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习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

摘要:当今社会近三十年来,人们在不断探索自我调节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利用心理学进行情绪调控与研究已日益成为教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当代青年学生而言,学习已成为其毕生追求的目标,如何合理调控,以便更加高效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重要性无可厚非。

此篇,首次概述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含义,特征,并详细介绍了自我调节学习的主要理论。

关键词: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当代大学生;效率

一、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提出

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SRL)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指学习者积极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它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活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学习者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条件

(一)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二)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它对自己学习的价值。

(三)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行为。

(四)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习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如果学习者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不仅会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某种策略,而且会表现出某种个性品质及人格特征。

四、自我调节学习的意义

(一)能够促使教育者转变以往只重教学,不注重学生的被动教育观。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学习积极主动性,能够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餐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二)自我调节学习不仅表现为行为操作,也能发展成稳定的个性品质.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

1.通过自我调节学习的的研究,可以提供如何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2. 通过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启示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使学生形成片面化的“学业取决于能力”。

五、自我调节的三元模式

自我调节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所以还有很多研究者在其他的工具书中对自我调节的解释进行了一些心得描述:

比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体受到环境的作用而促进原有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他从生物学、物理学和控制论中借用这一词汇, 以说明有机体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再比如:庞发现在他所著的《人的自我开发》一书中把自我调节解释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围绕成长目标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其目的是及时排除各种干扰,使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沿着正确方向迅速前进。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要想适应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等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应用美国心理学家、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来解释人的这种自我改造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他指出,个体总是以内在行为标准和期望结果来解释判断自己的行为,并由此不断的强化或惩罚自己。他认为自我调节不仅需要自我控制行为技能, 还需要在相关情境中操作这些技能

的知识与个体动因,所谓自我调节就是为了设置并逐渐达到个体的目标,自我生成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并且具有循环性。因此,自我调节就包括了三个过程,如图1所示。

自我调节的三元模式图

图1

六、自我调节保障人格的健康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影响着人的行为。自我的作用就是调节进人到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这里就涉及到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求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这就是自我调节在人格理论中的作用表现。在通常情况下,自我协调着本我和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就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总结:

以上就是本文对自我调节的概念、作用以及自我调节的过程进行的简要论述。自我调节是心理学的重点研究课题,很多研究者仍在不断地针对自我调节进行各类实验各种探究

以便找到更合理更贴切的解释,因此,人们对自我调节的探索仍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自我调节是维护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方法,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尤其是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学会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已是必修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中国临床康复第10卷第26期(2006-07-15)《自我调节的跨文化特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2期(2008-03)《自我调节研究进展》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4期(2005-1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综述》

庞发现著《人的自我开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B.J.Zimmerman,”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Journal of Educat ional Psychology,81,1989

Bandura ,Soca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ail Cogntive Theory,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