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语文园地四教材版本: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年级学科:六年级上册语文本节课时间:1课时(40分钟)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音韵意识和语感。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并运用句式和标点符号,提高语言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体会到美好的情感,感染到人生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表达。
2.熟练运用句式和标点符号,提高语言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里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逼真。
2.如何从文字中读出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课件及学生课本。
2.学生准备课本、钢笔或圆珠笔等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要求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朗读课文(10分钟)请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课文,并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感。
学生们一起朗读,用语言表达情感。
3. 分析课文(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读懂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自己也可以交给他人分析。
4. 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句式和标点符号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并让学生相互检查。
5.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们在分享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和心得。
6. 课后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可以是朗读课文,也可以是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和自我检查。
七、教学评估1. 学生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作业和交流时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师评估通过讨论和作业的批改,对学生的个人表现和整体水平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这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讨论和交流,在阅读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内容为《语文园地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为《贪玩的孩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素,本单元主要通过学习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技巧,并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素。
2.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1.观察感想法:通过观察图片和段落,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素,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描写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2.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想法,共同探讨如何描写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3.自主写作法:通过自主写作,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素。
•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主要写什么?有哪些描写?2. 学习文本(30分钟)1.班内同学表演文本,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想法,共同探讨如何描写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例如: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个性、外貌等。
4.整体理解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文章。
3. 词语解释(15分钟)1.解释生字词语,例如:一脸懵逼、拾金不昧、做事草率等。
2.引导学生学习新单词的发音和用词场合。
4. 观察讨论(15分钟)1.让学生就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描写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了解、发挥、批判和创造,最终达成共识。
5. 自主写作(30分钟)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人物形象描写的具体方法技巧,自主写一篇小短文。
2.让学生进行交流、修改和完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观察日记的写作技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观察中的亮点,分析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转化为文字,并解决问题。
此外,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仍有一些学生存在逻辑不清晰、语言表达不流畅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活动中,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或轮流发言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概念。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诗词鉴赏是理解、欣赏和评价诗词的一种能力,它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江南春》这首诗。这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学习如何鉴赏诗词。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我将在课后主动找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疑问,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四》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涉及以下内容:
1.诗词阅读:包括《江南春》、《钱塘湖春行》等古诗词,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学生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学过的课文中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文字。
2.学生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
3.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
4.学生说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3.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来自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在学生体会出桑娜的心理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心理活动的,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写作的方法,并尝试去写一写。
板书设计
多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3.教师指导。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在交流平台中,我们要回顾本组课文,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二、词句段运用1.通过朗读,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2.抓住环境描写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小说所表现的情感及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犹豫不决的复杂内心世界。
三、日积月累1.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家乡的古诗,借助图画,反复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情。
三、方法渗透,学会阅读1.明确本组课文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方法,人物形象主要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突显出来。
2.掌握这一点,学生今后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这些要素中理解人物特点。
3.特别对于一些比较长的小说,更能通过这些细处的描写发现小说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四、预提纲1.温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语段。
2.读《三国演义》中XXX的故事,初识人物形象。
3.整理诗人XXX的资料,搜集思乡的古诗。
五、多媒体课件本节课时为2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交流:从XXX的心理活动中,感受到她的善良和对孤儿的同情心。
③老师小结: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通过外在描写,还有内心世界的描写。
在读小说时,我们需要留意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板书:内心世界的描写)2.研究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1)出示语段,老师范读一遍。
课件出示:荒野上,风吹得枯草发抖,一只瘦弱的狼孤单地蹲坐在地上。
它的眼神中透着无助和哀伤,仿佛在等待什么。
突然,一位身着皮衣的年轻人出现在它的面前,他轻轻地伸出手,狼缓缓地站起身来,伸出舌头舔了舔年轻人的手。
年轻人笑了,将身上的食物递给了狼。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语文园地四的背景及作用
2.掌握课文《山中记》的读法、理解方法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表现自然之美
二、教学准备
教案、课本、多媒体设备、音频材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入本课题目,介绍本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带领学生观看课件图片:秋日的山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个景色的美丽之处,表示对自然的赞美,让学生了解自然之美的重要性。
2. 学习新知
(1)阅读课文《山中记》。
老师评述以下问题:
•作家是谁?
•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故事是讲些什么?
(2)学习新的诗歌:
秋天
秋天来了
漫山遍野的黄叶
像金子一样沉甸甸的
伏在萧瑟的大地上。
秋天来了
迷人的风
把枯叶吹起
落下时,像芭蕉雨一样轻柔。
我们是多么地热爱这个美丽的季节啊!
老师念诗歌两遍,让学生跟随老师念。
3. 开展活动
引导学生在山中体验自然的美。
组织出游活动,在自然中寻找美的痕迹,捕捉美景的瞬间。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文章来描绘出这个活动中所见的美丽景色。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意义,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巩固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以兴趣为主线,让学生在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对生活文化的认知中,深入理解语文园地四的教学目的,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课本知识及积累诗歌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兴趣的加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 语文园地四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盼人教部编版16.盼【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 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袖、筒、篷、缩”等12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淡绿色透明长着袖筒盼变天盼外出盼渴盼下雨亲近自然盼雨停--盼雨点打在新雨衣上结果:雨点在雨衣上跳跃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四人教(部编版)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读经典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3.积累背诵《回乡偶书》一诗。
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读经典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你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什么作用?阅读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你的感受如何?能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二、交流反馈1.师: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明确: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
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朗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
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难点1.分析、交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温习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语段。
(2)读《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初识人物形象。
(3)整理诗人贺知章的资料,搜集思乡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交流平台一、回忆课文,说形象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出示:【课件2】《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
《在柏林》: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二、理解形象,学方法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2.出示:【课件3】(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
(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二、词句段运用(1)1.学生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1)疏通难字和字音:酾(shī,斟酒)斟(zhēn)鸾(luán)云长(chánɡ)华(huà)雄(2)简单了解文字的出处及相关情节。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四》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本教材。
该教材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深化延伸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适合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分析,本册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写作、修辞学、句子结构和成语学习等。
通过这些任务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加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思辨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3.学习修辞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美;4.学习句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学习成语的应用,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阅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一篇短文,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主要意思和细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分发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2.引导学生归纳短文的主题和要点;3.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回答关于短文的问题;4.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5.汇总讨论结果,进行班级讨论。
2. 写作任务本节课的写作任务为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作文。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提问学生,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理想;2.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的原因和目标;3.教师给出写作指导,如如何构思、如何组织文章等;4.学生写作;5.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
3. 修辞学本节课的修辞学内容为诗歌的修辞手法。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分析一首诗歌,教师解释其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2.学生模仿并创作自己的诗歌,使用相应的修辞手法;3.学生互相分享和欣赏自己的作品。
4. 句子结构本节课的句子结构内容为各种句子结构的使用和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各种句子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等;2.教师给出相关的例句和练习,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3.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园地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语文园地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人生路上有你相伴》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情感主题和审美价值;2.掌握词语“地震、妇女、悯、山羊、寄”,并能够灵活运用; 3.学习如何用自己的话复述他人的观点和态度;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自我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创作背景的讲解和理解。
2.如何用自己的话复述他人的观点和态度。
3.如何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教师先与学生回顾课文主题,然后呈现“人生路上有你相伴”这句话,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入手,从多角度思考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
2.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妇女和孩子们在地震中所面对的困境和种种不易。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创建这首诗歌,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审美价值是什么。
3.学习汉字和词语。
本节课所需学习的汉字和词语包括:“地震、妇女、悯、山羊、寄”。
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汉字和词语,如写字、拼音、课外拓展等。
4.阅读诗歌,分析情感主题和审美价值。
教师先朗读全诗,然后分段讲解每段诗歌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对不同群体所表达的态度和观点。
最后,教师针对具体情感主题与审美价值开展练习,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下活动:(1)课外拓展:要求学生回家阅读一些涉及地震或者妇女的文章,挖掘出自己认为值得借鉴的信息,以及对地震和妇女的感悟;(2)活动拓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或慈善活动,如关爱儿童、关注社区公益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四、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订考核方案,比如将学生对目标语汇的掌握情况、自我思考、阅读理解能力等纳入考核范围并加以评价。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大意,掌握文本的重要信息,并初步分析文本结构。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明辨是非、理性判断、正确表达的能力。
3.了解《晋阳湖的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古代传说文化的兴趣,并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1.掌握《晋阳湖的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旨。
2.能够初步分析《晋阳湖的传说》的结构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通过诗词、古文、现代文等形式的文本,整体理解《晋阳湖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和内涵,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说文化的理解和领悟。
2.初步分析《晋阳湖的传说》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学会思考文本的结构性和文本特点的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课前预习】1.通过阅读诗词《晋阳山塞》和《江南春》让学生了解对中国古代名胜的描述和人们的美好向往。
2.阅读《晋阳湖的传说》的小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小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旨。
3.进行师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小故事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堂教学】1.教师讲解《晋阳湖的传说》故事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本的结构性和分析方法。
2.教师让学生逐段阅读文本并注重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重点理解故事情节。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讲述等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增强学生讲述故事的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小故事的理解和感想。
2.让学生阅读相关课外知识,了解古代的传说故事和中国文学中的传统题材。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通过诵读和阅读文本,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程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讲解:通过讲解文本的结构性和特点,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故事的整体情节和文本的重点要素。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韵律。
2.掌握运用古诗词进行表达和创作的基本方法。
3.学习古代神话故事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锻炼其掌握汉字、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其运用古诗词进行创作。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其深入理解古代神话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和韵律,能够进行基本的韵律模仿。
2.通过古诗词进行表达,运用其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深入了解古代神话故事,领悟其中包含的道理,培养文化素养。
教学难点1.运用古诗词进行创作。
2.进行古代神话故事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播放一段古诗词朗诵视频,启发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韵律,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2. 讲解(20分钟)根据课本《语文园地四》的内容,老师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如何通过古诗词进行表达和创作,并介绍古代神话故事的知识点。
3. 练习(30分钟)学生通过课本中的练习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和演讲,以及对古代神话故事的阅读、理解和表达。
4. 总结(10分钟)老师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2.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和演讲。
3.阅读古代神话故事,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进行小组讨论。
总结本节课通过对课本《语文园地四》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韵律,掌握运用古诗词进行表达和创作的基本方法,并加强了对古代神话故事的理解和领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园地四 教案
语文园地(教案)教学目标1. 能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梳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初步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
2. 能体会小说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 能体会片段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4. 朗读、背诵古诗《回乡偶书》,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能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梳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初步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
2. 能体会小说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Ⅰ交流平台,理解人物形象1.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三篇小说,请说一说这三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老支书、桑娜、老班长)2. 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班长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桑娜: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3.师:本单元所学的三篇小说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给我们塑造了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又是怎样来理解这些人物形象的呢?今天我们就再次回顾《穷人》中的相关语段,来思考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
(1)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
“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预设:这里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出桑娜对丈夫的担忧。
(2)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预设:这里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的人。
(3)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预设:这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桑娜的细心和对两个孩子的关爱。
把孩子抱回家的情节设置,体现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介绍诗人。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2.指导读诗.体会情感,引导齐读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1.创设情景,体会思乡。2.小组探究,想象体会。3.指名反馈,师生点评,以情引读诗句。
(1)出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
(2)出示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
(3)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
5.总结。
我们通过对《穷人》一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的感悟,故事情节的回顾,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小说中桑娜的形象。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二、词句段运用
1.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在具体交际情景中具体、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及理由,说服别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描写环境、虚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语文园地
课时目标:
1.学会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4.想象变化,体会诗情。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全诗。
五、配乐朗诵,升华诗情
六、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七、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3.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四》这篇课文进行深入学习,带领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古诗词的本质•古诗词的特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课文阅读3. 教学重难点•阅读理解和词汇学习•古诗词素材的掌握和运用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幅古代诗人的画像,对学生进行讲解,提出古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
2.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猜诗词题目,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和使用方法。
步骤二:课文阅读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鼓励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和艺术魅力。
2.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回答相关问题,进行课文的深度理解。
3.教师进行课文阅读技巧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策略应用。
步骤三:分析古诗词的特点1.教师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教师通过相关讲解,带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风格特征,如韵律形式和词汇表达等。
3.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步骤四:学习古诗词的方法1.教师讲解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如反复朗诵、模仿和运用等。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模仿和创作,充分发扬自己的语言特长和创意思维。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色彩和美学韵味,在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步骤五:课堂总结1.教师提出互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今日所学内容,巩固古诗词的学习效果。
2.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总评和点评,鼓励学生持续发展文学兴趣和语言技能。
5. 教学评价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和主观感受,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热爱;学生在阅读、分析和创作中不断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和思维能力,增强了文化素养和审美内涵。
教师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 教案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请求别人支持的表达能力。
2.能够独立编写一个小故事,了解故事的技巧并能在创作中熟练运用。
3.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4.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活动。
5.读背并积累古诗。
6.通过阅读《童年》,学会理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学会如何说服别人支持自己。
2.编写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故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课时4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引入。
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
假如你要去找老师,希望他同意你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时,你该怎么说呢?二、讨论交流,明确。
1.注意礼貌。
2.把自己的具体设想说清楚。
3.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三、情景应用。
从下面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试一试:怎样才能获得支持。
1.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2.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3.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第二课时习作一、谈话导入。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欲望,像我们本单元的几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读起来却像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写故事的人吧!二、技法指引。
技法1.写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
(1)大屏幕展示:①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人物:淘气包张明外号“小辣椒”的班长王寒冰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②环境:冬日昏黄时车来人往的街头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流浪狗朵朵③环境:月光下的村庄人物:铁蛋铁蛋体弱多病的爷爷问:你觉得这篇小故事有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谈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小故事只有人物,没有起因、过程和结尾。
(2)学生自由发挥续写这个故事。
(3)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推举代表在班内宣读续写的故事。
(4)组长和教师评选优秀续写故事。
技法2.故事情节要有悬念。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设计2.教师指导:这些加点的词语包含了什么感情色彩?1)“我不敢看他,怕看见他的眼神。
”加点词语:“怕”包含的感情色彩:恐惧2)“他的脸色苍白,嘴唇发紫。
”加点词语:“苍白”、“发紫”包含的感情色彩:惊恐、慌张3)“她的声音颤抖着,眼泪止不住地流。
”加点词语:“颤抖”、“止不住地流”包含的感情色彩:悲伤、哀怨板书: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三、写一写心理活动1.出示【课件4】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心理活动”一栏,思考这些词语可以用在哪些情境下?1)不安:比如考试前、面对陌生人等情境。
2)犹豫:比如做出重要决定时、面临两难选择等情境。
3)焦虑:比如等待重要结果、面对未知情况等情境。
4)兴奋:比如获得好成绩、完成重要任务等情境。
板书:写一写心理活动)四、积累古诗1.出示【课件5】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回乡偶书》,并思考其中表达了哪些情感?1)思乡之情:表现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句中。
2)怀念故人:表现在“临行密密缝几针,意恐迟迟归不得”等句中。
3)对人生的感慨:表现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句中。
板书:积累古诗《回乡偶书》)1.让学生自己搜索一首古诗,并尝试朗读、理解、分析其中的情感升华。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学作品,尝试从中找出情感升华的表现,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感写作,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许多文人墨客和无数游子的心中,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XXX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故乡的重要性。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意义,我们需要多层面地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情节、词语和心理活动等方面。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游子思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通过复三篇课文,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域形势和文化资源。
2.知道中国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4.掌握寻找文化信息的方法,并且了解文化之间的交流。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的地域形势和文化资源。
2.知道中国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1.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2.掌握寻找文化信息的方法,并且了解文化之间的交流。
教学准备:1.课件。
2.图片。
3.录音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问候和自我介绍。
2.询问学生对文化关注的内容。
Step2:核心授课1.介绍中国的地形、气候和文化资源。
2.讲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的地域和文化的认识。
4.为学生展示机会,鼓励他们讲述地区或文化值得关注的方面。
5.介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6.为学生展示机会,鼓励他们讲述两个文化之间的关系。
Step3:活动设计1.小组竞赛:让学生制作一个文化海报,宣传一座中国古迹的历史和文化。
2.让学生在团队中寻找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全班同学。
Step4:课堂回顾1.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关注的区域,向他们介绍新的文化资源。
2.总结课堂的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个人表现和讨论中的发言。
2.评价学生能否找到文化资源,提出合理化建议或展示其他学习成果。
3.评价学生是否能展示对中国文化和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了解。
Step1:导入新课在语文园地第四课,我们将学习中国的地域形势和文化资源。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几个问题。
你们关注哪些方面的文化?音乐、电影、艺术、建筑或食物等等?每种文化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国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和气候区域。
接下来我们将探索中国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 优质版教案
【教学目标】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二、“日积月累”的教学
1.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出示课件18)(板书:回乡偶书 贺知章)
重点理解“偶书”,偶然写的。
2.自由朗读古诗《回乡偶书》,读通读顺。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课件19、20)
3.理解诗句大意。(出示课件21)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错事,想认错又不敢,或想做好事又不好意思做的经历?写一写内心经历这Hale Waihona Puke 事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出示课件16)
示例: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眼前。我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遵守了几天,就又忘记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出示课件17)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完本单元的小说,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也感受到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出示课件3)(板书:语文园地)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案语文园地四教案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在柏林》: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二、理解形象,学方法
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2.出示:【课件3】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 齐诵《回乡偶书》。
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学过的课文中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朗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
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难点1.分析、交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温习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语段。
(2)读《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初识人物形象。
(3)整理诗人贺知章的资料,搜集思乡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同学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
4.小组合作探究: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出示小组讨论的要求:(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与之相关的精彩语段,教师做好记录。
6.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课件出示小资料。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2)结合具体的例子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③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
)7.结合本单元习作,说说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现其个性特点的。
(1)小组学习,要求组员读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描写人物的语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想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提建议。
(2)指名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有没有表达出人物的特点来,是如何做到的?交流平台一、回忆课文,说形象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出示:【课件2】《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
《在柏林》: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二、理解形象,学方法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2.出示:【课件3】(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
(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二、词句段运用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板书:词语包含感情色彩)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1.出示:【课件4】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安、害怕、担心……(板书:复杂的心理活动)3.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板书:五个省略号两个感叹号)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
日积月累一、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回乡偶书》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音:鬓衰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出示:【课件5】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情感升华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2. 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书:回乡偶书——游子思乡)三、5.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过渡:诗人这次回乡,感慨很多,除了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一首诗,他还写了另外一首《回乡偶书》,写完这首诗不久,诗人便离开了人世,好在他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首《回乡偶书》吧!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课后反思语文园地四共有三个栏目,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教学中,我力求使每个栏目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分三项内容。
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安排学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给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
其二是注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情更鲜明。
其三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
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安排的是和同学们交流如何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读《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读出示的三句话,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3.读《穷人》片段,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仿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交流平台”教学时,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小组交流,再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动的文学形象,并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从哪里感受到的。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人物性格。
2. “词句段运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和关键词语,结合情节,体会情感,感受人物心情。
3.教学《回乡偶书》时,首先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接着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然后借助课文插图,小组讨论每句诗讲了什么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然后引读全诗,读中悟情。
最后,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课下布置作业:积累《回乡偶书》第二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古诗《回乡偶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同学们留有足够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
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教学完成后,反思整节课,感觉有以下不足: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