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2003年,一场“非典”突然袭来,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非典”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去反省和总结,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而2003年的非典危机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这次“非典”疫情的扩大,除了受卫生技术条件的制约外,在初发时对“非典”的传染性和可控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及普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信息公开力度不大。在我国政府刚涉及非典危机时,信息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反应能力较为迟钝。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是难以明确的,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4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目前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足,无法满足危机管理的法律化及制度化要求。
二.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增强政府危机风险意识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广泛树立危机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将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随时评估纳入危机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其次,必须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和监控系统,使相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时刻做好防范危机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二.建立公共信息公开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随着政府推行政策转向依靠其公信力,信息公开将成为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利器。应改变某些传统管制方法,允许有关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及评论,并全面开放;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危机事件方面的知识,让公众能够迅速掌握、了解真实情况,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防止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危机的失控和无谓的恐慌。三.提高政府危机应变能力
我国政府危机应变能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行政效率
低下所致。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政令统一、职责明确、协调一致,以提高政府应变能力。首先,要加强统一指挥和控制,通过缩减不必要的组织层次,适当扩大相应管理幅度,提高行政组织的纵向沟通速度。其次,要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根据事权的性质来恰当分配职能关系,避免各自为政、部门封锁。最后,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于上层的状况,把一部分决策权(如公共安全事务)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它们能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处理。
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在处理“非典”危机中,政府从采取隔离措施,到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作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在短短的20天内出台,创下建国以来单项法规出台最快的记录,为政府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转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进步。危机的危害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将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应当尽快启动《危机事态法》的制定,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