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信仰方面存在不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念信仰方面存在不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不懈的精神追求,揭示了新形势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如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本期“政工大讲堂”约请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李德林少将谈谈他的思考。这原本是一个长篇报告,因版面所限,本刊作了删节,更详细内容,请参见“思想政治工作网”。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问题,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谈论最多,又是最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我感到,并不是由于形势发展,其理论失去了光泽,而是由于我们没有把一些问题梳理清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说清楚,更没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说清楚。这里就经常遇到的几个困惑,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思考。

如何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

现在有人提出,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现实的指导思想,还有没有现实基础和科学性;有的人甚至困惑,

如果按照马、恩的设想,就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因为,马克思不仅说过“两个必然”,还说过社会主义首先在发达国家获得胜利,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因此疑惑就产生了。我们今天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距那时更遥远了,指导意义又在哪里呢?这里,有一个如何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概念的问题。当人们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中来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如果不加以科学区分界定,就极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经常碰到的,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作为狭义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内涵上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人们也常常用其中的某个组成部分代替马克思主义。作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来继承者的思想、观点、理论等科学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有时在广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时,实际上也包含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时单独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实际上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因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存在时代性的区别而已。

二是作为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具有主导地位,不容质疑、不容冒犯。因为这是国家宪法、党章

所规定的,这是我们党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我们的主心骨、“定海神针”,是确保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作为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是可以研究、可以探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是开放的,是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不断丰富发展的,一成不变的理论从来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在与不同思潮的论战中彰显真理光芒的,它不是一种“贵族”理论,不能把学术上的探讨、质疑当成否定,那也是不对的。但在进行学术讨论中,千万不要忘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属性,以学术研究之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不能允许的。

三是作为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个别思想的“马克思

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论断,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辩证发展地对待,不能用某个结论、个别思想来否定整个体系。作为个别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特定问题做出的思想阐发和结论。这种“个别思想”的产生,有的由于实践的局限,在对当时运动的指导上把握不够准确;有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需要做出一些调整,纠正以往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对马克思主义不从整体中理解把握,而是对个别结论任意阐发,偏离主轴,导致偏差。那么,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里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其中,有两个

基本的东西,尤如光芒四射的灯塔,仍然在照耀着我们前行。一个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当前资本主义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还存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科学方法,只要社会主义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永远没有完结。我想,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搞懂了、想透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如何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不少同志从思想深处产生了疑问,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社会主义首先会在发达国家实现,得出“两个绝不会”结论。而我们国家是在一穷二白、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是不是选择这条道路搞早了?现在回过头来补经济发展的课,是不是在补资本主义发展的课?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这个问号更是拉大了、加长了。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也是影响我们信仰信念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究竟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

首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形态的演进并不总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先后顺序依次更替的,更不是只有在前一种社会形态完全发展成熟后才自动转入下一个社会形态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是规律性和多样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其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生动体现。有些人常常引用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来为中国社会主义“早产论”作辩护。毫无疑问,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是正确的。但这是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的,具体到哪一个单独的国家却未必如此。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选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然后利用先进的政治和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原先不够成熟的“物质条件”成熟起来,是既符合辩证法,又符合历史唯物论。

第三,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一种结果,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一厢情愿。一般来说,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统治最薄弱的地方。一方面,由于中国处于资本主义体系最薄弱环节上,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就中国本身来讲,自鸦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