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
摘要中国音乐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文化之一。

无论是按照时间还是按音乐风格类型,中国音乐可以分为中国传统音乐和近现代新音乐两种。

近现代新音乐是指19世纪末受西洋文化影响产生、发展并完善至今的音乐创作思想和理论。

本文以时间为坐标轴从五个时期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音乐风格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是文化重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并以此沉淀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音乐。

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始终是在本土繁衍,在表达形式和表现风格上受到了限制。

从19世纪末开始,受国外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开始了与西方音乐的学习、交流与融合,最终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沉积形成了现在既有中国传统音乐内涵又有西方音乐思想的
新音乐。

所以,中国近现代新音乐产生、发展的历史便是中西音乐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下面本文以时间为轴,对近现代中国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进行分析。

一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的艺术风格
中国音乐一直以传统民族音乐发展为主,直到十九世纪末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发展,资产阶级思潮才开始影响中国音乐
尤其是中国声乐的发展,出现了以学堂乐歌为代表的新音乐的雏形。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在风格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创新。

而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在震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自然也为中国音乐尤其是声乐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启蒙是在思想改革最活跃的新型校园开始的。

由于学院最容易接受和传播新的思想,所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新兴学院内开始引入了西洋音乐,创新传统音乐的运动。

一些校园中的新型知识分子以西洋甚至日本的流行曲调进行新的音乐创作,并在新型校园内进行传唱。

由于学堂乐歌的创作形式主要是对西洋的音乐曲调进行填词创作,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主要是旋律琅琅上口、节奏有力、情感强烈。

这一时期的音乐从主体上多用于表达唤醒民族觉醒、宣传自强自立的民族意识。

主题风格的慷慨激昂便是理所应当的了。

例如,沈工心、杨度创作的《黄河》便是那个时代具有强烈民族气魄和爱国热情的代表作。

调铿锵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动地唱出了在辛亥革命前夕,中华爱国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外侮内患,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战斗的慨然之情。

再如,在当时新型校园中广为传唱的《中国男儿》同样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和激昂唱出了中国男儿顶天立地的气概。

作为中国新音乐的启蒙代表学堂乐歌,处于文化转型的初期,其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时代精神,激昂、慷慨,反映人们对于变革的渴望。

二“五四”精神影响下的新音乐继续发展时期的艺术风格
“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与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样深远。

相对于学堂乐歌形式对于中国新音乐的启蒙式影响,其主题也只是模糊的唤起群众的觉醒,“五四”时期的音乐则有着更加鲜明的反抗封建主义文化的思想潮流。

而且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已经不再是以对西洋曲调的填词为主,而是音乐创作者开始运用西洋的音乐创作思想和音乐理论独立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完成了由模仿到创作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风格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特征;二是具有培养少年儿童新音乐思想的儿童启蒙音乐。

前者的代表人物为萧友梅。

萧友梅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家,他将音乐视为可以反抗封建文化对人们毒害的武器,所以他的音乐作品破除旧的文化形式,创造新的文化内容非常突出,在很多音乐领域开创了中国音乐的先河,其主题也均以反帝反封建为主。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秋思》以及第一部纪念“五四”运动的音乐作品《五四纪念爱国歌》。

他的音乐作品中不断破旧创新的艺术风格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重要的音乐符号。

与萧友梅同一时代却致力于儿童音乐创作的黎锦晖是那个时期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人物。

黎锦晖对于儿童音乐的热衷同样源于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思考,他认为儿童是未来,儿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将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

所以,他的作品以儿童音乐为题材,致力于通过音乐来改变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借以完成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即使今天,人们也无法否认黎锦晖对于儿童音乐的贡献,他对儿童音乐的
创作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儿童音乐的发展。

对于音乐未来的思考以及对中国儿童音乐的开发和创作是这个时期中国音乐风格中的又一特点。

三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新音乐成熟时期的艺术风格
中国军民抗战时期所展现的坚韧和顽强是当时中国音乐重要的创作素材,中国新音乐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艺术风格。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共有四千左右的抗战歌曲诞生。

大量音乐人的努力使得中国新音乐在这个时期终于成熟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悠扬、舒缓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影响。

而近现代中国音乐中由于受到西洋音乐的影响,大大加强了音乐的表达力度,音乐风格也向着更加雄壮和豪迈的方向发展,似乎要把长时期受到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

加之中国在近代史上饱受外族的侵略和欺凌,所以这个时期的音乐带有强烈的振兴和反抗的艺术特点,而在抗日时期的音乐中,这些艺术特点走向了成熟。

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音乐家所创作的抗战歌曲,虽然主题都为抗战主题但题材、曲风却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或雄壮豪迈,或婉约细腻,收放自如,显示出对新音乐创作成熟的运用能力和掌控能力。

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等歌曲已经成为中国励志歌曲的典范,直到今天仍被各个年龄段的人们传唱。

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被称作最雄壮的国歌唱响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而他
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等歌曲又以细腻的曲调和悱恻的旋律向人们诉说战争对人们躯体乃至精神上的摧残。

抗战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贴近人们生活、形式多样、融合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等艺术风格。

从音乐内容的选取上,抗战时期的音乐不再像早期的中国新音乐那样飘渺和崇高而是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例如,前文所述《铁蹄下的歌女》便是以普通歌女在战火中挣扎所谓故事内容,由于贴近的人们的生活,而不再是空旷的口号和呼喊,所以更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表现形式上抗战时期的音乐不但有上文提到的雄壮的进行曲、凄凉的小夜曲,还有表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诸如《南泥湾》的田园曲,以及类似《游击队之歌》的乐观曲等众多形式的音乐作品。

而音乐创作者在创作时不再一味地模仿和运用西洋的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所以才使得这个时期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底蕴,又有西洋音乐中清新、灵活的表现手段。

四新中国成立之初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新音乐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各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为音乐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充实的内容。

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新音乐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特色,具体可以分为群众歌曲、抒情歌曲、民族歌曲和儿童歌曲四种风格。

其中群众歌曲是主要的艺术风格。

由于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的歌曲成为群众的最大需求,国家也同时大力
提倡群众歌曲的创作。

所以,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领袖、歌颂火热的建设生活的优秀群众歌曲。

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首至今仍在各种公共活动、场合中被演唱的歌曲不仅延续了中国群众音乐的庄严还将国外优秀革命歌曲中所表现的雄壮融合进来,形成了极具震撼力的时代歌曲。

这首歌曲也突出表现了这个时期中国音乐所具有的热情洋溢、积极向上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的抒情歌曲同样反映出祖国人民在新时代下的幸福感,例如,《叫我怎能不歌唱》、《牧马之歌》便是其中的代表歌曲,反映了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民族歌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复苏和创新,通过新的音乐思维和音乐理论创作的民族歌曲即具有民族的特色又有时代感,《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新疆好》等音乐作品便是将当地的民族音乐与时代气息结合起来抒发各族人民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儿童音乐也是在这个时代形成了成熟的基调和主旋律,《快乐的节日》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儿童音乐便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并从此奠定了中国儿童歌曲欢乐、积极、阳光、向上的艺术风格。

四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题材反映着是同样的主题即新中国下人民对生活的努力奋斗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反映着同样的时代音乐艺术风格即积极、乐观、热情。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

这源于不同时代下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文化需求。

建国之初的音乐艺术风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对于新文化思想的需求。

五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回归本质新音乐的艺术风格
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蓬勃发展,其中的音乐发展更是迎来了创作的高潮期。

在这期间,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迎来了一个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学习和交流
的契机,更多种类、更多风格、更多内容的国外音乐被引入到中国,使得这个时期的中国音乐也同样以最大程度地多元化和融合化出
现在大家面前。

这个时期的中国音乐既有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流行音乐,也有以崔健为代表的中国摇滚音乐,还有以罗忠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

各种形式音乐的绽放与融合是这个时期中国新音乐主要的艺术特点。

这个时期的音乐是中国新音乐的一次彻底的升华和释放,音乐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歌颂而是从歌颂中解脱出来,而是作为人们表达日常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

正是这一职能的转变,这一时期的音乐才不再受到传统职能的限制与束缚,而是以情感表达为主,呈现出多元化的音乐发展趋势,而这也是当前世界音乐的主要潮流。

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发展最好的时期,人们创作音乐和欣赏音乐的目的回归到最原始的情感需求和表达。

无论是邓丽君的《小城故事》,还是崔健的《一无所有》或者是罗忠铭的用十二音技法写成的《涉江采芙蓉》,再或者是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等都反映了人们某种情感的表达和诉求。

多元化和对于音乐本质的回归是这个时期新音乐的主要艺术风格。

而这也将是中国新音乐发展的方向。

这个时期不同音乐作品的出现和迅速传播,标志着中国新音乐步入了又一个新的时期,也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即不断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并开始从题材、音
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等方面建立起与人民生活和民间音乐的紧密联系,从而在体现出自身的独立品格,也使得音乐的创作更具动力。

在此之后,中国新音乐发展将沿着这条正确的轨道快速发展。

结语
近现代以来,中国音乐在原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思想和理论,形成了融合东西文化特色的新音乐,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具文化融合的新音乐创作。

本文从五个时间段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新音乐艺术风格的变迁,在推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和研究中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和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人民音乐》,2009年第7期。

[2] 刘靖之:《刘再生的“一家之言”——〈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 陈阳:《当代中西音乐不平衡地位的分析和研究》,《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1期。

[4] 郭树群:《读刘再生的鼎新力作〈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兼评“中国现代音乐史学转型”理论的创建》,《音乐研究》,2010年第4期。

[5] 陈慧:《试论萧友梅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与实践》,《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靳娟,女,1964—,河南安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