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精编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北邮行管考研必看笔记—郑杭生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主要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一)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学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从中国的情况看,100年前社会学引入中国,在中国获得较大发展,中途被取消27年后又不得不重建,归根到底也是适应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需要。

这一事实说明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其特点除了速度大大加快外,还
有广度、深度和难度都空前未有。

研究这个转型过程,回答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也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

可以说,对中国社会的“转型”认识得越深入、越全面,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也就越扎实、越迅速,而成长了的社会学又能够为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地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同时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

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社会
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一、社会的基本定义
(一)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西方学者对于“什么是社会?”有两种基本观点。

一是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二是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G•齐美尔、法国的迪尔克姆等。

以上两种观点各执一端,虽然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未免失之偏颇。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二、社会的特征
一般而言,社会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因此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更为丰富多彩。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三、社会的功能
社会的功能主要有:①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地进行。

③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

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所谓社会的构成要素,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一、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最早使用社会要素概念的是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他提出社会赖以生存的有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他称前两个为消极限制要素,后两个为积极活动要素。

后来,我国很多社会学家都沿袭或发展了孙本文的理论。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社会要素的准确界定并无统一标准。

除上述要素外,学者们所论及的社会要素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等等。

二、社会三要素论
一般而言,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与生产的资源。

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人本身的一切要素与现象,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年龄、分布、流动、出生、死亡等等,均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社会的第三大要素一一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

文化塑造着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以至整个社会制度。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提出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并预见将会出现共产主义社会。

后来,人们进一步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为其初级阶段)。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在社会学史上,不少社会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的类型作了各种区分。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诸种:
(一)伦斯基的社会类型划分
美国社会学家根据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将社会区分为以下各种类型:①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②畜牧的社会;③初农社会;④农业社会;⑤工业社会。

(二)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
很多社会学家根据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把社会概括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尽管在具体用词上有所不同)两个基本类型。

比较著名的,如F•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

又如,杜尔克姆从分工的特点上区分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我国社会学家还进一步发展了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提出了转型社会的概念,认为: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它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由于这一过渡时期要经历较长的时期,所以也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类型。

目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就属于转型社会。

(三)其他有关社会类型区分的观点
对于不同社会进行类型化概括的努力始终在继续。

刘易斯•亨利•摩尔根曾将社会区分为未开化的、野蛮的和文明的三种类型;奥古斯特•孔德也曾将社会区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当代一些社会学家还以工业社会为中心,区分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等社会类型。

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等。

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社会学对于微观社会的考察侧重于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与特性。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

所谓个人关系,是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常常是不稳定的。

所谓群体关系,是在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通常在上述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以认识和了解社会。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社会学通常还根据人际关系纽带的性质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社会关系与社会系统。

所谓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是人们之间的先天联系。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同时,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
能。

所谓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

一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类型。

地缘关系也同样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所谓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而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业缘关系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反功能。

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

功能论是以把社会比作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基础的。

它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的反常现象。

冲突论的许多思想源自马克思。

它认为社会当中总是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各种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反映了社会的本质。

一个社会,由于其中的不同群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所以始终处在不停的冲突之中。

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

进化论认为,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同样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专化和相互依赖,与生物有机体有着相似之处。

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认为,尽管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级动物,但它仍然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仍然依赖于周围的生态而生存。

人以及人类社会和生物以及生物群落,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不仅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且地理环境
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必须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
2.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社会系统有哪些功能?
4.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5.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6.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7.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8.试用社会类型理论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

北邮行管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咨询QQ1559022430徐老师
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考试大纲
615公共管理理论
一、考查目标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广泛运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管理过程。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政策。

本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当前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

本科目既考核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的熟悉情况,也考察学生对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方法与最新实践成果的了解和跟踪情况,最终考核学生公共管理的理论素养和从事实际公共管理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
第l章公共管理导论
1.1公共管理的意义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1.3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4新公共管理
1.5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
第2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2.1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
2.2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2.3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2.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2.5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公共管理者
第3章公共部门的角色
3.1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3.2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3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3.4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3.5政府失灵
3.6矫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策略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4.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
4.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
4.3公共部门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4.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改进第5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1. 公共政策的性质
2.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3. 政策规划与设计
4.公共政策执行
5.公共政策评估
第6章公共组织管理
1组织的性质
2.公共组织的特性
3.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
4.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
5.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
6.组织设计:组织学习的观点
第7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1领导与影响力系统
2.领导权力与领导效能
3.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
4.权变领导理论
5.转换型领导理论
第8章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特性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3.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4.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5.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6.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7.工作生活质量---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
8.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9章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
1公共预算的性质、功能
2.公共预算的原则
3.政府预算制度及其评估
4.政府会计
5.政府财务报告
6.政府采购管理
7.政府财务审计
第10章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
1信息与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3.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电子化政府
第11章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的性质与作用
2.公共部门服务的绩效评估与衡量的一般性指标
3.标杆管理与绩效管理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第12章公共危机管理
1危机的性质与影响
2公共危机管理与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
3.公共危机管理的战略
4.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与政策
第13章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1.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2.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服务
3.公共部门的目标管理
4.公共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
5.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
第14章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
1.公共管理中的责任、性质、重要性及困难
2.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
3.立法控制与责任
4.司法控制机制与责任
5.公民参与责任的维护
6.公共管理职业与职业伦理
第15章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1.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2.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3.企业型政府的实施策略及其限制
4.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实践
5.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
第二部分:《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章变革的时代
第二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第三章新公共管理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第五章公共企业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第七章战略管理
第八章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
第九章财政管理
第十章电子化政府
第十一章管理外部要素
第十二章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
第十三章责任
第十四章公共管理的新模式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
2.题目类型:概念题(3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60分)。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广泛运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管理过程。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政策。

本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当前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

本科目既考核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的熟悉情况,也考察学生对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方法与最新实践成果的了解和跟踪情况,最终考核学生公共管理的理论素养和从事实际公共管理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行政管理学
第1章导论
第2章行政环境
第3章行政职能
第4章行政组织
第5章行政领导
第6章人事行政
第7章公共预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