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用传统文化架起与国际友人间的桥梁重庆“非遗”令“洋弟子”着迷
木洞山间梦 世人心上歌
木洞山间梦世人心上歌作者:宋婷婷来源:《公民导刊》2020年第04期那年,他為了唱木洞山歌,举家搬迁至山中。
它,成为他困顿生活中的秘密与甜梦。
后来,山歌引领他走入赏心悦耳的人生。
他将这个渡己的宝,唱成了世人心上的歌。
隐世和入世在巴南区木洞街上一栋居民楼里,时常传出时而高亢时而悠扬的歌声。
木洞人对此并不陌生,这便是木洞山歌。
唱歌的老人叫喻良华,年逾七旬的他是木洞山歌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要说木洞山歌,首先要了解木洞的历史。
”喻良华说,木洞位于长江水道要塞,宋代以来就是重庆府巴县与涪州(涪陵)和南川间的交通要道,是连接川黔的重要集散地,重要的水码头。
木洞镇位于长江南岸,江岸线长二三十公里。
改革开放前,沿江各村社都有很多木船行驶长江中,这样就有了木洞船工号子。
喻良华说,木洞船工号子是木洞山歌的一个分支,与川江号子大同小异,也很有特色。
“码头商船一多,船工号子也渐成气候。
加之木洞人婚丧嫁娶、田间劳作时都爱随性而歌,木洞山歌也就从民间口口传唱到登上大雅之堂。
”喻良华说,事实上后来的研究发现,木洞山歌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至明清演化形成。
1943年出生的喻良华并非在江边长大而是家住水口仰山寺附近。
因为他的父母整日担心他会如前几个孩子一样不幸夭折,便有人出主意:“找一百个保保太难,不如找个姓白的保保。
”母亲一拍手:“对呀!”于是,为了保平安,喻良华一出生便成了白家的干儿子。
谁料这干亲一拜,也拜出了喻良华后来唱山歌的启蒙师傅——白炳成。
干哥哥白炳成,年长喻良华十五六岁。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背巴篓……”喻良华和一般大的孩子们没心没肺唱儿歌的时候,白炳成已经是唱山歌的好手。
“白家哥哥挑着担子卖麻糖,一路走一路唱。
他的麻糖最好卖,因为人们为了听他多唱会儿,不想吃麻糖都要买些。
圣灯山下古老昆曲放异彩
圣灯山下古老昆曲放异彩―记跳石昆词众所同知,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我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跳石昆词则是昆曲在巴渝大地流传发展的一个民间吹打乐种,属于巴渝吹打中的吹打唱品种,距今约有130年历史。
它最早起源并兴盛之地是位于重庆市巴南区西南部的跳石镇。
被巴渝大地文人士大夫所钟爱而发展繁荣,后逐渐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纳,被广泛地应用于婚、丧、寿庆、开业典礼及其它庆典活动上。
几多风雨,几多坎坷,跳石昆词作为昆曲“活化石”,经历了繁荣与衰落,承载着光荣与梦想,迈步走来,在文艺浩瀚星空大放异彩。
沿革昆曲系江苏昆山地区的一种戏曲腔调,是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形成于元末,兴盛于明末清初,乾隆以后开始衰落,清末民初处于濒危阶段。
跳石昆词艺术的诞生离不开昆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明末清初,正值黄金发展阶段的昆曲艺术广发流传于全国各地,与当地地方剧种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昆腔艺术,四川昆腔、跳石昆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流变艺术形式之一。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1—1874年),昆曲由江苏籍四川总督吴棠引进巴渝大地。
他专程从江苏引进20余个青年男女来川,成立江苏同乡会,专门传授昆腔戏曲唱段,即被称为“昆词”,同时划拨500石租官地作为资助同乡会发展昆词之用。
当时一些官宦、将领及社会名流受到同乡会影响,将传授、欣赏昆词作为一种高雅时尚。
随着昆词艺术的广泛流传,民间爱好者也纷纷投师学习,交流技艺。
原巴县跳石地区一大地主兼大掌坛师家开展的一次最具影响力的昆曲艺术研讨及技艺切磋集会为跳石昆词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从此,跳石昆词分别吸收了巴渝吹打及江苏昆腔精华而形成一种独立艺术门类繁荣于跳石地区。
民国初年,是跳石昆词最为活跃的时期。
其广泛流传于原巴县跳石地区的跳石、石庙、陈家、石岭,接龙地区的接龙、南沱、太平及重庆市綦江县的三角、横乡、乐兴地区,打破了起初只在跳石地区流传的地域局限,在发展空间上得到有效拓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驻渝领馆巴南行 体验传统习俗,探寻合作空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驻渝领馆巴南行体验传统习俗,探寻合作空间作者:***来源:《重庆与世界》2021年第07期6月10日,我们的节日·端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驻渝领馆巴南行暨老外@Chongqing 耍得巴适城市体验活动在巴南区丰盛古镇举行。
日本驻重庆总领事渡边信之、菲律宾驻重庆总领事玛友、柬埔寨驻重庆总领事馆领事洪帕倪,以及埃塞俄比亚、荷兰驻渝总领馆领事官员代表参加活动。
体验端午习俗、参观重庆公路物流基地,领事官员多角度了解重庆的人文历史和对外开放,探索合作机遇。
逛丰盛古街,领事官员体验了打糍粑、写书法、做面塑、剪纸等民俗和非遗活动,“Very good”“Wonderful”成为大家口中的高频词。
走进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参观东盟国际物流园、京东全球购、东盟商品集采城等地,立体感受重庆营商环境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
据介绍,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是国家级公路物流枢纽、国际陆海新通道主要承载地、重庆市“1+3”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之一、跨境电商智能货物集散中心。
为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公路货运通道而打造运营的公路货运平台重庆跨境公路班车,截至今年5月已开通8条线路,其中6条面向东盟国家运营,两条中亚运营线路。
目前,在东盟及中亚国家的二线城市布局仓储分拨点超过30个,可实现国际中转和分拨。
2020年共开行跨境班车2824班次,累计开行超过6300班次,总重量近10万吨,总货值近37亿元。
在东盟商品集采城,领事官员看到了来自东盟国家的特色产品,如柬埔寨的手工艺品、大米,老挝的啤酒,越南的咖啡、腰果等,也看到了东盟商品集采城的平台优势和潜力。
据介绍,东盟商品集采城自开业以来,线上线下交易额超10亿元人民币。
“尽管东盟商品集采城开业仅一年时间,但已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菲律宾驻重庆总领事玛友表示,菲律宾很乐于加入其中,“我们有丰富的优质产品,如高端家具、咖啡、巧克力等。
菲律宾与重庆的贸易潜力巨大,双方要对接优势产业,打造满足重庆高需求的菲律宾高质量特色专属产业,促进双方建立良好的经济纽带。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传统技艺。
在本文中,将就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深入挖掘重庆的文化内涵,展示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民俗1.重庆火把节重庆火把节是重庆市区域内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民俗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有新火把传歌的纪录。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是火把节的日子,在这一天的祭祀活动中,燃烧和举起火把是关键的环节。
火把节有独特的地方表演艺术和文化活动,包括龙舞、狮舞、舞狮助力、打树花、打花灯、山歌唱会、川剧、地方民俗表演等。
2.重庆龙船节重庆龙船节是重庆市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龙神之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重庆举行龙船竞渡的日子。
在龙船节活动中,人们以此祈福,载歌载舞,舞狮舞龙,唱龙船歌,加上船头贴诗对联,灵活的划船手和挥戈舞狮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庆典。
3.重庆土家族苗族赶场节重庆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而土家族苗族赶场节是重庆特有的集市传统民俗。
土家族苗族赶场节以商贸为活动主题,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赶场节上,土家族苗族人民穿着节服,表演摆龙灯、打花灯、跳吊脚舞、打面风鼓等,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二、传统技艺1.重庆缝纫重庆缝纫是重庆市的传统技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重庆缝纫以手工缝纫为主,手工缝纫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重庆的手工缝纫工艺非常有名,尤其是女性手工缝纫技艺,为重庆的传统技艺之一。
2.重庆剪纸重庆剪纸是重庆市的传统手工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重庆剪纸以手工剪纸为主,手工剪纸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重庆的手工剪纸工艺非常有名,尤其是剪纸艺术家的剪纸作品,传承了重庆的传统技艺之一。
3.重庆木版年画重庆木版年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明朝后期开始,随着大批传教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中西关系进入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时期。
其中传教士的活动尤其引人注目。
他们大多长期居留中国,遵循“知识传教”的方针,极力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人吸引力较大的早期近代科技知识。
同时,他们又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介绍到欧洲,内容以哲学、文学、历史为主,也包括造纸、印刷、农艺、医药等科技知识。
可以说,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初衷,本是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传播基督的“福音”,但客观上却在中西之间架起一道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桥梁。
明清时期相继来华的传教士数量很多,论其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无出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之右者。
自万历十年(1582年) 抵达澳门,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在北京病逝,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时间。
他交游广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庶人,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各界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直观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和新奇事物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勤奋工作,笔耕不辍,用中文单独或合作撰译著作近20种,如《天主实义》《几何原本》《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等,极力向中国人传授西方的知识和理念。
毫不夸张地说,在塑造中国早期的“欧洲观”方面,利玛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以前相比,晚明中国人对欧洲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
当时文献中提到欧洲的文字,较前大大增加。
在致德·法比神父的一封信中,利玛窦谈到:“目前中国人在许多书中涉及到我们欧洲的种种,虽然其中有不少夸大不实的记载,但显示出了他们对欧洲地理知识、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认识上的突破……”而这些记载和突破的产生,十之七八系因利玛窦而起。
受政治立场、学术观点、接触多少、了解深浅等因素的影响,当时中国人对欧洲的看法比较庞杂。
重庆市巴南区文物古迹介绍
重庆市巴南区文物古迹介绍重庆市巴南区位于中国重庆市的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留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见证着巴南区的历史与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巴南区的文物古迹吧。
1.龙洞遗址龙洞遗址位于巴南区长生镇龙洞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石器,其中包括陶罐、陶钵、玉圭、玉璧等,这些文物的发现对研究巴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草衣洞古蜀国都城遗址草衣洞古蜀国都城遗址位于巴南区及南岸区交界处的龙屯镇,是目前发现的重庆境内最大的古蜀国都城遗址。
这里保留了大片的城墙遗址和明显的城市布局,对于研究古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临江古镇临江古镇位于巴南区的临江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
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古桥、古街、古巷等,这些古建筑反映了古镇的历史风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4.地光古镇地光古镇位于巴南区的地光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有着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
在这里,可以看到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古街、古巷、古亭等,这些古建筑代表了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展现了古镇的风采。
5.巴南古银杏树巴南区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银杏树,这些古银杏树在当地被视为宝贵的文物,代表了巴南区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位于长生镇的大峪古银杏树被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树龄已有数百年之久。
6.石磨古道石磨古道是巴南区的一条古代商道,通往川东地区,自古以来是巴南区的交通要道。
在石磨古道两侧,保存有许多古代石碑、古村落、古栈道等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见证了石磨古道的历史和风貌。
以上介绍的仅仅是巴南区一部分的文物古迹,这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物古迹,如寺观庙宇、古碉楼、古名城遗址等,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和发现。
巴南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还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重庆非遗文化传统手艺
重庆非遗文化传统手艺
重庆,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城市,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丰
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许多传统手艺。
这些手艺代代相传,传承着重庆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重庆非遗文化的珍贵遗产。
重庆的非遗文化传统手艺包括了许多领域,如刺绣、铜器制作、纸扎艺术、火
笼制作等等。
这些手艺在重庆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传承着重庆独特的文化精神。
刺绣是重庆非遗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手艺,它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重庆刺绣以
精美细致、色彩艳丽而著称,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铜器制作也是重庆非遗文化中的一大亮点,重庆的铜器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誉为“东方铜都”。
纸扎艺术和火笼制作则展现了重庆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这些手艺不仅在节日和庆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重庆非遗文化的鲜活载体。
重庆非遗文化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传统手艺师傅的稀缺、市场需求的不足等。
然而,重庆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开展非遗文化传统手艺的培训、推广和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手艺,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重庆非遗文化传统手艺是重庆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重庆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是重庆独特文化精神的体现。
我们期待着这些传统手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重庆非遗文化继续熠熠生辉,为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重庆市巴南区文物古迹介绍
重庆市巴南区文物古迹介绍重庆市巴南区位于重庆市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在巴南区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这些古迹承载着巴南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巴南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介绍,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巴南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一、磁器口古镇磁器口古镇是巴南区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也是巴南区著名的旅游景点。
磁器口古镇位于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古镇以制作瓷器而闻名于世,是古代巴蜀文明的一个缩影。
磁器口古镇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反映了古代商业城市的模样,蜚声中外。
古镇内的古建筑群包括明清时期的民居、店铺、官府建筑和祠堂等,保存较为完整。
其中,有许多建筑是仿古修建,但它们的风格和工艺都能够体现出古镇的历史风貌。
走在古镇的小巷中,可以感受到古代巴蜀商业城市的繁华和气息。
此外,磁器口古镇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文物遗迹,如明清古城墙、古石桥等。
这些古迹不仅为磁器口古镇增添了历史韵味,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参观和探索机会。
二、白象古洞白象古洞位于巴南区白象镇,是巴南区的一个古老寺庙遗址。
相传,白象古洞建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古洞内有许多石刻佛像和立佛造像,是巴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白象古洞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文物资源而闻名。
古洞坐落在巨大的岩石之中,洞内座落着大小不一的佛像石刻和石窟等文物,其中一尊大型的横着卧在石床上的弥勒佛造像尤为引人注目。
据考证,这尊造像是唐代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此外,白象古洞洞内还保存有大量的佛经石刻和典籍。
绕过洞口,可以看到数百年来的巨幅摩崖石刻和钟鼓楼,这些古迹无不向人们展现了古代巴南地区的宗教文化。
三、南彭古石刻南彭古石刻位于巴南区境内的南彭镇,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南彭古石刻是巴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因其数量众多、造型精美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代的文殊菩萨石刻和宋代的多佛石刻。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11.06•【字号】巴南府办发〔2018〕194号•【施行日期】2018.1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文化委等部门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8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重庆市巴南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11月6日重庆市巴南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推动全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优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文化委等部门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85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称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门。
一、总体目标立足区内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充分依托区内传统工艺蕴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提升传统工艺设计制作水平和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要。
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和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一)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组织传统工艺项目调查。
对区内传统工艺项目进行调研,挖掘、记录和整理制作技艺,搜集代表性实物,全面了解和掌握传统工艺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立传统工艺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
(责任单位:区文化委、区经信委、区商务局、各镇街)2.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重庆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重庆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重庆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导语:本文是笔者对于参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活动后的心得体会,就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感受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社会实践目的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由人类创造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的实物和资料。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巴渝传统文化、巴渝剪纸、巴渝茶文化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
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
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的技艺和经验,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传承意义。
二、社会实践准备与组织在参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之前,我首先就研究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相关资料,了解了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同时,我还联系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传承人,与他们沟通交流,并确定了实践的时间和地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我还准备了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例如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记录下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感受。
三、实践过程与体会1. 实践一:巴渝传统文化巴渝传统文化是指重庆地区特有的文化,包括语言、戏曲、音乐等多个方面。
在这次实践中,我首先拜访了当地的戏曲团体,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戏曲团体的合作,我深入了解了巴渝戏曲的历史和传统,学习了一些戏曲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
同时,我还参观了当地的传统乐器制作工坊,学习了一些乐器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巴渝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巴渝传统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文化的瑰宝。
传承和弘扬巴渝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2. 实践二:巴渝剪纸巴渝剪纸作为巴渝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重庆地区独有的一种剪纸艺术。
重庆传统工艺欣赏 体验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庆传统工艺欣赏体验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庆传统工艺欣赏体验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
巴渝文化作为重庆地区的独特文化品牌,是一种综合了巴蜀文化和渝水文化的传统文化形态。
在巴渝文化的庇佑下,重庆的传统工艺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重庆的传统工艺,体验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一、石刻技艺石刻技艺是重庆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味赢得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重庆的石刻技艺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巫山石刻是重庆石刻技艺的代表之作,它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游览巫山石刻,您可以欣赏到岩壁上刻划的千余尊精美的佛像,这些佛像造型逼真,表情丰富,给人以震撼之美。
二、刺绣艺术巴渝地区的刺绣艺术以其细腻、精美的刺绣工艺而著称。
重庆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重庆刺绣多姿多彩、形态各异。
其中,川绣是重庆刺绣的代表之作。
川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力,向人们展示了巴渝地区独特的风情画面。
您可以亲自体验川绣的制作过程,感受每一个针线的精细和艺术的魅力。
三、木版年画作为巴渝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木版年画是重庆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以其色彩鲜艳、纹样丰富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木版年画通常是在年初贴于门户上,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观赏木版年画,可以让您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气息和喜庆的节日氛围。
木版年画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为题材,通过图案形象的绘制,展现了重庆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纯朴的情感表达。
四、巴渝陶瓷巴渝陶瓷是重庆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和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使其备受关注。
巴渝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合了蜀瓷和渝瓷的传统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重庆陶瓷的图案多以花鸟、山水和人物故事为主题,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巴渝陶瓷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体验艺术的魅力,您会发现制作一件陶瓷作品需要的耐心和专注力,以及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介绍(台湾)
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介绍(台湾)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介绍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巴南区的前身就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国建都。
秦代臵巴郡,北周时改称巴县。
巴县历来是重庆郡、州、府的附廓大县,同城而治。
1994年12月,撤巴县建立巴南区。
巴南区位于重庆主城南部,长江流经境内60余公里,现辖8个街道、14个镇,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总人口90万。
是著名的“中国温泉之乡”,森林覆盖率超过40%,境内有南温泉、东温泉、圣灯山、云篆山、樵坪山、南湖等著名旅游休闲景点。
巴南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资源富集,是重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的重要汇聚之地,先后涌现了“宁抛头颅不丢寸土”的英雄将军巴蔓子、“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杨沧白、新中国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名人。
悠久的发展历史,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使巴南区蓄积与传承着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文化,现尚存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110余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巴南区木洞山歌、接龙吹打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别达到9项和55项;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21人,区级传承人74人;有80人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市级民间故事家、民间歌手和民间吹打乐手;木洞镇、接龙镇、花溪街道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达7个;接龙吹打、木洞山歌、双河口巴文化传说、姜家龙舞等一批项目的保护发展在全国、全市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巴南把保护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精心保护、努力传承、合理利用。
主要经验是:一是加强项目普查。
从2003年起,对民间文化进行深入调查、收集、整理、编辑、归档及保存。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
重庆特色民俗表演 感受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庆特色民俗表演感受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庆特色民俗表演感受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以其独特的民俗表演闻名于世。
这些特色表演融合了当地的传统艺术和乡土文化,展示了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观赏重庆特色民俗表演,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演出,更能深入了解和感受这个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巫山戏重庆特色民俗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巫山戏。
巫山戏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它起源于重庆巫山地区,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成为了重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巫山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剧,也有民间传说的改编。
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表演方式,都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观看巫山戏的演出,不仅可以感受到西南地区独特的舞台魅力,还能了解到这个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二、重庆吹打乐器的独特魅力在重庆的特色民俗表演中,吹打乐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乐器如锣鼓、唢呐等,不仅能够烘托气氛,还能够表达出重庆人民独特的风情和情感。
重庆特色的吹打乐器常常和巫山戏、串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用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配合舞台上的动作和情节,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观众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和情感。
三、热情活跃的重庆民俗舞蹈重庆特色民俗表演中的舞蹈节目也非常多样且充满活力。
重庆民俗舞蹈具有独特的舞姿和动作,能够展现出重庆人民热情活跃的生活态度。
重庆民俗舞蹈常常结合了巫山戏的剧情和音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舞者们用独特的身姿和灵动的舞步展示着重庆人民的热忱和真挚情感。
观众们在欣赏这些舞蹈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重庆城市的活力和文化的丰富。
四、民俗表演与传统节庆活动的结合除了表演艺术本身,重庆特色民俗表演还常常与传统节庆活动结合在一起。
比如,在重庆的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巫山戏、吹打乐器和舞蹈等表演形式常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020年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洋徒弟拜师学中国技艺
“2020年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洋徒弟拜师学中国技艺作者:贺煜来源:《重庆与世界》2020年第07期6月21日、24日,“2020年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暨游乡村”第六期及端午特别活动分别在巴南区石龙镇、丰盛古镇举行,在渝工作、生活的部分外国人现场拜师学习非遗技艺,体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采摘生态瓜果,深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重庆生态文明特色和乡村振兴成果。
“2020年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暨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中,来自贝宁的可乐等4名外国人和中国搭档登台表演,展示他们今年在重慶学习中国非遗文化的成果。
拜师仪式上,喻良华、唐佑伦等非遗传承人集体登台,接受来自俄罗斯、赤道几内亚、卢旺达、贝宁等国的洋徒弟代表递上的“拜师帖”,喝下拜师茶,正式收下“2020年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活动的首批洋徒弟。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洋徒弟现场学艺,绣乱针绣、吹唢呐、唱木洞山歌……教学氛围浓郁,欢声笑语不断。
活动中,丰盛当地居民手还把手地教老外包粽子。
一系列流畅的动作,看得老外们直呼“Amazing(神奇)!Interesting(有趣)!”此外,在丰盛古镇十字街、寿字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制秤、面塑、泥塑、木雕、剪纸、竹编、车糖龙等中国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表演,让老外和市民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暨游乡村”第六期活动中,来自埃塞俄比亚、英国、韩国的9名老外在大兴村古御工艺品木雕创作基地,参观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氏木作,他们被独具匠心的巴渝传统木作技艺所惊艳;在石龙镇的光剑蓝莓园和柏树村的绣球花基地,老外们在摘果、赏花之后,还写下游记,记录美好的感受,他们盛赞巴南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
Some of expatriates who live and work in Chongqing became apprentices to the inheritors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t the sixth session of "Foreigners in 2020 @Chongqing - Experie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ountryside Tour" and the special event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eld, on June 21st and 24th, at Shilong Town and Fengsheng Centuries-old Town of Banan District, respectively. Having experienced local culture and traditions at the festive day and picked ecological fruits and melons, they were lur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q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Four foreigners and their Chinese partners, including Kele from Benin, performed on stage to showcase, at the "Foreigners in 2020@Chongqing - Experie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Our Festival - Dragon Boat Festival Activities", what they had learned about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ongqing this year.At the ceremony of master-acknowledgement, Yu Lianghua and Tang Youlun, among other inheritors, took the stage in group, received the "letter of master",drank the "master’’ tea, and formally accepted the first batch of foreign apprentices. The foreign apprenti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ir masters, learned skills on site. Embroidery with overlapping thread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playing suona horn, a woodwind instrument, singing Mudong folk songs, the whole event was full of laughters.During the event, local residents of Fengsheng taught the foreigners to wrap Zongzi (the triangular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f). The unimpeded hand movements were so impressive that the foreigners exclaimed "amazing" and "interesting"!In the streets such as Shizi (Cross) and Shouzi (Long Longevity) of Fengsheng Old Town, the inheritors presented folk performances including scale making, face sculpture, claysculpture, wood carving, paper cutting, bamboo weaving, and sugar dragon painting, and displayed foreigners and citizen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t a close distance.Nine foreigners from Ethiopia, Britain, and South Korea induldged in Zhou's wood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ural tourism projects at the sixth session of "Foreigners in 2020@Chongqing - Experie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ountryside Tour", commending Banan's profound culture and natural beauty.At the Guyu Handicrafts & Woodcarving Creation Base of Daxing Village, foreigners took a close look at Zhou's woodworks,Chongq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were impressed by the ingenuity of Bayu traditional techniques.After picking fruits and viewing flowers, they also wrote travel journals to record their fond memories at the blueberry farm at Shilong Town and the hydrangea base at Baishu (Cypress)Village.。
民间瑰宝 独具巴渝神韵
民间瑰宝独具巴渝神韵作者: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来源:《友声》2017年第02期重庆地处西南,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凭借民间工匠们的智慧与传承,诞生了众多令人惊艳的民间艺术瑰宝。
这些精湛技艺和艺术奇葩已经列入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庆走向世界的一张张厚重的城市名片。
綦江农民版画民族艺术奇葩地处“渝南门户”的綦江,山川秀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汉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聚居在这里,使这里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用刀子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采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
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大都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
表现手法是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使其呈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
它与传统中国画创作论所主张的意境创造、气韵贯通、色彩主观意向等要素一脉相承。
它摒弃写实主义,既非“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又非随心所欲,虽说没有既定的技法,但绝不矫揉造作。
其色彩构成自然大方,把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融进画中,画面意趣盎然。
綦江农民版画已经成为室内装饰馈赠亲友的艺术佳品。
2011年,綦江农民版画成功申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坐標:重庆·綦江堰兴剪纸重庆民间三宝之一堰兴剪纸吸收国画、版画、烙画、布贴等诸多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巴渝文化特色,与綦江版画、忠县唐代仕女图被喻为重庆“民间三宝”。
中国的剪纸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大派。
北方剪纸大多粗犷豪放,南方剪纸则精巧秀丽如江南女子。
以精美细腻著称的渝派堰兴剪纸,是南派剪纸的代表,它汲取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精华,表现手法细腻,既剪也刻,线条粗细结合,巧妙运用点、线、面和疏密变化,有着浓烈的东方神韵与抒情风味,以及“景小境界多”的鲜明特色。
重庆市巴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巴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今日的巴南保留了老巴县的风土人情:长江与五布河、一品构造了巴南的水之灵动;方斗山、圣灯山、云篆山等名山奠定了巴南群山之wěi àn();鱼洞老街、丰盛旱码头、水木洞诉说着巴南人文之深厚;①东温泉、南温泉、桥口坝,三大温泉集于巴南,让巴南拥有“中国西部温泉之乡”的美誉。
游客们A络绎不绝,流连在湖光山色中,他们zhēn zhuó()着光与影,拍出美美的照片。
材料二:巫山小三峡是流水在山谷创造的奇迹。
清碧的颜色,嶙峋..()的怪石,让人心旷神怡。
此刻,划一叶小舟翩然而上,一份愉悦的情愫就B潜滋暗长了。
神女峰神秘莫测,那翘.首()以盼的美姿,在云缭雾绕之间,想见一面并不容易,耐心等待是遇见它的唯一办法。
嘉陵江与长江相遇,碰撞出清浊分明的景象。
看,像不像鸳鸯火锅?②你是否闻到了火锅的红艳麻辣和牛油的飘香?那浓浓的麻香真让人欲罢不能啊!材料三:③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重庆这片土地上投弹轰炸长达六年之久。
即使饱受摧残,重庆人民依然C不折不挠。
今天的解放碑,④在周围大多以高楼为主的建筑群中,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矗立,D鹤立鸡群,人们心怀感激地为这座丰碑留出一片空地,让世人可以安静地瞻仰。
1.根据拼音填写词语或给加点字注上拼音。
(1)wěi àn( )(2)zhēn zhuó( )(3)嶙峋..( )(4)翘.首( ) 2.文中加双横线的ABCD四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络绎不绝B.潜滋暗长C.不折不挠D.鹤立鸡群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①B.①C.①D.①二、填空题5.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填出对应的人名。
①“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重庆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传统戏曲、传统节庆等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反映了重庆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
一、民间音乐重庆市的民间音乐传统非常丰富,有著名的山歌、川剧、茶花等多种音乐形式。
其中,山歌是重庆市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它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和生活。
山歌多表现出了当地人的劳动生活、生活情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川剧是重庆市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花是重庆市的另一种著名音乐形式,它以唱茶歌为主,以其轻快欢快的音乐风格而著称。
二、民间舞蹈重庆市的民间舞蹈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杨柳青舞和跳大悲亲乡舞最为著名。
杨柳青舞是重庆市的地方舞蹈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舞曲而著称。
跳大悲亲乡舞是重庆市的另一种著名舞蹈,它是一种表现民间传统节日庆典的舞蹈,以其热烈的节奏和欢快的动作而著称。
三、传统手工艺重庆市的传统手工艺以巫峡剪纸、涪陵木版年画、磁器坯、重庆木偶等为代表。
其中,巫峡剪纸是重庆市的地方剪纸艺术,它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多样的图案而著称。
涪陵木版年画是重庆市的另一种传统手工艺,它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形式而著称。
磁器坯是一种以石灰岩为主要原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重庆木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以其精美的工艺和逼真的形象而著称。
四、传统医药重庆市的传统医药传统悠久,包括针灸、中药、拔罐、火罐等多种传统疗法。
其中,针灸是重庆市的重要传统医疗手段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技术而著称。
中药是重庆市的另一种传统医疗手段,它以其独特的药材和配方而著称。
拔罐、火罐等也是重庆市的传统疗法,它们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而著称。
五、传统戏曲重庆市的传统戏曲主要以重庆川剧和酉阳土戏为代表。
赴巴南书情寄故人诗中南巴之地的特点
赴巴南书情寄故人诗中南巴之地的特点《赴巴南书情寄故人》是一首以巴南地区为背景的诗歌,通过对巴南地区独特特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巴南地区作为中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域,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被誉为中南巴之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其特点彰显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巴南地区地处中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四川省重庆市的南部,与重庆市主城区接壤,同时紧邻川渝两大特色的山水风光,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这里山青水秀,地势险要,狭长的江面将巴南与市区分隔开来,形成了巴南独特的江景。
而且由于地处重庆市的南部,与四川省相邻,巴南地区还继承了四川和重庆两地双重文化的影响,兼具川渝两地的特色,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巴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
这里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大片的丘陵地区被绿树环抱,山峦起伏,山谷深邃,小溪流水悠然。
尤其是巴南最著名的地方之一,红叶谷,每年的秋季时节,这里铺天盖地的红叶景色美不胜收,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巴南还拥有许多湖泊、河流,如涂山湖、东冲湖、蔡家湖等,湖光山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美丽而宜人的自然景观。
再次,巴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也是其魅力所在。
巴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比如巴南区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的东温古镇,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是一个融合了巴渝民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古镇。
另外,巴南还有众多的寺庙和文化场馆,如天龙山、江南大佛、巴渝文化广场等,这些地方融合了佛教文化、巴渝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精华,使得巴南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巴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其特点之一、当地的民风淳朴,人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如巴南木板年画、粘贴纸糊年画、刺绣、手工编织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传承和展现当地文化的窗口。
文化让巴南城市走得更远
文化让巴南城市走得更远
李建春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2(000)022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城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环节。
【总页数】1页(P80-80)
【作者】李建春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书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
【相关文献】
1.文化让巴南城市走得更远
2.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走得更远
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走得更远
4.突围,让《直通县区》走得更远——三线城市台办好县区新闻的一些思考
5.“品牌文化”让品牌走得更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南用传统文化架起与国际友人间的桥梁
重庆“非遗”令“洋弟子”着迷
□ 文/刘丹 李雪飞
6月6日的巴南区界石镇新界商街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委、巴南区委、巴南区政府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巴南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2019活动在这里举行。
36名来自12个国家的老外在这里比赛包粽子,组队划旱地龙舟,再次邂逅
重庆非遗,与广大市民一起感受地道的“中国味”。
而这仅仅是巴南区“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2019”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在市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巴南区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2019”系列活动。
从
洋徒弟拜师非遗传承人。
摄影/何洲行
在重庆交通大学专场学习姜家龙舞。
在白象山茶园学制茶。
Exchange / 交流 / 示范
Chongq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rigues“Foreign Disciples”
72 The World and Chongqing
今年3月到12月,采取“线上招募+线下学习”的方式,邀请学习、工作、生活在重庆的外国友人以及对非遗有兴趣的本土青年,共同汇聚巴南,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亲身体验等形式,以传统文化为桥梁,进一步拓宽非遗传播传承范围。
“栀子花儿开哟……”3月30日上午,精彩绝伦的“非遗”节目小观梆鼓舞拉开了“老外@Chongqing ·体验非遗2019”活动的序幕,去年报名参与“学非遗”的外国学徒也带着一身技艺闪亮登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表演。
在随后的拜师仪式上,喻良华、唐佑伦等非遗传承人集体登台,接受“拜师帖”,喝下拜师茶,正式收下122名洋徒弟,开启了他们零距离接触“非遗”、学习“非遗”、感受“非遗”的美妙的文化之旅。
阳春三月,采茶正当时。
茶作为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载体之一,受到了外国友人倾慕。
在2019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定心之约”春季茶文化周期间,“我在重庆学制茶”活动火热举行。
100余名外国友人蜂拥而至,在巴南二圣镇白象山茶园里跟着“师傅”们一起采茶、制茶、泡茶、品茶、议茶,融入悠悠青山、碧绿茶树之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成为古老的白象山茶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紧接着,在5月份的“我在交大学非遗”活动现场,麻辣的重庆话与独特的川渝调子互相交融,形成一曲曲婉转悠扬的木洞山歌。
“(哟嗬喂)什么红来(噻)红满天(啰喂),什么红在田中间(嘛),红在田中间(啰喂),哪样红在(噻),那屋团转(啰喂)
,哪样红在脸上边儿(嘛),红在脸上边儿(啰喂)。
”越南同学杨氏垂庄一边学唱传统山歌,一边惊叹山歌太美。
她说,待她回家时一定要学会山歌,唱给自己的妈妈听。
而在刚过去不久的端午节,巴南传统非遗与端午佳节完美邂逅,36名“洋弟子”不仅过了一把非遗表演瘾,还第一次接触到了传统习俗—包粽子和划旱地龙舟。
活动现场,
重庆树
叶制作、刘氏四合胡豆制作等10个非遗项目展示区域和非遗现场教学点人山人海,外国友人与市民排起长龙,争着向民间艺人学技艺,抢着体验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老外@Chongqing体验非遗2019”活动的不断展开,到巴南学“非遗”成了众多在渝老外中最时髦的事,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通过非遗文化了解到巴南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甚至主动成为重庆文化对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截至目前,有400余名老外成为了中国非遗的“洋徒弟”。
接下来,巴南还将持续开展“月学月赛”活动,在9月、12月,巴南区将以重庆举办乡村文艺汇演和年度性的文艺评比为时间节点,开展“老外@Chongqing·玩转非遗”成果展示。
结合老外@Chongqing非遗玩家网上招募,评选年度@Chongqing非遗玩家大咖,并在12月下旬举办迎新年成果展示会,活态展现重庆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片
/巴南区委宣传部提供
参与旱地龙舟竞赛。
摄影/何洲行非遗表演喝烧酒。
摄影/何洲行
学包粽子。
摄影/何洲行
The World and Chongqing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