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陆 省 会 城 市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4+1
沿 海 港 口 城 市
经 济 特 区
4+1
14
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全方位:是指对所有国家,所有类型的国 家开放。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 放区、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 式,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 宽领域:对外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 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开放。
6、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极大 地促进了我们国家的进步。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 关系,以市场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 配置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经济就是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 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 的一种经济体制”。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十四届三中全会: 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理论完善 1997年
基本建立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市场经济下 自主选择
计划经济下凭 票购物
⑶影响
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
和示范的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⒉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范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 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 (2)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 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 ⒋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 加工出口产品。 (2)作用: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 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 理水平的重要场所和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11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召开:1978、12 ⑵主要内容: ①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②工作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 北京
③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⑶影响:重大转折 、新起点
邓小平、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二.民主法制建设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⑴条件: 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健全法制和民主建设) ②法制建设方针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⑵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新时期对外开放与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差别 (背景、基础、影响)
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前 提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近代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 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中国成为列强输出商品、 掠夺原料和资本输出的场所。
⑷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新宪法(1982),形成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⑸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三.经济体制改革(1978——1992)
本经济制度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经济发展; ②“文革”导致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1978——1992)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⑴原因:人民公社旧体制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⑵内容: 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购销体制: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 自由买卖。 ④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1983年
3、内容: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4、措施: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
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
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 (1)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2010)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①阶段特征:
●改革开放 ●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改革、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 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3)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四、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基本慨念: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 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 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 易,壮大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人民公社化(1958) 扩大公有制的规模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土地性质不变,农民获得经营权、管理权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全面推行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 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 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 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 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 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 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 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 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 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 是不行,都要听北京的。
1978-2000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变化情况
1978年 项目(单位: 元) 农村居民家 133.6 庭人均纯收 入 城镇居民家 343.4 庭人均可支 配收入 城乡储蓄存 210.6 款余额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97.1
2162
2210
2253
5160.3
5425
5854
⑶意义 ①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③为依法治国奠定可重要的基础。
2.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⑴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⑵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1982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 共”的方针 ⑶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⑶作用: 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集体所有制(公有)
②农业合作社(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⑵概况:1978、5
⑶影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极大解放思想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基础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 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我们 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 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 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6280
46279.8 53407.5
一封“松绑”公开信
• 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 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 信中写道: “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 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 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 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请回答:信中所说的现行体制指什么体制? 为什么“要向你们伸手要权”?要什么权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进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⑴创办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海南岛。 ①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⑵特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②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
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1978
社会主义计划为 主市场为辅经济
1992
2010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两次大的变化: 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由多种形式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一次是1978年至今,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比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 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思想解放 1992年 确立目标 1992年 进入新阶段 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十四大: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港澳回 ④主要内容: 归、少数民族发展、外交政策及成就、经济 建设成就等等。
过渡 时期
1949
全面建设 开始时期
1956 1966
文革 时期
1976 1978
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
2010
徘徊时期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⑴历史背景: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迫切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两个凡是”严重禁锢头脑。
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
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
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上海浦东
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世博会
(三)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GDP) 1978—1995年 1991—1995年 9.9% 11.8%
1978-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元) 1978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3624.1 74462.6 78345.2 82067.5 89442.2 95933 379 6054 6307 6547 7084 7379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 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
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 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发展
多种所有制 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1949
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1956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全面推行)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
改革。 (2)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高度集中 政策性调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整阶段 单一的公 所有制 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 国有制 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