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程_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https://img.taocdn.com/s3/m/d3787fd210661ed9ac51f33e.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
《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梳理了全世界科学技术重新整理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
指出“科学”一词的一般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同时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之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近代亦有四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所“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学的体现。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现实生活日常生活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科学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和真理的风险因素,少了主观感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并不像现今希腊语这样是块巴掌大的地域,古希腊人也不像的这样没有什么地位,而是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峭腹。
西方世界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德用“万物源于水”第一次阐明无机物了科学对待自然界的第一原则:科学将从具体、复杂、协力多样的现象中找出共同原理,再从原理中解释、说明、预言更多的现象。
简言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上大自然中,找出各种物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定律,使人能很好地利用它。
毕达哥拉斯第一次制定了大地是第一次个圆球的概念。
不可想象,发展潜力在不知晓地心吸引力的情况下,他为什么没有球底下猜疑的人会掉下去的顾虑呢。
基伯、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万物短小均由细小微粒所组成,这种天才的原子论构想,直到20世纪才得以证明。
阿里斯塔克首先提出了地动日心说,比哥白尼早了将近千年。
博尼托色尼测出了地球的苏朗周长约4万公里,地球半径与现今所测,实际只差100公里。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8e7d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6.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由托马斯·库恩所著的科学哲学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科学的历程》,我对科学的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范式转换”的概念,即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转变。
在每一个范式转换的时刻,科学都会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构,旧的科学范式将被新的范式所取代,科学的发展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革命和演变中不断前行的。
在书中,作者还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科学家并不是完全客观地进行研究,而是受到自己的观念和信念的影响,科学研究也并非完全理性和客观的过程。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颖和有启发意义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特点,使我对科学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通过对科学的历程的深入研究,我也对科学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每一次范式转换都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构。
只有不断地进行革命和创新,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地前行和发展。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充满曲折和挑战的,只有勇于创新和突破,才能取得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和进步。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科学的历程》,我对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科学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它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书籍,我相信它对我的学习和科研工作都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的本质和规律,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6ee7178ad02de80d4d840c8.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科学的历程》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一最近,我读了《科学的历程》这本是,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作为科学迷的我,非常的喜欢《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
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
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
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
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
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
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
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
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
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
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
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
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
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读《科学的历程》有感
![读《科学的历程》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7bfc6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d.png)
《科学的历程》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科普读物,作者吴国盛以时间为脉络,从古至今,详细介绍了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书中不仅涉及了众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还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的本质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从古代的炼金术、天文学,到现代的物理学、生物学,科学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于科学的热爱,让我们深感敬佩。
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科学家们的故事。
他们有的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有的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这些理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是,正是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他们勇往直前,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
总之,《科学的历程》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科普读物,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科学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科学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通用6篇)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e1f84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2.png)
科学的旅程读后感(通用6篇)科学的旅程篇1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求就没有停止过。
从2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开始,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科学家们创造者辉煌,也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温馨动人的故事。
在《科学的旅程》中有一个关于伟大的实验家法拉第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感叹不已。
法拉第(1791~1867)是科学史上最让人崇拜和尊敬的人物之一。
作为英国一位铁匠家十个孩子中的一个,除了去学校学会读书写字,法拉第从来就没敢奢望进大学。
12岁时,他就开始自己谋生,学校生涯就此结束。
也许是天意,他在装订厂找到了当学徒的工作,他没有把这份工作当着简单的工作,而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一边装订书籍,一边还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的知识。
在这期间他读了《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的文章和拉瓦锡的《化学基础论》。
如果他不做这份工作,或许他不会有到这个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机会。
机会是给有心人创造的。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机会,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电磁学物理学家和电化学的化学家。
一天,一位顾客送给他几张皇家研究所所长亨·戴维爵士的四次演讲票。
法拉第对那四次讲座的全部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把这些记录装订好后送给戴维,并附上一封希望在研究所当助手的。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法拉第也从一个书籍装订工,成长成一位成就卓著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1812年12月的一天,英国青年化学家戴维爵士正在家里养病,一清早仆人把一大堆邮件整整齐齐放到沙发旁边的茶几上。
戴维随手取出一只最大的信封,拆开来一看,是一本厚厚的书,有368页。
硬封面上烫了金字:“戴维爵士讲演录”。
奇怪,哪个出版商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借了我的名字出书?再翻开内页,原来这300多页书竟是用漂亮的字体手工抄写的,而且带附了不少精美的插图。
这下戴维如附坠入五里雾中,莫名其妙了。
翻着,书中落下一张信笺,原来是封短信,大意是:我是一个刚刚满师的订书学徒,很热爱化学,有幸听过您4次讲演,整理了这本笔记,现送上。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67c07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a.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科学的历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作者吴国盛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科学从远古时代至今的发展历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科学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科学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科学的本质。
科学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更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思考和探究。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智慧的积累和创新,正是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发现,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不断的过程,每一次的突破和创新都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
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而不断的过程,通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和积累,才形成了今天的科学体系。
每一次的突破和创新都是对前人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更在于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和发展。
”这句话指出了科学的双重价值。
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还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动力。
“科学研究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这句话揭示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易。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细的操作,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往往会遇到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探索和研究,最终取得突破和创新。
“科学的历程充满了奇迹和神秘,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们更加惊叹于自然界的奥秘。
”这句话表达了科学发现的惊喜和神秘感。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揭示自然界奥秘的过程,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们更加惊叹于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三篇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e7e1e6f90f76c661371a42.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一)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
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
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
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
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
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
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
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
科学的历程的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16a52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4.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是一部科普读物,它以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历程为主线,展现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通过对各个时期的科学发现、理论、方法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读者对科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科学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科技成果,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科学理论、方法和发现的发展历程。
例如,我了解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验证。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了长期的实验和研究。
这些发现和理论的发展历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的不易和珍贵。
在书中,作者还传递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信息。
例如,作者强调了科学方法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和积累性,认为每一个科学发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这些思想和信息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科学的历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
其次,科学的历程也启示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最后,科学的历程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不要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和影响。
总之,《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的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科技成果和进步,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我相信这些认识和理解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2篇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e36a8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d.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科学的历程读后感2篇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科学”二字总会给我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感觉。
亲切是因为我现在所从事工作被称作“科研”工作,而遥远是因为离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工作还离得太远,同时也因为实际工作中所参与的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内涵以及历史。
读过《科学的历程》后,首先让我明白了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史对于我们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学神话,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形象。
首先是将科学理论静止化、僵化,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再次是将科学技术化,最后是将科学实用化、工具化。
在教科书中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让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和习惯: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
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人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要相信它是真的。
这种教条的态度明显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将会严重的阻碍创新性工作的开展。
读科学史,最有趣的莫过于看那一个又一个的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这与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
自然界万事万物,我们可能也会像伟人一样遇到过,可是最终,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出像他们一样的成绩呢?伟人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总之,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了解伟人成功的足迹,对于科研工作具有点点滴滴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2这个疑问并不存在在这本书里:它讲述的是与“技术”相关的那部分的“科学”史;属于科学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源流史。
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讨论: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要读什么——科学史?技术史?还是科学哲学史?科学史不仅是人类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产生的观念史,更应该是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进化史。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d6659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a.png)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介绍了科学史的图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科学的发展历程所吸引,同时也对科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历经千辛万苦的。
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科学家们就不断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卓越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科学研究,他们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现代科学的辉煌。
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让我更加敬佩他们的精神和贡献。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从古代的科学起源到现在的高度发达,科学的进步经历了无数的变革和突破。
这些变革和突破不仅带来了新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了解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期待科学的未来发展。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科学的研究是充满挑战的。
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探索的过程,科学家们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科学研究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和科学家们的艰辛。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科学的精神是追求真理和进步的。
科学的研究是为了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本质,是为了追求真理和进步。
这种追求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确的数据,也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
只有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才能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科学的历程》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介绍了科学史的发展历程,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和科学家们的艰辛,让我更加敬佩他们的精神和贡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科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期待科学的未来发展。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励我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高中读后感1000字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高中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f8b458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76.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高中读后感《科学的历程》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最近,我读了《科学的历程》这本是,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西方哲学儿童读物,作为科学迷的我,非常的喜欢《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
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
另一方面,吴国个股表现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整体表现出自己的见解。
就这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年轻一代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
因为出版者的学术研究四大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序言的一些特点。
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
比如在谈到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敬爱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
这样能使所叙述的非常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心灵深处。
其二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
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
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天然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出现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知道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
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
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市场情绪问题。
究竟那种读者科学传播形式听众更喜欢、能更好更好地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
2024年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篇)
![2024年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3f5a0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15.png)
2024年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最近,我读了《科学的历程》这本是,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作为科学迷的我,非常的喜欢《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
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
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
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
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
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
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
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
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
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
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
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
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
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2022《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2022《科学的历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1c3f0d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9.png)
2022《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的历程》一书。
读罢之后,掩卷深思,一个个疑团骤然而生……──创造奇迹的希腊人。
古代希腊并不只是今天我们从地图上看到的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半岛这块地方。
准确地来说,创造科学奇迹的希腊人生活在包括希腊半岛本土、爱琴海东岸的奥尼亚地区、南部的克里特半岛以及南意大利地区在内的这块地方。
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希腊人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他们尽管生活在地中海这样一个狭小的地方,却开启了西方哲学也开启了科学,成为世界科学精神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在希腊人中出现了一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是以后许多学科的鼻祖。
在这些光辉灿烂的群星中,有最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有人文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有天文学家默冬,有数学家欧几里得,有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医学家希波支拉底,有地理学家希西塔斯,有生物学家塞奥费拉斯特。
总之,希腊人不仅在哲学和科学领域遥遥领先,而且在文学历史和艺术方面也毫不逊色。
希腊科学是近代科学的真正先驱,几乎在每一领域、每一问题上,希腊人都是近代科学的老师。
──大放异彩的欧洲人。
十六、十七世纪既是近代科学诞生的世纪,也是欧洲学者大放异彩的世纪。
在天文学领域,波兰科学家哥白尼不惜耗尽毕生精力,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建立了闻名于世的“日心说”,最终形成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带动了一系列观念上的变革。
在物理学领域,有近代物理学之父称号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有牛顿力学的创立者英国科学家牛顿。
牛顿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在数学上,他发明了微积分;在天文学上,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中,他发现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在物理学中,他系统总结了三大运动定律,创造了完整的新物理学体系。
在化学领域,较为著名的当为爱尔兰科学家罗伯特•波义尔。
在生命科学领域,比利时科学家安德烈•维萨留斯在一六五三年出版了伟大的著作《论人体结构》,依次论述了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脏系统、脑感觉系统,并介绍了活体解剖的方法。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0f0e0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4.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读后感《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的历程》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的历程》是一部讲述科学史的著作,作者是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
这本书是由作者在北大和清华开设科学史课的课堂讲义汇编而来,全书共分为十卷46章,72万字。
作者在书中按照时间脉络,从宇宙起源开始讲起,重点介绍了作为现代科学精神发源地的古希腊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发展进程,还原了科学的前世今生。
我最初了解到这本书还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荐书,将这本书作为7本构筑知识地基的必读书之一。
虽然早早的就把读这本书作为参加读书汇活动的目标书目,但是看到70多万字的大部头,还是有些发怵,直到最近读后感要交稿了,才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细细的通读完。
看完之后,有了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虽然书里的好多内容在初高中的教材里都有,但当时只是作为孤立的知识点来学习,并没有前后连贯起来,而《科学的历程》把原来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的科学事件全都串联了起来,科学发展的脉络在脑中就变得清晰起来。
下面仅就两个我印象深刻问题谈谈感受。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
在书的开篇,作者用了三卷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科学发展历史,其中的整整一卷介绍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并将其作为近代科学大发展的思想根源而推崇备至。
古希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科学成就在各古代文明中确实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书中讲到,“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
许多古老的民族,要么只有神话或宗教式的自然观,要么缺乏一个独立的自然界概念。
自然界要么被认为是混乱、神秘、变化无常的,要么被认为与人事密切相关。
而希腊人,首先把自然当作独立于人的东西整体的看待;其次,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所把握的对象;再次,他们发展出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d3dd5c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2.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由史蒂芬·霍金所著的科普读物,它以简洁清晰的文字,生动有趣的例子,向读者展现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探索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认知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科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勇气表示由衷的敬佩。
书中首先介绍了古代人类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认知,从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到数学和医学,古代人类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后书中详细介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从牛顿的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量子力学的诞生,科学在近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
科学家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地挑战着自然规律的边界,解开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谜团,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希望。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敢于挑战权威,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们,人类才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超越自己。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敢于冒险,敢于失败的科学家们,人类才能够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断地创造奇迹。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家们的敬佩。
我深知,科学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
同时,我也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历程。
总的来说,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科普读物,它通过对人类科学发展历程的生动描述,向读者展现了科学的伟大和科学家们的勇气。
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勇气表示由衷的敬佩。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就一定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历程。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d1dbd2ccbff121dc368368.png)
读《科学的历程》有感《科学的历程》,我第一次把这本书捧在手心上独一的感觉是这本书好沉重。
但听完田教授对这本书的介绍,一种身不由己的仰慕缭绕在心中。
《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既突显了理性思想,又不乏人文关心,在完满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人道主义色彩,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史佳作。
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一直饰演着一个不行或缺的角色。
它推进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也目睹了人类文明的兴隆衰败。
乔治.萨顿说过,科学的历史固然不过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倒是实质的部分,是独一能够解说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
能够这么说,由于有了科学,因此人类才有可能获取今日的全部。
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建的光芒醒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确立了基础。
希腊是科学精神的起源地。
从公元前500 年左右开始希腊人出现了才华优秀的哲学家,他们是很多学科的始祖,有名的有自然哲学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芝诺等,有人文哲学家罗泰哥拉、苏格拉底等,有系统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学家西帕克思、托勒密等,有数学家欧几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有生物学家特奥菲拉斯特,有地理学家希西塔斯和艾拉脱色尼。
这些天才人物很多不单在一个领域做出他们的创始性工作,并且在很多领域均有建树。
像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发布了优秀的看法,是一位彻彻底底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科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流传着,延伸着,发散着文明的光芒。
即即是在欧洲自然科学处于荒漠状态的期间,也有阿拉伯人由成立的经济繁华、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崭露头角。
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在公元 8 世纪把西方科学带进了一个新的繁华期间。
遗憾的是阿拉伯科学的绚烂期间也只连续到了12世纪。
但是,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连续上涨到了17 世纪。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404b4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9.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头。
《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举的一本书。
刚开头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由于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爱好。
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觉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这个疑问并不存在在这本书里:它讲解并描述的是与“技术”相关的那部分的“科学”史;属于科学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源流史。
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想商量: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要读什么——科学史?技术史?还是科学哲学史?何兆武老师有一本小书《西方哲学精神》,编自给清华中文系本科生上的三次讲座,序言中自谦为“简洁通俗的即兴讲话”;书中推举了一些“关于西方哲学的原始材料”,称“这些书已经是损之又损,简到最低程度了”。
近代哲学只选了三位,分别是培根、笛卡儿和帕斯卡。
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惊异,近代哲学竟然撇开卢梭!换言之我很不服:我也是读过数理化、教育程度为高校本科的人,在同学生涯中根本没有接触过培根,笛卡儿不就是创造了坐标系,帕斯卡是大气压的单位而已,竟然能够代表近代哲学?——在读完《新工具》、《方法谈》和《思想录》之后,剩下的只有惭愧了。
没有人能够否认现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自西方,在此基础上,有一种经过仔细讨论后得出的“推论”是:中国放任自流的话,或许能够生出高度进展的科学,但绝非现代科学。
简而言之,二者间不是速度的差异、而是方向的不同。
熟悉到这一点也为了了解这一点,科学哲学史就绝非需要而是必要了。
科学史和技术史可以告知我们:科学和技术是如何到达现代的高度。
而科学哲学史则回答了:为什么走上如今这个方向?为什么这样高度的进展是可能的?正如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所说:在学习了大量经典、得到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后,才有可能着手搭建自己的思想大厦。
对于急需积攒物质资料的阶段而言,一本好的科学史、技术史如《科学的历程》是卓然有效的,而在此之后,至少需要“简到最低”的“原始材料”:培根、笛卡儿、帕斯卡,以及一本科学哲学史——比方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800字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30e8b5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f.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800字1500字科学的历程(读后感800字)作为科学爱好者,我一直感兴趣于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
近期,我读完了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科学的历程》主要探讨了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革命的因果关系。
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其内部规律。
关于科学革命的观点,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反复的革命来实现的。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种从正常科学到危机感知再到范式突破的过程。
阅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牛顿的三大定律。
在牛顿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外力推动。
然而,牛顿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验证明了物体的运动是由力所驱动的,并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体运动的认识,也标志着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库恩的观点让我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科学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许多固有观念的冲突和崩溃。
这些革命性的突破经常会引发新旧范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范式的转变常常需要充分的证据和解释来推动。
科学的历程也让我意识到,科学家的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科学发展的关键。
无论是伽利略·伽利雷的悬链线实验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科学家们积极探索、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库恩对科学家的描述让我感到敬佩,他们不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勇气和毅力去挑战传统观念并追求真理。
这本书还让我反思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的历程给我们展示了科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了解科学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探索问题,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的来说,《科学的历程》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展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对科学家们的勇气和毅力产生了更深的敬佩。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9ab52c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0.png)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疏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与科学观念的全新懂得。
指出“科学”一词的通常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习惯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一致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表达。
每个民族与国家都有他民族的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因此便产生了不一致的科学体系与文化体系。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科学的产生与进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与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观感情与形而上学的思想。
我国古代的思想与科学都是将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关注宇宙与自然
环境与逻辑思维的要少得多。
在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比较少,这与古罗马的思维有些相似。
讲伦理的多,谈科学的少。
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推动一个民族的科学进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熟悉科学的进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的进展很重要,应该多学习这方面的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科学的历程_读后感
(一 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三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梳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学”一词的一般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
希腊人独特得科学成就及其传统的产生,有其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给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幸运的是,希腊人具备全部三种条件。好奇,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闲暇和自由则是保证好奇心的重要社会条件。
阅读此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二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认为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究竟那种科学传播形式读者更喜欢、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亲近科学的最好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观感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并不像现今这样是块巴掌大的地域,古希腊人也不像现在的这样没有什么地位,而是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为什么这块土地会产生这么多的哲人,这么多的才俊,这么高的成就呢。难道真是风水宝地,神仙显灵,人种优异?不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形而上学》里就曾经说过,哲学和科学的诞生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对自然、对社会的惊异,有了惊异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求知并非为了功利目的,而是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神秘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有闲暇的时间。可想而知,如果谁还在为衣食而忧,为住房发愁,为娶妻生子而烦恼,哪会有心思考虑那即不能吃又不能穿的研究工作哦。当然这在有着一大群奴隶帮着干活的古希腊时代是很容易办到的。第三、自由的环境,自由的学问,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发表意见,自由的争论。知识是自足的,不以别的目的而存在,纯粹为了自身而存在。
西方世界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德用“万物源于水”第一次阐明了科学对待自然界的第一原则:科学将从具体、复杂、多样的现象中找出共同原理,再从原理中解释、说明、预言更多的现象。简言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中,找出各种物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定律,使人能很好地利用它。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大地是个圆球的概念。不可想象,在不知道地心吸引力的情况下,他为什么没有球底下的人会掉下去的顾虑呢。基伯、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万物均由细小微粒所组成,这种天才的原子论构想,直到20世纪才得以证明。阿里斯塔克首先提出了地动日心说,比哥白尼早了近千年。埃拉托色尼测出了地球的周长约4万公里,地球半径与现今所测,实际只差100公里。当其他地方民族还在相信天圆地方的时候,这种成绩很是了不起啊。如此恢宏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这些都是2000多年前的事了。可想而知,希腊人的科学理论水平达到了多么伟大的高度,这真是理性科学的伟大胜利。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典范,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材质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的体制、古希腊的思想虽说被打断了几百年,但它那优秀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下又重新萌芽了,文艺复兴就是古希腊文明、思想的复兴,近代科学的发展与古希腊理性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和科学都是将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关注宇宙和自然环境和逻辑思维的要少得多。在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比较少,这与古罗马的思维有些相似。讲伦理的多,谈科学的少。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虽也千古流芳,但毕竟是个体,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只是在技术层面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推动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科学的发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学术的研究,具有过多的功利性。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人感觉真实的、纯粹的知识道理遥不可及。这大大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研究发展。关于对待科学的纯粹性,我们必须向古希腊人学习。
在璀璨的科学史上,希腊出现了多种学派,它们也拥有各自的代表性观点。例如米利都学派——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本源是水);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学研究,万物都是数;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变化只是假象,不变才是本真;还有原子论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个人拥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几乎被所有现代人知道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说。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虽然希腊科学体系的理性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它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希腊科学重视理论建设,而轻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融合了两种编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国与西方的内容,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史、社会史又有着适当的比例搭配,整本书感觉脉络比较清晰,同时又有着作者比较多的个人色彩,可以进行吸收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