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剑池千古之谜

合集下载

虎丘剑池、千人石

虎丘剑池、千人石

虎丘剑池、千人石苏州市虎丘风景区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令人流连忘返;千人石气势磅礴,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千人石,位于虎丘山剑池旁,沉积岩结构,地质年代十分久远。

相传梁代高僧“生公”说法于此。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虎丘山﹞池(剑池)边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

” 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冢墓门》:“ 虎丘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谓之‘千人石’ 。

俗传,因生公讲法於此。

” 清代陈维崧《新雁过妆楼·虎丘感旧》词:“绀殿雕轩千人石,夜深曾记同游。

”千人石地处虎丘山中心,为一块巨大的天然盘石,暗红色,长、宽各约70米,总面积该有5000平方米左右,不要说站千人,就是万人也绰绰有余。

如此大的一整块巨石实属罕见。

千人石东北角凹处积水为潭,潭中分布着棱角分明的石块,仿佛天然岛屿。

穿过别有洞天”圆洞门即进入战国七雄之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

圆洞内石壁上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蒂所书。

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

今年苏州市久旱,存水已到水线以下。

这些石刻出自于历代名家之手,可谓价值连城,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着悬崖峭壁之险,此乃虎丘魅力所在。

千人石由南向北倾斜,平坦如砥,气势雄伟,中间有两石凸起,顶面平坦,四壁如削,十分奇特。

剑池北面,部分人工堆砌池壁。

传说典故:假虎丘真剑池

传说典故:假虎丘真剑池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

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

颜体素有“蚕头燕尾”之称,造诣极深。

当年他写这四个大字之后,经过很多年“虎丘”二个字逐渐断落湮没,到了明代苏州太守马之骏命令著名的石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进行描摹扑刻,但是后人看来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好,那么漂亮,所以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或许大家会问“凭什么说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漂亮那么好呢?”其实我们细细看“虎丘”虎的一撇和“剑池”剑的一撇,就可看出二字的差距,“剑池”剑的一撇给人感觉非常流畅,而“虎丘”虎的一撇则有明显的斑斑剥剥描下来的感觉。

称为“假虎丘真剑池”还有另一种意思,这也暗示着阖闾墓的秘密,因为剑池的东西两壁悬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后山则是人工用土垒建而成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吴王阖闾的墓。

“剑池”虎丘摩崖石刻(三)

“剑池”虎丘摩崖石刻(三)

“剑池”虎丘摩崖石刻(三)剑池自古即为吴中绝景,《越绝书》云:“阖闾冢在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

明王宾《虎丘山志》等书记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书“虎丘剑池”4字,刻石于“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后经风霜剥蚀,“虎丘”二字断落湮没。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新野马之骏令苏州名刻石家章仲玉照原样钩摹重刻,故后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谚语。

剑池四周,石壁合抱,镇住一池绿波。

水面上方一道石桥飞跨两岸峭壁。

剑池终年不干,水质清澈甘洌。

池呈狭长形,南稍宽北微窄。

唐李秀卿称之为“天下第五泉”。

明正德七年(1512年)正月,苏州大旱,剑池干涸见底。

唐寅和刚刚辞官归隐的大学士王鏊同游虎丘,走到干涸的池底,看到一个三角形的幽深洞口,“可容数人入之,其中亦无所有,但垒石数层若横板而已”。

这个池底洞穴当时即被认为是阖闾“幽宫”,苏州一时轰动,官府也赶到现场查勘,终因不得结果而草草收场。

1955年,苏州市政府为了抢修岌岌可危的云岩寺古塔,临时抽干了剑池池水,再一次暴露池底。

当时,文管会的工作人员曾详细记录了戽水清淤、找到墓门的情况,但因考虑到云岩寺塔的安全,经请示中央文化部作出了不予发掘的指示。

阖闾陵寝,再次沉入池中,仍为千古之谜。

“风壑云泉”双江署款在“泉”字石上蔡熙国偕弟得一得瑞来游时绍定庚寅七月望后二日书左:章岷于此与同游诸公调琴试茗右:壬辰冬至前十日毘陵蒋讷翁黄山游公於偕弟冠南族子志航同游圃泽孙端天与朱方瞿汝立公达桐乡张澂达明政和甲午四月二十五日自上而下一:嘉靖丁巳三月十八日眉山张景贤罢官归江阴张衮追送同登虎丘题名而别诸生汤丹侍侧张寰将追饯于毗陵来自天平四月二十八日元寿侍行二、庆历二年十月十一日,沈兼、杨亿、薛良、囗囗囗、钱颂囗、宋郧、杨偓同游仙囗题三、绍兴二年八月晦日囗权陈净囗受囗太守囗囗四:孙实阮美成汪羿胡忱杨书思元符三年四月三十日五:给事中新知扬州朱巽集贤校理同判苏州王质集贤校理同判杭钱仙芝大理寺丞知长洲县事邵饰广州支使知吴县事冯允成节度推官试校书郎章岷天圣八年八月十二日同游自左至右依次一、郑共老朱致柔瞿伯梪绍兴庚申秋九月望日同游二、石恮石珵王珏胡并陈禧曹筠张端简绍兴戊午清明日同游(左行)三、冯镇顺复本吴彦璆温伸之韩思诚秦焘周囗陈砺从太守盛公来政和二年三月十九日刘正济书上石三处,下石四处左:长洲令吾翕吴令胡文静昆山令方豪闻剑池枯见吴王墓门偕往观焉万年深閟一旦为人所窥岂非数耶命掩藏之正德七年上元前一日志中:正德七年正月郡士王山椿侯权任云藩祖与之登虎丘于时囗囗水酒传亲囗阖闾之幽宫千年神秘一朝显露可悼也已囗囗囗囗庭字利瞻同游少傅王鏊解元唐寅孝廉陈囗囗少傅之子少傅延龄右:万历壬辰江东梅鼎祚结夏虎丘日来憩此左一:蛟龙听法蒋尔第题左二:嘉靖癸未仲冬信阳戴冠季鹖蒋余学士允中天水胡缵宗同游缵宗题允中刻左三:应逢棨朱元益王如晦卢俊元赵希仁杨仲修蒋子有政和八年十月三日同游虎丘云岩寺题左四:泠然海滨琴客顾韵泉题宝袩丙辰上巳林光世陈仁王棣潜许觥赵崇钱赵益宪王次路折云岩曲径深海分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楼阁仙色囗囗囗梵音筹国闵有怀劳寤寐思归无计懒登临可中亭畔停车坐一勺清泉沁我心三韩佟彭年题并书上:寒潭剑影民国十四年六月福建厦门集美学校下:高山流水光绪丙戌平湖王成瑞为僧云间题对比新老照片,可知虎丘的摩崖石刻遭受了怎样的毁灭。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剑池的神秘面纱“水银炎海接黄泉,一穴曾劳万卒穿。

谩说深机防盗贼,难令朽骨化神仙。

空山虎去秋风后,废榭乌啼夜月边。

地下应知无敌国,何须深葬剑三千。

”这是被誉称为“吴中四杰”的高启写的《阖闾墓》诗。

古老的传说里,苏州虎丘剑池下面,是否保存着神秘的吴王阖闾之墓,在这幽宫深处,是否埋藏着金凫玉雁和三千把锋利无比的古代宝剑呢?苏州虎丘剑池曾被宋代苏州文人朱长文赞称“虎丘三绝”之一。

剑状水池,深不可测,四周古木森森,悬崖绝壁。

几千年来,人们对它众说纷纭,千古之谜,不可名状。

吴王阖闾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君主,在2500多年前,他下令伍子胥建造了阖闾大城,从而拉开了古城苏州的历史帷幕。

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以十万人治冢”,将他葬在虎丘剑池下面。

这是历来的史书,如《史记》《吴越春秋》等记载的。

历代文人骚客在歌咏虎丘的诗词中,也有不少作品写到了剑池。

宋代苏东坡《虎丘寺》中写道:“湛卢(剑名)谁复见,秋水光耿耿。

”为此,虎丘剑池不仅以景色优美闻名,而且有流传广泛扑朔迷离的故事吸引着人们。

穿越千年的表情2400年前越王勾践兴师动众,寻剑找宝,发掘吴王幽宫,以报亡国之仇,结果望山兴叹,颓然而去。

汉末孙权来到苏州,也被这座藏宝幽宫所吸引,派人入山寻剑,但剑池泉寒,深不可测,一无所获。

《吴郡图经续记》云:“旧传秦皇求剑,地裂为池。

”这说明秦始皇时,为求珍异,曾立虎丘剑池凿石寻找吴王墓踪,结果失望而归。

到了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苏州大旱,虎丘剑池水干见底。

苏州文人名士唐寅、文征明、王鳌等出游虎丘,曾去剑池池底探索,在剑池北端“剑尖”处,发现了三角形石洞洞穴。

文征明《虎丘剑池诗序》云:“得石阙,中空,不知所际。

”当时,洞穴口还发现了一个微带红色的颅骨,他们估计正是吴王幽宫所在地,立即报告长洲县令吾翕。

长洲县令也亲自前去察看,却喟然叹曰:“先王遗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后人莫大罪过。

”他们虽然认定这就是阖闾墓的洞口。

但出于对神明的敬畏,当时没有开掘,立即叠石封门,只在岩壁上刻下了长州县令等见阖闾幽宫题记和王鳌的《吊阖闾赋》,记叙了他们目睹墓门但未开启,以土掩没的简单经过。

《原味姑苏》虎丘“剑池”摩崖的来龙去脉

《原味姑苏》虎丘“剑池”摩崖的来龙去脉

《原味姑苏》虎丘“剑池”摩崖的来龙去脉虎丘塔下的剑池,自古即为吴中绝景。

《越绝书》云:“阖闾冢在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

池壁旧有“剑池”摩崖石刻,题写者有说法二:一是东晋王羲之游虎丘所题,一是元代书法家周伯琦篆书。

以上,仅为民间传说和志载,直到清末浙江人王成瑞再次题写“剑池”,虽已毁损另刻,但留下照片可识。

清光绪十二年(1886),王成瑞两次游虎丘,在剑池西壁先后留下两组题刻:花朝(农历二月)的百花节,大字篆书“剑池”后题识:光绪丙戌花朝,澹云笼日,微雨浥尘,偕吴县周德瑞、席与寿、倪文照、王文煦、戈福埜、颜荣琯、毛德浩,镇海朱世能、世纶兄弟,张葆恒、杨永寿、陈家恩、倪鋆,朱缙清、赞清、绅清、颂清兄弟,会稽陆家锦,慈溪裘诗震、童逊富、魏纯臣来游,儿子绶章、宝文、孙元祺侍,题二字于壁,即命绶章抚勒,平湖王成瑞识。

时隔数日后的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王成瑞一行再次来到虎丘,在上次题刻后赋诗题识:重来春欲去,揽襼趁花时。

苔繡贞孃塚,楳残短薄祠。

浅斟新釀酒,曡龢旧游诗。

回顾淋漓笔,龙蛇走剑池。

丙戌上巳,偕朱君唫秌、铁生昆季,童君成章,张君韭荪重游虎阜,儿子绶章、宝文、孙元祺侍,口占一律,步铁生韵,王成瑞初稿。

王成瑞(1828-1899),字云卿,浙江平湖人。

咸丰时岁贡生,工诗古文辞,兼四体书法,精篆刻。

好游览留题,在天平山、沧浪亭尚有刻石。

著有《瀛台爪雪集》、《玉玲珑馆诗钞》、《闽桥游草》、《梁溪游草》,《百古砖室诗钞》11卷等。

王成瑞在剑池题刻,因抹去古刻而遭受非议颇多。

直到李根源实地勘察后,才略为其推拖。

民国十五年(1926),李根源在《虎丘金石经眼录》曰:'佟彭年诗刻……高约七尺,广约四尺,摩剑池西石壁。

此刻及王成瑞两刻,几占尽西壁,古刻其尚有存者耶?佟刻前后两石,似尚存旧刻,余架梯攀岩,亲为剔求,一无所获,并搜遍全壁,终无古残字发见,从知西壁古刻,毁磨已久,后之访古者,勿劳再来也'。

虎丘与剑池得名与阖闾墓有关吗?

虎丘与剑池得名与阖闾墓有关吗?

虎丘与剑池得名与阖闾墓有关吗?《姑苏晚报》2020-03-30陈其弟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历代史志叠有记载。

其中吴王阖闾墓和剑池乃虎丘的人文核心。

关于吴王阖闾墓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史记》云:“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

以十万人治冢,取土临湖。

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据《吴地记》引,今本《史记》无此文)。

”说明虎丘的得名与阖闾墓有关。

南朝宋时裴骃在其《史记集解》中引用《越绝书》的记载说:“阖闾冢在吴县昌门外,名曰虎丘。

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

铜棺三重,澒池六尺。

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员之口三千,槃郢、鱼肠三千在焉。

卒十余万人治之,取土临湖。

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号曰虎丘。

”进一步提到了阖闾墓的规模“铜棺三重,澒池六尺”,随葬品“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员之口三千,槃郢、鱼肠三千”,玉凫是凫鸭形的玉雕,扁诸是古代剑名,方员之口可能是青铜器皿或陶器,槃郢、鱼肠也是古代剑名。

汉代以后的地方志书中也多有记载,《吴越春秋》云:“阖闾葬虎丘,凿池四周,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余。

”《吴地记》云:“吴王阖庐葬其下,以扁诸、鱼肠等剑各三千殉焉,故以剑名池。

葬之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山名虎丘。

唐避讳曰武丘。

剑池,浙中绝景,两岸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

”《图经》云:秦皇经此山,欲发坟求剑。

忽白“虎蹲其上,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或名秦皇试剑池。

王元之以秦皇事诡,作铭辨之。

”认为虎丘不但因为阖闾墓得名,而且剑池也因阖闾墓中殉葬三千名剑而得名。

为此,秦始皇曾经想“发坟求剑”。

当然,也有人不信真有其事。

宋王禹偁《剑池铭并序》:“虎丘剑池,泉石之奇者也。

《吴地记》引秦皇之事以为诡说。

考诸旧史,则无闻焉。

矧儒家者流不可语怪,因为铭以辨之。

铭曰:茂苑之侧,震泽之湄,岩岩虎丘,沉沉剑池。

峻不可以仰视,深不可以下窥。

我疑乎太极作怪,化工好奇。

水物设险,山妭忌危。

陷其泉也,盖取诸坎;磔其石也,以象乎离。

艮有止兆,蒙无亨期。

三千古剑陪葬,探秘虎丘剑池吴王墓千年未解之谜

三千古剑陪葬,探秘虎丘剑池吴王墓千年未解之谜

三千古剑陪葬,探秘虎丘剑池吴王墓千年未解之谜苏东坡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塔已经有点倾斜虎丘的得名,传说众多。

一是阖闾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在山上,故名虎丘。

二是山形像只老虎,所以叫虎丘。

三是秦始皇上山游玩,见到一只老虎,用剑劈去,老虎变成了石头,遂名虎丘。

第一次到虎丘是在小学五年级时随父母一同江南游玩,许多年后,对于这里的记忆早就碎片化了。

去年初秋再次与友人来此地时才发现,这座在北方人眼中并不起眼的“小山”竟然隐藏着千年未解的秘密。

从拱桥俯瞰剑池“哎,这个地方拍一拍景就好,人就别合影了,你脚底下的水里有一座古墓。

”友人的一句话,让笔者瞬间觉得脊背发凉。

桥上的两眼石洞已经被拦上友人说的这座古墓就是吴王阖闾陵墓,一直以来,这里都是考古界的一个谜团。

墓怎么在水下?带着疑问,笔者赶忙下山去听讲解。

一位女生正安静地临摹剑池景观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在苏州建国之后,在一次与越王勾践的战争,吴王阖闾被毒箭所伤,之后一病不起,最后驾崩离世。

吴王夫差继位,因为知道父亲一生中最爱宝剑,于是他搜寻了十万人,并花了三年时间为父亲修建了一座陵墓。

由于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剑,他最终将这三千把剑用作葬礼。

被放进坟墓,其中就包含了历史上著名的鱼肠剑、扁竹剑等历史名剑。

故名:剑池。

、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

笔者进入圆洞内看到,石壁上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池子的最北端露出的一个三角形口子,据称,该口子就是“阖闾墓”的入口。

千百年来,这里的传说很多,人们一直在寻找墓中的宝剑。

相传,秦始皇曾不远万里来到虎丘,四处派人寻找,也没找到。

三国时,孙权亲自来虎丘监督开挖,结果也是一无所获。

明正德七年(1512)正月,苏州大旱,唐寅和辞官归隐的大学士王鏊到干涸的剑池池底,发现阖闾墓门,官府要员也赶来查勘未果,在东侧崖壁留下两篇纪事。

苏州虎丘的千年传说

苏州虎丘的千年传说

苏州虎丘的千年传说作者:王晓俊来源:《百姓生活》2014年第03期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

虎丘之名,源于春秋时的吴王阖闾。

他生前在此修城建都,死后亦葬于此处,传说葬后3日,墓地有“白虎蹲其上”,因而得名。

虎丘在春秋时便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苏东坡曾经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不过是一座海拔仅34.3米、占地约20公顷的小山,但它却被认为有苏州的魂。

这其间的奥秘,应该就在它2500多年的历史中吧。

虎丘的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园内没有水的山中园林。

登上层层台阶,走过门楣上写有“拥翠山庄”的园门,就是园林的第一层抱瓮轩。

抱瓮轩3间朝南,是全园的主要建筑。

轩后有边门,出边门可至“憨憨泉”。

“憨憨泉”为一口古井,为梁代高僧憨憨尊者所凿,相传此井泉脉恰好在海眼上,所以又叫“海涌泉”。

古井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抱瓮轩因此得名。

轩虽得名于泉,但意却出自于《庄子·天地》篇。

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去浇菜,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

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后遂以“抱瓮灌园”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亦作“抱瓮”。

拥翠山庄的兴建也和“憨憨泉”有关。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春,晚清状元洪钧等一些文人雅士同游于此,感于泉水水质优良,在洪钧倡议下,募集到钱款数万,在泉旁月驾轩故址上建拥翠山庄。

虎丘的剑池是整个景区之“画眼”,传说吴王阖闾和他的陪葬品深埋于此,然而直到今天,苏州虎丘剑池下面是不是真的埋有吴王阖闾的尸骨和珍宝,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池畔若刀劈剑削而成的岩壁上,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琳琅满目的题咏。

二仙亭旁,“虎丘剑池”红色榜书遒劲浑圆,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每一笔画都有2尺多长,笔力遒劲。

经风霜侵蚀,“虎丘”二字段落湮没,于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照原样钩摹重刻。

虎丘剑池之谜

虎丘剑池之谜

虎丘剑池之谜魏鸣文/摄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

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

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

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

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

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

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

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

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

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

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

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

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

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

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

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

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

”后来演变而为剑池。

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

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

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

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

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

江苏苏州虎丘导游词

江苏苏州虎丘导游词

江苏苏州虎丘导游词江苏苏州虎丘导游词(通用3篇)江苏苏州虎丘导游词篇1游客朋友们,欢迎您们游览吴中第一山--虎丘。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约5公里处。

这是一座突兀于一片平原上的山丘,高度为30多米,占地面积约300亩。

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曾经是东部海岸线上的一个海湾,而虎丘是由火山爆发而产生的灼热岩浆堆积而成的小岛,涨潮时被水淹没,退潮时又涌出海面,当时被称为海涌山或海涌峰。

久而久之,海陆变迁,海涌峰就演变成了陆地上的一座山丘。

海涌峰为何被称为虎丘?这还要从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说起。

3000多年前,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离开陕西岐山,来到太湖之滨,建立了勾吴部落,经过十几代人的开拓和积聚,建立了吴国。

泰伯的二十一世孙吴王阖闾为了争霸事业,重用孙武和伍子胥,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于公元前520xx年始建阖闾大城,成为东南的一大都会,使吴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乘越王允常去世的机会,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由于阖闾骄傲轻敌,中了越王勾践的埋伏,在槜李地区受伤,回师途中在嘉兴去世,归葬海涌山。

这段历史,在唐代陆广微先生撰写的《吴地记》上是这样记载的:海涌山在吴县西北九里二百步,阖闾葬此山中。

发五郡之人作坟,铜椁三重,水银灌体,金银为坑。

《史记》云:\阖闾坟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坟,取土临湖葬。

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

《吴越春秋》云:阖闾葬虎丘。

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山。

自此以后,虎丘就成了苏州的一大名胜。

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文人雅士凭借着虎丘这个舞台,演出了许多威武壮丽的史剧,从而留下了无数的宝贵遗迹,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可以说,虎丘是苏州2500百年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吴王夫差为报仇雪恨,率兵攻打越国,在太湖中的夫椒山大败越军,拘捕越王勾践夫妇到虎丘,令其在阖闾墓前守坟养马。

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曾登山游览,并派人挖掘阖闾墓,寻求吴王宝剑,而终无所得。

虎丘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虎丘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3篇)

虎丘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虎丘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3篇)

虎丘记文言文阅读答案虎丘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虎丘记文言文阅读答案虎丘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3篇)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苏州虎丘剑池之水曾被抽干,露出洞穴,吴王阖闾真埋葬在下面?

苏州虎丘剑池之水曾被抽干,露出洞穴,吴王阖闾真埋葬在下面?

苏州虎丘剑池之水曾被抽干,露出洞穴,吴王阖闾真埋葬在下
面?
公元前550年,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为其父在海涌山修筑坟墓。

葬完阖闾三日后,有人见一白虎蹲在坟墓之上,遂取名虎丘。

据记载,明正德七年,剑池水干涸,在池底发现了吴王墓。

当时的县令派人把墓穴的洞穴用泥土淹没了事。

1955年,为了进一步弄清剑池下面的秘密,苏州市文管会和园林部门曾将积水抽干,在地底北首斜坡下淤泥淹没的岩石中,发现了一个上锐下广的三角形洞穴。

洞中有一条10米长的甬道,可容一人出入。

甬道尽头为一喇叭口,前有1米多隙地,可容4人并立,当面有石灰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板3块,第三块上有凸出如饭碗口大小的铁锈疤一个。

这无疑就是墓门了。

据分析,这是洞室墓,剑池表示为竖穴,南北向,剑池底的石穴是通道,符合春秋战国的墓葬形制。

由此可以考证,吴王阖闾确实埋葬在剑池下面,虎丘剑池的形成是由人工凿成,是为了掩护阖闾墓而设计的。

关于虎丘塔的传说故事_虎丘塔的故事

关于虎丘塔的传说故事_虎丘塔的故事

关于虎丘塔的传说故事_虎丘塔的故事苏州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上,俗称虎丘塔,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

苏州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年(961年)。

那么关于虎丘塔的戳说故事你知道吗?下⾯就跟⼩编⼀起来看看关于虎丘塔的传说故事吧!⽬录虎丘塔的传说话说齐天⼤圣孙悟空⼤闹天宫,出了南天门,正要回它的花果⼭。

他喝得醉醺醺的,驾着云,嘴⾥啃着半个仙桃,腋下还夹着⼀壶美酒。

正在惬意之中,突然见到远处飘来⼀座宝塔。

⼤圣玩⼼⼤起,⽤⾦箍棒⼀拨,将宝塔接在了⼿中。

真不错,这么玲珑精致的⼀座塔,带回去放在我的花果⼭上吧。

⾏到苏州虎丘上空时,⼤圣忍不住向下⼀看,啊,这座⼩⼭⼭清⽔绿,福地洞天,⽐我的花果⼭还美呢。

“妙!妙!”⼤圣⼀⾼兴,⼿舞⾜蹈起来,不留神将宝塔失⼿落了下去,正好落在了虎丘⼭顶上。

只可惜没放正,有点倾斜。

⽽⼤圣嘴⾥的半个仙桃也掉了下来,落在虎丘半⼭腰;腋下的那壶美酒落下来,砸开了⼀座“铁华岩”。

这三样东西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微斜的虎丘塔、半个⽯桃和“铁华岩”的岩泉。

从此之后,虎丘的风景更加美丽迷⼈了。

<<<返回⽬录虎丘塔的介绍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5公⾥。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阖闾)于此,葬后3⽇,便有⽩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简称虎丘。

此⼭⾼仅36⽶,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

⼭⼩景多,是虎丘的⼀⼤特⾊,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上,使虎丘⾃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返回⽬录虎丘塔的历史渊源在千⼈⽯正北⽯壁上,镌刻着四个⼤字:“虎丘剑池”。

据说这四字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笔。

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字已⾮颜⽒原书,⽽是后⼈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

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窄如长剑的⽔池。

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

虎丘剑池历史典故

虎丘剑池历史典故

虎丘剑池在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最引人入胜的古迹便是被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

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吴国君主阖闾征伐越国,途中被斩落脚趾,伤重不治而死在了虎丘。

他的儿子夫差继任王位后,决意在虎丘安葬阖闾。

于是征调10多万民夫,在虎丘山劈山掘土整整3年,为阖闾建造了坟墓。

夫差还动用了近10万的人力,修建了这座古墓,同时还将吴国的“扁诸”等3000柄名剑埋入墓中,为其父殉葬。

因阖闾生前酷爱名剑,所以剑池被认为是阖闾的墓圹。

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

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三泉”。

此外,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

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

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以获取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和故事。

虎丘剑池传说简介

虎丘剑池传说简介

虎丘剑池传说简介
虎丘剑池是苏州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虎丘山位于苏州市西南10公里,是苏州的著名名山之一。

剑池是虎丘山上的一个小池塘,历史上因为一段传说而闻名于世。

虎丘剑池传说据说发生于南朝梁代,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剑客叫做徐子陵,他是一个出身名门的高傲之人,在武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他曾经有一次来到虎丘山上练剑,看到剑池里的水清澈见底,他就想试试自己的剑术。

徐子陵初试剑术,发现池水非常清澈,甚至可以看到池底的石子,于是他决定在池水中练习剑法,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志。

经过数日的练习,他的剑术越来越高超,同时他也发现了池底的一块巨石。

徐子陵决定在巨石上练习剑法,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剑术。

他平日里骄傲自大,但是在池水中面对困难,却没有一丝丝的退缩。

他的剑术越来越精湛,一些江湖上的大侠渐渐地注意到了他。

后来,徐子陵被他的兄长背叛,并被迫流亡徐州。

他在徐州流浪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领和原来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苦练,在他四十岁的时候
光彩夺目,成为了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剑客,并最终成为了江南的一代宗师。

虎丘剑池传说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游客都会来到虎丘山上,欣赏这个美丽的景点。

虎丘山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景观,如虎丘寺、留园、一脉庵等等。

这些景观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虎丘剑池传说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难关,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努力不懈,终有成功的一天。

虎丘

虎丘

虎丘[虎丘山门“海涌流辉”]宋朝诗人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

当年诗人的赞美成了今天虎丘的广告词。

到虎丘,过去有两条路,一条是我们今天走的汽车路,过去趁乘马车可抵;另一条是水路,从阊门下船,经过唐朝刺史白居易开挖的白堤七里山塘,在虎丘“海涌流辉”水码头前靠岸。

一般的寺庙都藏在深山,而虎丘却是山在寺中。

有一句打油诗就形象地点出了虎丘寺寺包山的特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现在我们来到了虎丘山门“海涌潮辉”。

这四个字点出了虎丘的来历。

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儿是一片枉洋,几个绿色的岛屿在潮涨潮落时隐时陷,当时称为海涌山的虎丘最矮小,却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

“海涌流辉”水墙门是照壁的一种,苏州拙政园旧大门前至今仍保存有巍峨古朴的水墙门,体现了水乡人家的门面和脸面。

我们知道,吴王阖闾在苏州建阖闾大城是在公元前514前。

那时的中国正是春秋时期,各小国之间战事不断。

正当我国大部份地区还处在青铜器时代,吴国因为铸铁、铸剑而出名,出现了欧治子、干将、莫邪等著名铁匠。

公元前496年,吴国对越国宣战,吴王阖闾受伤死于返程途中。

为了修建吴王阖闾墓,吴国动用了十万民工,并随葬三千把宝剑于墓中。

为了保守吴王墓的秘密,盛传吴王下葬三日之后,有一白虎蹲于海涌山上,世说为吴王霸气凝聚而成。

从那以后,便有了虎丘的称谓,至今已两千五百年。

到了公元961年,虎丘顶上建了七层八面砖塔一座。

如今虎丘塔身已经严重倾斜,偏离中心2。

34米,虎丘斜塔日益著名,并且因为它和吴王墓扑朔迷离的关系令科学家和游客控密兴致倍增。

照理说,吴王墓建于公元前496年,虎丘塔建于公元961年,前后相差一千五百年,本不该有什么瓜葛。

但如今山上山下两个古迹却休戚相关。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到了虎丘山上之后我再作出详细介绍。

[二山门]虎丘古迹众多,除了虎丘塔之外,就要数眼前的二山门即断梁殿了。

断梁殿建于公元1338年。

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

虎丘

虎丘
一,虎丘剑池:
传说剑池不是天然造化之物,而是靠人工斧凿而成。剑池水中有着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的许多宝剑,剑池下面埋葬着吴王阖闾的尸体和珍宝。当时,秦始皇称帝后为了找到吴王阖闾的墓穴,挖出他陪葬的许多珍宝和宝剑,于是调兵遣将,从咸阳不远千里到达虎丘山下安营扎寨。他们四处打听,八方开掘,可是折腾了好久却一无所得。楚汉相争时,楚霸王不知人哪里听到了关于剑池的传说,也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带人来到剑池,兴师动众,大肆开掘,结果,和秦始皇的遭遇一样,连吴王阖闾的刀剑踪影也没有看到,更不要说吴王阖闾的墓穴了。三国朝代,东吴孙权也梦想能找到吴王阖闾的墓穴,他亲自带领兵马来到虎丘剑池开挖,但仍是毫无所获,晋代大司徒王旬和他的弟弟司空王珉为了寻找到传说中埋在剑池下面的宝藏,竟把自己的馆舍建到了虎丘,但是等待着他们的还是失望剑池到底是天然而成还是由人工斧凿而成?这里是不是真的埋有吴王阖闾的尸身?在一系列寻宝失败之后,人们不禁对剑池产生了种种疑问。为着搞清剑池的真实情况,宋代大名士朱长文曾经到虎丘进行实地考察。他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断言,古代关于剑池的传说纯是无稽之谈,剑池根本没什么神秘可言。秦皇楚霸等之所以屡次寻宝失败,那是因为他们误听传说受骗上当。剑池不过是古代人在这里铸造宝剑时淬火的地方。宋代大诗人王禹偁在虎丘剑池转了几次后,也得出相同结论,声称剑池完全是天造地设的,它是大自然的产物,根本不是人力造就的。秦始皇等在那里寻宝,纯粹是受了虚妄荒诞的传说的愚弄。
四,憨憨泉:
相传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这个下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发现那个农夫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虎丘剑池石刻介绍

虎丘剑池石刻介绍

虎丘剑池石刻介绍
剑池位于苏州市区西南约十公里处的虎丘山麓。

据《虎丘志》载,剑池有三处,一处在山麓的小池名“剑池”,一处在半山腰,一处在山顶。

三处石刻相距很近,仅有100米左右。

剑池因其泉石奇异,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欣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书画。

宋代大诗人陆游就曾有“谁把双剑换一犁”的诗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剑池》诗中说:“千年谁
复见吴剑,一水何能双剑池”;宋代诗人张舜民也曾写过:“十年持剑老,两见斩蛟龙”的诗句;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虎丘剑池记》中写到:“云外青峰倚断崖,古来惟有剑池流”。

当代书法家舒同在《剑池》诗刻上写下了这样的题词:“一代名泉与日月
争光辉”。

从唐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间,历代文人墨客、书法家、画家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石刻和墨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多次游虎丘,并写下了“石室岩中天下稀”的名句。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丘剑池千古之谜
虎丘,又名海涌山,位于苏州闾门外山塘街,距城约3.5公里。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以扁诸、鱼肠等剑3000口陪葬,故以剑名池。

相传葬后3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

其高仅30多米,占地不过200余亩,远望只是平田中的一个小丘,但一到千人石和剑池,便觉气势雄奇,仿佛置身于绝岩纵壑之间。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便常游虎丘。

虎丘的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极其深厚,山上除千人石、剑池外,还有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孙武子亭、白莲泉、第三泉等名胜古迹,自东晋至清末,虎丘寺宇禅林迭经兴废。

山林间透发出苍郁古幽之气。

那么,虎丘剑池底的阖闾墓究竟是不是藏有宝物呢?千百年来这始终是个谜,不过客观地说相当多的人都相信阖闾墓藏有宝物。

2000余年前,秦始皇南巡至此,欲求得鱼肠剑、干将莫邪剑及其他藏宝,随行臣子劝阻,说民间传说虚幻,皇上不必当真,再说掘阖闾墓工程浩繁,又易遭受江南吴地民众怨诽,秦始皇这才打消了求剑念头。

其后漫漫的岁月里,历代帝王雄主多有对虎丘剑池阖闾墓藏宝感兴趣的,但付诸掘墓行动的则几乎没有。

这当然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有关。

它彰显出封建社会赖以存续的一种文明理念,似乎谁也不愿落个千古骂名。

苏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了,称得上历史悠久,它与相邻的无锡、常州、江阴、昆山等地同属于吴国地区,自明清至现代,苏州民间多有虎丘阖闾藏宝无数之传说,民间野史中亦多有记载。

其墓中藏有剑器、玉器等宝物,作此推断有两个依据,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地处江南太湖地区的吴越两国经济生产水平虽还不及北方黄河流域,但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饶。

民间金属冶炼业已比北方发达,吴王夫差还在南京城西筑冶城,而且吴、越两国王公贵族大都有死后厚葬,在墓室内陈放陪葬物的习俗。

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古人员在苏州城外远郊无意中发现的吴国时期某贵族墓室(系凿山体岩层所辟建)内就出土了玉璧、玛瑙珠串、玉带钩等珍贵文物。

由此可推断阖闾墓中肯定有陪葬物,而且更多更珍贵。

另一个依据是阖闾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穷兵黩武,向楚齐等诸侯王国发起过挑战,为“春秋五霸”之一。

其子夫差应该会在虎丘墓中放入与乃父征伐勋绩相匹配的名剑等兵器。

像鱼肠剑等名剑就极可能在阖闾墓中,但绝不可能有3000口之多。

鱼肠剑相传为欧冶子炼制成,是勇士专诸奉公子光之令将一口利剑藏于烹好的一盘鱼中,在宴席上趁机刺杀吴王僚,一举成功。

公子光自立为吴王,是为吴王阖闾。

至于有着神奇而悲怆传说的干将、莫邪双剑,则并
不可能陪葬于阖闾墓中。

因为自清初起,这二口名剑已在越地出土并由清浙江巡抚朗廷善进呈朝廷并被藏入清宫。

后又作为乾隆皇帝的陪葬物埋入其陵墓。

1928年,国民革命军徐源泉部北方籍将领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乾隆陵墓中被盗出的上千件珍宝中就有干将、莫邪剑。

公元前520年,卧薪尝胆多年的越王勾践起兵灭了夫差当政的吴国。

公元前306年,楚国出兵攻灭越国,历史又出现了一个小轮回。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口镌有“勾践用剑”篆字铭文的古剑在湖北东部某楚国武将墓中出土,轰动远近。

这口名剑只是表层有些锈而且居然仍保持刃口锋利,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1993年6月据新华社和香港大公报先后报道,湖北江陵城郊农村山地上发现楚国古墓(从墓穴的简陋普遍推测墓主并非贵族或武将文臣,而只是一介平民),墓中陪葬物甚少,仅只是几只彩纹陶缸。

但却出土了一口产自越国的“州句”名剑,再次广受文物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关注。

因为“州句剑”亦是古越诸名剑之一,还曾被吴国大将伍子胥用过。

它是如何落到楚地平民手中的,这又是一个历史之谜。

以上例证无非都是想说明虎丘剑池吴王阖闾墓主要陪葬物是名剑。

虎丘剑池在1961年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曾因修缮需要而排尽池水,露出过神秘的墓穴出口,也广受关注,但那时有关部门同样没有深掘墓穴的打算。

尽管保护吴王阖闾墓及墓中文物宝物的举措远不如掘墓破解这个千古之谜的行动那么震撼世人。

不过笔者以为若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池底石岩下的墓穴藏宝做一次探测,似乎还是可行的。

吴王阖闾的墓穴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一直未能解开的谜。

相传,春秋时期,虎丘就是阖闾的离宫所在。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了虎丘。

据史载,当时曾征调十万军民进行施工,甚至使用了大象来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阖闾的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三千柄宝剑一同密藏于幽宫深处。

在虎丘剑池的摩崖石刻上,有明正德七年(l5l2年)的两则“见到吴王墓门”的题记。

其一为王山椿等所题正书十行,写道:“千年神密,一旦露显,可悼也已!”同游者还有王鏊、唐伯虎等人。

其二为吾翕所题正书七行,记录了“闻剑池枯,见吴王墓门,偕往观焉”的情景,并且认为“万年深,一旦为人所窥,岂非数耶!命掩藏之”,即用泥土将墓穴入口掩埋。

“墓道”的入口是一个上窄下宽的三角形,大小仅可容一人出入。

洞里积有厚厚的淤泥,越往洞中走,腥味越重。

两边的石壁上湿漉漉的,不时有水滴下,据说这便是来自虎丘第三泉的山泉水,也是原先剑池的水源。

不过约6米深,就到了尽头。

在灯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最下方是一块横着
的黄石,像一个底座,同行的虎丘山风景区工作人员说,这跟剑池两边的山壁一样,是天然的山石。

上面有3块大青石依次垒上去,每块青石高约1米,宽约1.4米。

石板上看不到有何字迹。

由于石块呈梯形,整体看上去像塔的形状。

令人称奇的是,在3块青石之上,又出现了两块青石,下面一块还是竖着垒上去的,像一根横梁一样,一头搭在下面的青石上,另一头架在山壁上。

最上面一块青石则是横放的,像屋顶一样覆盖着下面狭小的空间。

有专家认为,从形制来看,这是一种洞室墓,剑池为南北向的竖穴,池底的石穴是洞室的通道,符合春秋时期墓制的形式。

入口在剑池的水底下,可以说是非常隐秘,而洞中的青石明显是从外面搬来的,从垒砌的方法来看,是人工所为。

在山体内部竖这样几块石头,究竟是何用意?在青石的背后是否就是阖闾的墓穴,还是另有玄机?可惜这些都尚未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