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第五章

合集下载

血液学检验28第五章-第1节- 白细胞功能检验.

血液学检验28第五章-第1节- 白细胞功能检验.
烧伤、新生儿、慢性皮肤粘膜白色念珠菌感染、高IgE综合征等。 【应用评价】 本试验是体外检测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趋化性强弱
的方法。Boyden小室法比琼脂糖法敏感,能检测出纳克(ng)水平 的趋化因子活性,且所需时间短、重复性好。
第一节 白细胞功能检验
(五)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实验原理】 硝基四氮唑蓝(NBT)是一种染料,其水溶液呈淡 黄色。中性粒细胞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增多,耗氧量也增加, 细胞内磷酸己糖旁路代谢增强。NBT被吞入或渗入中性粒细胞 后,可接受葡萄糖-6-磷酸在已糖磷酸旁路代谢中NADPH氧化脱 下的氢,而被还原成非水溶性的蓝黑色颗粒沉着在胞质内,可 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阳性细胞百分比。
第一节 白细胞功能检验
(二)细菌吞噬试验
【实验原理】 制备白细胞悬液,将待测的中性粒细胞与葡萄 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 在油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情况,根据吞噬率和吞 噬指数即可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该试验即细菌吞噬 试验。
【参考范围】 1.吞噬率(%):健康者为62.8%±1.4%。 2.吞噬指数: 健康者为1.06±0.05。
【实验原理】 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球菌细胞壁中的乙酰氨基多糖
成分,使细胞失去细胞壁而破裂。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利 用对溶菌酶较敏感的微球菌悬液为作用底物,根据微球菌 的溶解程度来检测血清或尿中溶菌酶的活性,主要方法有 琼脂平板法、比浊测定法及免疫测定法。
【参考范围】 比浊法:11.8±2.2mg/L; 平板法:20.4±2.7 mg/L; 免疫测定法:10~40 mg/L。
【应用评价】 该试验通常用琼脂平板法、比浊测定法检测 酶的活性,免疫测定法检测酶的量,两者可以结合分析。免 疫测定法具有特异、灵敏、准确及可定量等优点。

05第五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05第五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
(一)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双凹圆盘状,7~8.5μ m,厚1.0-2.0μ m,新鲜 单个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呈猩红色,红细胞缗 线。 可塑性,ATP-棘球状 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hemoglobin,Hb)。 男性约400万~500万个/μ 1,女性约350万~ 450万个/μ 1。每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15g/100ml,女性约10.5~13.5g/100ml。 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 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
º Ç Ä Ë À ¿ Ê ± Ï Ü ¿ « ® ´ ª ¼ ö Ö ¼ È Ê ´ È Ð Ô ´ õ õ È ­ ¾ Ô ö ­ º À ¼ È ì ´ ä ¾ È õ Î ¢ Î Þ º ì º ì º ì ² Á ó ¿ ² Á ó ¿ ² Á ó ¿
7¡ 9 Ô Å Î « ° Ì Þ ² ¬ Î Þ 7 Ô Å ² ° Ì ¬

(三)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各种血 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 成熟阶段 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1.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 Ó ½ ´ º à ± «ù ¬Î Í ø Æ ø Ì ©å ø º ©Ë ø Ö © Ê Ê ¼ Ð Å É Ñ º ³ ¬ Ö Á Ä Á È î Ô ¬« ª ì ©© «Ñ Ü ¦ ² Ð Ð ² Ð ² È É Ö º È º Ö È ó ¡ Î ¬ Î ¬ ¾ « Ê Ë Ê Ë Ê ª £ ¦ m£ ¨Ì © Ô Ê ½ ´ Ô º Ï ø 14¡ 22 Ô Ô Ï Á ² 2¡ 3 > 3£ 4 ­ ¼ ¬Î ­ ì µ © « ° ° µ £ ¬ « ¯ Ó Ô Ó º Ï ø ¬ç ¬ì µ © Ö Ö Ó º Ï ø É Ð ¬ì µ © ½ Í Ó º Ï ø ¬ í ¬ì µ © ´ Î ± É Ê Í Ö º Ï ø ì ÷ ¯ ì µ © ½ º Ï ø ¬ ì µ © ´ Î 11¡ 19 Ô Ô ² Á ² Å ¼ >1£ 2 « ° ° Ö £ ¬ ¼ ø ¯ 10¡ 14 Ô Ô ² ¿ ² Ï Ê Ô 1£ 2 « ° ° Ö é ¬ ø § ¼ ¯ 9¡ 12 Ô « ° Ô Ö Ã ¿ Ï Ê µ Ð ° Â Ü é ø § ü ¡ Ç ¿ Ä Ë « ® Î Þ Ó Ð Ó Ð È õ

运动生理学讲稿(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讲稿(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2.代谢产物:尿酸、尿素、肌酐等。
3.激素(运到全身或靶细胞、靶器官)。
4.将热量运输至全身和体表。
二、血液的调节机能--维持血浆的酸碱度(绪论已讲)
△血浆的缓冲机理:
HL(乳酸)+ NaHCO3→NaL + H2CO3
↘→CO2↑H2O
NaOH + H2CO3→NaHCO3+ H2O
△血浆的缓冲途径(使NaHCO3与H2CO3的比例维持20︰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红色:(红细胞--Hb),全血比重1.050~1.060;红细胞比重1.090~1.092;
血浆比重1.025~1.034。
(二)粘滞性:液体内部物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使流动产生阻力的特性。约为水的4~5倍。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见绪论部分)
四、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三血液的重新分配人体在运动劳动情绪激动和体温升高等情况下体内需要大量循环血液时贮存血量便释放出来加入到循环血液当中去同时消化排泄器官的血液也会转移到肌肉中以利于肌肉运动的需要运动结束后又有一部分血液贮存起来或转移到相应器官这种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理化特性及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般安静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19/20×100% = 95%
静脉血氧饱和度为15/20×100% = 75%
3.氧离曲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形状为S型(或倒S型)(参见P150图5-1)
(1)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①上段:曲线较平坦。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PO2相当于60~100mmHg(PO2处于较高水平)表明PO2的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影响较小,对肺换气有利,有利于人体摄氧,有利于人体适应高原空气。

第五章血型及输血

第五章血型及输血

第五章血型和输血血型定义:早期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现知,血小板和白细胞表面抗原也存在差异,因此,血型是抗原抗体系统的遗传特征。

血型研究的应用:治疗输血、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法医鉴定、考古研究等。

第一节红细胞AB0血型系统本节考点:(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及抗体检查(2)ABO血型系统的亚型(3)ABO血型鉴定(4)交叉配血法(5)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常见错误(6)ABO血型系统主要临床意义(一)AB0血型系统的抗原及抗体检查1996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将红细胞表面抗原分为23个血型系统、5个血型关联和2个血型系列。

血型系统指由一个或数个基因所编码的数个相关联抗原的组成。

目前,国际输血协会对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命名,有2种方法:一种是6位数字法,如001001为AB0血型系统的A抗原;另一种是字母加数字法,如RH1为Rh血型系统D抗原。

1.AB0血型抗原(1)AB0抗原的遗传:AB0血型系统的产生及定位:由3个分离位点的基因所控制,即AB0、Hh、Sese 基因。

基因Hh和Sese紧密相连在第9对染色体上。

现在一般接受“三复等位基因”学说:认为在决定AB0血型遗传的基因座上,有A、B、O三个等位基因。

AB0遗传座位在第9号染色体的长臂3区4带。

A和B基因对于0基因而言为显性基因,0基因为隐性基因。

父母双方如各遗传给子代一个基因.则可组成6个基因型;O0、AA、A0、BB、BO、AB;4种表现型:A、B、O、AB。

(2)AB0抗原的发生:5~6周胎儿红细胞已可测出ABH抗原。

新生儿A、B抗原位点较成人少,一般在生后18个月时才能充分表现出抗原性,但抗原性也仅为成人的20%。

此外,ABH抗原频率亦随种族而不同。

(3)AB0分泌型:ABH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也可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及其他组织细胞上。

ABH 血型特异物质存在于唾液(含量最丰富)、尿、泪液、胃液、胆汁、羊水、血清、精液、汗液、乳汁等体液中,但不存在于脑脊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血红蛋白和氧气运输
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氧气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蛋白质奇迹
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每个亚 单位都能与一个氧气分子结合。
小氧搬运工
血红蛋白通过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 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细胞。
血型和输血
揭示血型的奥秘,了解不同血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输血的原则。
控制失调
高血压和低血压可能导致身体 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调整。
血液疾病和常见病症
了解常见的血液疾病和病症,如贫血、血栓、白血病等,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贫血
贫血可导致疲劳、无力和头晕等 症状,日常饮食及时补充铁和维 生素B12。
血栓
了解血栓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活 动、穿着弹力袜和合理的饮食。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章 血液
本章将深入讨论人体的血液系统,包括血液的定义和功能,其成分和重要组 成物质如血红蛋白和氧气的运输,以及血型、输血和常见的血液疾病。
血液的定义和功能
了解血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它是我们身体中不可或缺的液体之一。
液体生命
血液起着运输氧气、养分和废物的关键作用,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
血管网络
2
血管网覆盖全身,将养分、氧气和废物
传输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3
循环调节
神经系统和激素协调控制血压和血液分 配,保持身体平衡。

血压和循环调节
揭示血压的重要性以及身体如何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维持血压稳定。
血压基础
血液在血管中施加的压力,用 于推动血液循环。血压由舒张 压和收缩压表示。
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和激素通过调节心脏 收缩力和血管收缩程度来维持 血压稳定。

血液学第五章

血液学第五章

• (一) 特殊造血检验的应用
• 特殊检验往往是针对非干细胞血液病中的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所
进行的。其中镰状细胞贫血中血红蛋白S的确定,必须用分子生 物学技术寻找DNA编码中GAG→GTG的改变,使ß链6位的颉氨酸 被谷氨酸替代;各种珠蛋白合成速率的遗传缺陷需要对α、β和 γ基因的表达检测才能确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而杂合型珠 蛋白生成障碍更需同时对多个珠蛋白肽链的基因改变同时检测, 如对β、δ基因的检测才能诊断血红蛋白Lepore病;G6PD和PK缺 陷的红细胞病由于酶活性检测的不稳定性和方法多样性,最好的 诊断还是用PCR技术对G-6-PD、PK基因突变和缺失的直接检查,尤 其是对基因流行区域,更可检测出杂合子型;球形、椭圆形、口 形红细胞增多的4.1、4.2蛋白缺失所对应的基因改变也是诊断的 重要依据。
• 对移植失败的认定,以移植后20天内中性粒细胞绝
对值<0.5*10^9/L或初次移植后100天中性 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同时血小板数持 续1周以上≤20*10^9/L为标准. • 无论在移植前或移植后,造血干/祖细胞培养是常用 的手段.移植前培养可了解供体干细胞形成集落的能 力,在供体干细胞量不足时,可用此方法进行体外扩 增来增加移植成功的机会;移植后培养可了解造血重 建的潜能,必要时在体外辅以细胞因子,而后选择合 适的细胞因子对阍者进行造血调控.
二 其他血液病
• 由于造血检验是针对造血细胞的检查,它可以是造血
细胞本身的异常,也可能涉及外界因素对其的影响。 因此,在大量的非干细胞性血液病中也有一定的价值。
• (一) 一般造血检验的应用

在非干细胞病变的血液病中,一般造血检验大多无明 确的诊断意义,但在红细胞疾病诊断中有参考价值。大 量的遗传性异型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往往血涂片上会有 提示各种球形、椭圆形、口形红细胞增多,但这些可能 是各种红细胞疾病的反应,只有在骨髓检查中排除了其 他红细胞病变,而这些细胞又有相当的比例(如达到红 细胞数的15%~20%以上),诊断才有意义。在其他反应 性血细胞增多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鉴别中,一般检验是 可以有所作为的。无论是骨髓涂片还是骨髓组织病理检 查,发现大量巨核细胞的增生或巨核细胞丛生堆积现象, 在MPD的诊断上是可靠的,也就否定了反应性血细胞增 多的可能。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破坏 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 白细胞的功能
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 起形成脓液
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反应、 收缩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干细胞 巨核定向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的存 活时间很短,衰 老血小板绝大部 分是在脾、肝和 骨髓内被网状内 皮细胞所吞噬。
血液生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学5

血液学5

教学目标
骨髓中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 单核细胞系所属细胞的形态及正常 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骨髓中其它细胞的名称和形态
三、巨核细胞系 1.原巨核细胞:直径15-30微米,呈圆形 或不规则形。胞浆量少,染深蓝色,浆 中无颗粒,可有伪足。胞核呈圆形或不 规则形,约占胞体的3/4,染深紫红色, 核染色质较粗,有2-3个核仁
2.幼巨核细胞:直径30-50微米,呈不规 则形。胞浆量较多,染蓝色,浆中细小 的嗜天青颗粒,可有伪足。胞核呈不规 则形,约占胞体的1/2-3/4,核染色质呈 粗颗粒状,核仁可有可无
3.巨核细胞:为骨髓中最大的细胞。直径 40-70微米,甚至100微米。分为颗粒型巨 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裸 核。颗粒巨呈不规则形,胞浆量多,染淡蓝 色或淡红色,浆中布满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胞核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粗,无 核仁。如细胞边缘部分胞浆的颗粒聚集 成簇,被淡蓝色或淡红色胞浆所分开,有形 成血小板现象者,称为产板巨。若光有巨 核细胞的核而无胞浆者称为裸巨
六、浆细胞系
1.原浆细胞:直径10-20微米,呈圆形或 椭圆形。胞浆量少,染不透明深蓝色, 浆中无颗粒。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占 2/3,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有2-5个淡蓝 色的核仁
2.幼浆细胞:直径10-20微米,呈圆形或 椭圆形。胞浆量多,染不透明深蓝色, 可有空泡,浆中偶见少量细小的嗜天青 颗粒。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占1/2,常 偏位,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2)小淋巴细胞:直径6-9微米,呈圆形。 胞浆量少,染淡蓝色,浆中一般无颗粒。 胞核呈圆形,核染色质粗糙致密
五、单核细胞系
1.原单核细胞:直径15-20微米,呈圆形 或不规则形。胞浆量少,边缘不规则, 常有伪足伸出,染不透明毛玻璃样灰蓝 或暗蓝色,浆中无颗粒。胞核呈圆形或 不规则形,可有凹陷或折叠,核染色质 细致网状,有1-3个淡蓝色大而清晰的核 仁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五章复习笔记(1)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五章复习笔记(1)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五章复习笔记(1)本章考点1.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2.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一、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基础知识)1.透射电镜下的超微结构(1)粒细胞系统1)原粒细胞:平均直径10μ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微绒毛很少。

胞核大,核占整个细胞的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浅的凹陷,核内常染色质占优势,异染色质少,在核膜处呈薄层凝集,有一至几个核位。

胞质少,内有大量游离核糖体,糙面内质网较少,呈短管状,线粒体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基质电子密度较高,脊呈扇平膜板状。

高尔基复合体较小,发育差。

胞质内一般无溶酶体和有界膜的颗粒,但少数原粒细胞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致密颗粒。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平均直径可达15μm,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

胞核大。

占整个细胞的大部分,核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可有浅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

胞质较原粒细胞为多,内有大量游离核糖体,糙面内质网较原粒丰富,可见内质网腔膨大。

线粒体较多,呈圆形。

高尔基复合体发育良好,常见几个基本结构单位围着中心体。

胞质内出现一些“非特异性颗粒”或A颗粒,形态不一,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外有界膜包围,内容均质,电子密度较高,颗粒内偶见致密核心。

3)中性中幼粒细胞:较早幼粒细胞小,平均直径10μm左右,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表面微绒毛很少。

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

胞质较多。

游离核糖体、糙面内质网、线粒体均较早幼粒细胞减少,线粒体从小圆形逐渐变成杆状。

高尔基体发育良好,常包围中心体。

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或S颗粒,其大小不一,直径0.1~0.5μm,多数颗粒较小。

形态不一,呈椭圆形,杆状或哑铃状,电子密度中等,有些颗粒较大,圆形,电子密度低,“路异性”颗粒外有界膜包围,基质一般为均质,极少数可含细粒状或结晶状内容物。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五章复习笔记(2)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五章复习笔记(2)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五章复习笔记(2)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白血病细胞的鉴别比较,见表2-5-1.表2-5-1 三种急性白血病原始细胞电镜观察的比较观察项目急粒急淋急单扫描电镜细胞表面微结构以嵴样及球状突起型为主以光滑型为主,B细胞型可出现长而多的微绒毛以皱膜型为主透射电镜胞核形状核质比异染色体核仁核内小体核环核泡假包涵体椭圆形或不规则中等核周少量凝集明显多见偶见多见多见椭圆形或有凹陷最高凝集较多明显未见多见少见可见椭圆形或不规则高低不一不同程度凝集明显少见未见多见多见胞质核糖体粗面内质体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Auer小体微丝束丰富多少不等多少不等,较大发育较好可见可见丰富少较少,较大发育较差未见少见无或少量,电子密度高丰富丰富较多,较大一般发育良好少见多见多少不等,同单颗粒少量,电子密核细胞颗粒度不等病理性红细胞检查(1)幼红细胞1)缺铁性贫血:透射电镜下,一些幼红细胞的胞质内缺乏游离的铁蛋白,也无铁小体。

幼红细胞的吞饮活动仍很活跃,但吞饮泡池内无铁蛋白。

2)铁粒幼红细胞贫血:透射电镜下,幼红细胞的线粒体内有铁质沉着。

主要沉着在线粒体基质内,呈高电子密度的颗粒或团块,含有多量铁质的线粒体可明显肿胀和变形,甚至结构大部分破坏。

由于幼红细胞的线粒体常位于核周,所以在核周可见环形铁粒沉着,称为环铁粒幼红细胞。

各阶段的幼红细胞均可出现上述环,但以中幼红细胞更为明显。

胞质内含铁蛋白的吞饮小泡和铁小体也较正常增多。

(2)红细胞1)口形红细胞:扫描电镜下,根据红细胞的内凹程度可分为三型:Ⅰ型,单向凹陷,呈盘形;Ⅱ型,单向凹陷较深,似面盆或蘑菇帽状;Ⅲ型,单向凹陷更深,似杯状或深臼样。

口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肝脏疾病和肿瘤性疾病。

2)球形红细胞:扫描电镜下,红细胞呈球形,在一侧有一下陷的小窝,细胞表面光滑,球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伴球形红细胞增多的其他溶血性贫血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移植治疗以后,造血检验的价值在于判断移植后造血重
建是否成功,以及适当地提供尽可能多的移植后造血调 控. • 骨髓移植后,8~30天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 . 到≥0.5*10^9/L、血小板≥20*10^9/L、 网织红细胞≥1.5%,可视为移植成功;自体外周血 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变化,在10天左右中性粒 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 /L;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代表移植后重建的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数的恢复要比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移植晚些.
• 一、干细胞疾病
• 血液病中的干细胞疾病的概念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
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被逐 步认识的,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其包括骨髓增生性 疾病(MPD)、白血病(leukemia)、一部分再生障 碍 性 贫 血 ( AA)、 阵 发 性 睡 眠 性 血 红 蛋 白 尿 症 (PNH)、原发性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浆细胞疾病(PCD)、以及恶性组织细胞病(MH)等 属此类。由于这些疾病都属于恶性或难治性疾病,对 患者和医务人员来说,及时作出诊断、避免误诊就显 得十分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造血检验的结果
首推骨髓涂片检查,这是其他检验方法不能替代的。 无论对白血病定义有怎样的变化,骨髓涂片中未成熟 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是急性白血病的特征性标志;而 不同阶段血细胞异常增生总是慢性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在此基础上,造血组织的病理检查可查证有白血病细 胞的灶样生长以及对正常造血组织的损害;各种细胞 化学染色可以对不同系列的白血病细胞辅以形态学分 类,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同时,骨髓检查也能将白血病与各类型的类白血病反 应作出鉴别。
• 2 该疾病的诊断过程也是与反应性(炎症)组织细胞增
多的鉴别。虽然理论上只要骨髓涂片上出现异常组织 细胞(一般认为有5种类型:多核巨组织细胞、吞噬性 组织细胞、异常组织细胞、单核和淋巴组织细胞)就 能确诊,但往往形态不好掌握,必须借助患者的临床 表现来综合诊断,不少是死亡后的诊断。因此,在骨 髓涂片不能确定时,及时的骨髓组织病理检查可起相 当大的作用。切记在该病诊断上可考虑骨髓组织病理 一起分析。
第五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
第一节 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
•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组织或与造血组织密切相关的血
液系统病变,与血液组成一样可分为血液有形成分和 血液无形成分两大类疾病。造血检验要研究,或者说 要解决的是血液病中有形成分所造成的各种疾病的诊 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问题,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 等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些疾病已将造血检验技术用于 临床,获得比较好的结果,有些还在探索阶段。
• 3 浆细胞病的诊断 浆细胞病包括孤立性或多发性骨髓
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一过性或持续性的高免 疫球蛋白血症以及浆细胞白血病。这类疾病通常以各 种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增高为特征,因此,临床上有 时不太关注造血的检查。其实有不少浆细胞病无明显 的免疫球蛋白异常,或者是继发性的免疫球蛋白异常, 以至发生误诊误治。所以必须强调造血检验中的浆细 胞形态和数量观察,只有异常的浆细胞形态改变(如 多核浆细胞和火焰样浆细胞)并达到一定的数量才有 价值。另一方面,与其他白血病诊断不同,浆细胞在 骨髓中的数量不是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只有外 周血中浆细胞数超过白细胞总数的20%才有意义。
• 另外,继发于全身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细胞改变,往往
会从造血的因子调控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在慢性肾病 的贫血时,血EPO水平是低的;炎性反应导致的IL-4、 IL-1、TNFα等改变,可影响细胞增殖或凋亡,对白细胞 增多或减少有很大影响.

• 第二节 •
血液病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 一、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检测

• 二 常规化疗的监测

化疗即化学药物对血液病的治疗,这里主要指化学药物对恶性 血液病或干细胞疾病的药物诱导缓解治疗。 • (一) 造血一般检验的应用 • 化疗对白血病等干细胞病变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急性白 血病化疗诱导获得缓解时,骨髓涂片中白血病细胞<5%(非红 系有核细胞计数).这通常视为骨髓缓解,此时,可进入巩固强 化治疗阶段.但有时骨髓涂片上的缓解不等于真正的骨髓中缓解, 骨髓组织病理检查还可能发现局灶性白血病细胞.这种情况下, 加强和调整化疗方案就有了依据.在MDS化疗时,MDS骨髓 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的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是否 改变,是化疗有效与否的一个指标.同样,在MPD的化疗或3 2P治疗前都有可能在骨髓组织病理检查中发现ALIP,这些 患者在有效治疗后可发现ALIP消失.
• 对移植失败的认定,以移植后20天内中性粒细胞绝
对值<0.5*10^9/L或初次移植后100天中性 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同时血小板数持 续1周以上≤20*10^9/L为标准. • 无论在移植前或移植后,造血干/祖细胞培养是常用 的手段.移植前培养可了解供体干细胞形成集落的能 力,在供体干细胞量不足时,可用此方法进行体外扩 增来增加移植成功的机会;移植后培养可了解造血重 建的潜能,必要时在体外辅以细胞因子,而后选择合 适的细胞因子对阍者进行造血调控.
二 其他血液病
• 由于造血检验是针对造血细胞的检查,它可以是造血
细胞本身的异常,也可能涉及外界因素对其的影响。 因此,在大量的非干细胞性血液病中也有一定的价值。
• (一) 一般造血检验的应用

在非干细胞病变的血液病中,一般造血检验大多无明 确的诊断意义,但在红细胞疾病诊断中有参考价值。大 量的遗传性异型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往往血涂片上会有 提示各种球形、椭圆形、口形红细胞增多,但这些可能 是各种红细胞疾病的反应,只有在骨髓检查中排除了其 他红细胞病变,而这些细胞又有相当的比例(如达到红 细胞数的15%~20%以上),诊断才有意义。在其他反应 性血细胞增多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鉴别中,一般检验是 可以有所作为的。无论是骨髓涂片还是骨髓组织病理检 查,发现大量巨核细胞的增生或巨核细胞丛生堆积现象, 在MPD的诊断上是可靠的,也就否定了反应性血细胞增 多的可能。
• (一) 一般造血检验的应用

一般造血检验是用光学显微镜通过对血片、骨髓涂片 的普通染色(如瑞—姬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如 POX、AS—DCE和a-NBE等)对造血细胞的观察,以 及通过造血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进行相关干细胞疾 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
• 1. 确诊白血病 世界范围内急慢性白血病的明确诊断
方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治疗的需要,一般造血检验虽然能诊断 白血病,但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比如混合性白血病和未分化 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可以借助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白血病细胞具 有髓系特征表达的基础上,出项IgH基因重排或TCR基因重排的表 达,才是混合性白血病的明确依据;而分子生物学检查若不能显示 任何造血系统特征基因改变的,才是真正的未分化细胞白血病。Ph 染色体的确定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是十分必要的,以染色体 G带显色技术或FISH方法可很好地检测出ph染色。这不仅用于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在不少急性白血病中也有表现,如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阳性的可达5%。当然Ph染色体也可分子生 物学技术,在bcr/abl融合基因水平来确定,就像FAB-M3a中90%以 上存在(15;17)及PML/RARa融和基因一样。研究发现90%的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7%的急性髓系白血病、95%的慢性粒细胞白 血病、100%的Barkitt淋巴瘤和93%的非Barkitt淋巴瘤都有非随机的 染色体畸变,是细胞生物学技术显示其巨大应用潜力的地方
• (一) 移植治疗前的应用

无论用何种方式进行移植治疗,对患者病种的选择是比较重要的, 并不是所有的血液病都适合移植治疗,也不是适合移植治疗的都能 获得良好的效果.一般而言,干细胞疾病,克隆性、单基因遗传疾病 的移植治疗效果比较可靠,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 性贫血的疗效更加明显;而急性白血病通常在缓解后着手移植;慢性 白血病一般在静止期进行,特殊情况下,在急变时也能作移植治疗. • 移植治疗前,造血和移植相关的检验就已开始.首先要进行移植 配型,根据目前的进展,全相合、半相合和低相合的移植都在开展. 然后是对供体的干细胞分选检验和计数检查,其中大量使用了流式 细胞术来分选CD34+、CD38-或CD34+、HLA-DR-的干/祖细胞,并对这 些分选细胞作绝对计数,即CD34+细胞计数.CD34+、CD38-细胞数量 是差不多的,脐血中略高些,可考虑用细胞因子来提高(动员)血中的 CD34+细胞.此时,IL-3、IL-11和CSF-GM的联合或单独应用是常规,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也是经常会作的.
• (一) 特殊造血检验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殊造血检验是用免疫学技术对造血调控有影响的 细胞因子检测,用细胞生物学技术对造血细胞或病理 细胞的体外培养检查和细胞培养后的染色体分析,以 及细胞增殖、调亡检查,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相关基 因突变、基因缺失和融合基因的检测等。
• 1. 白血病的分型诊断 白血病在上个世纪主要使用形态分类分型
• 2.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 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有一类是内源性干细胞缺陷引 起的,此类通常被称为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用一般造血检验是不行的它的 确诊必须依赖造血干祖细胞培养,以确定存在CFUCM、CFU-MK和CFU(BFU)-E的形成数减低或不能 形成。对PNH而言,首要的已不再是与再生障碍性贫 血区别后的诊断,而是用特殊的方法检测出有糖化肌 醇磷脂锚蛋白的合成错误或分子生物学证实其存在该 蛋白相关基因的缺失或突变。这种诊断既可靠,又可 与干/祖细胞培养一起来确定是否存在AA-PNH综合征。
近40年来,随着实验和临床血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 展,尤其是对造血发生、造血调控和移植免疫学的深入 认识以及抗生素等药物的进展,使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日趋成熟,并用于临床.目前开展的干细胞移植 主要指骨髓移植(BMT),包括异基因BMT(allo-BMT) 、 同基因BMT(syn-BMT) 、自体BMT(ABMT)和外周血干细 胞移植(PBSCT).后者还有异体PBSCT(allo-PBSCT) 、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CBSCT)以及CD34﹢细胞移植等.这 些移植治疗都离不开造血检验的配合与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