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提纲 详细版(4)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通史提纲

1.人类婚姻形态的先后顺序

杂婚(乱婚)、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2.对偶婚的含义

对偶婚是一种相对群婚而言的较为稳定的婚姻,是介于群婚和专偶婚之间的过渡形态。在对偶婚的条件下,子女和父亲的已有可能得到确认。对偶家庭在较长时间里成为氏族内的个体单位,它的产生标志家庭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出现脱离氏族共同体的趋势。

3.氏族公社繁荣的表现

①婚姻由群婚发展为族外对偶婚。②公社的基础仍是公有制,但私有制的萌芽已经出现。

③公社组织日趋复杂,出现多层次的权力机构④部落或部落联盟间的冲突时有发生。4.农业革命的意义

第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使人类由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

第三,农业革命为之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产品增多,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促进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甚至开始累积财富。

5.图腾的含义

原始人赋予某种与之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植物和其他物体以灵性,认为自己同它们有亲缘关系,并进一步把这种关系引申为祖先和后代的关系。被视为祖先的动物和植物由人们尊奉成氏族或部落的保护神加以崇拜,这就是图腾。

6.罗塞达石碑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在埃及罗塞达地区发现用古代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字母三种语言刻成的石碑。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成功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宣告了埃及学的诞生。罗塞达石碑成为人们研究埃及学的一把钥匙。

7.古达埃及君主专制的表现

①国王通过宰相控制朝政。一切高级官吏都是由国王任命的。官吏们所做的一切均是奉王命行事,也向国王负责。

②军权直属国王,宰相没有军权。战时国王常常御驾亲征,有时国王派人统率军队出征,但要经常向国王报告。

③国王也控制司法权。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国王颁布的敕令也具法律效力。

④国王不仅直接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组成王室经济,而且控制国家的土地。

⑤神话王权的倾向更加明显,说王权受到神的保护,国王自然就变成了神,因而就更加有权统治这个国家了。

⑥金字塔的修建表明国王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去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来为自己的私利服务。

8.埃赫那吞改革

背景:阿蒙神庙的势力的加强,一方面增强了他对王权的离心倾向,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它同世俗奴隶主(包括军事官僚贵族和涅木虎)之间的矛盾。

措施:①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只准崇拜阿吞神。

②没收阿蒙神庙及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

③铲除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

④将首都从底比斯迁至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新首都取名为“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界”,以摆脱阿蒙祭司集团的影响。

⑤国王也由阿蒙荷特普四世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

⑥提拔一些出身中下层的人(涅木虎)担任高级官吏,以实施和推进改革。

失败原因:一是因为以阿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且根深蒂固。

二是因为埃赫那吞的某些改革措施失误,导致了改革阵营内部的分离;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贵族奴隶主背离了革命,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

三是因为人民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任何好处;相反他们的负担更为加重,因而也对改革缺乏热情。四是埃赫那吞后继乏人。

积极意义:但改革打击了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势力,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解放作用,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出一些新气象。

9.贝希斯敦铭文

1835年英国学者时任驻伊朗公使的罗林森在伊朗西部蛤蟆丹以西的贝希斯敦山崖上发现刻有400行楔形文字及浮雕的铭刻。内容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国内政变及起义情况。最珍贵的是这块铭刻用了古波斯文、埃兰文和阿卡德语三种文字记录了同一内容,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10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现知古代世界一部相当完备的法典。它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颁行,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债务继承等。法典在法律上肯定了自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从而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11.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将该城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这些犹太人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灭亡新巴比伦后才被放回耶路撒冷,史称巴比伦之囚。正是这段流亡促使了犹太教的形成。

12.大流士改革

背景:波斯帝国版图辽阔,民族成分极其复杂,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波斯的统治阶级又十分年轻,波斯的国家机器十分薄弱。

内容:①加强王权,确立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还建立起特务组织,刺探各地情报。

②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在大流士时不管军事,只管地方行政司法征税

③在军事方面,他将全国划分为5个大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国王每年要对军队进行检查,边远地区则由国王派人检查。

④国家统一铸币制度。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铸造铜币。

⑤在全国建立驿道,方便军队调动、国王命令下达和上情下达,加强帝国各地的联系。

⑥调整波斯人与各被征服地的原有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影响:改革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但并未消除帝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未消除帝国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13吠陀

“吠陀”是梵语,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为婆罗门祭司所使用的经文等汇编,当中包括了大量的颂诗、经文和咒语,反映了古代印度从约前1500年至前600年这段时期的历史。它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权威。

14. 种姓制度

瓦尔那制度又名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起初与种族有关。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与种族脱离了关系,整个古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瓦尔那集团,处于不同的等级地位。这一制度在当时保护了新产生的贵族剥削阶级。它所造成的等级差异时至今日对印度社会都有着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