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语言崇拜与语言禁忌
浅谈语言教学与禁忌

浅谈语言教学与禁忌[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
如何处理语言教学中涉及到的禁忌语言和禁忌话题十分重要。
本文试图探索一些实用方法,来帮助决定使用这一领域语言的教师们。
[关键词]语言课堂教学禁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火花,是人类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教师要完成这一社会任务,语言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好教师的语言反映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素养,具有无穷的亲和力,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
但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词汇和话题,如果对这些词汇和话题避而不谈,会影响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如何处理语言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禁忌语言和禁忌话题十分重要。
这里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见解,探索一些实用方法,来帮助决定使用这一领域语言的教师们。
一、什么是禁忌?牛津英语词典把禁忌定义成“(in some cultures)ban or prohibition of the use or practice of anything and (in linguistics)a total or partial prohibi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words,expressions,topics,etc.,esp. in social intercourse”。
汉语定义为在某些文化里面,不能、不许、不敢或者不愿做的事。
禁忌语就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许、不敢或者不愿说出或写出来的某些词汇。
禁忌话题就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许、不敢或者不愿谈论的话题。
总的来说,禁忌可以是词汇、手势、话题、社会和文化行为、身体语言等。
【考前模拟卷】中国文化概论00321-3

2104-全国-中国文化概论-考前模拟卷-003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在古代“知行”观的论述中,提出“行先知后”学说的是()(1分)A:荀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2、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等书的著名道士是()(1分)A:寇谦之B:丘处机C:孙思邈D:葛洪3、人生在世,应该有所害怕,有所畏惧。
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思想家是()(1分)A:孔子B:孟子C:老子D:周公4、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 ()(1分)A:气象环境B:地理环境C:社会环境D:人文环境5、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1分)A:圣贤B:隐士C:君子D:忠臣6、“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1分)A:贺麟和冯友兰B:梁漱溟和熊十力C:唐君毅和牟宗三D:余英时和杜维明7、“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1分)A:花纹B:文采C:文章D:文化8、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1分)A:规范性B:调和性C:稳定性D:等级性9、《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是()(1分)A:《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B:《世界文化遗产公约》C:《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D:《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10、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1分)A:西周B:秦代C:西汉D:唐代11、春秋时代的共同语被称为()(1分)A:官话B:天下语C:国语D:雅言12、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1分)A:避讳B:语音C:语系D:崇拜13、我国手工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1分)A:老子传说B:黄道婆传说C:鲁班传说D:灶君传说14、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是发生在()(1分) A:先秦时期B:东汉时期C:唐宋时期D:元明清时期15、文化交流是一个()(1分)A:双向互动的过程B:不平等的过程C:反向逆动的过程D:单向反动的过程16、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1分)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7、唯见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是()(1分)A:腑脏学说B:针灸学说C:经脉学说D:本草学说18、在著述中将楚地分为西楚、东楚、南楚的是()(1分)A:司马迁B:荀子C:司马光D:董仲舒19、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1分)A:先秦时期人B:西汉时期人C:东汉时期人D:三国时期人20、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是()(1分)A:屈原文学B:汉代文学C:唐代文学D:宋代文学2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1分)A:练兵作用B:实战作用C:保护作用D:绿化作用22、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1分)A:水源B:水运C:水量D:水利23、因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黄河下游改道、迁徙成为常态。
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分析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
塔布是波利尼西亚宗教观念之一,原指被认为具有曼纳(指一种非人格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作用)而不可接触的人或事物。
后泛指为禁令或禁忌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而产生的。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 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 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 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 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
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言塔布, 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拜物教) ,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一、什么是语言禁忌在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人或某种场合下使用,这一现象被称作语言禁忌。
二、语言禁忌的特征和功能(一)语言禁忌的特征其一,语言禁忌具有民族性。
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信仰、民族心理不同所造成的。
比如回族语言中只用“壮”表示带脂肪的牛羊肉及一切可食动物的肉,而忌用“肥”表示这个概念。
从宗教伦理上看,回族禁食猪肉,肥会让人联想到猪肉,给人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心理上严格区别牛羊肉与猪肉的界限,就忌用“肥”字。
回族语言中禁忌“杀牛”、“杀鸡”、“杀羊”,而代之以“宰牛”、“宰鸡”、“宰羊”。
在我国以游牧为主的青藏高原一些地区,人们忌讳说熊、狼、雪豹等动物,而代之以“创上者”、“拴嘴”、“长尾巴”等。
而汉人就没有这些禁忌。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专项练习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专项练习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专项练习2017机会总是留给又准备的人的。
不知道考生们是否已经开始准备2017年自学考试了呢?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三份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练习题,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练习题(一)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语言禁忌与口彩ppt课件

由于民间有浓重的地方观念和民族自 尊观念,所以在地域和民族称谓方面存在 着一些带有轻蔑、歧视意味的贬称或讳称。 例如,中国有"南蛮子"、"北侉子"的说法。 就是北南地域中人对异域人的蔑称、贬称。
10
称谓中某些序数词也要避讳。某些数字和 某些被认为不吉利的字同音,因此回避,改 用别的称呼。因各地语音系统和忌讳心理不 同,所以回避什么数字及如何改称也不同。
24
口彩语的运用可以区别为讨口彩和送口彩 两种情况。我们把口彩语交际活动对象区 分为主体和客体双方,接受口彩的一方为主 体,传送口彩的一方为客体。讨口彩是指主 体方在主观愿望上很希望听到别人对自己 说吉利话语,因此,主观上做出一定的努力以 引导出别人的口彩。如春节时,许多人家在 门上贴“福”字时,有意识地将其字倒过来 贴,就是为了讨得登门拜访者的一句“福到 了”的口彩。
22
口彩及其形式
口彩语,简称口彩,又称“吉祥语”、“吉 祥话”,是对民间言语交际中吉祥话语的 统称。“讨口彩”就是在生活活动或民俗 活动中使用吉利话,或者通过比附、象征、 谐音等手段创造并使用吉利语。讨口彩是 我国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 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口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特定的场合下, 用来替代普通词语的,含有吉祥意义的词 语。另一种是没有固定文字形式,它需要 在民俗活动中利用谐音等方式临时创造和 表现。
7
三、语言禁忌的分类
1、 称谓禁忌
称谓禁忌是指不使用正常的称谓,故意 换用别的称谓。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 称谓的习俗。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 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 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习惯。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

目录绪论 (1)第一节选题缘由 (1)第二节概念界定 (1)第三节研究的必然性 (2)第四节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第五节研究方法 (3)第六节“禁忌语”研究现状 (4)第一章“禁忌语”简论 (8)第一节禁忌语的定义 (8)第二节禁忌语的分类 (8)一、语言禁忌 (9)二、“身体语言”禁忌 (13)第二章对外汉语教材中禁忌语实例分析 (15)第一节《体验汉语中级教程》中教材内容文化差异和禁忌情况 (15)第二节《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中教材内容文化差异和禁忌情况 (17)第三节总结 (19)一、共性 (19)二、差异性 (19)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21)第一节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中的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 (21)一、体验式教学方法 (21)二、规避式教学方法 (22)三、对比式教学方法 (23)四、对话式教学方法 (24)第二节教学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26)一、教学方法优势和劣势 (26)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27)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30)第一节教材 (30)一、设置文化专题性教材和语言类教材相结合。
(30)二、增加教材中的文化比例 (31)三、多角度选择文化内容 (31)第二节教师 (32)一、教师的素质培养 (32)二、教学方法 (34)第三节学生 (34)一、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35)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36)结语 (37)参考文献 (39)后记 (42)绪论第一节选题缘由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有不同的禁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国际化的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逐渐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障碍。
而中西文化的不同决定了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在许多方面有差异。
只有理解和把握这一差异,才会有助于我们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使双方更好地掌握沟通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际过程中的沟通失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汉语中的语言禁忌

汉语中的语言禁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伴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人们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人际交流。
但自语言形成之日起,语言就已经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而成为风俗的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在通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听到“灯下不说鬼,进山不说狼”、“一语成谶”的说法,就反映出人们通常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相信语言这种符号,与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完全同一的效应关系的思想。
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人或某种场合下使用,这一现象被称作语言禁忌。
汉语言中的语言禁忌多是消极的。
本文将汉语中的语言禁忌的几大类并简析如下:1称谓禁忌1.1长辈禁忌在中国,称谓禁忌根源于社会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尊祖敬宗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特别忌讳直呼长辈的名字。
汉族说与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
直至现时,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名字称谓,如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等。
这类称谓可明示辈份关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
不但家族内长幼辈之间是如此,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
1.2同辈禁忌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时也有所忌讳。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
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师傅等等相称。
在必须问到对方名字时,还要客气地说“请问尊讳”,“阁下名讳是什么”等等。
我国有些地方的人结婚生过孩子后,别人就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子女的名字,称为“某某他爹”、“某某他妈”。
汉族也有类似的习俗。
甚至一结婚,一成家,就改了称呼。
从顺应论看汉语语言迷信——语言崇拜和禁忌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从顺应论看汉语语言迷信——语言崇拜和禁忌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拥有庞大的词汇量和灵活多变的语法结构。
然而,在汉语语境下,不仅存在着语言崇拜和禁忌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比西方国家更为普遍,影响面更广。
例如,有些人认为某些字眼带有神秘力量,可以带来好运或不幸;有些人认为某些汉字组合则易产生灾祸和厄运。
这些语言迷信现象主要体现在口耳相传的俗语、歇后语、谚语、俚语中,以及人们的日常语言表现中。
对于汉语语言迷信现象的出现,存在很多不同的解释,例如:加强社交认同、威慑潜在恶意、远离疾病、避免厄运等。
而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的顺应论有关。
顺应论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超然的道德秩序之中,人们应该遵守这一秩序,表现出谦虚、忍让、尊重、敬畏等品质。
因此,汉语语言迷信现象不仅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形式,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价值观有关。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汉语语言迷信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机制,分析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顺应论观念的关系,并探讨语言崇拜和禁忌现象是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汉语语言迷信现象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
调查对象将包括广大公众、语言学专家、社会科学研究者等。
四、研究内容1. 汉语语言迷信现象的概念和特征;2. 语言崇拜和禁忌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渊源和发展;3. 汉语语言迷信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原因;4. 汉语语言迷信现象的影响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5. 如何减少语言迷信现象的发生。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汉语语言迷信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机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顺应论观念的关系,为促进公众对汉语语言迷信现象的正确认识和消除语言迷信现象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此外,本研究还将为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五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a3c05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4.png)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五篇]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问题李松梅,黑河市(中国)摘要: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各国人民所忌讳的行为和词汇不同,导致误解和令人尴尬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禁忌,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正常的开展。
多学习其它国家的文化礼俗,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条件。
关键词:语言禁忌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不小的学汉语热潮。
这种热潮不但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更是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提供一个语言交际的工具。
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与中华民族不尽相同。
于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或地区都有各自的忌讳,因此产生了同样的行为、同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被视为忌讳,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却被视为正常现象的情形。
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如果因为我们对留学生国家的文化习俗,特别是言语上的禁忌了解甚少,说了不合适的话语,从而导致文化碰撞,就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国言语上的禁忌充分重视。
一、禁忌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指的是犯忌讳的话或行为。
它的产生,一般认为是先民们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低下,无法抵御灾害和疾病,却又不能正确认识其原因,便根据自己的心理解释和某些实际经验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这种意识和行为一旦被群体所认同,便会对群体成员的言行起制约作用。
在民间,禁忌又称为“忌讳”。
禁忌可分为语言禁忌和非语言禁忌,各国的文化传统使其语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禁忌。
汉语语言迷信现象——语言崇拜和禁忌的研究

汉语语言迷信现象——语言崇拜和禁忌的研究韩健【摘要】[摘要]语言迷信是一种独特语言现象。
当人们认为语言符号同客观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时,语言就具有了某种超凡的力量,从而产生了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汉语语言迷信现象中的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选择语言作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实现意愿的手段和交际模式,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1(023)003【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汉语;语言迷信;语言崇拜;语言禁忌语言是与劳动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地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往往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当人们将客观事物本身与表述它的符号代码混同无法辨别时,符号就获得了超越其本来价值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也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这就产生了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
它们都是语言迷信的表现方式。
语言崇拜与语言禁忌是一对矛盾范畴,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相信语言里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来自其背后的价值观念。
但如今,在科技高度发展、科学的知识和理念已深入到人们心中的时代,语言的魔力仍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只是将其简单的归因为人们的愚昧迷信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在这种语言迷信现象的后面,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迷信,这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一、语言迷信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语言迷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回顾以往的研究,只有少数几个社会语言学家给出过很宽泛的界定。
有学者认为语言迷信是语言灵物崇拜的一种表现方式。
言和行本来并不一定一致,但是语言迷信却误以为言必行,行必果[1]。
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与语言迷信相关的现象时,一般都具体到其中的某一个语言现象,如禁忌语、咒语和吉祥语等。
与语言迷信最为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语言崇拜或语言灵物崇拜。
赵县方言之嫁娶习俗

赵县方言俚语中的婚姻嫁娶习俗李娜 2012010141018方言俚语,也叫俗语词,它具体存在于各地方言中,俚俗词多具有意义凝固性,一般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
如“吵包子”指两人吵架,若从字面理解,就要闹出笑话了。
大量的方言俚语和民俗事象,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反映民俗的方言词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也随民俗的消亡而隐去。
如解放前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解放后这种风俗消失,“娃娃亲”一词也随之不用。
赵县方言中同样有反映本地民俗的大量俚语词,尤其是反映婚俗的俚语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北赵县地区特有的婚姻嫁娶习俗。
一、反映婚制形态变化的赵县方言俚语在赵县方言中有部分俚语词就是反映婚姻形态变化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的血缘婚,这种原始婚制形态,在今天的赵县方言俚语中还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在赵县方言中有“姑表亲”“两姨亲”这样的俚语词,指的是表兄妹、表姐弟之间结成配偶的婚姻形式,属于血缘婚的后期形式。
这种婚姻分姨表亲和姑表亲(姑舅亲)两种,即姐妹的子女之间、姑姑与舅舅的子女之间结亲。
常言有“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之说。
这种婚姻形式是血缘婚的遗风,其实从医学的角度看这两种婚姻形式都属于近亲结婚,造成的恶果是所生子女残疾智障率高。
这种不良的婚俗陋习,在封建社会很多见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今天基本上走向了消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婚俗陋习在方言俚语中也有反映,如“转亲”“换亲”“姑娘换嫂”“倒碴门”等。
旧时三家父母各以其女给另一方做媳妇,即甲的女儿嫁给乙的儿子,乙的女儿嫁给丙的儿子,丙的女儿再嫁给甲的儿子,这像是推磨转圈,故称“转亲”。
“姑娘换嫂”,两家父母各以其女给对方为儿媳妇,或各以其姐妹给对方兄弟交换为妻者,也就是“换亲”。
今天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两种婚姻形式已经消失了。
旧时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没有儿子,是断了香火。
因此有些有女无儿的人,为了传宗接代,把女婿招进家里来,俗话又叫“男到女家”“倒碴门”,与正式婚姻形式不同的是,男女双方要立一字据,改姓女方姓氏,协定男方要侍养老人,代儿送终,所生子女一律随女方姓。
2016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主张“道法自然”的古代先贤是(B)A.孔子B.老子C.孟子D.苟子2.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的朝代是(B)A.西周B.东周C.东汉D.东晋3.宋仁宗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D)A.蔡伦B.鲁班C.李耳D.毕异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C)A.王叔和B.陶弘景C.李时珍D.孙思邈5.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是(B)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6.宗法制度下,周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A)A.宗族B.家庭C.村落D.合作组7.不属于古代婚制“周公六礼”的是(C)A.纳采B.问名C.加冠D.亲迎8.“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C)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9.就商贸方式而言,钱庄、银号属于(B)A.行商经营B.坐商经营C.农商兼营D.工商兼营10.在中国,“仁、义、礼、智、信”被称为(C)A.五德B.五伦C.五常D.五礼11.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C)A.《论语》B.《中庸》C.《大学》D.《易经》12.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C)A.《九歌》B.《天问》C.《离骚》D.《阳春》13.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C)A.以石结构为主B.以砖结构为主C.以木结构为主D.以土结构为主14.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B)A.诗情画意B.诗言志C.乐以教化D.文以载道15.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D)A.蔡伦B.毕异C.张衡D.仓颉16.对联的演变来源于(B)A.古代的诗歌B.古代的“桃符” C.古代的巫术D.古代的赋17.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C)A.老子B.庄子C.孔子D.孟子18.在汉代,大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A)A.汉武帝B.汉景帝C.汉文帝D.汉元帝19.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C)A.儒学的兴起B.黄老之学的兴起C.玄学的兴起D.墨家学说的兴起20.在宋代,已经成为“天下瓷都”的是(B)A.洛阳B.景德镇C.开封D.扬州21.“安史之乱”发生于(B)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22.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农业盛世是在(C)A.西周以后B.秦代以后C.汉代以后D.唐代以后23.中国家族伦理的核心是(C)A.忠孝B.修身C.孝悌D.友善24.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大画家是(D)A.吴道子B.顾恺之C.张萱D.曹不兴25.“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A)A.周敦颐B.王安石C.苏轼D.欧阳修26.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形成于中国长期的(A)A.农业社会中B.文明社会中C.工业社会中D.原始社会中27.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A)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28.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自然科学、古典哲学、美术最有影响和贡献的是(B)A.郎世宁B.利玛窦C.汤若望D.孟至德2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即(A)A.宋明理学B.阴阳五行学C.魏晋玄学D.禅宗心性学30.先秦时期,曾修建过长城的三国是(B)A.秦、赵、齐B.秦、赵、燕C.赵、燕、楚D.秦、赵、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中国文化概论

如何做到说话有分寸
急事,慢慢地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有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如何做到说话有分寸
注意些谈话的禁忌: 尽量不要谈及自己或者他人的健康状况; 不要涉及有争议性的话题 ; 不要老是谈及价钱,否则会令人觉得你俗不 可耐; 不要散布谣言
半糖夫妻:同城分居的婚姻方式,即夫妻二人在工作日 独自生活,周末共同生活.
笔替: 即代笔之人,是替身的种.在影片中代替主角写 字般是毛笔字,通常对手进行化妆,只拍摄手部.
裸考:高考新名词,简而言之,就是什么加分都没有的, 仅凭考试成绩报考高级的学校. 没经过任何准备就去进行 考试,多用于大学各学科及四六级考试.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 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 印欧语系.P291
1.中国境内的语言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 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P291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 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 语法规范.它现在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 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1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语言, 人类才可以相互交流.
2语言本身是种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部分. 3语言是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
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 如:歇后语
歇后语
抱着金砖挨饿——活该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回族的语言习俗
纯属汉语而另有含义 归真——死亡意思是回到真主那里. 无常——死亡可能出自古代传说的影响,认为人死 亡时有无常鬼来勾魂,借无常作为避讳死的婉辞. 水房——专指清真寺里的沐浴室. 上述语汇要谨慎使用,穆斯林乡佬十分重视,如有 不懂这些词汇的回族青少年到寺里沐浴,把水房称 澡堂,不说 冲洗而称洗澡,就会引起反感,受到斥 责.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分类模拟题2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分类模拟题26(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狩猎B 捕鱼C 穴居D 语言分值: 2.5答案:D[解析]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案为D。
2.文化的载体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语言B 行为C 媒体D 信息分值: 2.5答案:A[解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
答案为A。
3.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的基础之上。
______SSS_SINGLE_SELA 语言B 书籍C 信息D 计算机分值: 2.5答案:A[解析] 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
答案为A。
4.语言是______的媒介。
SSS_SINGLE_SELA 信息传播B 文化传播C 经验传播D 文字传播分值: 2.5答案:B[解析]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答案为B。
5.下列不属于“五经”内容的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诗》B 《书》C 《乐》D 《礼》分值: 2.5答案:C[解析] 孔子研究六部古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在战国时代失传了,于是“六经”变成了“五经”。
答案为C。
6.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最重要的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共同心理素质B 共同语言C 共同地域D 共同经济生活分值: 2.5答案:B[解析]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居住着许多民族,民族通常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缓慢,当民族的其他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
答案为B。
7.“孜然”一语借用的是下列哪个民族的词汇?______SSS_SINGLE_SELA 蒙古族B 维吾尔族C 藏族D 纳西族分值: 2.5答案:B[解析] 随着民族的交融,语言也处在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语言禁忌——英语语言崇拜现象管窥

语言禁忌——英语语言崇拜现象管窥
张华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1)001
【摘要】语言崇拜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其功能的神化.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崇拜现象.语言禁忌作为语言崇拜现象之一,它根源于人们对于语言的崇拜心理,建立在语言神秘感、语言魔力信仰的基础之上.另外,趋吉避凶、求雅避俗、就富避贫的心理也会导致语言禁忌的形成.
【总页数】4页(P63-65,71)
【作者】张华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相关文献】
1.葫芦崇拜·鱼崇拜·水崇拜——中国文明史上的奇特现象 [J], 薛世平
2.非语言禁忌符号与灵物崇拜所映现的社会文化心理 [J], 黄成夫
3.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禁忌现象 [J], 张爱容
4.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J], 李淑康;李克
5.浅析原始神话中体现的语言禁忌现象——以精神分析为视角 [J], 周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言崇拜名词解释

语言崇拜名词解释
语言崇拜是指对于某种特定语言或语言族群具有盲目的崇拜或偏好。
这种崇拜往往涉及到对该语言的迷恋、推崇和认同,以及对其他语言或语言族群的偏见或歧视。
语言崇拜可能源自于民族主义、文化自豪感、社会地位的认同、政治动机或其他因素。
它可以体现为个人或群体对该语言的过分推崇,并将其视为优越或特殊的象征。
然而,语言崇拜也可能导致对其他语言的敌视或压制,并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语言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语言崇拜与语言禁忌授课时数:2课时授课时间和地点:2010年10月20日 1-2节 2211教学目的和任务:探究汉民族婉约含蓄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婉约含蓄修辞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过程(内容、具体方法、步骤):一、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
语言本来是劳动创造并与劳动生产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
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的环境里,语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的福祸联系起来。
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语言成了祸福的根源。
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
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在新年、新婚这类开端之日,对语言的禁忌尤为讲究。
所以大正月里忌说“死、输、光”等字眼,怕给全年带来灾祸。
语言禁忌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是谐音式禁忌。
语音与意义本来是任意约定的,没有什么自然的内在联系。
而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总是很简单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一语音形式表示几种不同意义的情况。
这就为语言魔力的施展提供了机会,许多禁忌语都是由谐音联想而产生出来的。
因为人类在愚昧阶段很难理解两个完全同音的事物会毫不相干,他们相信那些与不幸事物同音的语词会带来不幸。
旧时代的戏班子里有很多机会的字,尤其最忌讳“散”字。
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凡事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用别的字代替。
比如雨伞,因为“伞”字与“散”同音,得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拦”。
又如船上人讳言“翻身、搁住”等字眼,于是把“帆”叫做“蓬”,把“箸”叫作“筷”。
人们害怕触犯语言的神力会带来灾祸,因而避讳某些语词。
在一定的时期,民间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忌讳,又称语言塔布。
“塔布”来源于玻利尼西亚汤加语“Taboo”,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意译为“禁忌”。
所谓语言塔布(verbal taboo)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拜物教)和语言禁忌。
十八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来到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发现那里有许多奇特的现象,例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沾边;或只允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的目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例如妇女)的人使用等等。
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后来“塔布”这个词进入了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称而被广泛运用。
“塔布”现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所谓“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语言当作神灵一样来崇拜(即语言拜物教),二是在某些场合对一些特定语言的禁用或代用(即委婉语词或鄙视语词的运用)。
二、汉民族含蓄婉约的文化心理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
武松排行老二,长得高大魁梧,因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猛虎而被民间称为“打虎英雄”;武松的哥哥武老大却长得矮小丑陋。
但光是这些还不足以形成忌称“大哥”的禁忌。
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武老大的媳妇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一点上。
人们忌称“大哥”实际上是怕像武老大一样,成为一个“妻子和人乱搞的”人。
这种人,民间又称做“王八”“乌龟”。
龟,在唐宋以前是与龙、凤、鲮合称为“四灵”的神物,人多视为祥瑞,并不见有什么忌讳。
以龟命名的人也不少,如李龟年、陆龟蒙等等。
元代以後,开始用龟来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
据说是因为,龟不能性交,纵牝者与蛇交之故。
现在这种忌讳仍然流行,若骂人为“龟儿子”“王八”,其必勃然大怒。
民间忌言“醋”,称“醋”为“忌讳”,也与性行为有所牵连。
因为俗常是把情场上爱妒忌的人说成是“爱吃醋”的。
实际上,不但非正常的性行为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关系也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
例如,民间嫁女忌说“嫁”而要说“出门”或“成人”,怀孕、生孩子不说怀孕、生孩子,而说“有了”“添喜”等等。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
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
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
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
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
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个名称,改一个说法。
否则,就要折寿早夭。
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做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生不听“乐”。
可见历代家讳之严。
直至现时,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讳。
尤其忌讳的是,晚辈的名字绝对不能与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
否则,认为不尊长,是“欺祖”的行为。
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时也有所忌讳。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直呼其名。
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忌讳也很多。
避忌与祖先、长辈之名同字、同音之外,还要考虑命相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讳以火或火旁字命名。
人的名字要避讳,人的岁数、属相也有所避讳。
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等等。
据《北平风俗类征·语言》引《朔纪》云:“燕人讳言四十五岁,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谓也。
”又据河南河北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讳言四十五岁,其由来是与包公陈州放粮有关。
传说包公陈州放粮这年是四十五岁,中途遇盗,乔装王八(妓行鳖腿一类的角色)逃出险地,幸免遇难;又有传说为当年包公设计捉拿赵王。
因赵王好淫,包公诈言身死,密嘱夫人与前来哭祭吊唁的赵王调情,骗取其上方宝剑,然后一举将赵王拿获铡死。
这些传说虽不一定确切,然而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忌言四十五岁,实际上是与遇险、假死、当王八等凶祸不吉之事相关的。
这些事中任何一点都足以形成民间的禁忌习俗。
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仍有此俗流行。
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据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
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
因此人们认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
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所以都很忌讳。
俗语中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等一些说法。
此俗流行于中原一带,其他地区也习见,至今不衰。
岁数又忌言“百岁”。
百岁常常用来指人寿之极限,如“百年和好”“百年之后”等等都是暗指寿限之极的,所以若要到某个人的岁数时,是忌讳说百岁的。
真正是一百岁数,也要只说是九十九岁。
否则,不吉。
因属相可以标明一个人的年龄,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间有忌言属相的禁事。
旧时,艺人进宫唱戏除了记住当天宫中的“忌字”外,还要记住皇上、太后、皇妃等人的名讳、属相的忌字,否则,就要受责罚。
清太后慈禧是属羊的,因而讳忌唱戏时提到羊字。
连剧目、台词都要改。
像《变羊记》《牧羊圈》《苏武牧羊》等都不能演。
《女起解》中“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也要改成“鱼儿落网,有去无还”。
据《清稗类抄》云:“盐城有何姓者,其家主人自以子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猫,见鼠,辄禁人捕。
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
”可见此种视属相为本命忌言及其习俗是有着广泛的民间信仰基础的。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惟恐因此而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了。
所以“死”字是不能提及的。
《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是从贵贱、尊卑方面对死事的异称,是某种等级观念的表现,然而也含有对“死”字的避忌意义,除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称避之。
后世人士庶阶层也极力想要摆脱、避开“死”字的不吉阴影,士大夫阶级又称“死”为“疾终”“溘逝”“物故”“厌世”“弃养”“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迁神”“迁化”等等;庶民百姓也把“死”称做“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丢了”“走了”等等。
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的人,也被称做是“捐躯”“牺牲”“光荣了”等等。
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讳避开那个“死”字。
鄂温克族称老人死为“成佛了”,小孩死称“少活了”。
回族忌说“死”字,要用“无常”“殁”等代替。
关于“死”字,民间还相信不能儿戏,据清袁枚《续新齐谐》云,有谦语成谶的实例。
其文说曾有两位好友,一人病剧,另一人往视,随口说道:吾辈均老,不知谁先作古人。
病者拱手相让,说,还是您为先吧。
当时只是习于谦让,谁知探病者果然回去后便死了。
由于这一类事情,使得人们不敢在“死”事方面戏言,惟恐弄假成真。
更忌讳有意以死亡事咒人。
如果无意间说出“死”“丧”等字,要做喷嚏状或连唾几口唾液,以破解之。
平时与死亡、丧葬相关的事,也忌讳提及,以免引起不好的联想。
比如民间忌讳说“棺材”,要说成“财(材)”“寿材”“寿器”等等。
殡葬时棺材进门要说:“官(棺)也来,财(材)也来,财丁(材钉)两旺一齐来”等等吉语,以破不祥。
俗间又有地名犯冲的禁忌,以为某些地名有凶厄的意义,或者能够冲犯自己的本命,因而忌讳提及或者忌讳过往、居住于此地。
《三国演义》中凤雏死于“落凤坡”的传说,便是基于这一俗信禁忌而形成的例证。
河西林县有“失阵村”的地名,因其名不吉,客商、军伍向不进驻,后改为“石阵村”。
又有杨家营与郎垒村,毗邻相望,久不往来。
皆因“杨”与“羊”谐音,“郎”与“狼”谐音,杨家营人恐与郎垒村人往来会被冲破克伤自己的本命。
至今两村通婚仍有忌讳。
有些数字在民间也有吉凶的分别,因而也有宜忌。
数字的单双有吉凶的感应性质,一般喜事忌单喜双,凶事忌双喜单。
这是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反映。
总之,语言禁忌是建立在语言神秘感、语言魔力信仰基础上的。
设若人们只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一切事物的外壳形式,是人们自己创造、主宰的一套符号系统的话,那么语言的神秘感便会马上消失,语言的魔力信仰也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而语言方面的禁忌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淡漠乃至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