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必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必背)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
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使
用价值。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4、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全面持续
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它们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引起的。
5、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三种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支票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
账支票。
6、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比率。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7、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对待金钱,一要取之有道,二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重要因素的是供求关系。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
系来实现的。
5、卖方市场是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市场,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出现“物以稀
为贵”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一般处于卖方市场。
6、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市场,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物价下跌,出现“货多不
值钱”的现象,在通货紧缩条件下一般处于买方市场。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值规律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②价值
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0、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
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2)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3)经济发展水平是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4)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等也是影响消费的因素。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划分:钱货两清的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租赁消费(“暂时性使用”);
(2)按照消费对象划分: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商品)、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服务);(3)按照消费目的划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低;恩格尔系数越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4、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1)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2)当前引发人们消费的四种心理: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求异心理(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攀比心理(炫耀性、盲目性)、求实心理(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桥梁和纽带)、消费(最终目的和
动力)这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
①理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现实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等社会问题的根本措施。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措施):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③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1)国有经济(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
(2)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6、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
8、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根本上,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具体说,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即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公司的类型: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分类:按所有制结构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公司制企业。
其中,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3)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能否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集资)
(4)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监督机构(监事会)。
2、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企业联合、企业兼并、企业破产。
(2)一个成功的公司应该怎样经营与发展: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2)
3、劳动和就业:
(1)劳动是指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就业的重要性:①对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②对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4)怎样解决就业问题:①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②劳动者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4、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2)我国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党和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②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完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
④大力发展生产,增强综合国力;
⑤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究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经营,严禁
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
1、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2、储蓄存款的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
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3、利息的计算方法: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4、我国储蓄的主要类型: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含义: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
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结算业务。
三、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股份有限公司常见的筹集资金的方式: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
2、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
有的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
价。
四、稳健的投资——债券
1、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2、风险从小到大: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五、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
1、保险的类型: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
2、中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3、保险公司是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
4、保险遵循的原则: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订立保险合同。
第七课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之后,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2、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
在不一致的地方,它们是对立的统一;(2)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参与收益分
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信息、技术和管理等。
)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三、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措施或途径)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四、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①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③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机关。
2、财政的作用(1)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2)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证;(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4)财政能
够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和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指国家对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财政支出的分类: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
4、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表现形式⑴财政收支平衡⑵财政盈余⑶财政赤字
三、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基本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四、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
2、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
3、税收具有维护国家财政的作用;
4、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五、正确把握税收与公民纳税
1、我国税收的性质:我国的税收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违法税法的四大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注意:区分四大行为的区别特别是偷税和骗税最易混淆)。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⑶国家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②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④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主要目标和任务)。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⑴经济手段⑵法律手段⑶行政手段
三、市场和市场经济
1、市场的含义:狭义的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法制性(注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相区别)。
3、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四、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的内涵: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对社会可以利用的有限资源进行一定的安排。
2、资源配置的两大主要手段:计划和市场
五、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局限性表现的两个方面: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市场发挥不了作用,如国防、治安消防等;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六、市场秩序
1、怎样规范市场秩序?⑴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⑵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2、怎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①要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②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表现: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2、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
康是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只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几项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为什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作用: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现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
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五、正确理解三大产业:
1、三大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第三产业
又称服务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2、三大产业的关系:①三大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②没有第一、第二产业的发
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的发展;③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④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又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
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跨国公司:
(1)含义: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2)地位: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3)作用: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
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使得一国经济波动可能殃及
他国,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3、实质: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4、应对策略: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
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三、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
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性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3、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
局。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
(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需要;
(4)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6)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1)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