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院科研优势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方向之一: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与资源评价

一、技术团队:

学科带头人:贾承造

贾承造,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汉族,男,甘肃省兰州人,1948年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与矿产普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0年-198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获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89-2000年一直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研工作;1996年-1997年在美国EXXON石油公司做访问学者;2000年-2004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兼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为东北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特聘教授。

贾承造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研究。他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在从事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及研究的工作中,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与构造地质进行了精湛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取得系列重大进展。正确决策并组织实施,发现和探明了我国最大优质大气田克拉2气田,为“西气东输”工程和塔里木气区的建立奠定了资源基础,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加速发展和西部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查明了盆地内部结构,确定了盆地类型,是一个统一的大气区,有力地指导了库车坳陷天然气勘探,从而发现了克拉2大气田,并在世界上首次总结和建立了前陆冲断带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理论,为丰富油气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他致力于中国石油勘探领域的研究,提出了陆上四大油气勘探领域理论,包括前陆冲断带、岩性地层油气藏、老区精细勘探及新区新领域等,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我国的油气勘探领域,有力地指导了我国陆上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大批勘探成果。

先后主持过《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等多项大型国家科技攻关研究项目,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盆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过多项重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陆上石油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和杰出科技工作者。1998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铁人成就奖银奖;2000年荣获第九届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年获国家四部委“九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被中组部和人事部评为全国50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2人,硕士研究生50人。

主要研究人员:贾承造、付晓飞、孙永河、王民。

二、依托的实验室:“油气藏形成机理及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CNPC“构造与油气成藏”实验室。

三、特色技术:

1、建立和总结了库车煤成烃盆地前陆冲断带超高压大气田形成地质理论,查明了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和盆地类型,揭示了塔里木板块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和板块演化史。

2、提出特提斯构造带北缘盆地群的概念,指出该盆地群从中亚卡拉库姆盆地向东到塔里木、柴达木盆地,是一个统一的大气田。

3、建立了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石油地质新理论,提出了“构造—层序成藏组合”区带概念与14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二级构造带勘探思想。

4、盆地结构特征分析:(1)盆地剖面、平面结构特征分析技术;(2)构造变换带识别技术。

5、盆地叠加变形序列及形成演化历史恢复:(1)构造演化期次厘定技术;(2)构造样式演变序列分析技术;(3)原型盆地恢复技术;(4)盆地构造沉降史恢复技术;(5)平衡剖面复原技术。

6、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分析。

四、主要研究成果:

1、获奖及成果应用

(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2)塔里木盆地库坳陷——利用建立的库车煤成烃盆地前陆冲断带超高压大气田形成地质理论,发现

和探明了我国最大的优质气田——克拉2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840亿方,为“西气东输”

工程和塔里木气区的建立奠定了资源基础,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和西部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3)我国西部中新生界盆地——指出我国西部中新生界盆地具有形成大气田的构造背景,证实和发展了戴金星院士提出的“中亚气聚集域”观点。同时指出西部盆地是以发育前陆冲断带和叠合复合含油气为特征的小型克拉通盆地,这些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从而解决Bally教授提出的“中国型盆地”性质不清的难题;

(4)渤海盆地、珠江口盆地——明确了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及形成演化过程,为寻找新的勘探领域提供依据。

2、发表的论文、出版专著

在《地质学报》、《石油学报》、《地球科学》和《地学前缘》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25篇,EI检索60篇。主编出版专著18部。

研究方向之二:断裂变形机制、封闭性及控藏机理

一、技术团队:

学科带头人:吕延防

吕延防教授是国内知名的盖层和断层封闭性研究专家,汉族,吉林省德惠市人,1957年1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1986年获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油田、煤田地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副校长,兼任黑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分会六届委员会委员,国际石油工程学会(SPE)会员,《大庆石油学院学报》主编,《石油学报》和《古地理学报》编委。

主持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大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培养博士10人,硕士50人。在盖层和断层封闭机理及其在油气运移与聚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方面有独到建树,提出了多套盖层与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多项填补了国内外该方面研究的空白,对丰富油气地质理论和油气地质勘探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研究人员:吕延防、付晓飞、付广、张云峰、王朋岩、杨勉、孙永河、袁红旗

研究人员均为博士学位,职称为教授、副教授。培养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53人次,毕业学生均工作在油田现场关键岗位,在专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二、特色技术

1、断裂变形机制及对成藏条件控制作用:(1)“四图一剥”恢复古断层技术;(2)断裂变形过程砂箱物理模拟技术:①主干边界断层变形特征及原型盆地恢复及其对优质烃原地控制;②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及断坡控砂规律;③不同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断裂变形特征、组合模式及断层相关圈闭类型。

2、断层封闭性评价及断圈风险性分析:(1)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技术(2)物理模拟和野外露头解剖综合确定断层封闭临界值技术:①不同岩性、不同性质断层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②不同封闭机理断层封闭定量评价方法;③圈闭风险性分析及油水关系预测。

3、断裂系统划分及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1)平衡剖面恢复技术(2)基于变形叠加关系划分断裂系统技术:①依据断层几何学特征和生长规律分析,按着断裂叠加变形规律划分断裂系统;②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与油藏解剖相结合确定不同断裂系统在成藏中的作用(二型六类:遮挡断层(聚集断层、变径断层和穿越断层);通道断层(油源断层、变层断层和调整断层));③断裂系统对油水关系控制作用(断失层位表征及失利区标定;调整作用形成的“互补型”分布模式;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确定主力富油区)。

4、断层相关圈闭类型及其评价:(1)断层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技术(2)有效输导通道定量表征技术部:①基于断裂带内部的结构、油气向断裂带汇聚模式和断层两盘产状配置关系研究断圈充注规律并进行分级评价;②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及圈闭有效性分级;③断裂活动规律及油气保存分级评价。

5、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隐形输导体系形成:(1)交叉断层运动学过程数值模拟技术(2)基于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断层成因分析技术:①多边断层形成的地质条件;②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开—合历史;③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