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读懂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科研部主任、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介绍说,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Ⅰ核心素养之价值取向与意蕴●刘华贵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一时间,“核心素养”被反复提及,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甚至引起概念上的泛化。有些教师认为,以前提的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今的核心素养只是提法发生了改变,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基于

此,本文围绕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的意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以促进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教育目的。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使命。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永远都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现代公民必需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我国,双基、三维目标曾是我国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来临,我国也紧跟时代要求,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如下界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不断的提炼与升华过程中,项目组设定了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分别为:社会参与、文化修养和自主发展。在三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依次分为9大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根据我国国情,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的社会人,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这三大核心素养

的培育是育人的关键,也是学生社会参与过程中的必要品格。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自主

发展(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与学生社会参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核心素养的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更高要求而提出,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与前瞻性。其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关注教育

对象的主体性。从我国国情看,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是教育上位的、宏观的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是从终端层面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的确定,将教育的视野聚焦到教育主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来,做到了目中有“人”。相较

以往的双基、三维目标而言,更关注学生的品格与能力培养,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其次,关注教育主体的发展性。相较于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确立是建立在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打开了教育的固有格局,使教育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方法的获得,更注重人文修养与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再次,关注教育结果的未来性。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事业。教育的结果区别于产品加工,不是仅为满足当前之需而进行工业生产。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明确面向未来的人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格——核心素养,以

核心素养引领育人模式改革,有助于达成教育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核心素养的意蕴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专家在专项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初步确定为9个素养、25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作为一线教师,对学科课程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更熟悉。在区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教育是为未来培养现代人的事业,通过教育,学生所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既能让每一个个体在适应社会化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其个人价值,也能让学生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其社会价值。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明晰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使其具备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相当于总的素养达成目标。而学科素养则是因年龄、知识结构差异,在学校教学中达成的阶段性目标。两者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以高中生物学科为例。由于生物学科归属于科学学科范畴,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素养可归纳为: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实验探究和社会责任4项。这4个学科核心素养

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价值追求而提出,也是课程核心培养目标的一部分。对一名学生而言,在其读书生涯所学的所有课程的学科素养的累积,共同指向其发展核心素养。当然,

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仅仅了解核心素养或学科素养是什么是不够的。要想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不仅需要教师理解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还需要教师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通过教师的教激活学生的学,才能让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蕴形成生长的力量。(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教科规划办)Ⅱ让核心素养更接地气●胡耀兵前段时间,听区教研员说,语文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心里猛然一惊,作为语文教师,关于语文素养笔者早已知晓并熟记于心(职称考试的必需)。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还未

听闻,不禁为自己的浅陋而汗颜。后问问身边的同事,大都抱以歉疚一笑:“核心素养还没有听说过。”上网一查,原来

在2014年4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提

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教育专家多有解读。但面对核心素养这样的前沿理论,为何需担起培养重任的一线教师有被屏蔽之感?是因为这一概念过于“高大上”,而无法拥吻最接地气的

普通教师们?这一现象值得深思。一、是雾里看花还是欲

说还休?什么是核心素养?《意见》中说:“学生应具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