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的思考

对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的思考

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第九讲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中的形神问题 正像中国造型艺术中“不似似之”的原则:“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秘密。 二、中国艺术中的动静关系 中国艺术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舞之精神贯穿中国艺术。中国哲学强调以静制动,在宁静中表现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舞使其动了),阴阳相摩相荡,一推一挽,即是舞了。中国艺术中极为明显的重视线条的倾向(即使在非造型艺术中,重视线条的精神仍然不可忽视),舞的精神是其最好的象征(舞是形,是姿容,中国人认为,舞的精神在线条,抽象的线条,而不是块面)。 三、中国艺术中的含蓄问题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路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四、中国艺术中以小见大的思想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心灵的活动是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一切艺术的表现与其说是对对象的表现,倒不如说提供一个引子,一个开始,让人联想起无限的江山来。小的世界可以延展,大的世界却容易黔驴技穷。 五、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 中国艺术家于散木中求全,怪石中求春,在丑陋中发现美意,在迷离中玩味清幽。他们认为,以巧追巧,并不能巧;拙中见巧,方是大巧。 六、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

艺术设计与美学(04026)重点电子教案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性建筑”; 吉奥?庞蒂——30年代意大利最富才华的设计师、建筑师、教育家,意大利设计师协会创始人。创办《多姆斯》杂志; 亨利?福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T型”车; 哈利?厄尔——美国工业设计师,通用汽车公司设计部主任,开创了企业成立设计部门的先河,也是推行“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主要人物。1955年设计出卡迪拉克“艾尔多拉多”59型小汽车、“艾尔多拉多”型小汽车; 雷蒙德?罗维——美国工业设计师。设计出不少流线型交通工具; 罗斯诺普——美国飞机设计师。设计出“飞翔的翅膀”是世纪最经典的飞机造型; 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师,包豪斯首任校长,后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包豪斯宣言》 迈耶——包豪斯第二任校长; 米斯?凡?德罗——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后移居美国,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提出“少就是多”观念;《巴塞罗那椅》 纳吉——包豪斯教师,对包豪斯发展方向的转变起重要作用,后移居美国芝加哥设计学院; 穆希——包豪斯最年轻的教师。《霍恩街住宅》 贝耶——包豪斯教师,现代字体设计的奠基人。移居美国; 保罗?雷纳尔——字体设计家,“未来体”Fotura的创造者; 马塞尔?布鲁耶——包豪斯教师,首次设计出钢管椅,开创现代家具新纪元; 英格?绍尔、格里特?绍尔——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办人; 马克思?比尔——包豪斯毕业学生,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校长; 马尔马纳多——乌尔姆设计学院第二任校长; 马克思?布劳恩——德国布劳恩公司创办人,长期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合作。“布劳恩原则”; 古戈洛特、拉姆斯——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师,为布劳恩公司进行产品的系统设计,成为德国系统设计的典范。“白雪公主的棺材”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浅谈西方美学

浅谈西方美学 这学期,我选修了美学,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美学,我了解到了西方美学的思想和历史。使我对美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西方美学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的土壤,其中萌生的思想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希腊神话彰显了崇高美,这点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看出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雄浑、壮丽,而希腊油画中的神话人物线条优美,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非常美。希腊美学展示给我们的是向往光明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最终会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对未来世界的希望,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后来古罗马代替了古希腊,但古罗马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文化,也继承了古希腊的美学思想。 罗马帝国灭亡后,美学进入了黑暗时期。在这近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该时期认为美都来自上帝,只有神是美的,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一些神话人物,而且人物形象非常呆板,没有表情,等级划分非常明显。 中世纪的美学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孕育出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14世纪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同处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同一时期的杰出人物。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人们称为十大未解之谜,西方油画一般不会用山水画来作为背景,而《蒙娜丽莎》却用山水作为背景,体现了画的纵深感。尤其是蒙娜丽莎那嘴角的一丝微笑,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思。《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他的十二个信徒。这幅画采用明暗对比和辐射点把耶稣放在了一个中心位置,还有就是所有人物的指向也是耶稣,这就突出了耶稣的重要位置,其中耶稣神态平常,表现了耶稣的大度。而十二个信徒的神态被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力出来,这体现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造诣。 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大卫》《哀悼基督》《最后的审判》、《创造亚当》,其中前三个都是雕塑作品,而后一个是油画。米开朗琪罗喜欢雕塑,他的雕塑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雕刻造诣,在他这三个雕塑中,线条光滑、多变,体现了他高超的技巧。《创造亚当》中,那快要接触却没接触到的画面非常有难度。米开朗琪罗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健壮,给人一种力量美。 拉斐尔的代表作是《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等。他创造了学院派,是文艺复兴三杰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画家。《雅典学院》这幅作品中,拉斐尔把当时很多有名的人物都画了进去,也把自己也画了进去。《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当圣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去拯救人类,她没有表现出自豪,而是表现出了担忧,这就是母爱,不求孩子有多大的成就,只愿他平平安安。而画中的一堆小孩儿的骷髅头,至今是未解之谜。 文艺复兴后,美学又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最后是近现代美学。 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对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非常喜欢这门课。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 答案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西方美学总汇

西方美学总汇 原始时期: 人类审美的发展是沿着发现形体——改造物体形态——塑造器物形态的过程进行的。 在设计的产生初期,功能——这一重要的设计理论范畴,此时悄然成为设计的主角,从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设计美学的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 古希腊时期: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古罗马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认为崇高的风格来自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又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把文艺创作从重视形式技巧,转移到重视精神修养。”。《论崇高》仍然没有超出古典主义范围。 普罗提诺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以下特点: ①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 ②反对艺术,实际上却又承认了艺术的存在。镜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实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为了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说服力,需要激发感情,象夸张、隐喻之类的东西,是可以允许的 ③重视形式。形式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也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2010.04 李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 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 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 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 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 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情操是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 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 一、审美含义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 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 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 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 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 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基于此审美 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 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 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 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 1、中国审美 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 1)“以和为美”――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 2)“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3)“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 4)“以思为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 1)“以形为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 的异同

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中国的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但要心中有画面,还要有对画面深深的感情寄托,不以生活中的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是大胆,不拘于形式,不刻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观赏者要走入画中,走入作画者的思想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它,感受它的美。中国的水墨画画面多辅以文字,作为欣赏画作的铺路石,如中国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匡庐图》,画面气势磅礴,危峰重叠,四周溪峰连绵,山石之感坚实,体感厚重,体现出作者对山水无限敬仰之情,也同时能体现出作者无限的胸襟。 西方绘画作品非常繁多,但其中以宗教色彩浓重的题材为其代表,画面多凝重,色彩对比鲜明,画法笔触精细,力求完美,画面人物表情清晰明了,而且作品题材多为广为人知的宗教故事。做平力求形似,有种真实贴切的感觉。作者多追求画面的光源,以及光源在画中人物中的折现。他们善用光和色彩来体现作品,西方绘画作品也能体现画家的一些思想感情,但过于拘泥,不像中国水墨画般豪放、洒脱。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徐徐打开的帷幕中圣母怀抱着圣婴从云端缓缓落地,圣母端庄矜持的脸上略带忧伤,而圣婴也带着超乎儿童的神圣。画面如诗一般,艺术语言表现出一种优雅、和谐、轻快,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理想。

那你可能会问中国就没有了细腻,西方就没有来豪放吗?我只能告诉你:“是也!非也!”。 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的绘画,他们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随着审美观念的拓展,西方也出现了洒脱之作,中国也不乏细腻光感的作品出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现代的大作中写意、奔放的作品很多,如蒙克的《呐喊》,画中天空被染成了鲜红色,灰蓝色的海湾和小镇,桥头两个僵直的人影向前走着,画中央一个有几分变形的人正在捂着耳朵呼号呐喊,像是画家自己的化身。让我们体会到了画家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甚至是绝望。 中国绘画的细腻、婉约就如同中国的绣花针,细致入微,极其考究,如中国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他以每位帝王以及侍从为一组造型,侍从体型小于帝王,同样的背景进行烘托,画面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的细微,刻画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气质心态。它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上是相辅相通的。有细致入微的联系,又有绝对性的不同,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自考设计美学

1.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 人的形式感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包含节奏、韵律、均衡等感受。 2.节奏: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 的秩序感。 3.人对节奏的认识,是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 具体的劳动过程中 4.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及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5.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6.审美形式:是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一 级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7.形式美具有哪些形式法则? 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8.韵律一词最初出现于哪个领域:诗歌 9.解释比例与尺度的基本概念 比例构成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性。 10.形式美: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11.分析理解对比与对称的概念 对比是对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的原理,它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性质。 12.生态美:与满足人的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13.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它可以满足人们一种情感寄托的“畅神” 或“比德”作用,成为一种激发情感共鸣的对象或道德的象征物. 生态美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在这里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参与者。 14.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 在高科技时代,对技术美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①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②对技术美得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③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的特征;④美哉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⑤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15.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他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将人的感受, 审美经验和人生理想舞台化和客观化,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16.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17.谈谈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答生态美是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的审美价值。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与自然美的不同在于其价值构成中,主体的需要的性质是不同的,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人在自然美的形成中只是旁观者;而生态美则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其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的参与者。 18.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 生态审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生态美只有内在于生态系统中才能感受到,也只有人通过生态过程本身才能感受到。生态审美涉及整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对象世界的交融与和谐。 19.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饰等的设计。 20.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

艺术设计与美学

艺术设计与美学刘子川考试大纲 艺术设计与美学 每章重点 作者:刘子川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现代设计与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设计”的诞生;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了解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本章重点:设计美学的界定和特性。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美学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 2、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3、设计美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三)设计美学的界定。 四、考核要求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

1. 识记:现代科学观的建立、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总景观。 2. 领会:基于机器文明的现代艺术。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诞生的综合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l. 领会: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点。 2.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稳定性和地域性。 3. 综合应用:他们各自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现代设计美术的界定 1. 识记: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 2. 领会:现代设计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和类别。 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掌握现代设计诞生的过程;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掌握功能主义的形成;对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阐述,使学生了解到功能主义在欧洲的具体体现;对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在美国不同的体现。 本章重点:现代设计的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 本章难点:这两大体系产生的环境以及对世界设计发展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浅析设计美学的创新性

浅析设计美学的创新 摘要:设计美学的创新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将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美学将失去生命,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着求新、求异、求美的特征,所以就决定了设计必须做到求新、求异、求变。设计的创新是一种创造行为,设计美学研究的就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独创性是设计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门类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理论思想创新根源意义 一.理论思想的创新 (一)、古代美学思想 1、古代西方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 古希腊美学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丰富于赫拉.克里特和苏格拉底,鼎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数与数之间的和谐,苏格拉底认为美是人与神之间的合适,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先于人外于人而存在的客观理念。 2、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 在先秦时期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社会制度变革,给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带来强烈的冲击和碰撞。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思想学术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思潮,美学思想也在各种学派中露面,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等为首的美学思潮涌现对当时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有着思想后盾的设计品到先秦时期才真正出现,先秦时期可谓是中国美学思想及设计的发展萌芽期。由专

制的美学思想中孕育出向往和平的理念,孔子提出了“执两用中”以求其和的处事原则。“中和之美”是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儒家思想认为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从而会打破情绪的平和,这样是不美的。这种审美取向反映在设计上,就要求设计作品应让使用者在精神和心理上达到平和,不能显得突兀,不能在事物、概念的任何一个对立方面走向极端。 中外古代美学思想在设计上的创新体现往往是追求和谐之美,正好与当时的专制纷乱的社会背景想对应,体现出时代特点的创新。(二)、现代设计美学思想的创新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手工业时代进入了先进的工业时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也随即发生了从手工业设计向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重大 转折,人类社会生活与审美活动也步入了更高的层次。现代设计在全球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设计的理念与流派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是,力求美学思想上的创新成为设计的象征,使人们在面对产品时 获得一种美感的愉悦则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现代设计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审 美需求息息相关。美学是现代设计的思想和灵魂。 二、实践上的创新 从漫长的原始社会,一直沿革到现代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物质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美学的创新追求。人类自古迄今的设计品无法计数,从远古的兵器、礼器、乐器、食具、车马船轿,到现代的家具、工具、玩具、电器、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及其美学思想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及其美学思想 园林艺术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又因优秀造园者的社会实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修养、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趣的不同,使园林艺术呈现了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风姿。中西方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1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从审美主体来说,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主体本身又是经过各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交融渗透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善的艺术类别。“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黑格尔语)。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追求意境取胜,见表1。 表1 东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泼、规则、奢侈、热烈。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西方园林讲究的是一览无余,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基本上自然的、写意的、重想象;而西方园林基本上是直观的、重人工、重规律。 2中国园林造园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亦即探求艺术的美,是在中外艺术及中国艺术不同种类的比较中发现并关注书法的。也就是说,宗白华的书法研究,一开始就把书法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艺术门类,从美学角度高屋建瓴予以审视。既将其置于整体的美学观照之下,又是其全面美学研究的一部分。或许是由于这种原因,宗白华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并不多。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收集宗白华美学论文较全的《艺境》一书,只有《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及《论〈兰亭序〉的两封信》是专论书法的。其余大量论述则散见于其他有关论文中,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等等。宗白华不论专论,还是散论,大都深刻而精警,能够洞察书法艺术的底里。每次发表,都会在书坛引起反响。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在现代书法理论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宗白华从美学视角高度评价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从个人因素说,是他学贯中西的艺术及美学修养使然。他少时跟柳诒徵学过书法,后来还受过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点拨。1920年赴德留学,深入研习了西方的哲学、美学,因而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把握书法。从时代因素来说,当时受“五四”影响,为书法研究带来了新方法、新气象。除宗白华外,还有如邓以蛰、林语堂等一些大家也对中国书法作有精辟论述。邓以蛰是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的嫡传后裔,在美学界与宗白华有“南宗北邓”之声誉。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直称“书法是纯美术”,自然也是百分之百的艺术。认为书法“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诸性灵之自由表现”。林语堂1934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人》,从世界大文化圈的范围内得出结论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这些论述,也把书法艺术推崇到了极致,在当时书坛产生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30年代以后,在半个世纪的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坚持自己最初对书法的定位,多层面深入探讨和揭示了书法的内涵,也有力支持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 宗白华最推崇的是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说:“他的两句话指示了我理解中国先民艺术的道路。”并因张璪画论名《绘境》而将自己艺论集取名《艺境》。张璪的两句话就是从人和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和统一上来谈论艺术的。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宗白华在第一篇书法专论《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开篇便引用西晋大书法家钟繇的话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又引用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的话说:“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指出“这是说书法用笔通于画意”,“书法取象于天地的文章,人心的情况”。在其1962年发表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的文章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书法的“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其核心主张即是艺术及书法所表现的生命形象与精神。

艺术设计与审美复习资料

《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昭陵六骏 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画李世明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虢、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3.彩陶 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4.南宋四家 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5.“三远” 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远、高远、平远。 5.祭坛画 中世纪西欧宗教绘画之一。专门用于教堂正面的祭坛。其画像明显受当时神权统治、宗教秩序的制约,有严格的布局要求和程式化的形象刻画规范,充斥着禁欲主义的味道。 6.浮世绘 日本德川时代的一种木板风俗画。“浮世”即现世之意。题材多为民间风俗、人物、风景等,具有鲜明的日本名族风格。画面造型简练,色彩明艳,衬托简单的背景,富有装饰效果。代表画家有葛市北斋、铃木春信等。 7.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教堂建筑风格。流行于4-5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其综合了古西亚的砖石拱券技术和装饰手法,希腊古典式和罗马建筑的宏大气派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内部装饰得五彩缤纷与外形朴实浑厚的强烈对比为主要艺术特征。著名的建筑有圣菲索亚教堂等。 8.马踏匈奴 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品。 9.哥特式教堂 中世纪教堂的一种样式。 哥特式教堂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艳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应。 10.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义美术,始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它继承着美术面向当代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使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