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全人格的标准与人格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健全人格的标准与人格教育

摘要:人格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构成要素,社会的现代化使人格素质具有更大的价值。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应该侧重健全人格的培养。综合东西方的传统道德思想和心理学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可知,健全人格是可以有客观标准的。实践证明,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其社会化过程以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

关键词:健全人格;标准;人格教育

应试教育主要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应在确保体力和智力素质不断增强的同时,注重人格素质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如果说以往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体力和智力素质的培养,那么对人格素质培养的忽略程度可以说已经到了更为严重的程度。许多教师和家长将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看得很重,而对学生人格方面的不良倾向却置若罔闻。因此,健全人格标准,注重人格教育,应是当务之急。

一、人格与人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在于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关于人口素质,人们的认识有所不同。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的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另一种观点认为,除了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外,一个人的道德心理素质也是构成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一些学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一般的提法是“思想道德素质”[1]。笔者认为,使用“人格素质”更为准确。因为人格素质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人的道德和各种心理特质的总和构成一个人的人格(这里“人格”一词的涵义与通常使用该词特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涵义不同),故它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包括心理素质。

认为人口素质不应包括道德和其他心理素质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认为道德决定于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形态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规范,所以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因而不宜用来衡量人口素质;其二是道德和心理素质难以进行精确的定量与测量,所以不应包括在人口素质中。

实际上,以上两个理由都是不成立的。首先在道德标准方面,我们承认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个别的和外在的,或者说是具体表现形态上的,是浅层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简单考察一下东西方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标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道德传统下形成的种种差异的表象下面,存在着深层次和本质上的一致。

首先是人格目标的一致。在人格的最终目标方面,儒家的理想是“至善”。《大学》的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3。在西方伦理思想中,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完全”,“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其次是道德最高准则的一致。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道德规范体系中,仁爱居于道德规范体系的首位。在以基督教思想为核心的西方道德体系中,爱也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即“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他也相

仿,就是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了的”(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第三是在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方面的一致。东方儒家道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3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恕之道[2]83。西方基督教中有被称为金规则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其他很多细微的方面也有高度的一致之处,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为什么不同民族和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下会出现如此高度一致的道德准则,我们可以从道德规范的本质中找到答案。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努力获得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这是不言自明的,但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应破坏别人的利益,否则就会形成混战的局面,彼此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这是形成道德规范的最低标准。另外,人们通过互助互爱可以增进共同的利益,也可以使人们的高级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这是形成道德体系的高层次准则。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和民族,其道德体系的内在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其主体内容也必然是一致的。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统治集团所推崇的价值观的差异,使得道德规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外在的和个别的,是形式的而非本质的,不能因此而否认人类共有的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更不能作为将道德素质排除在人口素质的构成因素之外的理由。

对于第二点,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难以进行定量测量,也不应成为将道德和心理素质排除在人口素质构成要素之外的理由。诚然,相对于人的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但这并不意味对其测量是绝对不可能的。目前对心理素质的测量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对社区的道德水平的测量也已经有一些方法,所以没有理由再将道德和心理素质排除在人口素质之外。

二、健全人格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难道一个人的人格素质真的不如智力素质那么重要么?事实并非如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个家庭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很少,因此人格素质的高低对生产效果的影响很小,由于生产中的技术成分很低,所以智力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也不大,对生产影响最大的只有体力素质。在工业化社会,随着生产的科技成分的增加,对劳动者的智力素质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由于机械生产过程中普通产业工人任务的单一性、被动性和固定性,对其人格素质的要求仍然较低。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劳动者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生产过程中需要有更高程度的合作,这样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智力素质,而且也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人格素质。因此可以说,生产力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对生产者的人格素质的要求也就越高。很多事实也表明,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并不是因为他具有超群的智力素质,他们成功的原因往往在于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格素

质。

良好的人格素质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环境、保证个人生活幸福的前提。具有健全人格素质的人在生活中会有更强的幸福感,也能享有更加愉快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无数的个人和家庭形成社会,因此健康的人格也是整个社会和谐乃至整个人类幸福的前提。

三、健全人格的标准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人格分类模型和人格维度模型以及相应的人格量表。如美国精神病学会的DSM-IV分类诊断系统,Costa和McCrae提出的五因素人格维度模型及NEO-PI-R个性量表[3],Cloninger 和Svrakic共同提出的七因素人格维度模型,[4]等等。

每种人格模型和相应的人格量表都是对人格构成的各种因素和各个侧面的分解。例如五因素人格维度模型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顺同性(Agreeable)、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5个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包括6个人格特质,共计包括30项人格特质,分别是:外向性包括热情性、乐群性、自我肯定性、活跃性、刺激追寻、积极情绪;顺同性包括信任、坦诚、利他、顺从性、谦虚、温存;严谨性包括胜任感、条理性、责任心、事业心、自律性、审慎性;神经质包括焦虑、愤怒性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冲动性、脆弱性;开放性包括幻想、审美、情感、行动、观念和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