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金水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课题。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相继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计划。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简单地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集体作用,在合作学习培中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数学学科的信心。如果学习中没有问题探究的价值,那么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在一定意义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看它的实效性,不能只看一堂课上是否有这种形式。现在的观摩课或者优质课上,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成了一股风,但是有很多课例这种形式只浮在表面,而没有切实落到实处,这更应该是我们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2)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于

“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课题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本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学”。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进行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一般可采用竞争、辩论、伙伴与角色扮演等形式。

(4)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本课题假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使学生扩展感知时空、激发质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及时反馈调节,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2)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体现,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些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也可能被忽视或削弱。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以往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认为的智能仅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研究在哈佛大学“零项目”的推进下,已建立了一套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完整操作模式,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都采用这一模式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四、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实现。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是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学习及工作的能力,大面

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学生发展目标是: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师发展目标是:教师变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培养出一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科研工作的骨干队伍。

五、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技术学理论。目前教育技术学中涉及到的硬技术较多,至于网络文化的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新策略的形成有待拓展。

2.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内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在信息时代具有新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待于概括提炼,从而上升为理论。

3.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价值论的内容。“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的提出是教育价值观念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信息时代如何实现“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的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结果将会有一定的新发现。

(二)实践价值

1.有助于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本课题着力解决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的软件、硬件以及相互间协调问题,为教师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普及信息技术的成功范例。

2.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本课题以学校校园网的发展为依托,以资源库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信息化为目标,鼓励教师参与研究,从技术手段层面上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形成。

3.有助于新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机制的建立。本课题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入手,寻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新途径,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策略和新机制。

六、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对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包

含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两者是不可或缺的,互为条件。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个性、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对个体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指要承认创造力是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少数天才才拥有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创造力,使学生人人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地位。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涵了无穷的创造潜力,教学应该促进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3.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把学生当作创造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时,要注重个体在创造力发展倾向上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但不同个体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只有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最大的发挥。

5.基础性原则。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正确处理知识的通博与专精的关系,在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方面多下工夫。

6.实践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同时也要求教育者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去感染和带动受教育者,即教育者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示范性,因为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学生。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面向本校3~6年级全体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一是制定计划,即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二是实施研究,即教师培训、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三是研究反思,即分析讨论、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四是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研究目标、任务和

计划。

2.问卷调查研究法:是指以预先设计的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用书面提问的方式,通过被调查者的回答来收集资料,通过研究分析调查资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找出方法。做法是:调查我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能力与创新等。调查的方法有:座谈会、问卷调查法、问题测试法,收集第一手真实资料,对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省力、信息量大、便于统计、结论客观。

3.实验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按照研究目标恰当操作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及时观察因变量(学生群体及个体出现的研究效应),有效控制无关变量,确保研究的准确度、有效度和可行性。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了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5.统计法:就是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辅之以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进行实验。

八、研究时间和步骤

1.研究时间:本实验从2013年9月—2014年7月,实验周期为1年。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9)

(1)课题申报

(2)组建课题组,明确成员任务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4)组织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

2.实施阶段(2013、10——2014、5)

按研究目标、任务、各自进行实验,收集资料,写出中期成果,实验教案、课件、论文,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14、6)

全体成员进行总结、回顾、材料整理,写出研究论文,优秀教案,结题报告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教学案例和论文集;

3.各学科优秀课堂教学纪实(录像片)。

十、课题组成员

1、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翟智平

成员:张娜杨景汉

2、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职责

(1)翟智平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申报,撰写结题报告。具体负责研究过程的安排、实验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保证课题成果的完成推广,撰写中期评估报告。

(2)、教学设计、课件、论文的收集、整理、汇编工作、问卷设计、调查报告:张娜

(3)、撰写结题报告:翟智平

(4)负责课题组会议、活动记录:杨景汉

(5)、教学设计、课件、论文撰写:课题组成员

(6)、参与研究人员:赵丽、邓小琴、宋芳芳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将会足额提供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初步预算投资费用8000元。具体如下:材料费,2000元,用于购置相关光盘、书籍资料、设备(更新)及教学研究常用耗材。

印刷、出版费,2000元,主要用于论文集、教学设计集的印刷;课件集的制作;论文的上报评选及出版等。

会议费,1000元,用于课题研究期间的课题研讨及活动会议,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等。

教师培训费:2000元,主要指教师外出培训和校内培训。用于课题研究期间的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省内交通住宿费用等。

成果奖励:1000元,用于课题研究期间,参加活动中优胜者的奖励。

参与研究:全体教师

洋县金水镇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课题组

2013.10.21

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简介

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20805 专业名称环境信息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环境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基本知识,掌握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技术以及数据传输和发布技术,具备环境信息系统安装、维护和熟练使用能力,从事环保行业环保信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环保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在环境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库等技术领域,从事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局域网集成、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3.具备环境科学与监测能力; 4.具备数据库系统集成能力; 5.具备网站设计开发能力; 6.具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维护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环境工程基础、环境统计、数据库应用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统计及环境管理软件的应用、网络与云安全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数据库应用、Java 编程、网站建设、网络环境、环境统计及环境管理软件应用等实训。 在火力发电、重点污染监控、环境信息技术服务等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信息处理技术员数据库应用操作员(四级)局域网管理(高新技术考试Windows 平台)(四级)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四级)图形图像应用处理制作员(Photoshop)证书(四级)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信息服务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治理技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七中学王茹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始终在中学教育中扮演扶助的角色,起到便利工具的作用。以课题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又促进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注重发挥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功能,将各种经验总结电子化、网络化,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进步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技能系列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技术环境教师专业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尝到了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以及我的教学专业带来的甜头。因此,我想借助这次论文大赛的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改造角色转换,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要掌握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学会在网上熟练的查找教育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优秀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教育教学建构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中小学教师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文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推进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教学设计公开课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一(1)。 题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1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2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生自 主学习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夏英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教到学的转变。即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亦称自我调节学习、自我指导学习等。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而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生从网络技术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一、信息技术教学颠覆了常规的教学模式 1教学环境的改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遥远的事情。 2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

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4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结合信息技术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基因工程是怎么回事?它在生产中有哪些实际应用?2、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哪些国家参与?它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对人类有哪些好处?人们要警惕基因组计划的哪些应用?等。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二、信息技术丰富了学习内函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生物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生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

信息技术经验交流

信息技术经验交流 【篇一: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交流稿】 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交流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十分荣幸的能与大家交流,借这个机会,愿把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收获与困惑向大家汇报,请各位领导和 同行多提宝贵的意见。 一、努力学习,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从事信息 技术教学者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它迫使我们打破传统和 常规,在继承中求发展,求创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决定信息技术 教师是站在教学教改前沿的当头兵,需要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能,高瞻远瞩的眼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胜任教学工作,我自觉钻研教材,向书本学习、向他人 学习、借培训观摩的机会学习、通过网络在实践中提高,尤其是在 远程教育ip资源培训课程项目中获益菲浅。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到最 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动态,不断强化内功,增厚底蕴。 二、立足实际,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提高实效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的九年制学校,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学 生基础差,但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高,十分重视本学科教学,并给予了相当保障。为此,我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每学年开学后,我就对中小学新生情况进行摸底,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再结 合学校要求,制定学科教学计划,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每学期按 时上足课时,以理论课为纲,操作课为要,报经学校批准,按1:2 的比例组织学生开课。最突出的活动有以下几项: 1、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 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 生盲目的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得到保证,并且现在多数学生的 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 这样的课之后,还是满头雾水,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 堂课我一般只安排5-1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角色转变 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已不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要变什么,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社会学家们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本文论述的教师角色转变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从教师的备课角色、课堂角色、反思角色以及角色转变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备课角色的转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单独备“怎样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备“怎样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备课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需要。 1、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的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信息时代教育中,除了教材,还有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等丰富的资源,加上统一教材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对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内容比教材内容还要多,同时还须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与课件进行教学。可见,教师要变为课程组织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2、变单一的书写教案者为多样的备课制作者

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3204601.html, 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贾延波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24期 摘要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环境监测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的应用成就、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以便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97-01 0引言 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而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1],指的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是环保局下设置的一个支柱性部门,并且是环境管理和规划等其他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几乎每个省市县(区)都有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推广和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我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技术平台,主要体现在管理、利用、发布环保数据,不仅提高了环保工作效率,而且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成就 环境监测可谓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千里眼”,很多时候要依托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为了用好这个“千里眼”,环保局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水平,环境监测现代化的体现之一就是信息技术运用于环境监测。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应用中成就显著,主要表现在:1)目前环保局下设的各个环境监测都开发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指导下的业务系统,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管理体系,并且软、硬件设备都得到更好的配置,为环境监测奠定了良好的工作环境;2)将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提供给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实现了数据共享,促进了业务交流和沟通;3)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的提高工作效率,自动化连续采样、大型仪器自动分析、远程监控、电子报表等信息技术都运用到环境监测,促进了环保政务和业务工作的开展;4)环境监测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国家提供政策标准,培养了一支专业专门的信息人才队伍,保障了环境信息化的良性循环发展;5)我国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心已经持续发布了《环境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环境信息管理办法》(暂行)、

如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如何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究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改变加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庞大的知识量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使终身学习成为必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机会。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究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了教学活动中的许多环节。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把自己当成了知识搬运工,把学生当作整装待“灌”的知识容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他们虽然机械地接受了知识,但缺乏的却是亲身的体验、美好的情感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在当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再用过时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已为时代所淘汰。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平时应注意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快捷、方便、神奇、美妙。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网上的一些相关信息。 二、激励提高,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环境,更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摘要: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转变,由此引发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在新形式下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新型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通过课堂实践、及对一部分教师、学生的调查总结了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单一,学习的主动性差,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弱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普遍形成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性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我调查了我所教的学生,每个班50多个学生,而家有电脑的只有2、3个,平时他们所接触的也只有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电脑操作极不熟练,学生难以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与工具,不能够及时的掌握新信息、新知识,容易和时代脱节。 (2)学习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知识的来源狭窄,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上,没有用积极地态度去学习,在学习的交流类型上比较单一,或者根本没有交流学习,学生的

学习地点比较固定,学生的依赖性强。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周边的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协调,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就应该具有与之协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新学习工具的使用中胸有成竹,更快更好地习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使用新的学习方式。 二、新型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使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以前传统教育形式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协调,而新型学习方式的引进使学生与教育环境逐步协调,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不仅得到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可以自由选择题目、自由交流,满足了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信息技术还帮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增强信息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 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源头活水”给诗人带来无比喜悦。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老师在他的一篇序中曾语重心长地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我想,就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源头活水”,。 当前,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我们教师的“源头活水”又在哪儿呢?专家急呼,教育信息化需要一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擅长教学设计的教师,我觉得,努力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导演”教师的角色。 一、以“理念”为源头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在“粉笔+黑板”式课堂教学手段及与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体现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电子教师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普通教师共同担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如比尔.盖茨在中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够上到由优秀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应侧重于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知识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的顾问,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地位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社会教学资源越来越来丰富,有些现代教学媒体甚至会代替教师传统的某些作用,教师将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将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信息时代教师职能,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解惑”之上,做学生的的“导”师,解学生的疑惑。 2、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例的信息化教育,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因此,针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师应该变为“导”师,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而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3、教学评价的转变。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不该: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上则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的评价学生的能力,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性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二、以“信息素质”为源头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

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二)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快速传播交流信息。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更符合“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更体现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更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他们立即转向自主学习,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一首要而又迫切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就必须创造和具备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条件。 一、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技术能力 (一)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大力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教学活动,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进行实验、探索和研究,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要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 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不仅是教师收集备课资料、制作并展示课件的工具,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学生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人。学科教学必须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理念的转变在每一节研究课中均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假如教师不转变教学理念,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包办,不敢放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也不过是由“人灌”改为“机灌”而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成为一纸空文了。 (二)教师要有熟练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一体,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首先本身就要有较强的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要掌握上网查阅资料,然后下载的技术,要会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等的基本操作,假如会flash、dreamweaver等的媒体制作技术则更佳。 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同时,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二、学校要有系统的硬件配置和丰富的软件资源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展师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造力,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他们通向大千世界的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主渠道。如果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我阅读的条件,并辅以正确引导,及时帮助,那么学生的知识含量会越来越充盈,主动探究知识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有它基本的内涵和目标,无论在怎样的教学形态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一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分析评价文章和交流对文章的看法。而这些语文能力的形成,往往必须借助适当的练习。在非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环节,都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出现的,它们虽然也可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训练,但相对来说,训练面较窄,效率较低。比如阅读资料,在传统形式的教学中,除课本外,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借一些书或去买一些书,但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都不太可能实现。而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和庞大的网络体系,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设想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阅读环境,让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确定信息,有力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灵活地创造性地 利用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发展学习者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健康, 和谐发展的健全 人格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帮助 1.课前收集资料,辅助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比如像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理解上有不少困难。借助媒体,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从而拉近课文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正确深入的理解。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本中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枪杀自己最喜爱的坐骑及所有牲口为战士们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校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培养实践研究》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性教学的研究》立项为子课题,所以本文就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做了如下的阐述。 信息素养包括: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是知识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类解开自然之谜的向导。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未来的教育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的人才是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才。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新信息技术正以其特有的作用震撼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获取和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但在信息敏锐度方面大部分教师还不能迅速发现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较低。拥有丰厚知识底蕴的教师,能够将传

统文化素养和现代信息知识相融合。信息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掌握信息检索以及Windows、Word、PowerPoint、Email、Internet Explore的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要求。在信息知识素养的层次上,大部分教师还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了解时事或出测试题的手段而已,而能够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利用电子邮件与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页发布自己观点的教师还不多。其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间信息知识素养也差距很大,受到教学理念和年龄影响,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手段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校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亟待加强,能够自己制作课件的教师很少。教师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效率不高,而通过网络进行过系统学习的也很少。 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目标和测评体系。探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研究信息环境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人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上教案

第一课信息技术初探究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 2、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信息处理工具;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两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对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讨论回答)。 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课题:第1课信息和信息技术) 二、新课讲解 1、什么是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实物、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就叫做信息。(总结:总而言之,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简单地说: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像、数字、声音、情景等所表示的容。)

2、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和储存: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 (2)信息的传递: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 (3)信息的处理:(讨论信息的处理方式)人们用眼睛、耳朵、鼻子、手等感觉器官就能直接获取外界的各种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归纳、综合、比较、判断等处理后,能产生更有价值的信息,并且采用说话、写字、动作、表情等方式输出信息。 计算机是如何进行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呢?计算机是利用各种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的(键盘、鼠标、扫描仪等等都是输入设备)再经过信息处理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主机),对信息进行储存和加工处理,在从各种输出设备把处理的结果输出出来(显示器、打印机等等)。 小结: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储存、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 三、课堂练习 (结合“想一想”和“继续探究”教学,主要是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 1、讨论回答:信息和计算机有什么联系?

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案 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着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

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溜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几哦爱护司,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选题的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尤其要构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转变教学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教学模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学文稿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余家桥学校王君如 一、教育信息化给教师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教师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保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的更新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2.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途径 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人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更应如此,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师“育人”的工具,也是教师“育己”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网上大学、开放大学、虚拟社区、慕课等多渠道学习途径,方便教师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

3.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化带来的资源全球化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收集到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信息化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嘴巴”的单一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信息化带来的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社交聊天工具、网络论坛、网络备课室等,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方便了教学效果的反馈,而且为教师提供了与不同地点的同行交流、专家指导的机会;信息化带来了各种科学高效的工具:教学设计开发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更方便快捷,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科学客观,学生管理工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了对学生评价角度的多元化等。这些都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4.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千篇一律的教师面孔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教师的知识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人格魅力越强,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力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育信息化不仅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更多机会,而且尊重教师差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让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课程开发,使教学成果渗透着更多的个性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