涌现大量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饿作品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亦即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和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是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的特点。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建安风骨应该是指建安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
它被后世追慕,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 《文选》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其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文等37 大类,再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萧统选诗歌有极大的宽容性,在标举第一流的诗人方面尽管其眼光并不是一流,但是在推崇被忽视的诗人如陶渊明、鲍照等方面有极高眼光,文选自唐代以来得到文人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形成了文选学。
3. 《玉台新咏》:它是南朝徐陵所编的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录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来看不如文选。
但是却有独特的特色,入选作品皆是语言明白晓畅,有比较重视民间文学,。
其中虽有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但是表现出真挚的爱情和妇女痛苦的作品也不少,如《羽林郎》《陌上桑》《孔雀东南飞》4. 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祯为七子,孔融之外,其余六人则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
他们目击汉末的动乱,有的还经历困苦流离的生活,他们又都一定的报负,所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其中王粲刘祯的成就最为突出。
5.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在文学史上习惯于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时司马氏当权,政治黑暗,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格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同时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代的慷慨悲壮发展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形成所谓的正始之音,其代表诗人为阮籍、嵇康。
6.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七人。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时颇有名声,其作品多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政治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感,阮旨遥深,嵇志清俊。
7. 太康诗风:指的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在是个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