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
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周边关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焦点和热点问题。

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本专题讲三个问题: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中国的对策。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评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

国内有一些人士一直鼓吹中国的对外关系很好,周边关系也很好,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

远的我们看利比亚、苏丹、近看越南、菲律宾等国的行径…我们的对外关系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很显著的!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必须实事求是!
在2011年年初,有学者总结2010年的中国外交,用了3个“年”——“周边年”、“海洋年”、“危机年”。

2011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一个专题研讨中国周边局势的会议,会后发布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与2010年相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二是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这里面有个基本问题我们需要注意: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上升)出现的问题,不是中国衰落带来的问题。

不是鸦片战争,不是20世纪5、60年代的“帝反修”大包围。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成长的烦恼。


(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1、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

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

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

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3、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

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

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资源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声索国几乎包括所有东盟国家(越南、菲律宾为强硬派,希望借美国日本印度之力改变现状;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务实派,试图利用打国力量维持现状;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中立派)与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印度虽没那么高调,但也不甘寂寞,不断加快“东进战略”步伐。

2011年9月中旬,印越两国外长在河内举行会晤,公然谈及联手开发南海油田。

10月4日,印度和阿富汗宣布建立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

11月2日,印媒称印国防部未来5年将斥资130亿美元扩军,其中大部分新组建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

而日印“热恋”,的交集从政治上升到了军事安全核心层面,近期两国关系更是急速升温,高层互动频繁,连联合军演都提上了日程。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处处视邻居为威胁,并介入与其毫不相干的邻国之间问题,则实属“以邻为壑”。

也许,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制定对外政策时,更应该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在哪里,而不能只一味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充当“马前卒”。

(欲与天公试比高)
针对海洋争端,2011年,中国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瓦良格号航母试水,一是9月6日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政府白皮书。

瓦良格的试水显然是中国壮大海军势力的一个表现,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并指出中国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通过简单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海诸岛
和钓鱼岛显然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

在西方媒体对此进行了片面解读,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严重忧虑,害怕中国与之清算,甚至提出“中国军事威胁”,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不断激化。

4、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改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

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

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

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0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

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以上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南亚水资源问题:雅鲁藏布江、湄公河
二、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一)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

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结果。

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

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希拉里2011年11月在《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称: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中美关系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

美国政府亚太战略的目标就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秩序和地区机制上的主导地位,化解中国崛起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侵蚀和挑战。

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为此美国做了以下深入细致的工作:
1、升级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的“雁型安全模式”
早在2010年,美国就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以增强对中国的战略挤压,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雁型安全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

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

“雁型安全模式”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

2011年美国对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主要表现在:不仅美国与各梯队关系加强,而且各梯队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

2、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太平洋世纪
2011年11月1 2日在夏威夷举行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美国宣布与8个国家(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达成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协定,随后日本也正式宣布加TPP谈判。

美国希望高标准的TPP能够成为样本,最终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

如果TPP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跨太平洋的贸易整合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罗兹:亚太经合组织夏威夷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确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即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将全力参与构建亚太地区经济,安全和政治的未来。

可见,TPP目的有三:1.分裂APEC非正式领导会议;2.打断中国引领东亚经济发展的势头,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亚太经贸版图;3.实现美国对华的全面包围。

3、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2011年11月第6届东亚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东亚峰会,英文名称为East Asia Summit (EAS),是每年一次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东盟是该会议的领导者。

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

其目标是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

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

东亚峰会目前(2011年11月)有18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8”峰会。

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参与东亚峰会,标志着东亚峰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美国的积极加入,对中国影响很大:首先,影响东亚合作进程。

东亚各国尤其是东盟各国因美国的加入而面临视中美脸色行事的尴尬;其次,削弱中国的地区影响力。

美国的加入必然对中国在东亚峰会中的参与力、贡献力和影响力构成限制冲击击;第三,用议题逐步改变峰会的定位:讨论南海议题。

综上,美国从2010年开始积极重返亚洲策略,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格局,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导致中国周边环境不稳定的最直接因素。

(二)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

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
2、中国自身政策存在一定的失误。

过去的“睦邻外交”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弄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缺乏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外政策如何更有针对性;怎样正确对待美国这个重量级对手?我们的长处是什么,我们的短处是什么?
(三)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日本国力也在萎缩),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经济势力位居世界第二),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
性:
1、期望与疑虑:期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但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特别是跟中国有历史遗留争端的一些国家,或者说占了我们便宜的一些国家,总是担心有一天我们要拉清单。

有的国家,占了中国那么多岛礁,他不担心呀,心肯定不踏实。

2、依存与摩擦: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但依存度增加的同时,相互摩擦的概率也增加了。

就像两个人过去不认识,没矛盾;但现在两个人认识了,谈恋爱了,矛盾就多了,摩擦的机会就多了。

3、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

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

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4、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注意、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政治、安全和经济因素是周边国家考虑的因素,显然政治安全资源是更重要的因素,加之中国对周边国家心态的揣摸不够,导致近两年周边环境恶化。

三、中国的对策
面对不可改变的变化,我们该怎么办?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觉得应在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正确看待美国及美国的“高调重返”
1、中美差距依然很大,别不把美国当回事
2、放眼世界,别把美国太当一回事。

不要把眼睛老盯着美国。

我们过去太在乎美国,美国的一举一动,皱个眉撇个嘴,我们都要琢磨半天。

不要把美国太当回事。

美国是我们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但不等于我们一切都围着它转。

我们要把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

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放到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全方位友好,周边也是全方位友好。

把美国晾一晾,没什么坏处。

跟全世界的关系理顺了,反过来,也有利于发展与美国的正常关系。

3、正确对待中美关系:中美是对手,未必是敌人。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美国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视中国为敌人。

美国在恐惧中国军事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能够和美国合作来维持国际秩序。

在对待中美关系上要“树立一个基本观点、保持一种良好心态、采取一些必要技巧”:一个基本观点:“和则共赢,对抗则两败俱伤。

”一种良好心态:美国依然最强大,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大国。

一些必要技巧: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衡:要随时加强危机管控,把握大局,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要用好现有机制,不断增强双边互信;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努
力扩大双边关系的增长点;要深化沟通和交流,加强对两国舆论的积极引导。

最近,习近平副主席访问了美国,白宫前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亚洲事物资深主任迈克尔.格林说:“就像一场约会。

美中关系或许曾经发生了许多不愉快,但每隔一段时间两国领导人都要聚在一起,告诉对方‘我仍然爱你’,或者即便‘我不爱你’,但至少我仍然会与你合作,我们还要保持这种关系。


4、“高调重返”难以短期实现。

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西方困境并为真正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财政赤字、政府债台高筑。

这些对它来说是比较深层次和长期的制约,使得它难以顺利地推进它“重返”的计划,有很多因素还在制约着它,所以我觉得对美国重返亚洲还是应该理性、冷静地看待,而不要过高地估计它,认为它是完全冲着我们来是、对我们完全不利等等。

(二)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
解决问题,关键在自己。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根本的法宝。

1、不回避、不着急。

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必须要过这一关,躲不过去的,不能回避。

现在问题来了,或者挑战来了,就得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否则永远不会真正的崛起。

2、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

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

2010年,我国提出了要“塑造周边”,但是要怎么塑造,我们自己先得有个计划,得先有个模子。

连模子都没有怎么塑造?这方面我们得学学美国!
3、“韬光养晦”与“敢做敢为”并重。

做任何事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在整个过程中,“韬光养晦”一定要坚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有所作为”、要有威严的一面,就是不能只做“老好人”或是“和事佬”,要能让一些国家觉得中国难以挑战、难以侵犯、难以“忽悠”。

4、要讲“巧实力”,对周边国家区分对待。

(三)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在周边问题上,中国以经济促政治合作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单纯的经济让利已经不能解决摩擦。

中国应该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化经济联系,巩固与周边关系。

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

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