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规划研究_以苏州工业园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以苏州轨道一号线工业园区段地下空间规划为例,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体会。

【关键词】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控规研究
近年来,地下空间规划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

结合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开工建设的重大契机,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委托专业单位对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沿线园区段地下空间(下文简称“地下空间”)进行规划研究,以整合城市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形成立体化的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实现紧凑型、生态型、节约型苏州东部新城的发展目标。

1规划目标及技术路线
1.1苏州轨道一号线概况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总长25.9公里,全线地下敷设。

其中园区段长约10.6公里,设有10个站点,并有三处行车配线区,非常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园区段线路走向如图1所示。

1.2规划目标
依托苏州轨道一号线建设,通过开发公共地下空间及整合连通各私有地块地下空间的方式,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有效控制和综合利用公共地下空间资源,优化区域交通体系,整体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品质及现代化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园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品质的集商业、交通、人防为一体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地下空间。

1.3技术路线
地下空间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沿线地下空间总体布局研究,主要对地下空间的功能、规模和布局进行研究和确认;第二阶段是沿线地下空间专项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探索提出控规指标体系,并对公共地下空间和非公共地下空间分别提出具体的控制指标。

具体规划研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2总体规划
2.1研究层次及范围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园区分区规划、园区CBD城市设计以及各专项规划,一方面为了更加有效地全面理解和把握该项目,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研究成果能够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并细化到对各个地块的控制,地下空间规划研究范围分为了三个层次如图3所示:第一层次:轨道交通一号线辐射范围。

北起苏虹路,南到苏胜路、金鸡湖路,东到星华街,西至苏嘉杭高速。

该范围的南北边界与轨道一号线的平均距离为1.5公里,总面积约26.2平方公里,约占园区总用地的10%,是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规划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
莫栋升彭文俊宋飞
图1轨道一号线园区段站位分布图
园区的核心区。

第二层次:站点组团影响范围。

按园区规划用地(地面)的三个功能区,把轨道交通一号线的站点分为三个组团:CBD区站点组团、CWD区站点组团、二三区中心区组团,每个组团的影响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第三层次:独立站点影响范围。

以10个轨道站点为中心,周围300~500米范围轨道站点可能涉及到的地块,每个站点的研究范围总面积约40~70公顷。

2.2公共地下空间规模研究
公共地下空间规模研究是园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采用类比预测法、服务预测法对公共地下空间的规模进行研究,确定公共地下空间的规模为35万平方米左右。

在类比法预测中,通过对国内几大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开发量的分析(如表1所示),得出城市人均公共地下空间开发量约为0.8平方米/人,由此推算出轨道一号线沿线公共地下空间开发量约为40~50万平方米。

在服务法
图2规划研究技术路线
图3地下空间总体布局规划研究层次和范围
预测中,根据国外经验,每天约有40%~60%左右的居民乘用轨道交通出行,由此算出轨道一号线在园区范围内服务人口约为33万,按人均需公共地下空间面积0.9~1.2平方米计算,公共地下空间总面积约为30~40万平方米。

考虑到苏州城市的特点,建议取研究结论的下限——
—约35万平方米。

2.3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方案
在地下空间总体规模确定的基础上,规划按照如下原则对布局方案进行了研究:
(1)满足交通需求——
—方便乘客在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解决步行流线和停车问题。

(2)满足开发需求——
—沟通地面与地下功能,连接公共和私有地块,使地下空间和周边地块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3)充分利用车站、配线区间上部空间和公共绿地下部空间,寻求最具成本效益的地下空间布局方案。

根据以上原则,规划将地下空间分成公共地下空间和非公共地下空间两种类型。

公共地下空间的布局主要围绕轨道车站,充分利用配线区上部空间,以及道路和公共绿地下部空间进行组织。

非公共地下空间依据所处位置不同分成三种类型进行控制:一是为了形成规模商业,增强地下商业氛围,强制规定紧邻车站和大型公共地下空间的负一层地下空间(图4红色地块)必须用于商业;二是为了给今后地下商业发展留有余地,对具有一定开发价值,但目前条件尚不成熟的私有地块负一层地下空间(图4紫色地块)在功能上作弹性控制,在层高上按商业要求进行强制控制;三是对于其余商业价值不大的私有地下空间(图4灰色地块),仅作指导性控制,建议以地下停车功能为主。

以CBD组团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方案作为示例,如图4所示。

3专项控制性详细规划
3.1规划指标体系
地下空间资源与土地资源一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切实有效的保护好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必须将各类地下空间建设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

在规划管理时,指标体系作为重要的核心技术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下空间资源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经济属性,在具体的开发建设中,三个属性之间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即使在同一属性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也会存在矛盾。

如何
表12006年六大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开发量统计表图4CBD组团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方案
通过具体的指标量化关系化解三属性之间的冲突、平衡诸多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成为本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规划的核心意义所在。

地下空间专项控制规划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指标体系应能避免地下空间陷入过度开发或者不均衡开发的泥潭中;
(2)指标体系应能切实加强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3)指标体系应能确保地下空间系统运行效率的最优化;
(4)指标体系应能确保各利益主体使用地下空间的公平性。

从规划指标不同的规划控制要求,将指标分为规定性控制指标、引导性控制指标两部分。

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地下空间指标体系分为土地使用控制、建筑建造控制、行为活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城市设计引导五个方面。

研究形成的地下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如图5所示。

3.2公共地下空间附属设施规划
地下空间特殊性在于地下空间的建设存在大量的地面附属设施,这些地面设施的用地落实是地下空间控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公共地下空间地面附属设施(出入口、风井等)设置原则、数量、宽度,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时序,地下空间开发与车站同期实施策略等进行研究。

按总体布局规划进行细化,落实到每个地块分图则,指导土地出让条件设置和地
图5地下空间规划的指标体系图6专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图则
块方案设计,避免今后出现设施无法落地的情况。

图6为公共地下空间地块分图则示例。

4关于地下空间规划的几点体会
4.1
规划体系需体现系统性
地下空间规划是一种新型的规划,目前国内既无法定编制规范可依,也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只能边做边摸索。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作为规划部门牵头编制的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也应该和地面城市规划在体系和成果表达上保持一致和连贯,以体现规划的规范性。

为此,我们将地下空间规划也分为总规、控规两个层次,将控制性指标分为规定性与引导性两大类,将成果表达分为文本和图则两部分内容。

4.2规划编制需应对复杂性
地下空间规划牵涉面广,涉及规划、建设、土地等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轨道交通、市政管线专业公司和周边地块开发商等;同时地下空间规划涉及的专业较多,包括市政、人防、消防、结构、设备等专业。

因此,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部门在规划编制时必须与上述的专业和技术部门做好充分的沟通和协调。

4.3规划管理需发挥能动性
在具体规划管理中,我们发现,若想做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只有地下空间规划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师的智慧和才能。

举例
来说,园区有个项目,开发商按照地下空间控规的要求对接口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如图7),虽然符合规划要求,但无法满足建设高品质地下空间的要求。

后在规划师的指导下,设计单位对地下一层平面和接口处理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如图8),效果有了明显改观(如图9)。

【参考文献】
[1]北京:柏诚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轨道交通一号线沿线地下空间总体布局规划.2007[2]北京:柏诚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轨道一号线沿线地下空间专项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作者简介】
莫栋升,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副总规划师彭文俊,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工程师宋飞,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助理工程师
图7原方案地下一层平面图
图8现方案地下一层平面图
图9
现方案的地下一层与
星海街地下空间对接效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