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卞之琳讲解

合集下载

《断章》赏析微课

《断章》赏析微课
独立的
世界的事物
统一的整体
关联的
二、哀怨诗:“哀怨”的情愫
“装饰” –—人生的悲哀 我们在观赏风景时,却又在装饰别人 的风景,就像所有人到最后都免不了成 为别人的装饰一样,是一个“为他人活
着”的傀儡。
三、哲理诗:世界的相对性
第一:镜头中“你” —看风景的主体, 第二:镜头中“你”—被别人看的客体,
卞之琳 (1910.12.8-2000.12.2 )
《断章》赏析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看 风 景 的 人 在 楼 上 看 你
你 站 在 桥 上 看 风 景
境优美如 画,情思隽永浓郁,细细品 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 心头。
一、哲理诗:世界的相连性
四、爱情诗:相思的痴狂
你看风景 你是风景 明月饰窗 你饰人梦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哭泣, 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的到你在 哭泣,因为你在我心里。
谢 谢!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断章卞之琳诗歌鉴赏

断章卞之琳诗歌鉴赏

卞之琳(1910–2000)是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卞之琳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深刻,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断章》,通过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探讨了人类在历史与生命中的孤独与挣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歌《断章》原文:我是永远在路上的,我没有归期。

我是在一首诗的片断中,找到了自己。

一块突出的石头,一条永无止尽的路,我是永远在路上的,我没有归期。

鉴赏:《断章》是一首极具象征主义色彩的现代诗。

卞之琳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示了诗人自我探索和内心世界的孤独状态。

诗歌语言简练,但每一句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意象层次深邃。

1. “我是永远在路上的,我没有归期”诗歌的开头两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漂泊感与无定向感。

这里的“路”不仅指的是物理上的道路,也象征着生命的旅程。

诗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永远在追求与流浪中的人,似乎无法停下脚步,也无法到达某个最终的目标。

这种“没有归期”的状态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人类对未来的不可知性。

同时,路的意象也带有一种深沉的哲学意味。

它象征着人生的历程与探索,揭示了人类处于不确定性的境地,永远处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

卞之琳似乎在表达个体在茫茫人生路上难以找到归属感和最终答案的无奈。

2. “我是在一首诗的片断中,找到了自己”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如何通过诗歌的力量寻找到自我。

这里的“诗的片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它既指代诗歌的形式,又可理解为个体对自我认知的某种断裂与片段化。

诗歌作为艺术形式,给了诗人片刻的精神慰藉和自我认同的路径。

通过诗歌,诗人发现了某种尚未被言明的真理,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卞之琳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我认知与精神上的寄托,他用“片断”强调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和断裂性。

自我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存在,而是由无数片段组成的,诗歌作为对这些片段的整合,帮助诗人在碎片化的自我认知中找到归属。

断章卞之琳作品赏析

断章卞之琳作品赏析

《断章》现代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

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

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

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而这首短短的四句《断章》已足够品读一生。

之所以这首诗会在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富于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亘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

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诗的前两句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待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意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赏析卞之琳《断章》的思想内涵知识分享

赏析卞之琳《断章》的思想内涵知识分享

赏析卞之琳《断章》的思想内涵赏析卞之琳《断章》的思想内涵摘要:卞之琳是“京派”作家群中的代表诗人,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人们说他的诗常“于平淡中出奇”,就是因为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穿透与开掘。

1而他的代表作《断章》,就是通过对常见的“风景”的刹那感悟,讨论了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卞之琳;断章;思想内涵;相对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这首《断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名作,短短几行字令无数的读者为之赞叹不已。

据说,《断章》原是作者某首长诗中的四句,只是因为全诗中唯有这四句令其满意,所以只保留了这四句单独成诗,看来,作者将本诗取名“断章”,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断章”,即不完整的作品、断章残简,“断章”也可以是“片断”或“镜头”,事实上,从本诗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日常生活的几个“镜头”,也即是生活的“断章”。

然而,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并非描绘出生活的一个或几个“断章”,而是要借此提出、讨论一个哲理性的话题,即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此句中运用了生活中常用的动词“看”,表达的却并非日常的意思,前两个“看”是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看”,是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看”,这个“看”,是欣赏,是沉思,是从容的心境,是悠闲的人生态度。

诗句中“看风景”的重复,暗示了心心相印,有一样的爱好和志趣,“看风景人”和“你”有一样的志趣,因此才有后一个“看”,即“爱慕”,将两人融进同一幅画里。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时,“你”就是“看风景人”眼中最亮丽的风景,也许“你”并不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风景,楼上的“看风景人”也许也并不打算告诉“你”,因此有人将本诗理解为一首描写单相思的爱情诗。

实则不仅仅如此,诗人要突出的是“看与被看”即主客体的相对关系。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断章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断章》的主要内容

《断章》的主要内容

《断章》的主要内容《以〈断章〉观生活之妙》你知道卞之琳的《断章》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却像是一把神奇的小钥匙,能打开一扇特别的门,让我们看到生活里那些被忽略的小确幸和微妙关系呢。

咱们就说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吧。

你看啊,当你站在桥上的时候,你的眼里全是那远处的山啊,水啊,花啊,草啊,那些美丽的景色就像是磁石一样吸引着你。

你可能满心都在想,这景色真美啊,这山水像是一幅画儿一样。

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时候,你自己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呢?就好比你是一颗星星,不自觉地就镶嵌进了别人眼中的那片天空。

这就像在公园里,有个人正聚精会神地看那盛开的牡丹花,他觉得牡丹花美极了,可旁边路过的人却可能被他专注看花的样子给吸引住了。

这不是很有趣吗?你在欣赏外界的美好,却不知道自己也在别人的视野里成了美好的一部分。

这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小戏,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再说说“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以为自己是那个静静地看风景的人,可没想到还有双眼睛在偷偷地看着你呢。

这多像生活中的我们啊,有时候我们总是关注着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事情,觉得自己是在默默地努力,默默地前行。

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个人在某个角落,像个小侦探一样,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

也许是你努力工作时专注的神态,也许是你在困境中依然乐观的笑容,都被别人看在眼里。

这就像蜜蜂采蜜的时候,它只想着那香甜的花蜜,却不知道它忙碌的身影也是花园里一道充满生机的画面,被周围的小动物们看着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一句啊,更是妙得很。

明月那么美,清冷的光辉洒在你的窗子上,就像给窗子披了一层银色的纱。

你在享受着这月光带来的宁静和美好,可你不知道,你也在某个瞬间,闯进了别人的梦里面。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去旅行,住在一个小旅店里。

晚上的时候,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我觉得那画面特别美,就像一幅水墨画。

你是我的风景——卞之琳《断章》赏析

你是我的风景——卞之琳《断章》赏析

你是我的风景——卞之琳《断章》赏析细细回想,卞之琳的这首小诗在我的心中已经住了很多年了,偶尔,它会被我从记忆中拾取,轻轻地把玩吟诵,随之,在脑海中浮现的,是诗中的风景。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相信,文人都是有洁癖的,文字的洁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首长诗,本是心血凝聚而成的,可是,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的卞之琳,却对这首诗不甚满意,为此,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思虑再三后,把他最欣赏的四句择了出来,组成了这首《断章》。

没想到,它却成了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

的确,咀嚼诗句,的确会让读者缱绻其中,无法自拔,沉醉不知归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为何是“你”,而不是“我”?看到这首小诗的时候,我细细地玩味着这个字,总是纠结于作者的称谓所指。

细思量后,发现,这个“你”用得真是好。

“我”太有局限性了,和诗歌的意境总是隔了一层。

而“你”,却是富有亲和力的。

沉潜在文字中,我竟然主观上想象着,这个“你”,是一位女子,“绝然而独立”有着倾国倾城的容,有着绝俗于世的貌。

伊人站在桥上,临风独立,四顾远眺,观赏风景。

眼前是湖光山色,是白云苍狗,是花鸟虫鱼,可不知为何,慢慢地,在诗句中,我竟然读出了寂寞,读出了惆怅。

如不惆怅,她为何要独自立于桥上呢?是否,她是以观赏风景来排遣内心的仇怨呢?她是否也是一个,撑着油纸伞,结着仇怨的姑娘?“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这首诗的奇绝,就在于,本在第一句时,“你”还是观赏景物的人,没想到,在第二句,却成了被观赏的人,成了一道风景。

既然是风景,那个在楼上的人,应该是暗恋着“你”的人吧?因为,只有在爱着“你”的人的眼中,“你”才会是一道风景。

卞之琳也有他暗恋的人,她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最小的张充和。

1933年夏季,卞之琳从北大毕业,在秋季的时候,遇到了来北大中文系读书的张充和。

张充和的美丽,张充和的蕙质兰心,深深地吸引着诗人,令之迷恋。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

卞之琳《断章》“相对性”之深度解读《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据诗人自云,诗歌中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此四行令其满意,故将其抽出独立成章,也因此命其名为《断章》。

其中,“桥、人、楼、明月、窗、梦”构成了全诗的意象群与意境,同时传递出深刻的有关“相对性”的人生哲理。

而谓之其“深刻”,其哲理内涵绝非浮于浅表、限于众所周知之范畴,逐层深入之而自成完整浑然之体系。

一、诗歌人物之间的“相对性”:对于“确定性”的一次消解1.卞之琳自白之“相对”《断章》全篇四行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所创作之缘起、所传递之意蕴,作者卞之琳曾自云:“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世间人物、事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此种“相对性”的含义也是对”确定性”的第一次消解。

该诗第一节首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个主语和谓语皆完整的陈述句,意义指向具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其中,主语“你”作为主体存在;同理,第二节首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亦是如此。

但第一节末句“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一出,却将该节第一句的确定性意义瞬间瓦解,即原本看风景的人变为客体,反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人”所看;同理,第二节末句亦以相同的方式将第一句的确定性瞬时消解。

2.李健吾评论之“装饰”现代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说,这首诗寓于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不同于诗歌作者卞之琳所持的“相对”观点。

对此,李健吾先生说道,两种观点与其看作是冲突,不如说是有相成之美。

因为都可归结为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李健吾先生言:“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在装饰。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橹也曾说,“装饰”二字写尽了人生的悲哀,是一种很深层次的对“互为装饰”这种现象的“虚伪性”入木三分的揭示。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资料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资料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载入中学课本的小诗,论诗者大都把它看作意蕴艰深的哲理诗。

其实这是一首言情诗,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意的诗。

从写下这首诗开始,他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恋,说是苦恋,倒不如说是单相思。

他叫卞之琳,1933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时年虚岁23。

在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同年还出版了诗集《三秋草》。

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

其实,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诗人不写情诗,那是他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一旦遇上文字便泉涌般流出。

早在他毕业前夕,就发现过一个女孩,一个常来旁听的女孩。

他为女孩的容貌所吸引,但他不敢和她搭讪,也不知女孩家住何处。

1933年初秋,他做客沈从文家,竟然发现这个女孩也在。

原来,她是“张家四姐妹”的老四,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

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特招,在文学上颇具才华。

卞之琳和张充和的这次偶遇,让他彻底动了情,他知道了什么是蕙质兰心,什么是窈窕淑女,楚楚动人。

他毕业离校,她刚刚上大一,于是天各一方。

他选择鸿雁传书,他偷偷地给她写信,可是她一封都没有给他回。

多年以后,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这样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感觉好像就是在说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儿。

你看啊,就像有一天,我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正站在一座小桥上。

那桥可能就是那种普普通通的石头桥,桥下的水慢悠悠地流着。

那个人呢,眼睛就直勾勾地看着远方的风景,也许是远处的山啊,或者是河边那些垂柳啥的。

他觉得自己在看风景,可他不知道啊,在旁边那座楼的楼上,有另外一个人正在看着他呢。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我们有时候在动物园看动物,觉得那些动物挺好玩的,可说不定啊,在动物眼里,我们这些看它们的人也是一道很奇怪的风景呢。

嘿嘿,是不是有点意思?再说说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哎这就更妙了。

晚上的时候,明月透过窗户照进来,那白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就像给房间铺上了一层银色的纱巾一样。

这个时候,你在屋子里,你是在享受着明月带来的那种宁静和美好。

可是呢,也许在另外一个人的梦里,你就像一个小天使一样出现了。

我想啊,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吃了一颗特别甜的糖,然后你还能把这份甜分享给别人的梦一样。

不过呢,我有时候也会想,这诗是不是太简单了呢?就这么几个字,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但是后来啊,我越想越觉得不简单。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法盒,你刚拿到手的时候,觉得它普普通通的,可是当你打开仔细看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宝藏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诗里的事儿在生活中到处都是,有啥好写的呢?可是啊,就是因为它这么平常,才更厉害呢。

它把我们平常都没注意到的事儿,一下子就拎到我们眼前,让我们不得不去想。

就像我们每天都走路,可是突然有个人跟你说,你走路的姿势其实很有特点,你可能就会开始注意自己走路的样子了。

我还想到一件事儿呢。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我在台上表演节目。

我当时就想着我要把节目表演好,给大家看。

表演完了之后,我下台了,有个小伙伴跟我说,他在台下看我表演的时候,觉得我特别自信,就像一个小英雄一样。

《断章》卞之琳 全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 全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全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邃而迷人的哲理与诗意。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站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

这个人或许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然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瞬间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转换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让人意识到我们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的光辉洒在你的窗前,为你的窗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巧妙,明月并非刻意为之,却在无意间美化了你的空间。

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将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

你在现实中的存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别人的梦境,成为了他们梦中美好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诗歌的结构上看,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而富有韵律。

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在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人反复品味。

在主题方面,《断章》探讨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它揭示了世界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

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的行为和存在对于他人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美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风景之美、明月之美、人的美,都在不同的情境和视角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还具有一种空灵的意境。

它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背景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填充其中的细节,让诗歌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此外,《断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意味深长。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用了最朴素的词汇,却传达出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卞之琳诗歌《断章》原文及赏析

卞之琳诗歌《断章》原文及赏析

卞之琳诗歌《断章》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卞之琳诗歌《断章》原文及赏析【导语】:《断章卞之琳》全文与读后感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最新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最新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卡之琳《断章》诗赏析卡之琳《断章》诗赏析据卞之琳本人说,这短短的四行原是在一首长诗中的,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长诗中仅仅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满意的,于是抽出来一一《断章》这一标题即由此而来。

《断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四行诗语言明白易懂,也没有使用明喻和隐喻,但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诗在总体上是由相对的对立形成的结构,每一行都仿佛摄下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交错着,与其他几行有着微妙的关系,既相对又对立,激发读者到其中去思考。

正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所说的那样,这首诗的功力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上弹射到组合轴上。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弓I人回忆,激人遐想。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赏析《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doc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doc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 1935 年 10 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目集〉作者》)。

上,无是人所自的“相”,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都是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上看景”,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角看“ 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了你的窗子” 一句中,“明月”在“向你”或“ 你”而存在,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然,两中的首句,都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中的第二句,却又是“确定性”的消解。

“看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了人的梦”,“你”在首句所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两个句所“相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相性”的“悲哀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 想那光洁的诗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 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 扬而和谐。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 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 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 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 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 间的美中找点慰籍。明月当空,皎洁 的月光石也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 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3、情感深刻内敛,意境蕴藉淡远, 韵味深邃悠长。
➢ 4、诗形自由精致,音韵优雅柔和 (抱韵、内韵、每行三顿)。
思考题
课外阅读卞之琳《投》、《妆 台》二作品,体会其中与《断章》 一诗中的“相对性”与“装饰”之 哲理意蕴的关系。
静物:风景、桥、楼,明月、窗子;
桥上的你、楼上பைடு நூலகம்人,窗下的你、 做梦的人。
动作:你看风景、别人看你,你赏月、别人 梦见你。
关系:物与人——风景与你,月亮与你; 物与物——桥与楼,月与窗; 人与人——楼上人与桥上人,做梦人
与赏月人。
从相对关系看——
万物虽各有其位,仍相互依存, 相互参照,因而世界是一种此中有 彼、彼中有此的关系。
3、卞之琳诗歌的历史地位
卞之琳诗呈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从早期象 征主义向后期象征主义转变的轨迹。他调 整了新诗的观念,淘汰了伤感和放纵,讲 求艺术自觉和自律,实现了从软抒情向硬 抒情,从单声部向多声部的转换,突出了 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诗的综合特征,以 一套新的诗语系统建构了新的美学原则, 并创作了虽为数不多但质地坚硬、品质优 良的诗作,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史的重要 事件。(张同道《探险的风旗——论20世 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
断章
卞之琳
一、现代派诗人卞之琳
1、作家小传 (1910—2000)
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祖籍江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1929年入北 京大学英文系学习并从事诗歌写作。1933年 后在保定、济南等地的中学任教。抗日战争 爆发后在成都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后赴延 安,在鲁艺任教。1940年后任西南联合大学、 南开大学教授。1947年赴英国专事创作。1949 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为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有诗集《三秋 草》、《鱼目集》、《慰劳信集》、《十年 诗草》和《雕虫纪历》等。
这是一个悲伤时刻,也是一个完美时刻,在智 慧的彼岸,他此刻一定正在微笑,因为他知道风景 已经成为它本身,那里有梦想、热血和柔情。
2、卞之琳诗歌之特点
☺ 内容上多是对人生存在价值、存在感受 的体味与表达。
☺ 艺术上一是在诗的整体象征性意象中融 入其哲理性思考,二是追求“诗的非个 人化”风格(冷峻的感情,客观的态 度)。
“风景”飘到天上去
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诗人-卞之琳
2000年12月8日,卞之琳就要九十大寿了。在这 个热爱人瑞的国度里,在这个用怀旧填充想象力和 鉴赏力的年代里,人们都在等待着一道风景重新出 土。毕竟,曾亲身参与过新文化运动的诗人,目前 硕果仅存的只要他和臧克家了。
然而在庆典到来之前,“风景”以一种飘逸的 姿态突然离开。他毅然拒绝了世人膜拜他衰迈身体 的企图,从而将他用白话铸造的那个诗歌世界从物 质世界中剥离出来,使风景的核心得以完整保存。


你明 看你
装月 风站
饰装 景在
了饰 人桥 别了 在上

一 九 三 五 年
人你 的的 梦窗 。子

楼看 上风 看景 你, 。

卞 之 琳


《断章》的主旨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刘西渭开 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 了 一种人生的悲哀。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 不是这样。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 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 ‘相对'上。”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靠 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层内涵往 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诚然如作者说明的 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 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冯友兰《新原人》 )
破除我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 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 性,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 界。
➢1、以距离、对照、变易、意象叠加 与电影蒙太奇手法作为诗的组织法, 体现出一种现代意识(新的时空观与 新的感受方式)。
➢2、以象征性意象间接地表现诗的意 蕴,使传统诗歌的意境与西方诗歌的 “戏剧性处境”融为一体。
此诗着重强调的是世间万物互为依存、 耦合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宇宙间事物既 各有其独特性又复彼此圆融的哲理感悟与 理想企盼,它所推许的是一种有机且有情 的大宇宙观以及“与天地参”的天地境界。
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分说
自然境界:顺习, 不知有“我” 功利境界:为利, 未必有“真我” 道德境界:行义, 无我而有我 天地境界:事天, 大无我而有大我
从主客关系看——
人的主体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的,可以因情形的不同而成为客体角 色,因而主客是可以互换的。
从交流关系看——
人际之间有一定的阻隔与障碍, 因而各自是一种孤独、零碎的存在, 是令人伤感的;但同时他们又不是 真正对立而是相互成全,相互融合, 因而又是令人欣慰的。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断章》)说是情诗也可以,但 决不是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 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 境。”
——卞之琳 (《雕虫纪历》)
“(《断章》)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上。”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 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卞之琳 (《关于<鱼目>》)
《断章》中心意蕴
对《断章》的众说纷纭
一说着重“装饰”的意思,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一说是写人和风景、自己和别人的对象化。 一说是写事物的主位和客位、主体和客体、主
动和被动的矛盾统一性。 一说是写人们对事物系统结构的一种把握方式。 一说此诗只是一幅恬静的图画,是诗人的瞬间
感受。
作者对《断章》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