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包河区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包河区文化资源调查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现场访谈和发放统计表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文化资源的历史、现状,以及社会各界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区域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第一手资料。本调查报告在调研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文化社团,以及有关领导、企业家、学者、乡贤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致以诚挚的感谢!
一、包河文化概览
1、包河区的自然与经济地理
包河区因北宋名臣包拯遗骨安葬之地——包河而得名,因包公故里而闻名,又因合肥滨湖新区建设而驰名。
包河区地处江淮分水岭以南、巢湖之滨,是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也是连接我国东中部地区重要的快速交通节点。辖区东部隔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与瑶海区和肥东县相望,西部有金寨路与蜀山区、政务文化新区相连,北部依合肥市环城南路绿色翡翠项链与庐阳区相接,南部凭生态水岸揽胜烟波浩淼的巢湖,西南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肥西县相毗邻。全区总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74平方公里。
包河建区于2002年合肥市区划调整之时。经过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三次区划及建制调整,全区现辖常青街道、芜湖路街道、包公街道、望湖街道、骆岗街道5个街道,淝河镇、大圩镇、义城镇、烟墩镇4个镇和包河工业区1个区,共52个社居委、62个行政村。全区常驻人口5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5万人。包河区位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5.7度,年均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包河区地处城市上风口,环境优美、林木繁盛、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越,是发展房地产、观光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绝佳选择。区内水系“襟五河而带一湖”,包河(合肥护城河南段)、南淝河(合肥母亲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上派河穿流其间,南部紧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使合肥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滨临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
包河区地处全国交通规划的枢纽位置,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基础设施完备。包河区近邻京九、宁西铁路,区内的高速铁路站建成后,45分钟可抵达南京,2小时可抵达武汉,3小时可抵达上海。312国道、合安高速穿区而过,合-宁-沪高速公路驱车2小时可达南京,5小时可达上海。区域内高等级道路相互交织,徽州大道、花园大道、淝河路、骆兴路已经全线贯通,312国道、包河大道正在加快拓宽改建,繁华大道东段开始启动,二环以南的道路主干网基本形成,交通便利,通联快捷。南淝河“黄金水道”直抵巢湖,通江达海,正在建设中的合肥港是规划中的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坐落区内的合肥骆岗机场为国家一级大型机场,拥有直飞曼谷、香港及国内各重要城市的航线20多条。
包河区委、区政府围绕打好“滨湖”牌、建成“安徽浦东”,打好“汽车”牌、建成“江淮车谷”,打好“包公”牌、建成“文化名区”的战略目标,锐意进取,奋力拼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07年,包河区实现区域地区生产总值201.7亿元,增长18.5%;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6亿元,增长65.5%;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10.7亿元,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3亿元,
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分别增长18%和19%。区级财政收入实现9.125亿元,增长25%,占年初预算的107.4%,总量高居全省44个城区之首。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28.3亿元,增长25.8%。完成财政支出5.2亿元,增长25.6%,其中对国计民生、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等领域的投入创出新纪录,达到2.1亿元,比上年增长65.3%。
招商引资总量位居全省县区第一。包河突出“滨湖、汽车、文化”招商主题,2007年共引进市外资金74.4亿元,实际到位外资6538万美元,分别增长53.4%和65.5%。共引进项目303个,新开工项目66个,竣工投产项目398个,在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1个。麦德龙、中国一航、上海城开等大企业先后入驻,江淮车桥、瑞达电缆、正兴车轮、滨湖车城、滨湖世纪城、滨湖明珠、望湖城、元一柏庄、海顿公馆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包河区早在1997年就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的行列,现在还拥有多顶桂冠,比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团建先进区”、“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区”、“全省低保工作先进区”、“全省抗雪防冻救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区”、“全市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诸多殊荣,是安徽省经济实力“第一城区”。随着滨湖大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速,包河区已经处于合肥“大发展、大环境、大建设”三大战略的前沿阵地与热点区域。大圩镇成功申报了“安徽省民族民间文化之乡”(2006)、包公街道包河社区省八艺节“十大文化特色社区”、望湖街道盛大社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在全区树立了三个标杆文化单位。
2、包河区的历史文脉
包河区范围的人类活动记载至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夏代,夏商周三代以来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根据目前掌握的可考历史资料,包河区版图上的人文活动比较集中的有夏商周、两汉三国、隋唐两宋和晚清民国四个时期。
夏商时代,包河属南巢部落的地界。谭继和的“论古巴蜀巢居文化渊源及其历史发展”认为,南巢是夏的同盟部落,其统治区域最初在今安徽省寿县东南,巢湖北岸的卑湿湖泊地区,巢居是这块土地上先民的主要文化特色。后来,随着巢居地域广大,“南巢”一名就由最初的巢湖流域,扩大而指荆楚江淮”(《巴蜀文化辨思集》)。诸多典籍文献里都记载过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如《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商汤灭夏后,“夏桀逃南巢氏”。《尚书·仲虺之诰》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淮南子记载更为详细:“汤败桀於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汉书·外戚传》师古注说末喜“美于色,薄于德,女儿行,丈夫心。桀常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于是汤伐之,遂放桀,与末喜死于南巢。”明代人周游写的《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中第六十五回“汤伊尹放桀灭夏”和第六十六回“桀王丧国走南巢”对于这段历史有过生动的演义。夏代从启至桀,共传十七王,471年。包河一带是夏王朝最后的终结之地。
商周时代,包河的土地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已经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文物普查已经查明,包河区范围内存在大量商周遗址。现存的陆大村大孤堆、大土堆、麻姑墩都属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详见第二部分,历史遗址的相关内容)。
西周时,包河属“庐”国,春秋时为楚兼并。战国属“宋胡”,先为吴国占有,后被越国兼并,最后又回归楚国,是兵家争夺之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此地属九江郡。
两汉时代,包河一带已经成为江淮交通的重要节点。在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