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实习——浅谈国美象山校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 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 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 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 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 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好的建筑的确可以表达思想,展现建筑师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以 为无论思想还是观念,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学校毕竟还 是一种实用型的建筑,它首先要解决师生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上的问题, 艺术、文化、思想、观念,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何使功能性与 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使艺术观念、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 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高明之处。建筑的艺术 性不应当脱离实用性这个基础。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 人员疏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 乎是黑的
采光问题
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说白了就是 因为墙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 纯然的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 无法使用而遭废弃。事实上,窗户是沟通内外 空间的重要部分,承担着采光照明的重要责任。 如何开,开在哪里,本应该按照室内实际的采 光需求而定,而不该这么形式主义,将外观放 在第一位。 听美院的学生说大家最怕的还是冬天,教 室里面极其阴冷,每次上课几乎都直跺脚, 最恼火的是温暖的阳光就在门外,可是却怎 么都照不到里面,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 时间去晒晒太阳,暖暖身子 。
校园建筑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 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 显现出来。 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 被称为“园林”。它特指“自然”被置 入“城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 质变,呈现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 的另一端就是“城市”,一系列似乎在 等待某种事件突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 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真 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
认识实习
——杭州之行
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公共环境 艺术设计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指导教师:XXX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可谓是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 筑。漫步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传统江南水乡的意境。白墙、青砖、小青瓦、 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象山校区里重复出现。王澍先生在中 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 美带入当代建筑。也体现了他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民间智慧 的欣赏。
五、建筑形式分析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 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 从此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 “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 合的形态,直接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 落形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 文思想。
一、认识王澍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其建 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 著称。是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 方向博士,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 术系任教。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 中寻求着艺术之根。致力于把中国古代 “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中。
于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 兹克奖
5.外廊的问题
建筑师在建筑的外围做了 很多个性的外廊,这些外廊穿 插自由,时而向下时而向上, 很有视觉效果,如果你在廊上 这就需要你不停的弯腰了,而 且你可能需要往回走,因为前 面可能是个封死的廊,但你需 要走到那你才会发现。
6﹑建筑内部问题
走进建筑内部,第一感觉 “冰冷”,产生这样的原因有 两个:(1)内部全是素混凝土。 (2)开窗完全为了外立面效 果,根本没考虑内部的实际采 光需要来进行开窗,导致房间 内几乎没有多少阳光。 这样的内部空间让人不是很想 待在里面,进去后就想立刻离 开。
此建筑完全 有钢结构搭接 而成,这在中 国也是很少见 到的,设计者 采用中国传统 的挑檐形式增 加了这栋建筑 的艺术风格, 水平的瓦作密 檐再次强化了 建筑物的水平 趋势,与山体 相比为一种水 平建造。
像这种窗户格式不是很常见,墙上 的植物让这座建筑融入象山,丰富 的墙面细节,多变的窗格充分显示 了设计的的创意。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实践。 ——王澍
王澍的这两句话基本就是他的建筑观,第一句, 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第二句,则表现出了他对当下的批判。业余 的建筑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 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 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第三句,则是说出了他理想的理想的大学教 育方式,当他在被问到,在教学体系 中,重点是在于培养文人还是培养建筑师时,他 认为教育应从基础入手。
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 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 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 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 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 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 吸。
七、建筑材料分析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 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 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 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 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 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 砖在校园中的运用既实用又富有 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中, 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 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 落”。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 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 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 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 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 种沉沉的踏实。
此种奇葩的建筑造型增加了整栋建筑的特色。
六、建筑立面分析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 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 近的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 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些生活上的琐碎细节更能 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涵与特 征,赋予建筑乡土的气质。 立面空间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 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 间。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 体验心灵的自由。
墙面采用此种装修做法更是应证 了整体设计的风格,朴素但不失品 味。
路面,围墙都 是采用青砖铺 设。整个设计 从细节上应证 整校区的设计 风格与环保的 理念,值得大 卫称赞。
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径。周 围青山绿水,白鹭满山。整个校区的建 筑只使用四种建材的原色:青瓦、钢筋、 水泥、原木(竹),体现了一种不同的中 国建筑营造观,让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 性。 传统中国一直运用土、木这类自然材 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今 日完全可以被循环使用。于是,王澍从 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来了700万块不 同年代的旧瓦片旧砖头,变废为宝。
二、主要作品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已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
屋顶不是像一般建筑一样用防水卷材防水。 而是采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 顶。
栏杆采用的是复古环保材料-竹子,既环 保又降低了造价,也增加了建筑整体了品 味与风格。
大量采用回收的旧砖瓦,形成一种有效隔 热的厚墙系,少了混凝土的炙热,在这炎 热的夏天减少了空调的使用,又充分应证 了环保的理念。
在象山新校园中,象山山耸水 环是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 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房屋建 筑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 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 与象山互成对景。 风景优美,同时建筑外形多变, 立面丰富,所有的建筑都以这 座“象山”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 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 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 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 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
王澍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 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 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 来。”他在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 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 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 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 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 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 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 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四、设计思想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 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 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 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 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 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 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 式。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 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 “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 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 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 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 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全部用木材构成的墙面和窗户又是另一种 创意,很好的保护了环境。与象山融为一 体。
这栋建筑的时候心 中充满着激动和感 叹。最令人惊讶的 是这栋 建筑的楼梯的设计。 建筑本身的运动曲 线和丘陵的起伏相 呼应, 它在视觉上形成一 条纽带,回廊和走 廊像蛇一样穿梭在 建筑的 内与外,好像是加 强了建筑的呼吸
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简介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文化旅游生态风景区 (转塘),占地800亩(其中山地河流近350亩)。象山校 区的视觉艺术学院将成为应用型学科和新型学科的增长点, 成为中国美院的大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均由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系主任、著名设计师王澍设计。一期工程的设计就体 现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运用了300万片旧瓦 片,采用中国传统“大合院”的形式,使建筑仿佛自土地 中生长起来。新校园建成后,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大学规划 模式将被彻底重新构建。
八、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
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1﹑开窗问题
从外面看,建筑的窗户开得很“艺术”,很“个性”。不知道为什 么明明不该开窗地方开了一个窗户,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而 需要光线的地方却只有死墙一堵
2﹑卫生间的问题
也许最匪夷所思的还是卫生 间,卫生间应该是私密的空间, 可是这里许多卫生间的窗户都开 向外面的过道,一点都不避讳行 人的目光,实在令人尴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