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阶段测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áo)箱箧.(qiè)恣.睢(zì)矫.揉造作(jiáo)
B.冠冕.(miǎn)箴.言(zhēn)拮.据(jié)自惭形秽.(huì)
C.旁骛.(wù)宽宥.(yòu)阔绰.(chuò)五行.缺土(háng)D.亵.渎(xiè)矗.立(zhù)眺.望(tiào)强聒.不舍(guō)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心无旁鹜断章取义不可名状丰功伟绩
B.形消骨立李代桃僵相得益彰可望而不可即
C.俯拾即是自惭形秽彬彬有礼随心所欲
D.眼花瞭乱扭捏作态附庸风雅随机应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看到家乡如今田园荒芜
..,我心里隐隐作痛。
B.她总是希望和别人比品牌、比档次,这种攀比
..心理把她害得很苦。
C.我十分仰慕这位科学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
....。
D.登高望远,看到高山大川,沧海桑田
....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5、下列句子没使用的修辞手法的是()
A.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的花苞里。
B.你不以我们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C.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D.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
②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
③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④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
⑤他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
A.③①④②⑤ B.②⑤①④③ C.④①⑤③② D.③①⑤②④
7、默写古诗文并写出相应的篇名。
(1)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
(3)__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5)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独学而无友,_________。
(《礼记·学记》)
(7)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范仲淹《______》)
(8)中华文化常常讲究由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
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里之马》)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见.
②反.以报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C.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羊肚子手巾
①记忆深处的陕北农民,不论是老汉还是青年,几乎人人都会有一条毛巾。
陕北盛产山羊绵羊,人们常吃羊肉,表面布满绒毛的毛巾就像羊肚子(羊胃),所以我们陕北人都把毛巾称为羊肚子手巾。
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是拿它洗脸——洗脸用一块破布就行了,而是把它当御寒、遮阳、挡尘的帽子用。
②每当吃了早饭,汉子们去上地的时候,都是顺手从墙上或炕头拿了羊肚子手巾,往头上一扎,然后扛犁,牵牛,甩鞭子,走进一天的辛劳。
羊肚子手巾好像一首绝美的小诗,年年月月,点缀着他们的“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
③其实羊肚子手巾也点缀着苍莽的陕北高原。
陕北高原少雨少河流,更距
大海很远很远,但连绵起伏的山峦就像一望无际的滚滚波涛,而山野间处处晃动的羊肚子手巾,就像片片白帆。
若是逢集,眼前便成了羊肚子手巾的世界,白花花一片躁动喧嚣。
④羊肚子手巾是有味道的:风的味道,雨的味道,太阳的味道,男子汉的味道,渴望着过好日子的味道,广交朋友和攻难克险的味道。
戴着它,即使在大旱之年,人的头上,总是充盈着湿淋淋的雨雾,仿佛近谷谷绿,近豆豆嫩,它美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
哦,令人眼馋迷醉的羊肚子手巾!
⑤而生来就是光着脑袋的娃娃们,已经八九岁了,十二三了,还是光着脑袋,这时候就往往由不得要向大人的头上瞅瞅,眼神里充满了艳羡之光。
大人便笑眯眯地捏一下他的小脸蛋:“娃呀!你才多高!急个甚!好生长吧,一棵草终究要开一朵小白花哩!”当娃娃们确信自己已接近于成为后生的时候,大人们也几乎在同时默认了这一事实,就把用旧了的羊肚子手巾给儿子郑重地往头上扎去,这时候茫茫环宇的纷繁风景中,一定有树的舞蹈,河的歌唱,这几乎等于在举行一场极富文化意味的陕北式成人礼了。
⑥陕北汉子更多的还要为生计操劳不息,所以羊肚子手巾还常常浸透着劳作的艰辛。
人们总能看到,在锄地的山上或砍柴的崖边,疲惫的汉子们常从头上解下羊肚子手巾,去擦掉脸上膀上滚滚欲落的汗水,拧干了汗水再来擦。
寒冬的西北风放肆嘶吼的时候,连泥土都能冻成石头,但它吹到羊肚子手巾上边,冷便被滤掉大半,那风到脖子,到脚尖,到全身,几乎没有丁点的冷意了。
要是哪天干活时受了伤,羊肚子手巾又成了包扎带。
⑦我虽然自小生活在陕北的城市,但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秧歌队的成员,甚至担任过秧歌队的伞头,所以在我的头上,也无数次地被羊肚子手巾艺术过、生动过。
每到那时候,我就感到自己跨入了另一种境界,甚至感到自己就代表了淳朴勤劳善良。
⑧大概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回到延安,蓦然发现我的农民乡亲们头上的羊肚子手巾,那栖息了二三百年的白鹤,徒留鸣声,一夜之间全都飞得无影无踪了。
后来经过深入探访,发现那些白鹤并未远离,其数量和种类反而更多了,只是都在人们家中筑了巢,巢在洗脸架上、枕头套上。
我同时发现陕北农村有了大鬓角和休闲帽,有了丰富的五颜六色。
对此,我感到高兴,又有些失落,心情复杂。
时代的恢弘大书上,陕北曾经拥有的一页韵味深长的文化图景,是无可挽回地翻过去了。
1.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请解读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急个甚!好生长吧,一棵草终究要开一朵小白花哩!
3.说说“羊肚子手巾还常常浸透着劳作的艰辛”,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学作品阅读。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
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
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
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
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
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
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
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
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
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
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
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
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
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
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
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
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
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
.....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
......孙子的影子。
(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
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人喜欢谎言,人们欣赏真实;没有人喜欢虚伪,人们欣赏坦诚;没有人喜欢卑劣,人们欣赏高尚;没有人喜欢怯懦,人们欣赏勇敢;没有人喜欢逃避,人们欣赏担当……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甚至当这一切美德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人们依然在内心深处小声地表示对自己的欣赏。
请以“欣赏_______的我”或“欣赏________的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求:①感情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
B
C
D
C
A
B
⑴听取蛙声一片⑵化作春泥更护花⑶俱怀逸兴壮思飞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⑸忽如一夜春风来⑹则孤陋而寡闻⑺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二
1.①表现②“返”,返回
2.C
3.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②死马尚且用了五百金购买,更何况活马呢?
4.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
5.《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而《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王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三
1.作为本文的线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
2.大人告诉男孩子,不要着急,要健康成长,长大后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像花一样的羊肚子手巾。
3.从三方面表现“羊肚子手巾还常常浸透着劳作的艰辛”的:擦掉劳作的汗水;抵御寒冷,给身体保温;包扎伤口。
4.选文表达了作者对羊肚子手巾的珍爱和回忆,羊肚子手巾曾经象征了陕北农民的淳朴勤劳善良,对陕北农民不再戴羊肚子手巾的失落之情。
1.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2.(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3.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4.答案示例一:“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
答案示例二:“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
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答案示例三:“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
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