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农问题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精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1始于世纪年代初的中国经济改革,正在与市场经济逐步接轨。

特别是在城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但从广大农村来看,市场经济因素发育还很不成熟,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仍然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时的特征。

如果说,在城市,改革的顺序是先经济发展而后政治改革,属于经济改革的深入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那么,在农村,制约经济发展和融入市场体系的主要因素,则与政治体制的改革滞后紧密相关。

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或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步伐,要想走出“三农”困境,则必须用政治体制改革来带动。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首先必须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而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需在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上取得突破:一、“三农”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三农”问题既需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更需要加快形成农村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这一良性机制的核心,就是提高县乡政权机构的运行效能。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县乡干部为组织核心与推动力的,县乡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

而调动县乡干部积极性,还缺少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

现阶段我国县乡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效果,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

突出体现为:县乡机构设置过多、过滥,政权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挚肘、扯皮,人浮于事,不仅运行效率低,而且压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在这种体制下,既“以人为本”,即一切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意志为本,又不能“以人为本”,即不能尊重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干部心气不顺,工作机制不顺,管理体制不顺,再好的资源、再好的政策,都难以发挥最佳效益,从而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体制惰性,形不成县域发展的合力。

二、新型农村政治体制的确立必须以务实、高效为前提,建立这一体制需要对现有农村政治资源进行整合。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县乡政权和村级组织起决定性作用,直接面对基层

复杂而具体的矛盾。

但从政权机构的构成看,现在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政府负责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机构同时存在,共同参与经济运行与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同一问题实施指导和解决。

特别是党委和政府之间,分工不明确,工作相互交叉。

重大事项都是党委决策、政府实施。

涉及到一些具体工作,党委、政府都有分管领导。

这种政治体制的运行结果:一是对同一问题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决策不果断,影响效率。

二是对难点问题、复杂问题推诿扯皮,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形成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争功推过,形成矛盾和恩怨,班子不和,矛盾重重,内耗严重,好事抢着管,难事推着干,造成有些事谁管谁都不管,有些事谁都来管的局面,使当事者无所适从。

尤其严重的是,县乡政府的一把手都是党委第二书记,实际上是“二把手”,决策时都是书记拍板,有时党委领导代行政府职能,或过多干预政府工作,影响政府领导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在出现问题后,追究责任时又是政府领导受过。

如,在十分严肃的防治“非典”、禽流感、安全生产等工作中,都是书记挂帅决定重大事项,行政正职和分管领导提出的意见并不能实施,但出现问题时都是行政正职和分管领导受责。

如此种种,使县乡政权机构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必然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这一体制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区分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区分县域与城区的不同情况,从农村发展(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务实、高效为前提,对现有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新队伍。

三、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在整合农村政治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两大障碍。

一是思想障碍。

主要是在党的领导的具体实现方式上要转变观念。

传统理论与作法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党委管理一切,只有党委的决策才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此相适应形成了现在的机构设置与体制。

改革这一体制就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与突破,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新型农村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点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影响力上,无论哪一级组织或机构,只要党员领导干部占主体、以党的理论和宗旨为指导、在党的组织监督之下、以“三个代表”为要求开展工作,就能保证党的领导、党的威信和影响力,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思想前提,才能大胆地对现有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是人员障碍。

改革农村政治体制,具体体现为对现有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机构必然调整人员。

富余人员怎样安置,在岗人员怎样配置,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

而且,这部分人员都有很大的“能量”,矛盾错综复杂,解决不好,既影响积极性,又影响社会稳定。

只有这一关过好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党政合一设置、两权分立运行、乡村一体自治、民间组织调节。

农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原有政治体制下,党政机关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把自已当作农民的救世主,行政运行与村民自治相冲突,直接侵犯农民的利益。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构建新的农村政治体制。

党政合一设置,就是改变目前党委、政府分立的局面,县以下实行党委、政府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减少领导职数,党政交叉任职,实行党委书记负责制。

在这种机构设置的框架下,县域只有一个“一把手”,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一肩挑”,对农村经济发展负总责。

根据各地情况不同,领导职数可以定为人,其中,党委书记兼任行政正职,主持全面工作。

专职副书记人,主管政法、纪检、党务、群团等党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