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我们仨》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
出版年:
2003."6
页数:165
作者简介:
杨绛
阅读日期:
2016."0
3."14-
2016."
3.22
关键词:
钟书;我;阿圆;我们仨
价值:9分:
打这么高是因为实在太崇拜杨绛,太喜欢《他们仨》了,质朴的文笔下流淌着浓浓的情意。以前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读来颇觉酣畅淋漓,就如享受肥甘厚味,有种大快朵颐的感觉。而今再读却觉得那些文章有点油腻,不知不觉间开始喜欢朴实的语言,犹如一泉清水,咕嘟冒着小泡,沁人心脾。
目录: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一)走上古驿道
(二)古驿道上相聚
(三)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主题
我们仨是一部回忆录,只不过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或歌功颂德、自我标榜(就如当时的朴槿惠自传,哄得我一愣,无比崇拜,只因那句“嫁给自己祖国的女子”),或自我忏悔(卢梭忏悔录)。这部回忆录分为三部分。
第一、"二部分是作者用梦境的形式追忆一家三口在驿道上相互失散的过程,先是一步步踏上驿道,而后相聚于驿道,再相失于驿道。从此所谓的家已不复是家,只是作者留宿的客栈了。第三部分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追忆了一家人相濡以沫,共同走过、经历过的或温暖或悲怆的旅程。
感悟:
最初崇拜杨绛并非因为她的作品和才华,而是她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她翻译的那首她当做座右铭践行一生的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后来从杂志报纸知道了一些关于她和钱钟书老先生伉俪情深的故事,只知她是钱老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直至今年连续读了她的作品《我们仨》《洗澡》《干校六记》等对她的了解才多一些,敬佩和爱戴之情也愈浓烈,愈加喜爱她。
只是《我们仨》第二部分我读得不太真切,想得不太明白。
为什么作者要用梦的方式来描述三人相失的过程?特别是阿圆离世前杨先生做的梦,梦里钱老让阿圆回她自己家里去,阿圆又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梦醒后杨先生赶到西山医院时阿圆已经去了。还有后来杨先生去医院看钱老时俩人的对话,让我有点身处云里雾里的感觉,完全分不清楚哪是现实哪是梦境。
不过我知道一个完美的三口之家在驿道上失散了,作者说“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读到这段时忽然想起爷爷离世的情景。爷爷肠癌晚期痛得死去活来。有时候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恨不得自己去替他受罪,所以很多亲戚说“早走一天是解脱”,理智告诉我他们说的没错,可是感情告诉我,他活在世上就是我爷爷,可是他若不在了,我和爷爷的缘分这辈子就尽了,我从此再也没有爷爷了,于是我愈害怕失去他。所以离别拉得长到底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自己也无答案,但我知道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是真的。
钱老临终前对作者说得最后一句话大概是“绛,好好里(好生过)”。每每读到这句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会忍不住想起爷爷临终前拉着奶奶的手一个劲流泪,一遍遍重复说道“我走了你怎么办?”的模
样。爷爷是典型的西北硬汉。我从未见他掉过眼泪。可是在临走时面对最牵挂的人竟哭得不能自已,而让我更为意外的是他最不舍最牵挂的不是儿女,竟是他的老伴。那个陪他经历风风雨雨的老人。这让我对“夫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夫妻并不只是“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作比翼鸟”式的浪漫,而是实实在在的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相互陪伴。
作者在第三部分回忆了和钟书相识、相恋、出国读书、阿圆出生,回国为生计奔波。里面有苦有乐,但更多是快乐,因为只要“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而我们仨的人生旅程中,最为快活的当属出国留学那段日子。
在牛津时,“我”独自占据临窗的单人书桌,可以随意取阅架上的书,读不完的书还可留在桌上;我们一起散步“探险”;一起和朋友玩文字游戏,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我们一起学做饭,一起谈诗背诗,日子好不快活后来阿圆出生,读书笔记.“我”在医院里,钟书打翻了墨水瓶,染了房东家桌布,弄坏了门轴,然后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而“我”会说“不要紧,我会修”,所以钟书在感激之余,对“我”说得“不要紧”深信不疑。后来又童心未泯给“我”和阿圆画花脸。正是“我”如此宽容,如此珍惜的缘故,才得以让钟书质朴的心性保存如此完好。
归国之后一家奔波于生活,聚少离多,解放后一家人才得以长久团聚。那些日子清苦也快乐,因为“我们仨还未失散”。
只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圆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从此仨人失散了。
读完《我们仨》,忽然对家有了新的定义,有了亲人家才是家,亲人失散,所谓的家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摘抄: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
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3.其实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一一杨绛《我们仨》
4.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5.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个平和而恬淡的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
我们仨
7.钟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钟书安慰我说:
“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
8.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