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美感养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个性 , 最终导致审美价值感 的失衡。同时 , 长期远 离生动 的感性现实 , 也必然会使他们失去丰富 的情
感体验和健康 的审美情趣 ,审美想像力也 随之钝 化 。而 没 有 想 像 力 和 创 造力 的 审美 不 是 真 正 的 审 美, 社会大众文化环境影响了大学美育培养学生审 美创造性 目标 的实现 , 对大学美育 的效果造成 了极 大的冲击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文化在大学校园 的盛行体现 了当今大学生审美能力 的缺乏 和审美 趣味的平庸 , 而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 由于大学 不重视美育课程 的管理和建设 , 不重视对 大学生审
甚至打破艺术与非艺术 的界限 , 拆除了艺术和生活 的藩篱 , 让艺术 揭开神秘的面纱 向生活献媚 , 也让 大量原生态 的生活 内容涌人艺术 的范畴 , 促使审美 走 向生活化 。大众文化还 以视像技术为革命 , 以图 关 的通识课也开设得较少 , 致使美 育课程 的教学时
数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第二 , 美育师资建设的薄 弱。许多大学 的专职美育教师非常欠缺 , 的学校 有
审美感知系统依附于瞬时性与 育 类课程 , 或将此类课程定为选 修课 , 一旦大学 生 享乐型的感官刺激 中, 将传统经典审美观 中深厚 的 选课人数不足就会迫使 此类课程停开 , 而与美育有
历史 与精神 内涵遮蔽和稀释在 巨大 的商业逻辑 与 消费 主义 的语境 中 , 使其浅显化 、 世俗化 、 大众 化 ,
中, 闪烁原野 的萤火、 映射天际的霞光 、 清澈流淌的
溪流 、 馥郁缤纷 的花朵 ……大 自然的无穷造化在大 学生被功利拘禁 的生活里不过是一些无暇顾及 的
审美理想 , 是在遥远处独 自 美丽的美学形象。“ 戴月 荷锄归” 或是 “ 春江花月夜 ”的审美意境难 以引起
6 ・ 6
人文价值和理性感的深度缺失 , 这种物质生活与精
美能力的培养 , 忽略学生的审美实 践所造成的。没 有高品位 的审美格调 占据心灵 , 那些低级的甚 至堪 称垃圾 的文化 自然会乘虚而入 。 其次 , 大学美育本身也是问题重重。第一 , 学校
对美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当今大学教育过于重视
盖上漂亮的掩饰 , 几番努力仍难 以挣脱 唯韩是尚的
闹剧亵渎学校传统美育的一本正经 , 即使是幼稚的
解放 、 拙劣的仿效 , 也被他们视为一场青春对 美的 释放 , 对乏味的拒绝。在他们的心 目中, 美就是率性 随意 、 从心所 欲、 洒脱不羁 , 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尺就
是与众不 同, 个性 的鲜明在他们 眼里是至关重要的 审美原则 , 以致 于不能容忍任何形式与外观上 的相 似 : 同着装的巧遇被称为 “ 相 撞衫”, 选购了同款手 机被称 为 “ 街机 ” 类似事件于他们是颜 面大失 的 , 遭遇。拒绝对审美认知的思考 , 随潮流而动, 成为大 学生群体中没有理性支撑的普遍性姿态。但几 日一 变 的喧嚣背后是无所适从 的浮躁 , 标新立异的背后 不是个性的宣扬 , 而是消解 了深层 意义 的混乱和缺 乏逻辑 的无知 , 所有 的特立独行只是 为 自己的浅显
审美艺术 的主导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 日益发达 ,
从平面到三维的技术升级 , 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更
及时、更便捷地体验到 自然世界 的质感 和重量 , 获 得更逼近真实 的感官享受 , 雨后的青草香 、 路旁似
锦 的繁 花 、 边 的落 英 缤 纷 , 岸 远不 如 屏 幕 里 来 得 亲
美情趣 和 审 美修 养 为 目标 , 把握 建构 大学 生 审美精 神 的 内在 规律 , 其 摆脱 社会 现 实文 化条 件 使 中功 利观 念 的拘束 和 平庸世 俗 的 牵制 , 开知识 国度 中唯 智的规 训和 书斋题 海 的 困惑 , 出大 避 走 众 文化 的 沉 沦 , 去 审 美情 感 的 冷 漠 , 醒他 们 对 关的 感悟 , 养 他 们 欣 赏 美、 造 美的 能 力 , 揭 唤 培 创
的美 的意象 , 而是 学生 每 日卫生 责 任 区里 扫不 完 的
美是人的 自由创造才能的感性显现 , 是人生命
活动 的高级形态 , 是人类社会 的肯定性价值 , 是有
益于个体身心 、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的积极力量 。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 的花季 , 对美有着本能的向往和 富于个性 的追求 , 美的潮流和时尚的元素往往成为 他们 时常讨论的热 门话题 。然而在追寻美 的途 中,
四, 现有的大学美育还存在着将艺术教育简单等 同 于美育 的误 区, 殊不知 艺术教育是为培养专 门的艺
术人才而设立的 , 而美育 的理想境界是培养全面而 和谐 的人 ,因而美育对艺术方面要求 的专业性 、 精 深性 没有 那 么 高 。若 能够让 学 生在 艺术 方面 达 到艺
术专业教育 的要求 , 自然是锦上添花 , 但体现美育 本质特点的艺术教育无法概括美育的全部内涵 , 不 能等同于美育 ,实现美育的 目标应该是多途径 、 多
等低层次的审美倾 向, 由于过分关注现世物质利益 和感官刺激 ,刻意疏离了净化心灵 的高雅严肃 之 美, 导致大社会环境下审美 的认识功能 、 伦理效应 、
质、 特征及 内涵 , 缺少 了主体 自觉 和主观体验 的 但 参与 ,终究 难为 当代大学生 的精神世界所真正接 纳, 更莫论 唤起 其审美情感 的共鸣 , 所谓 的美育课 程也只能成为教授们兀 自捣弄 的玄虚 。 日常生 活
泥淖 , 在不知不觉 中还是走 向了千篇一律 。于是 , 当 代 大学生就成为 了一个最讲究个性却最没有个性 , 最爱美却最不知美 的群体 。
二 、 学 生美 育的 问题分 析 大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 着力于学生的毕业就业率考 核, 大多数学校没有将美育列为学校培养计划的有 机组成部分 , 美育课程和美育实践活动多游离在学 校教学计划之外 。由于大多数专业没有专 门开设美
通过文化知识的训 练和陶养来转换个人 的感 觉密 码, 真正提高其审美的情趣 和能力。 2 利用艺术类及其他课程开展美育 , 、 发挥美育 的渗透作用 在开设美学 、 美育理论课 的基础上 , 学校还应 加强艺术类课程的建设 , 并将其作为大学美育 的组 成部分。大学艺术教育 的目标并非在于让学生获得 专业艺术领域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 , 而是为 了拓展 大学生 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思维空间 , 侧重学生对艺 术 的审美 、 欣赏和体悟 , 而帮助学生获得更为深 从 厚的文化底蕴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 中, 应该精选基 础知识 , 教给学生美学与各门类艺术类别 的大致框 架,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 中的人文精神 , 突出艺术教 育的人文性。确切地说 , 作为大学美育的艺术类课 程 主要 应 该是 艺术 鉴 赏 而不 是 去教 授 艺术 技 能 , 如 开设小说 、 戏剧 、 散文 、 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课 、 音
乐 、 画欣 赏课 等 。有学 者指 出 , 欣 赏能 力 … …牵 绘 “
理, 只关注实用 的、 与求职前途联系紧密 的课程 , 热
衷于考级 、 考证及其他各类社会工作 , 将直接 的物 质利益定为追求 的 目标 , 轻视人文类学科课程 的修 习,忽视对 自身人 文知识 的积累和人 文精 神的培 养, 对美育课程的学 习显得动力不足 , 兴趣不大。第
修 养参差不齐 , 教学素质与能力也不尽相 同, 教学 变革。电影 、 电视、 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声音和画面给 质量可想而知 。第三 , 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兴趣不足
6 ・ 7
・
影响美育 的实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 社会 竞争 的 日益激烈 , 象牙塔 的高墙也挡不住各种功利
思想观念 的侵袭 , 导致 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浮躁 的心
他们也遭遇着混沌和 困厄 :在学校美育课 堂上 , 他
烦恼 , 那么美感在其心 目中的失落 自不待言 , 自 大
们对美与 “ 崇高” “ 、 和谐” 的联系坦率地表示不解
和不屑 , 阅读文学作品也不能从 中获得心灵 的悸动 和审美 的愉悦 , 那些连篇累牍的审美传统 、 些精 那
然“ 精神接纳地”的审美 品性所剩无几 , 更妄谈诗 意地栖居了。课业之余 , 大学生们热衷于抱着遥控
切, 数字生活代替 了真实的生活 , 自然 的审美意 大 义就此而旁落 。而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求新 、 求变
的 心理 特点 , 正是 为这 种 审美 感 知 系统 的变 异 和新
奇所吸引 , 放逐了对传统审美价值 的意义和审美 内 涵 的追求 , 目跟风于流行时 尚, 盲 逐渐被削平 了审
渠 道 的 , 艺术 教 育看 成 是 实 现美 育 目标 的唯 一 途 将
径显然失之偏颇 。
三 、 学 生美 感养成 的有 效 途径 大
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 。假如我们所受的艺 术熏陶多 , 文化教育水平 高 , 就会使 心理结构丰 那 富, 审美能力强 , 你就能在 人家不 能够发 现美的地 方发现美 , 并进行美的创造。 n 见 , ”呵 美育是审美心
仅抽调几个音乐 、 美术 、 书法教师就成立 了美 育教 研室, 美育课程多借调艺术类的专业教师或文学专 业的美学教 师或 由具备音乐 、 美术 、 书法等特 长 的 教师客 串担任 。由于教授者 的美学功底各异 , 艺术
像 的交流功能大 幅压制传统 的文字语言 , 带来人们 生活方式 的革命 , 也引发人们情感体验模式的深刻
神生活的失衡无形 中蚕食 了大学生们 的精神空间 ,
・
使其审美选择也陷于抑制和被动。 随着美 的深度 内涵的消解 , 的经典性也在大 美
学生们心 目中悄然置换 , 他们 陶然于流行歌曲的缠 绵悱侧却对古今 中外优 秀的经典名 曲不屑一顾 ; 他
这个世界铺设了另一套感官神经系统 , 成为当代人
们沉迷于网络视频的精彩刺激却对身边的书画 、 摄
影 等艺术展览视而不见 ; 他们渴望放弃课堂上庄重
深刻 的经典文化 ,逃离高处不胜寒 的审美规范 , 传 统 的审美理想被认为是老 旧、 过时 的, 偶像 明星才
是他们心 目中的时尚教主 , 偶像 的趣味品位才是无 数大学生粉丝们追捧的时尚。于是 , 放逐 了审美背 后的品质 , 他们用怪对抗美 , 用俗否定雅 , 用夸张的
使 鲜 活 的生命 与 美的 形 式结合起 来 , 引导其 学会 审美地 生存 。
关键 词 : 学生 ; 大. 美育 ; 美 审
一
、
当代 大学 生 的审 美态 度与 审美价 值取 向
其审美兴趣 , 大漠孤烟”、 小桥江南 ”、 松 间明 “ “ “
月” “ 、 丝路驼铃” 也不过是在试题 中被反复强化的 审美记忆 , 没有亲历体验也不会产生积极的审美反 应 。更可悲的是 , 某些学校费尽心思修建的人 文景 观是为应付 检查 或评估 而设 ,成为学生 止步 的禁 区。满地秋黄的落叶不再是文人墨客笔下富于情调
器或电脑 鼠标游转 于大众文化之中 , 然而这也并没
致而又需要细嚼慢 品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失去 了追 寻美 的耐心 。尽 管教授们不厌其烦地讲解美 的本
有带给他们多 少关 于美 的教益 , 相反 , 他们耳边充 斥着格 调不高 、 曲风相近 的流行歌 曲 , 满眼是影 视 剧的刀光剑影 、 戏说搞笑 , 广告宣传 的炫 目形象 , 言 情小说的情感纠葛, 报刊杂志的明星炒作以及 网络 的虚拟空间等……受驱于商业利益 的大众 文化 以 娱乐精神取悦大众 , 现出通俗性 、 呈 群体性 、 消费性
< 福建教育研究 > 原< ( 搞建高教研究>) o 己年第 1 2 l 期
德育与学生工作
当代大 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美感 养成
秦 芬
( 建省教 育科 学研 究所 福 建 福 州 3 00 ) 福 5 03
摘 要 : 学美 育应 立 足 于 当 前 大 学生 审 美素养 的现 状 , 大 以培养 学 生 良好 的 审 美 能力 、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