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书写厚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青春书写厚度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以下简称金秀民族小学)校长潘海珍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天道酬勤”。从教20年来,她一直以此来激励和鼓舞自己。多年前,她曾辗转于多个教学点、村小,每到一个地方都辛勤耕耘,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大山里。这段经历既丰富了她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也让她对农村教育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教育不应该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教育是有厚度的,既有知识的厚度,也有情感的厚度,更有生命的厚度。”潘海珍如是说。

做“懂专业”的校长

潘海珍认为,“专业”是教师获得发展和幸福的根源。从教多年来,她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作为广西教师素质达标标兵、来宾市小学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来宾市骨干教师讲师团成员、来宾市名师工程首批教坛名师,她一直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在学校里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带头进课堂听课评课,带头组织每周一次的专业学习课……“专业的教师队伍才是学校发展的活水。作为校长,尤其是山区学校的校长,必须在专业成长上起引领作用。”她说。

金秀民族小学有不少老师在潘海珍的帮助下获得进步,

陈晓燕就是其中一位。17年前,陈晓燕进入该校任教,教了15年的英语。2013年,由于学校语文教师紧缺,学校便调整了她的岗位,让她教语文。虽然英语教学经验很丰富,但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让“半路出家”的她“不知道该怎么教好语文”。

不得已,陈晓燕向潘海珍发出“求救信号”。“没想到潘校长这么快就回应,前一天刚听完我的诉苦,第二天就进入我的课堂了。”陈晓燕掩饰不住心中的感激,“那节课潘校长作了厚厚十几页的听课笔记,从如何架构整节课到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笔记里都有详细的描述。课后,潘校长还跟我聊了两个多小时。一边看着潘校长的听课笔记,一边听潘校长的讲解,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很深的领悟。”经过潘海珍的悉心指导,陈晓燕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便成长为校级语文骨干教师,还在校级、县级教学比赛中表现优异,尤其在编写“学习童谣口诀”、引导学生编写班级习作报等方面颇有心得,金秀电视台还对她做过专题报道。

潘海珍坚持“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管理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多年来,金秀民族小学承担了《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实践研究》等多项自治区级、市级课题,《因材施教,发展小学生特长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研究》等数十项校本课题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潘海珍

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个学期都上一节课题研究公开课,撰写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随笔、教学论文、课题小结等。如今,该校教研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成为金秀教研工作的窗口学校,2013年11月获评为来宾市教学先进单位、来宾市校本研修基地。

“量体裁衣地发展教师专业特长,让教师们在专业提升中感受快乐、享受收获,努力使每一个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而不是教学上的‘苦行僧’,这是我们未来的工作目标。”潘海珍说。

做“知学生”的校长

对其他人来说,“一年”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在金秀民族小学五(4)班学生赵宝月眼里,却是“特别、快乐、充实、成长”的代名词。从金秀大樟乡中心校转入该校才一年,她便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这所学校”。在这一年里,她学会了瑶绣、瑶舞、瑶歌,还喜欢上了阅读。2014年秋季学期,她为到学校参观的老师们做了一次导游,大方的举止、流利的讲解,赢得了老师们的啧啧称赞。她说:“我感觉在民族小学的每一天都是快乐充实的。”

“学校的首要之务是让学生快乐、全面地成长。所以,我们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潘海珍说。她认为,学校是一个“众乐乐”的地方,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成长的平台,发展自

己的兴趣特长,收获快乐的童年。多年来,金秀民族小学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舞蹈队、合唱队、鼓号队等十几个社团,瑶绣、书法、绘画等十几门兴趣课程,都可让学生们自主选择。

金秀民族小学四(4)班学生余敏加兴趣广泛,二年级时,她参加了绘画兴趣班,成了班里出黑板报、手抄报的“小能手”;三年级时,她参加百灵鸟合唱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专业的练声方法和原生态的瑶歌;四年级时,她是红领巾广播站的一员,每天为同学播报校园好人好事、新风尚。如今,她喜欢上了舞蹈,成了校舞蹈队队员,5月还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文艺晚会并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不止这些呢,像读书主题演讲比赛,书法、绘画、征文比赛,我都参加了。”余敏的脸上绽放着阳光自信的笑容。

2015年,潘海珍又提出了“一班一品”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每个班由班主任和学生自主研究,确定本班的“班级文化品牌”,制定个性班规和口号,开发班级特色活动,创建各具特色的班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要懂得什么样的教育适合学生、对学生成长有帮助。”潘海珍说。每天,潘海珍除了上课和处理学校事务,大多时间都花在了和老师、学生聊天上。她和老师聊工作、生活,和学生聊聊学习、成长,还就学校的管理、兴趣课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改革等征求师生们的意见。与她共事13年的金

梅珍老师说:“潘校长经常和我们聊天,通过聊天了解老师

和学生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来设计学校的工作和发展思路。她的工作方式让你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和感。”

做“有温度”的校长

在女儿吴潘毓子的眼中,潘海珍的生活是“很恬淡很舒适还很诗意”的。办公时,她会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处理学校管理的事务;休息前,她会手不释卷,“必得读一两个小

时的书才能睡得安稳踏实”;节假日,她还会邀上二三位老

师一起逛街、喝茶……她把工作当作是一种生活。在她看来,懂生活的人才懂工作,她说:“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这样。

作为校长,面对性格各异的老师和学生,不能总是以冰冷的制度管理他们,而应该善于运用生活的智慧与他们相处。”

多年来,潘海珍最大的治校心得,是变“多管”为“多处”。“管”是监管,“处”是相处,二者的区别在于,“管”是生硬冰冷的,“处”是饱含情感温度的。她经常和老师分

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快乐,让老师在耳濡目染中爱上阅读;她会组织老师观看《一个也不能少》《放牛班的春天》等影片,让老师在影片的感染下升华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她还会通过开展啦啦操比赛、书法比赛、“爱我家乡”摄影比赛、登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老师们的活力。

该校语文教师李春梅对此颇有感触,过去她白天要忙上课、处理班级事务,晚上干完家务又要备课,常常加班到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