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3:第3课 囚绿记(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重点理解】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一、寻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

绿在此时还只是“影”。

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二、观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三、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
的五个阶段。

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

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

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

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

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

观景甚细。

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

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

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

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四、放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

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

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五、怀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

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

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

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

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

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难点探究】
1.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2.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4.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同学之间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5.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6.这篇散文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状物?你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难点探究】
1.【探究】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

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2.【探究】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写得非常细致逼真。

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

“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

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3.【探究】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探究】第一问,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

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

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

这是暗示的写法。

5.【探究】(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

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
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

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

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

“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6.【探究】第一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第二问: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