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微信红包事件
微信红包里的几种心理
![微信红包里的几种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011bc86cf242336c1eb95e57.png)
微信红包里的几种心理作者:马健文微信公众号:psy-key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发红包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然而,自从2014年1月微信的微信红包功能上线以来,在互联网上发红包抢红包几乎成为每天皆可发生的事。
有人愿意发,也有人等着抢,于是微信群里每天也上演着人间百态:有发红包上瘾的,有没日没夜抢红包的,有从来不发的,也有抢了红包不感谢的等等,本文就将试着与大家一同来探讨微信红包背后的心理活动。
发红包也会上瘾?玩过微信的人不难发现,当微信群有人发红包时,群中的人们就会自发地聚集到群里争抢红包,并对发红包的人予以道谢。
群中经常发红包,而且出手阔绰的人会因此更受到其他人的关注,被群友们看做“财神爷”。
当“财神爷”出现在群中时,有些人会开始怂恿他继续发红包,然后有些人也会跟着起哄,造成“财神爷”一出没,群里就活跃起来的现象。
一位企业家刘毅正是在自己的同学微信群里充当这样的角色,自从加了几个微信同学群之后,刘毅渐渐喜欢上了发微信红包,被同学一起哄、一怂恿就发红包。
一个多月的时间竟然发了十多万元的微信红包,导致夫妻关系恶化。
对刘毅而言,小时候的自己其实在同学圈中默默无闻,没想到长大后却能因为自己经济收入不错有能力发微信红包而获得同学们的关注,这种反差使得一种自豪感在刘毅的心中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看着别人哄抢着自己发出的红包,自己宛如一个高高在上的施舍者,有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这些良好的自我感觉都强化了他不断发红包行为的出现。
其实发红包并不能使人上瘾,真正让人上瘾的是备受关注和受人尊重的感觉。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我们都有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社会中的我们都会渴望实现这些需要。
然而发红包这种方式仅能暂时让自己获得被关注和尊重的假象。
一旦你不再发红包,人们对你的关注便逐渐消退。
如果你想一直维持自己在微信群中的良好感觉,只能不断通过发红包来保持。
实现这两种需要的途径其实很多,诸如在亲朋好友需要时多提供帮助、不断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等,都是一些更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会使得周围人对你产生更深的认同,这并不容易随时间而消退。
春节红包的社交心理学与价值观分析
![春节红包的社交心理学与价值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87e0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7.png)
春节红包的社交心理学与价值观分析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代表了新的开始,也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交流的时刻。
而在这个特殊时刻,传统的春节红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赠予,更涵盖了一系列的社交心理学因素以及人们的价值观。
首先,春节红包代表着家族和亲情的联系。
家庭成员在春节期间常常会赠送红包给孩子、亲戚和长辈。
这种赠予红包的行为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继承。
对于长辈而言,给予红包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帮助,更是一种关心和尊重的方式,表达了对家族中长辈地位的认可。
对于孩子们来说,收到红包也是一种成长的体验,能够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呵护。
其次,春节红包还体现了社交关系的维系。
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红包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这种互赠红包的行为不仅仅是表达对朋友间关系的友好和祝福,也是一种维系社交关系、展示自己社会地位的方式。
人们在互赠红包时,往往会注意到红包的金额和包装,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有时候,更大金额红包的赠送甚至被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此外,春节红包还涵盖了人们的价值观。
红包的赠予往往与人们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不同人的价值取向会对赠予红包的方式和程度产生影响。
一些人将红包看作是一种社交交往的必要礼品,他们注重礼仪和传统,会根据双方的亲疏关系和个人实力选择合适的红包金额。
而另一些人则将红包视作一种现金礼物,他们更关注金钱和实际利益,红包金额更多地与物质层面相联系。
当然,还有一些人将红包视为一种无情的金钱交易,他们追求平等和公平,在赠予和收取红包时都更加注重金额的一致性。
最后,红包也展示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年轻一代在春节期间最为期待的就是红包了。
收到红包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收益,更是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
年轻人常常将收到的红包用于购买自己的心仪物品或者储存起来为未来准备,这体现了他们对于个人成长和家庭安定的追求。
综上所述,春节红包不仅仅代表了物质的交换和赠予,更是一种社交心理学的体现以及人们价值观的表达。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4640b80029bd64783e2cab.png)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作者:申思达孟媛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9期摘要:新媒体时代,谁掌握人性谁就能占有市场。
用户的娱乐需求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户关系重构的过程。
在微信红包的使用中用户的心理需求和使用后的心理满足体现出新媒体与用户的使用满足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针对用户的需求心理和满足心理来分析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探讨新媒体时代媒介使用功能化对用户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红包;用户心理;使用与满足;人际关系;重构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74-02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促进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
用户在新媒体时代能动性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他们具有积极主动使用媒介满足自身需求的欲望。
微信红包的出现无疑让用户的这种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这种“满足”病毒性的扩散带动微信红包从人际圈到群体再到大众的扩散。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用户在微信红包的收发过程中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微信红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微信红包制作团队无疑正确把握了受众的需求心理,人际交往相互影响模式中就是从个人的心理猎奇特点出发,根据“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的公式提出的,在个人微信红包发送到群体性的微信红包发送,从特定节日火爆到经常性的争抢,微信红包刺激了受众的需求,满足了对于新媒介的使用欲望,才得到受众的一致认可并病毒性的扩散。
同时,多元符号的运用,包括语音、表情、文字等更是给微信红包的发放带来持续性和新鲜性。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案1.研究相关说明(1)研究问题及调查对象本调查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微信红包满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以及满足需求后对用户使用微信红包的影响。
(2)调查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通过问卷星回收有效问卷452份。
基于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
2.数据统计分析(1)总样本构成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微信红包玩家中男性略高于女性,以80后和90后为主,学历层次较高。
网络红包消费者行为分析
![网络红包消费者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4c5d1914791711cc79176b.png)
心理成本
社会需要
稀缺心理
心理成本大的可能性。
只要摇一摇、戳屏幕,不付出一分钱就可能抢到几元乃 至数百元。
这就很容易激活人们原始的动机,
引发从众行为,其中也不乏不劳而获的想法在作怪。
但是,当心理成本提高时(比如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钱), 玩这种游戏的人就会少很多。商家正是利用人们这样的 心理成本计算方式,来推广他们的产品或新的网络支付 模式。
别只顾盯着手机屏 幕,好好跟他们说 说话吧!
谢 谢!
稀缺心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和哈佛大 学的森德希尔·穆莱纳桑提出了“稀缺心理”概念,指 的是当我们感到缺少某种东西时,思维会集中在眼前的 迫切需要上,进而全面调动起热情和能力,做事更专心, 还会更敏锐地去捕捉这类字眼和信息。快过年了,很多 人眼巴巴地等着拿年终奖,他们的注意力更易捕捉到 “分红”、“红包”这样的字眼。
社会需要
除了时间成本低,网民还有一大特点:喜欢图热闹。而 人类千万年进化形成的群居性和社交需要,也在网络时 代被搬上社交软件。收发红包是一种社交行为,也是春 节期间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传统活动,更是一种 寻求人际联结的方式,这次同样被搬上网络。一抢一送 之间,说明人们在社交群体中需要存在感,以及渴望交 流的内心
3
2
1
START
像玩电脑游戏一样,大家一起玩的都很开心。
中国人过年自古就有发红包的传统,代 表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网络红包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习俗的结 合,用快速、新鲜、刺激的玩法, 吸引了万千公众的参与。这背后究竟透 视了国人怎样的心理?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微信抢红包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微信抢红包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2b35a8700abb68a982fb7b.png)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微信抢红包研究作者:杨月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06期摘 ;要 ; 21世纪以来,媒介技术发展迅速。
在互联网催生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重塑了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格局。
当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产品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社会正迅速向网络社会转型。
微信作为网络社会中人们沟通情感的重要纽带,2014年其推出红包支付功能后,微信抢红包成为人们参与互动的重要方式。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下,透过大学生微信抢红包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动因与心理机制,折射出大学生寻求社会资本,彰显自我形象和渴望与他人情感融通、实现互动的心理特征。
通过梳理大学生微信抢红包的动因和发展机制,从而为微信红包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微信抢红包;使用与满足;诉求;大学生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008-051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涵与微信抢红包的诞生机制“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揭示了在研究受众的性质和作用时,不仅应局限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分析,还应该对受众的心理和受众的行为做微观研究。
”[1]“关系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社会文化概念,中国人常常用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关系本位。
”在传统社会中,这种社会关系多以人们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为主,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关系交流传播的方式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化媒体的背景下,大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相对减少,媒介的中介化作用日益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拟态环境下的互动有所增加。
当大学生群体从现实社会中获取的资本不足时,便会对新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产生期待。
“这种期待包括找到归属感、认识更多新朋友、和朋友互动并且增进感情的期待。
”[2]针对此类现象,笔者抽取了245位高校大学生,经问卷调查研究发现,72.65%的大学生认为微信抢红包实现了与群友间的互动,增进感情融通,如图1所示。
从社会心理学看“红包”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看“红包”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a437014969dc5022abea00c2.png)
从社会心理学看“红包”现象《健康专刊》曾发表过《“红包”的经济学基础》一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入手,认为“红包”现象是医疗服务价格过低的一种表现方式等,对此观点,笔者有异议。
首先,用经济学分析“红包”形成的原因,容易使人陷入“社会分配不公”的怪圈。
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生劳动报酬等经济手段来根治“红包”现象的话,又会与当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生矛盾。
从广义上讲,目前的医药费应当陆续回落,而不是继续抬升。
其次,当前医疗收费水平已经超出普通百姓的消费承受能力。
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消费品价格指数比计划经济时期上涨了十多倍,百姓的医药需求支出却上涨了几十倍甚至更多。
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不是空穴来风,任何经济学基础方面的因素,均不是构成“红包”现象的主因,用“高薪养医”或“提升大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等办法,不但收不到任何效果,还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笔者认为,要寻找“红包”形成的真正原因,应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
严格地讲,“红包”不是现代医院的发明,早在中国古代,普通百姓找“郎中”看病后,就多以食物相赠,以表谢意。
“红包”的本意是患者对医生的一种感恩心理。
但现在的“红包”已由答谢、感恩的本意变成一种利益关系,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一个因素。
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公德滑坡。
二是社会分配不公,致使医务人员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加上公立医院的商业化运作,使公立医院的社会公信度下降,医生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患者及家属相应产生用钱买平安的心理。
在目前条件下,要彻底根治“红包”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要遏制这种现象蔓延还是有办法的。
如推进社会医疗公益化,强化服务意识,根治医院的商业化行为;在医务人员中坚持不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救死扶伤的先进事迹,提升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完善医疗机构内控制度,建立防腐长效机制,加强民主监督等的社会公益性质,以免步入商业化竞争的误区。
揭秘春节红包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揭秘春节红包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99cfb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e.png)
揭秘春节红包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理春节红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红包作为一种传统的节日礼物,既具有物质上的价值,也具有情感上的寓意。
本文将揭秘春节红包文化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并解析其对社会和个体心理的影响。
首先,春节红包文化体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友关系和社交网络非常重要。
春节期间,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之间互赠红包是一种表达情谊的方式。
这种亲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关怀,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人情关系的价值观。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交关系的支持与认同。
亲情、友情和社交关系的建立,可以满足个体的社会需求,并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
其次,春节红包文化涉及到个体的自尊、自我价值感和面子问题。
红包作为节日的礼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财富转移,更是对收红包一方的尊重与认可。
对于收到红包的人来说,这种礼物是一种对其价值和地位的肯定。
而给予红包的人则通过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这种赠与与被赠与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强化了个体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
同时,人们也非常注重春节期间亲友间红包的金额和数量,领取红包的金额和数量,以及是否收到红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面子问题。
再次,春节红包文化中的“抢红包”现象反映了人类天性中的竞争心理。
抢红包是指在一群人中,通过手机或其他方式进行的抢夺红包的活动。
这一现象体现了人类的竞争本能,人们希望通过抢红包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而在红包被抢光之前,大家会积极参与,形成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增加了参与者的期待和兴奋感。
这种竞争心理在春节期间的抢红包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互动形式。
此外,春节红包文化还与奖励和激励机制有关。
红包作为奖赏的一种形式,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激励和动力,促使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更加努力。
红包给予者通过给予红包,可以激发收红包者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也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微信上没聊几句就要红包的女生,不能交往!
![心理学:微信上没聊几句就要红包的女生,不能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e2c7e7cd6529647d26285216.png)
在微信上,作为男生的你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跟一个素未谋面的女生没聊上几句,对方就问你要红包,至于要红包的理由多种多样:
“微信有没有二十元钱,急用!”
“手机欠费了,能借我五十块钱吗?”
“我没钱吃饭了,借我三十块钱吧。
”
小编奉劝读者们,遇到此类女生,还是不要交往为好,因为不论她们所说的是否属实,对于一个随便向素未谋面的异性要红包,都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女生会做的事,况且极有可能对方是奔着红包才与你交往,而不是真诚与你交友,更甚者纯粹是为了骗点钱花。
对于涉世不深或初用社交软件的群体来讲,很容易在社交软件上轻信网友,因此小编也在此提醒读者们,在微信上或是其他社交平台初识陌生人,不可完全暴露自己,轻易相信对方,尤其是当对方提及借钱发红包时,可以直接了当拒绝。
在微信上排除骗子行骗外,也有真心交友的女生,但即便是真心交友,对方如果没聊多久就问你要红包,这样的女生可以说是把金钱放在第一位,把感情放在末位的人,如果你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并且各取所需,那就另当别论,但如果你也是个普普通通家庭出生的人,想找个过日子的好女人,还是慎重考虑对方的人品,毕竟把金钱放在首位的女人会忽视感情,即使两个人走到一起相处多年,说不定哪天就跟有钱人跑了。
因此,在微信或其他社交软件中遇到只有靠钱才能维系感情的女生,不如一开始就拒之千里,不交往也罢,免得自己费了钱财费了时间,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作者:蔡银兵。
“网络红包”现象下的大学生消费心理
![“网络红包”现象下的大学生消费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5358174bf01dc281e53af099.png)
“网络红包”现象下的大学生消费心理潘秀芝 汪筱兰(通讯作者) 浙江中医药大学摘 要:电商平台的发展带来了网络红包的风靡,大学生作为网络敏感群体亦成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
本文分析大学生消费网络红包的心理类型,探寻电商平台网络红包营销中的问题,提出针对大学生市场开展网络红包营销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消费心理 网络红包 大学生一、网络红包的兴起与现状在中国红包文化自古流传至今,红包文化已不仅仅代表压岁钱,还是在各种喜庆场景下,通过收发红包表达祝福。
网络红包,指商家通过组织网上活动来进行分发红包与送钱的活动和朋友间祝福的互联网工具。
红包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泛红包文化”现象,突破了人们传统的认知。
网络红包兴起于2014年春节,腾讯微信推出了“新年红包”应用,微信红包成为最主要的网络红包形式,引领了热潮。
2015年春节期间的红包大战更加激烈,网络红包除了在社交平台互动,更多商家进入这个平台进行产品营销推广。
包括滴滴打车、腾讯QQ、淘宝商城、京东以及陌陌百度等各领域平台,新浪微博也开展“让红包飞”——明星给粉丝发红包。
2016年春节,在前两年红包热潮基础上,电商平台推出更多种新的活动。
比如微信与春晚互动的“摇一摇”、除夕夜朋友圈发模糊照片获得红包、QQ 口令红包、支付宝“咻一咻”集五福、百度钱包语音喊红包拍“福”送福袋、陌陌猜拳抢红包等新型红包互动模式出现。
这场热潮在节日互动中给人们带来了新奇与乐趣。
网络红包分为两种:一是营销红包。
指在春节等假日期间,电商平台通过组织线上活动派发红包来让利网友,以达到娱乐用户和品牌推广的双重作用的一种促销式营销;二是社交红包。
指网络红包替代传统纸质红包,通过支付宝微信QQ 等第三方软件给亲友们发红包,并支持提现的红包派发方式。
据2016年腾讯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显示 ,互联网红包在城市手机网民的渗透率为89.5%,红包高频用户集中在20-29岁,渗透率达92.6%。
微信红包的使用与社交心理研究
![微信红包的使用与社交心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7d7ce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2.png)
微信红包的使用与社交心理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信红包也成为了我们社交方式的一种形式。
无论是过年还是大型活动,微信红包都成为了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微信红包也逐渐影响了我们的社交心理,本文将对微信红包的使用和社交心理进行探讨。
一、微信红包的使用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几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支付方式之一。
首先,微信红包具有非常便利的特点,只需要一部手机,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支付,只需要打开微信红包功能,输入金额,添加好友或群聊,点击发送即可,非常方便。
其次,微信红包也特别实用,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支付,还能够作为一种礼物或惊喜。
在新年、生日或结婚等重要日期,微信红包成为一种特别的礼物方式,可以生动体现出赠礼者的想法和心意,大大增加了礼物的表现力和实用性。
二、社交心理微信红包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方式,还象征了人们的社交心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化。
从人们在过年中给亲戚发红包,到在群里给朋友发红包,微信红包的出现也代表着社交关系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微信红包在社交心理中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微信红包和社交心理之间的关系。
1. 社交彼此看重微信红包在社交中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社交关系。
在社交中,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而微信红包为社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通过给别人发送微信红包,人们能够传递出对彼此的看重和在意,从而增强社交关系。
2. 社交让人更融洽在红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很容易找到共同点,建立起更紧密的社交关系。
相比于传统的礼物方式,微信红包更加简洁和快捷,既去掉了烦琐的礼品选购和礼品包装的过程,更强调了社交关系建立中的互动和沟通。
3. 社交让自己获得的快感更强烈微信红包能够给人们带来更高的返现,更快的反馈和更强烈的成就感,因此,微信红包成为了一种功能荣誉的体现。
通过收到微信红包,一个人不仅能够获得一份礼物,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别人给自己的重视和在意,从而增强个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社群心理学:解析微信抢红包“背后的心理”
![社群心理学:解析微信抢红包“背后的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f17cdfa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3.png)
社群心理学:解析微信抢红包“背后的心理”社群心理学:解析微信抢红包“背后的心理”随着春节微信红包一炮走红,漫天飞舞的红包让大家为之疯狂。
在玩乐的背后,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互联网世界带来的奇妙变化,而它在不经意间却已改变了我们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而且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模式颠覆着我们未来的生活。
红包游戏与熟人社交“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句多用在春节拜年时的戏谑语在羊年有了新玩法:一甩过去“讨”红包的羞涩扭捏,进入全民“抢”红包模式,十足的“火药味”和趣味性不仅使这项传统重获生命力,也令微信红包一夜爆红。
微信红包之所以这么火爆,原因并不复杂:一是年关将近,大家对抢红包有比较强的心理需求;二是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它更贴近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属性;三是在设计这个产品的过程当中,的确考虑到了一些好玩的元素,比如“拼手气群红包”,让每个人拿到的红包都是随机的,这样拆开时就会感觉到一种意外惊喜。
套用一句《阿甘正传》里的经典台词——“红包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拆开之后里面会是多少。
”收发红包的社群心理学春节前几天,我所在的微信群里不能免俗地开始了哄抢红包的大业,最受欢迎的发放种类是随机金额,虽然大部分时候抽到的钱数也就够喝杯水,不过带来的乐趣却不小。
而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走亲戚发红包却往往被人视为苦差,给少了担心不落好,给多了钱包受不了。
同样是收发红包,心情可谓大不同。
何故?一大原因可能在于时代变迁。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互惠互利,才能收获归属感和支持感。
但从前我们仰赖亲族相照顾,如今却要靠“多个朋友多条路”。
从前一姓就是一村,大家鸡犬相闻,如今亲戚天南海北,一年才聚一回。
现代人更重视找到同好的职业圈,共同度过昨天今天明天。
当你在一个小社群里投入许多时间精力,这个圈子感觉上就是你的大部分世界,里面的悲喜动荡也会牵动你心。
圈子要成立,必须靠友谊。
朋友与我们并无亲缘,为何我们愿意作出牺牲奉献?这种互惠心理可能来自万年以前。
春节红包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春节红包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42ab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7.png)
春节红包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春节红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红包不仅代表了春节祝福与祝福的寓意,而且反映了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春节红包文化,并探讨其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的影响。
首先,春节红包体现了人们对亲情的关怀和重视。
红包作为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常常由长辈给予年幼的孩子。
这种亲情关怀的表达,强化了亲子关系,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
孩子们收到红包时往往会感到开心和满足,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
其次,春节红包也反映了人们对友情和社交关系的重视。
在社交场合,送红包成了一种传统的礼节和互动方式。
通过给予红包,人们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尊重,同时也希望维护和加强友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社交行为可以满足人们在彼此之间建立连接和互相支持的需求,增强了社交网络和个体的社会认同感。
此外,春节红包文化还涉及到一定的竞争与比较心理。
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关注自身收到红包的数量和金额,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在一定程度上评判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方面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竞争与比较心理的存在,既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状况,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对他人的嫉妒情绪。
春节红包文化还与人们的心理奖励系统密切相关。
红包作为一种实物奖励,能够给人们带来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接收红包的人往往会感到高兴和受到赞赏,这种奖励感有助于增强积极行为的经验和加强社会互动的动力。
同时,送红包的人也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奖励感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社交行为的积极性,增加交往的频率和质量。
另外,春节红包文化还反映了人们对财富与利益的追求和关注。
在现代社会,春节红包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金钱礼物。
人们在春节期间收到的红包金额往往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有关。
这种金钱观念的影响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心理问题,例如攀比心理、贪婪心理以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等。
春节红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春节红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a2a98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5.png)
春节红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春节红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习俗,每年在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互赠红包以传递祝福和表达感情。
在过去几年里,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现金红包渐渐被电子红包所取代。
然而,不论是传统的现金红包还是电子红包,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首先,春节红包体现了人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春节红包的金额通常取决于亲属关系、年长与年幼、职业地位等因素。
亲属间的红包金额一般比朋友间或同事间要高,年长者给予年幼者的红包金额较高,而职业地位较高的人往往也会给予较大的红包。
这种差异的反映说明了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尊重长辈的价值观。
其次,春节红包也是人们表达关爱和情谊的方式。
在传统观念中,春节红包代表着祝福和祝愿。
人们愿意用红包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春节红包更像是一种关爱的象征。
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春节红包既是一种物质上的关怀,也是长辈们对他们成长和未来的祝福。
此外,春节红包还涉及到人们的竞争心理。
在中国社会,人们常常会比较互相之间的红包金额,这被认为是一种隐藏的竞争。
有时,这种竞争可能引发一些不愉快的情绪,比如嫉妒和不满。
因此,在赠送红包时,人们往往会注意避免金额过高或过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
此外,春节红包还展示了人们对于财富和财富分配的心理态度。
在中国,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往往会给予较大金额的红包,而财务状况较困难的人则可能给予较小金额的红包。
通过春节红包的赠送,人们试图传递富贵和成功的象征,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并且也与中国社会中的阶级观念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现象相关。
最后,春节红包还与人们的亲子关系和家庭责任有关。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传承,春节红包象征着长辈对后辈的关爱和责任。
对于父母来说,给予孩子红包既是一种家庭责任,也是对子女成长的期许和鼓励。
而对于年长者来说,给予晚辈红包也是对他们自己赡养后代责任的履行和继续。
春节红包的社交心理学与价值观分析
![春节红包的社交心理学与价值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09e5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1.png)
春节红包的社交心理学与价值观分析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亲友团聚、互赠红包的时刻。
春节红包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礼物,不仅仅具有物质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交心理学因素和背后的价值观。
首先,春节红包的社交心理学因素之一是亲情。
春节是中国人重视家庭、亲友团聚的节日,亲情在这个时刻得到了尤其的彰显。
亲友之间互送红包,不仅是心意的交流,更是一种表达亲情的方式。
收到亲人的红包,传递出一种关怀和温暖的情感,增强了亲人之间的亲密度。
其次,春节红包涉及到的另一个社交心理学因素是群体认同。
中国社会强调集体和团体的价值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非常重要。
亲友之间互赠红包,不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也是对整个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通过参与红包赠送的行为,个体能够感受到集体认同和归属感,加强了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此外,春节红包还涉及到纠正社会关系的社交心理学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红包被视为调和亲戚关系的一种方式。
亲朋好友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关系,比如亲疏关系、地位差异等。
通过春节红包的赠与,可以平衡和弥补这些微妙的社会关系,降低彼此之间的压力和尴尬,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除了社交心理学因素,春节红包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首先,春节红包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发红包,这是尊重和表达对长辈的敬意。
传统上,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更是被视为对晚辈的祝福和鼓励,传承着尊老敬老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春节红包还体现了劳动价值观。
红包的金额通常与赠予者的经济收入水平相关,也与赠予者的努力和付出有关。
通过给予红包,中国人传达了对他人付出努力和辛勤工作的认可和回报。
这种劳动价值观在红包文化中得到了表达。
此外,春节红包的社交心理学与价值观分析还可以触及到消费观念。
春节红包既是一种传统礼物,也存在消费的一面。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春节红包已不仅仅是普通的纸钱,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电子红包等现代化方式。
这也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化,红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结合,延续了其一贯的意义和价值观。
基于传播受众心理探析网络红包的疯狂
![基于传播受众心理探析网络红包的疯狂](https://img.taocdn.com/s3/m/f70ee092bceb19e8b8f6bae8.png)
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塞勒在1 9 8 5 年曾进行过一项实验 ,
在 这 项 实验 研 究 中 , 他 提 出 了一个 如今 在 经济 心 理学 中十 分热 门的概念 : 心理账户 ( m e n t a l a c c o u n t i n g o… 其实每 个 人 的 头脑 中都 有许 多 心理 账 户 , 人 们 会 把不 同的 收入 和 支出列人不 同的账户 内, 而不是像会计账户那样统筹管理 所有的收入和支出。例如, 5 0 元现金和价值5 0 美元电影票 , 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 , 它们在心理上没有叠加效应 , 所以 丢了现金并不影响你继续观影 ; 而丢了电影票, 以及再买 电 影票的钱属于同一个心理账户, 它们有叠加作用 , 这种作用 带 来 的感 受 就 是 “ 花1 0 0 元 钱看 场 电影太 不 值 当 了吧 ” , 结 果 就是很 多人放 弃 了观影 。
学带探讨
I j l } ≤
基 于传 播 受 众 心 理 探 析 网络 红 包 的疯 狂
周 珊
( 北京 印刷学院 新 闻出版学院 ,北 京 1 0 2 6 0 0)
摘 要: 随着 网络 时代 和 手机 消 费的到 来 , 今 年 春 节期 间, 越 来越 多的 手机 族 开始 通 过 支付 宝和 微信 等 第三 方 支付 工 具给 亲 朋好友 们 派发 红 包 , 引得 一 阵疯狂 抢 红 包热 , 直 到现在 依 然有人 时不 时派发 网络 红 包。面对 红 包 的疯 狂和 喧 嚣 , 其背后 的人 群 心理 更值得 我 们深 思和 关 注。 关键词: 手机 消 费 ; 网络 红 包 ; 抢 红 包; 人 群 心理 中图 分 类 号 :G 2 0 6 .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l 5) 0 8 — 0 2 2 4 — 0 1
微信社交平台用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微信社交平台用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ca935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7.png)
微信社交平台用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微信的崛起,微信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之一。
无论是交流、约会、聚会、分担喜怒哀乐还是分享生活,我们都会选择微信这个平台。
人们经常用微信聊天,发红包,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那么微信社交平台的用户行为究竟源自何处?又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此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微信用户行为进行分析。
一、个性分析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性格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而成的。
对于使用微信平台的用户而言,他们的性格也会在其使用微信的行为中得到体现。
1、性格因素一个人的性格因素包括:外向与内向、开放性、宜人性、神经质与自我意识。
相对应地,当这些人在微信平台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时,他们的行为也表现得各不相同。
- 外向与内向外向、喜欢社交的人可能更加热衷于交友和展示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上的生活轨迹;而内向的人可能会更注重和几个比较亲密的好友的交往,或者干脆不使用朋友圈功能。
- 开放性喜欢新事物和经历丰富的人可能会更善于互动,更乐于接受别人的新想法。
这可能表现为他们主动与朋友聊天、分享一些新奇有趣的内容。
开放性较低的人可能更喜欢按部就班,小心翼翼地跟着流行趋势走,故他们在微信上表现的也不够自由灵活。
- 宜人性倾向于合作和关心他人的人可能会倾向于保持沟通,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可爱的照片。
这可能表现为他们的声音很高、在微信上会主动寻求和别人的联系。
而不友好和不关心他人感受的人可能会趋向于疏远其他人,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留言或点赞。
- 神经质神经质较高的人可能会更容易感到不安,因此在微信上可能会看起来更容易发脾气,或者对朋友的言论影响深远。
他们可能会更频繁地分享负面情绪,需要不断的安慰,而低神经质的人则相反。
2、微信使用方式不同的性格也会影响使用微信的方式。
如对于宜人性很强的人,他们使用微信往往更加注重社交和互动,而内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保持私人空间并不会过于频繁的更新朋友圈状态。
二、心理分析1、心理因素在使用微信时,特别是在聊天时,很多人会感受到“安全感”和“亲密感”,这种感觉源于微信的“私密性”。
“红包”只抢不发,多种心理作怪
![“红包”只抢不发,多种心理作怪](https://img.taocdn.com/s3/m/a6b0c9601711cc7931b716ba.png)
“红包”只抢不发,多种心理作怪作者:张徐彦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6年第04期最近有新闻报道:有对老年夫妇因不会操作发红包,微信圈里有人发红包时,他们只抢不发,结果遭到了微信群里其他人的指责和谩骂。
因此还引发了一场官司,这对老年夫妇到法院去起诉谩骂他们的人,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
此事如今在网上引发网友热议。
如今,在微信群里抢红包非常流行,很多人都加入到抢红包的行列。
确实,我国从来就有礼尚往来的传统,抢红包也要学会礼尚往来,否则,只得到不付出,很容易引发他人的反感。
可为何部分人会抢而不发?如果能科学地了解下,是不是可以避免纠纷和生气谩骂呢?高兴型红包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的是喜庆、运气、福气。
在这种思维定势下,有人在微信里抢到了红包,那是代表抢到了福气、抢到了幸运、抢到了吉祥如意。
新年抢到红包,更是代表新的一年有个好兆头,所以,人们喜欢抢红包。
但只顾抢到红包的高兴,竟然忘记了礼尚往来这种基本的社交礼仪,没去发红包,这是“高兴型”引发的红包抢而不发行为。
心理学有研究显示,人在高兴、惊吓、愤怒等情绪状态下,思维意识是很容易狭窄的。
太高兴,让思维意识不在常态上,导致抢红包“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行为。
老年人参与网上活动,有利于摆脱空虚和无聊,社会应该对老年人多一些鼓励和宽容。
面对红包抢而不发的老年人,网友应问问情况,若是老年人不会操作,应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这样做既能减少误解,还能解决问题。
同时,老年人应该多请教他人,学会使用手机的各项功能后再抢红包为好。
同时,为了健康,要避免情绪过度高涨,尤其是心脏不好或血压高的老人。
沾光型沾光心理,是人自私心理的一种体现。
其实,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并不是人人都做出红包只抢不发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人格差异,有的人道德感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好,所以去“沾光”的行为自然就少。
相反,有的人就很希望用“沾光”来获得幸福感、运气感和成就感。
即便红包数额很小,可这种幸福感和成就感远远超过了金额的价值,这种快感促进抢红包的行为继续加强。
微信红包侵蚀了谁的内心
![微信红包侵蚀了谁的内心](https://img.taocdn.com/s3/m/f669515d2b160b4e767fcf42.png)
微信红包侵蚀了谁的内心!!
人是强大的亦是弱小的,生活在地球村,我们无法改变的太多太多。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像我们涌来,各种软件充斥我们的生活,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本是大家增进感情的方式,可是现在越来越“信息化”,礼尚往来也变得礼上网来,微信红包大大加快了这种网来的步伐,试问我们往来的初衷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吗?是,我们必须得承认钱很重要,可是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钱,我们的精神层面也需要满足,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渺小,改变不了时代前进的轨迹,只能通过文字来诉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站在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思考分析这次朋友圈红包事件,怎么进行解释?它又是利用了哪些人性的弱点?
好奇心
自从人出生以来,每个人必有好奇心这一属性,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对未知的东西产生好奇,记得曾经看过搞笑视频里的小孩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一直追着打,一副好开心的样子。
长大成人以后,对于已知的事物不会好奇,但是对于未知的事物还是一如既往地好奇,会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朋友圈一张照片打开是高斯模糊的,偏偏还让你看到那么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已经撩拨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照片,看不到真的很难受,于是打赏就打赏呗,一窥究竟。
强迫症患者
曾经这一类头像照片风靡了朋友圈一段时间,一个头像显示的标识,总是让众多的强迫症患者产生误会。
我有个习惯,睡前会刷一遍朋友圈的信息,然后阅读完毕开始睡觉,但是看着部分人的头像显示有信息的标识,内心很不安、很烦躁,恨不得把这个好友删了。
同理,此次朋友圈红包照片,看着满屏的高斯模糊照片,求我此刻的心理阴影面积。
强迫症害死人,虽然我穷,但我还是决定把最后过年回家的钱用来看完这些照片。
不然今晚夜不能寐,死不瞑目。
说话说一半,留一半
相信大部分有过这个经历,有朋友和你聊天,突然和你说有件事想和你说,然后你准备听他诉说的时候,他突然又告诉你说算了,不告诉你了,此刻是不是都会有一巴掌拍死他的冲动。
当我打开朋友圈发现很多照片,按照以往规律,点开观看大图看个爽,现在点开弹出个红包界面,这年头没钱朋友圈都玩不起,都进行到这一步了,还不让我看照片。
脱了裤子给我看这个,我是很不死心,事情做到一半,你让我结束,怎么满足我的感受,于是我打赏了红包,虽然这照片打开没有什么可看的意义,但是我心安。
这个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称之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它是指人们对于未处理完成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打开朋友圈后查看照片,却无法一窥究竟的时候,任务无法完成,那么印象足够深刻,会记住这个梗,然后没过多久,最后还是没忍住发了个红包,看了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照片。
窥探欲
一系列的标题党,以此来吸引我们的眼球,然后我们终于还是还是没有坚持好自己的操守,最终付费了。
类似奇丑无比的证件照,终于可以看看整容前后的对比照了。
一向高冷的女神给出标题:男票照片,慌张的我管他多少钱看照片都行,虽然发现是一张胡歌的照片,让我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但是知道女神至今一人独处,起码自己还有拯救她的可能,老衲终于放心了。
还有姑娘不顾节操,声称发裸照的也是一大把,虽然点开发现并不是这样,但是万一真的是,没有去看,想想我都觉得遗憾。
但是,还是有部分人发了淫秽照片,这也直接导致微信的预定关闭时间进行了提前,毕竟不好进行管控。
这一类的标题,激起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好奇心,同样的还有偷窥欲,偷窥欲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你看邻居街坊的大妈,每天除了做饭跳广场舞,其余的日常就是拉家常扯八卦,悠哉悠哉,自得其乐。
明星的八卦新闻盛行也是同理,因为人们的偷窥欲才变得有市场。
表现欲
前段时间盛行“主要看气质”的自拍照片出来,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平时没发过自拍的朋友也发了自拍展示出来。
于是,我就在想这是极其难得的事情,往深处思考就是表现欲。
朋友圈经常发自拍的朋友,普遍颜值较高,如果颜值不高的朋友,经常发自拍,在这个过程会被吐槽或是被屏蔽,这一系列举动也足以让颜值不高想发自拍的朋友变得很少发自拍。
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颜值一般,好不容易有次机会可以发一次自拍,何乐而不为。
加上一句话”主要看气质“,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看,不是我想要发自拍,是你们逼我的。
发张自拍到朋友,表现了一下自己意气风发的气质,还装逼到我是被逼的,我这人很低调平时不发自拍。
同样地,借助此次朋友圈红包照片,又可以发发自拍,发发健身成果照片什么的,可以发点表现自己的照片,增强自身在他人心中的印象。
局限
从此次朋友圈红包照片事件来看,应用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此次营销非常有特色。
我不想千篇一律地说微信的产品团队如何牛逼,想出一个这么有创意的点出来,然后此次功能尝试的细节如何重视用户体验。
因为很多APP之前就已经在做了,就拿支付宝举例,很早就有打赏功能了。
微信之所以能如此风靡,在我看来是厚积薄发而已,积累了如此多的用户,随便一点小的举动,自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试想一下其他的产品做了这个功能,你认为还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么?
答案是不能。
另外微信还需要做好及时管控淫秽信息的技术,不然此项功能在我看来也是不可行的。
拓展
有时候在得知一些真相后,我总算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比我有钱…
例子一:
例子二:
合理利用手上的资源,与线上线下渠道进行结合,最后实现双赢,这种商业赢利模式,我给满分。
所以,比我有钱,我服!!!
#专栏作家#
不羁,微信号:hujianfeng1234,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对于电商以及社交领域产品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于产品设计以及交互体验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不折不扣的书虫,热爱思考,活到老,学到老,欢迎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