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信息处理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信息处理读书笔记

在上了李兴明老师的通信网络中的智能信息处理这门课后,作为课程补充,我初略的阅读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孙红编写《智能信息处理导论》一书。这本书从智能信息处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以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了模糊理论及其应用、神经网络信息处理及其应用、云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可拓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粗集信息处理及其应用,遗传算法、免疫算法、蚁群算法优化处理、量子智能信息处理、多元信息融合和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从一开始的概述中我了解到,智能信息处理是一种模拟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处理信息的行为,建立处理复杂系统信息的理论、算法和系统的方法和技术,面对不确定性系统和不确定性现象的现象处理问题。智能信息处理在复杂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决策、系统控制、系统优化和系统设计等领域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发展前景的学科,我对这本书进行了进一步阅读。由于时间有限,我仅选取几章内容进行精读。下面我就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来做一个读书笔记,谈一些我在读书时的感受与理解。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一类借鉴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遗传机制)演化而来的随机化搜索方法。它是由美国的J.Holland教授1975年首先提出,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

连续性的限定;具有内在的隐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采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能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遗传算法的这些性质,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组合优化、机器学习、信号处理、自适应控制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它是现代有关智能计算中的关键技术。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一下遗传算法的基本运算过程:

第一步:初始化:设置进化代数计数器t=0,设置最大进化代数T,随机生

成M个个体作为初始群体P(0)。

第二步:个体评价:计算群体P(t)中各个个体的适应度。

第三步:选择运算:将选择算子作用于群体。选择的目的是把优化的个体直

接遗传到下一代或通过配对交叉产生新的个体再遗传到下一代。选择操作是建立在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评估基础上的。

第四步:交叉运算:将交叉算子作用于群体。遗传算法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交叉算子。

第五步:变异运算:将变异算子作用于群体。即是对群体中的个体串的某些基因座上的基因值作变动。

群体P(t)经过选择、交叉、变异运算之后得到下一代群体P(t+1)。

第六步:终止条件判断:若t=T,则以进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具有最大适应度个体作为最优解输出,终止计算。

在了解了遗传算法后,我对遗传算法的有别于传统算法的特点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首先遗传算法是从问题解的串集开始搜索,而不是从单个解开始。我认为这是遗传算法与传统优化算法的最大区别所在。传统优化算法是从单个初始值迭代求最优解的;容易误入局部最优解。遗传算法从串集开始搜索,覆盖面大,利于全局择优。同时处理群体中的多个个体,即对搜索空间中的多个解进行评估,减少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风险,同时算法本身易于实现并行化。

其次遗传算法基本上不用搜索空间的知识或其它辅助信息,而仅用适应度函数值来评估个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遗传操作。适应度函数不仅不受连续可微的约束,而且其定义域可以任意设定。而且遗传算法不是采用确定性规则,而是采用概率的变迁规则来指导他的搜索方向。我认为这一特点使得遗传算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最后遗传算法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性的特点。遗传算法利用进化过程获得的信息自行组织搜索时,适应度大的个体具有较高的生存概率,并获得更适应环境的基因结构。

在对遗传算法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后,可以看出遗传算法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由于算法本身是在模拟生物界的一个遗传进化过程,那么这样的方式就会让算法在后期由于空间较大,搜索速度会很慢,而且我觉得这样的算法对一开

始的种群选择要求比较高,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稳定性不佳。对此书中有提到的是可以将遗传算法与一些启发式算法相结合,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由于蚁群算法也是一种启发式算法,所以我下面先阅读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算法。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这个算法的原理就是蚂蚁在运动过程中,会留下一种称为信息素的东西,并且会随着移动的距离,播散的信息素越来越少,所以往往在家或者食物的周围,信息素的浓度是最强的,而蚂蚁自身会根据信息素去选择方向,当然信息素越浓,被选择的概率也就越大,并且信息素本身具有一定的挥发作用。蚂蚁的运动的一个规则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1、当周围没有信息素指引时,蚂蚁的运动具有一定的惯性,并有一定的概率选择其他方向

2、当周围有信息素的指引时,按照信息素的浓度强度概率性的选择运动方向

3、找食物时,蚂蚁留下家相关的A信息素,找家时,蚂蚁留下食物相关的B信息素,并随着移动距离的增加,洒播的信息素越来越少

4、随着时间推移,信息素会自行挥发

下面我对这样一个算法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现在有两条通往食物的路径,一条较长路径A,一条较短路径B,虽然刚开始A,B路径上都有蚂蚁,又因为B比A短,蚂蚁通过B花费的时间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素的挥发,逐渐的B上的信息素浓度会强于A,这时候因为B的浓度比A强,越来越多多蚂蚁会选择B,而这时候B上的浓度只会越来越强。如果蚂蚁一开始只在A上呢,由于蚂蚁的移动具有一定小概率的随机性,所以当一部分蚂蚁找到B 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蚂蚁会收敛到B上。

对于蚁群算法这样一个元启发式的算法,我也从书中对其特点做一个归纳:

1、采用正反馈机制,使得搜索过程不断收敛,最终逼近最优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