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边界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受传统课程思想影响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贮藏器,学习过程是一个单向过程。信息技术学习处于单科独进式的线性封闭系统,教学从学科层面考虑得太多,从构建生活意义层面考虑得太少。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标准要求,教学目标一致,对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个性考虑很少,评价单一。忽视情感体验,学生从学习中得到的直接乐趣太少。

“无边界学习”致力于消解传统课程中广泛存在的诸如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课程与生活、知识与经验等二元对立结构,关注人的教育生命,重组学生个体经验,促成自我建构,让学生“处处可学习,时时能学习,人人皆为师,个个都成功”。

一、什么是“无边界学习”

“无边界学习”是指通过打破学校、学科等界限,通过课程资源的广域化组织,突破既有的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定势,实现学习内涵的无边界;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的调整,突破既有的课堂中心定势,实现学习方式的无边界;通过师生关系的调整,突破已有的教师中心的定势,实现教法的无边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关乎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情感世界的整体性学习。

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无边界学习实质上是指模糊边界、柔化边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开阔的平台和空间。

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无边界学习”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无边界学习”,需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整合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等多方面因素,模糊边界,消除二元对立结构。

1.模糊学科边界

利用其他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学科知识,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明确如何利用他们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时,模糊学科界限,善于从其他学科找到某个切入点,以学科知识为实践对象传授操作技能,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表达、交流的信息交流的习惯。

2.模糊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可以拓展到生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让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学生成为学习中的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解决学生差异的方法,实现互助,人人进步,共同发展。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临时性的,只要在某个知识点上是专家,就可以成为其他同学的老师;学生间的师生关系又是永久的,它既存在于课堂上,又存在于课堂以外的任何时间。

3.模糊学习方式

在“无边界学习”状态下,信息技术学习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书本学习,而呈现出多样化。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丰富性、

方便性等特点,为信息技术学习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借助软件中的帮助和互联网中的资源进行搜索,快速方便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还可以利用辅助软件进行交互式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游戏与活动也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游戏、主题活动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4.模糊学习内容

在“无边界学习”状态下,文本与非文本、学科知识与非学科知识、预设的学习内容与生成的学习内容、教师负载的信息与学生负载的信息,它们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都是可供学习的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各种新技术、新软件层出不穷,那些有趣的游戏、网络交流的新手段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课程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中文输入时,教师把局域网聊天作为学习内容,在愉快的聊天中掌握中文输入方法,把枯燥的键盘练习变得有趣。

5.模糊学习时空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学习并不一定是在教室里进行,在“无边界学习”的状态下,学习活动可以不再受制于时空与场景、真实与虚拟。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家庭内进行,可以是真实的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络场景。师生之间利用电子邮件、qq、论坛、家校互联等技术和手段进行交流,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

6.模糊教学评价

在无边界学习状态下,学习目标的确定与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更注重个性化、情景化,更注重标准的差异性、方法的多元性、过程的生产性和作用的激励性。在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中,采用组评、互评、师评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惯”、“爱好特长”等多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业情况,激励学生学习。

三、“无边界学习”的实践尝试

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时,利用“无边界学习”进行教学。这册主要学习互联网的基础知识、ie浏览器的使用、查询资料。在这一册中共有16节课时安排,第一、二课时是学习因特网基础知识,第三至十三课是学习如何使用ie浏览器和查找资料,第十四至第十六课是利用互联网制作一份精彩的板报。

1.学习内容安排

开始学习时,教师出示几份不同主题的板报,明确本学期学习的总任务是上网查资料制作板报。板报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扩展介绍,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教师不作统一要求。在学习内容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尊重他们的意愿,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2.学习进度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模糊课节界限,灵活安排教学进度。首

先确定哪些内容必须要先学习,互联网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网络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先了解。而其他的知识点,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作为“解决问题”来学习,随机性比较大。学生是在自身急需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学习,对学习感到比较自然和迫切,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应用,牢固掌握。

3.学习方式安排

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的模糊师生界限,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当老师,通过软件帮助、辅导软件、互联网等学习掌握知识,这也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学习好的学生,让他们做“小先生”去帮助其他同学;当遇到难题时,教师再做讲解示范。

4.学习空间拓展

教师把优秀的学生作品放在学校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在学校论坛中开辟单独的学习栏目,明示学习要求、任务,提供相关学习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和论坛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课外时间进行学习研究。

5.学业评价安排

主要采用作品评价方法,考察技术掌握和合理运用情况;通过论坛、邮件交流,对作品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创作高水平作品。学生学习态度评价以组评为主,结合师评和自评。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学业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