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3、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

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再次,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这是能使人较为清楚

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那就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侧重。学校教育是整体的。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

答: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决的问

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德育很难做到的。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真是抹煞了德育的独特性。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这类活动当作德育的全部或主体,来代替德育应有的全部形式。

《德育原理》考试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2、德育的功能是()、()。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 、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 、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东师2018年秋季《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东师2018年秋季离线)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案]: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案]: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案]: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1、《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德育实践。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学问。就学科性质来讲,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教育学。 2、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型一:名词解释共20分,一般为5道题 题型二:简答题共40分,一般为4道题 题型三:论述题共40分,一般为两道大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德育范畴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德育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德育的本质 ·德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德育概念的泛化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以至于有人打趣说:“‘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往里头装”!这就是所谓的德育概念的“泛化”的问题。 第三章德育对象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从个性与德育的关系角度去看,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第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第三,

201X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模拟试卷

2016年中考模拟试卷 科学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为18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时,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和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u :64 Zn :65 Cl :35.5 Fe::56 ) 试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前些年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这一感人事迹在网络上热传,无数网民为之动容,称其为“最美妈妈”。在小孩下坠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B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C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D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 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高档小区都安装了指纹门禁系统。它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指纹来进行身份安全识别,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和唯一性的特点,用于门禁安全、进出人员识别控制,是符合现代安防要求的新一代门禁系统。下列决定每个人指纹这一性状的是( ) A 、蛋白质 B 、大脑 C 、基因 D 、神经 3.在澳洲留学的王同学感觉近段时间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夜 色也一天比一天更早地降临了……,那么这段时间地球运行的 位置变化是图中的(图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A .a →b B .b →c C .c →d D .d →a 4. 鸬鹚捕鱼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它是利用鸬鹚这种水鸟来 进行捕鱼的,这项技艺早些年在萧山还能见到,鸬鹚离开小船钻入水中捕鱼后,则( ) A .小船始终漂浮,浮力不变 B .小船上浮,浮力增加 C .小船上浮,浮力减少 D .小船下沉,浮力减少 5.下列溶液通入气体后与右图中的曲线变化相符的是 ( )通入气体的量 pH

德育原理 2015秋 华师大期末考试答案

《德育原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 答:这种说法正确。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菲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答:这种说法正确。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

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二涉及的德育内容。 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 “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含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答: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为,

浙江省绍兴市2016年中考科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科 学 本卷可能用到的公式和相对原子质量:密度:ρ=m V ,速度:v =s t 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 压强:p =F S ,欧姆定律:I =U R ,功:W =Fs ,功率:P =W t , 重力:G =mg ,浮力:F 浮=G 排液=ρ液gV 排液 电功:W =UIt ,电功率:P =UI , 杠杆平衡条件:F 1l 1=F 2l 2 ρ水=1.0×10 3千克/米3 g 取10牛/千克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卷I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4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具有的结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核 D. 叶绿体 2.下列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直接影响的是 A. 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 B .引发火山喷发 C. 引起板块张裂 D. 造成地震频发 3.如图物体的成分主要是有机物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核 D. 叶绿体 4.下列杠杆能平衡的是(杆重和摩擦均不计) A B C D 5.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6.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有可燃物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7.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时出现的现象与相应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重新制作装片 B.对光时发现视野较暗——将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C.要观察的细胞在视野左下方的边缘——将装片往右上方移动 D.低倍镜下观察到细胞有重叠——换用高倍镜观察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2016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生命科学试卷参考答案

*.* *.* 2016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生命科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 (试卷卷面总分为100分,考试成绩按“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第表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C B A A B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C D B D A D C 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80分,每空格1分,答案合理均给分) 21.(5分)(1)遗传(2)可遗传(3)父亲XY 常染色体 22.(10分)(1)反射弧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2)⑤脊髓大脑 (3)无有(4)大脑对于脊髓的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3.(8分)(1)毛细血管物质(气体)交换二氧化碳氧气 (2)消化小肠(3)肾脏(4)神经(内分泌或运动也可) 24.(6分)(1)艾滋病和甲型流感甲型流感甲型流感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2)蛋白质(3)糖尿病生活方式 25.(7分)(1)无痛碘酊(碘酒)创可贴(消毒纱布) 保护伤口,减少细菌感染 (2) D C B A 26.(6分)(1)①徒手切片(2)②③气孔右下方 27.(9分)(1)脊柱无脊椎(2)身体外骨骼 (3)2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4)鳃⑤③ 28.(7分)(1)真菌细菌病毒(2)1 无异养(腐生) (3)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热膨胀 29.(6分)(1)科种(2)双名法 (3)菜粉蝶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rosophila 30.(9分)(1)池塘水阳光(2)水草螺蛳单向流动,逐级减少(3)1 2 光照(4)水质、水温等 31.(7分)(1)室内照明等 (2)室内制冷等保温材料等废料发酵产生沼气等 (3)二氧化碳(碳)(4)B C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2016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16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科 学 本卷可能用到的公式和相对原子质量:密度:ρ=m V ,速度:v =s t , 压强:p =F S ,欧姆定律:I =U R , 功:W =Fs ,功率:P =W t , 重力:G =mg ,浮力:F 浮=G 排液 =ρ液gV 排液 电功:W =UIt ,电功率:P =UI , 杠杆平衡条件:F 1l 1=F 2l 2 ρ水=×10 3 千克/米 3 g 取10牛/千克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卷I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4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具有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核 D. 叶绿体 2.下列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直接影响的是 A. 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 B .引发火山喷发 C. 引起板块张裂 D. 造成地震频发 3.如图物体的成分主要是有机物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核 D. 叶绿体 】 4.下列杠杆能平衡的是(杆重和摩擦均不计)

A B C D 5.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6.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有可燃物B.有助燃剂 }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7.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时出现的现象与相应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重新制作装片 B.对光时发现视野较暗——将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C.要观察的细胞在视野左下方的边缘——将装片往右上方移动 D.低倍镜下观察到细胞有重叠——换用高倍镜观察 8.如图分类检索表中,鸽子的位置是 A.B. 】 C.D. 9.下列现象由惯性造成的是 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 B.紧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向前倾倒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 D.下落的乒乓球触地反弹 10.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图是 [ A. 皮肤的屏障作用 B. 溶菌酶溶解病毒 C.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D. 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11.将塑料包装带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下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A. B. C. D. 12.控制变量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中变量控制不合理的是

2018德育原理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

2016浙江温州科学中考试卷和答案(word经典版)..

201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温州市科学试卷和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 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 素是( ) A .流水 B .冰川 C .风力 D .生物 2.某台灯铭牌上标有“9W ”字样,“9W ”表示该台灯的( ) A .额定功率 B .实际功率 C .额定电流 D .实际电流 3.如图是四种常见饮料的pH ,其中是碱性的饮料 是( ) A .可乐 B .橙汁 C .牛奶 D .苏打水 4.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对动物进行分类。下列是他分类的部分动物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其中相当于现代动物分类中爬行类的是( ) 5.2016年3月,一场以人智能 AlphaGo 获胜的 围棋人机大战引人瞩目。与 AlphaGo 对弈的 棋手分析棋局并作出判断的神经结构属于 反射弧中的( ) A .感受器 B .神经中枢 C .传出神经 D .效应器 6.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 ,灯泡L 1、L 2都发光。 现将一根导线接在该电路中的某两个接线柱上, 会导致两灯同时熄灭的是( ) A .a 和b B .c 和d C .e 和f D .g 和h 7.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 .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 .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 .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 .8个质子和6个电子 8.实验室中各种化学药品需要合理保存,否则容易变质。硝酸通常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其原因是硝酸在光照下会发生如下反应:4HNO 3====光 4NO 2+2H 2O+O 2↑,该反应属于( ) 第1题图 第3题图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 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13.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非习俗水平 14.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B) A、权威主义 B、中立主义 C、调合的立场 D、儿童中心主义 15.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6.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知与情的矛盾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 ( )、( )、( )。 2、德育的功能是( )、(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 )、( )、( )。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 )、( )、( )。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浙江省杭州市2016年中考科学试卷(Word版)剖析

浙江省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杭州市科学试卷和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2.中国科学院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高性能锂空气电池,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2Li+O 2=====二氧化锰 Li 2O 2,已知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物锂是金属单质 B .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 .Li 2O 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3.下列属于植物向性运动的是…………………………………………………………………………( ) A .菊花在秋天开花 B .某植物叶表面的气孔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 C .含羞草的叶受到振动后合拢 D .横倒在地上的番茄茎背地生长 4.如图表示一种培育生物优 良新品种的方法,该方法 称为…………( ) A .杂交育种 B .转基因技术 C .克隆技术 D .太空育种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 .夏天听懂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6.如图是米勒实验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装置中CH 4、NH 3、H 2O 、H 2四种气体用于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 B .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C .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D .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7.小金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 ②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 毫升蒸馏水。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第6题图

最新德育原理复习提纲答案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一、选择题 1. “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 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 B ) A. 班杜拉 B. 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 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 D )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 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D )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 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A )。 A. 《道德教育论》 B. 《德育鉴》 C. 《训育论》 D. 《德育原理》 6. 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B )。 A.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 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 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 (A ) A. 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 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 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1966年(A )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C. 科尔伯格 D. 诺丁斯 斯课程体系的第一 步是 (A ) 9. 诺丁 A. 对自我的关怀 B. 对思想的关怀 C. 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 对世界的关怀 13. 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 B )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非习俗水平 14. 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 (B ) A 、权威主义 B 、中立主义 C 、调合的立场 D 、儿童中心主义 15. 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 ) A. 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 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 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6. 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 A. 知与行的矛盾 B. 知与情的矛盾 C.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 D. 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他们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 下面,( A )是近代教育史上主要的课程论思想的代表人物。 A 斯宾塞 B 洛克 C 皮亚杰 D 尼尔?诺丁斯 18.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B ) 8. 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A. 拉思斯 B. 萨沙 10. 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 D ) A. 综合课程形式 B. 活动课程形式 11. 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 B ) A. “符号”课程模式 B. C . “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12. 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C. 隐性课程形式 D. 螺旋式结构 体谅”课程模式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的基础之上。 D. 儿童心理学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有答案)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 总分:100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电阻的单位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位物理学家而命名的() A.牛顿B.欧姆C.帕斯卡D.安培 2.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仅存在吸引力,不存在排斥力 B.在质子、电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质子 C.根据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8万光年,可知光年是时间单位 D.科学家在研究物质内部结构时,常应用建立“模型”的方法3.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 鼓面 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 再次拨动钢尺 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 着试管口吹气 4.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游戏中的“手影”B.钢勺在水面处“折断”C.山峦在水中的“倒影”D.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5.以下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约为30mm B.适合人洗澡的水温约为70℃ C.一本物理教科书的质量约为250g D.教室内一盏日光灯工作时的电流约为1A 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是() A.射出枪膛的子弹,仍能在空中飞行 B.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竖直方向落下 C.行驶中的汽车紧急刹车后,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D.站立在静止的汽车上的人,当车突然向前启动,人会向后摔倒7.图中正在使用的机械,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可能相同 B.在阳光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C.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昼夜温差大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 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革命性 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4、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7、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计划性与正面性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0、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 11、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社会学习方法模式(3) 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 社会行动方法模式 12、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育和(德育主体的自修)两个部分来研究。 13、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14、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和信仰道德教育 15、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6、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 17、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思想的影响、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 18、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和信仰道德 1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20、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21、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 22、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23、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