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美学思想期末试题及答案

美学思想期末试题及答案

美学思想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美学思想起源于哪个国家?A. 中国B. 希腊C. 印度D. 埃及答案:B2.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谁的美学观点?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D3.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美学观点?A. 马克思B. 尼采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叔本华答案:C4.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黑格尔的美学著作?A. 《精神现象学》B. 《美学》C. 《逻辑学》D. 《艺术哲学》答案:A5.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强调的是:A. 内容的重要性B. 形式的重要性C. 社会功能的重要性D. 创作者的重要性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美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艺术美B. 自然美C. 社会美D. 科学美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流派?A. 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ABCD3. 以下哪些观点属于康德的美学思想?A.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B. 美是无概念的普遍性C. 美是无利害关系的愉悦D. 美是形式的和谐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A. 意境B. 气韵C. 神韵D. 形式美答案:ABC5. 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A. 历史分析法B. 比较研究法C. 现象学方法D. 系统分析法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秩序、和谐、比例和明确性,他强调艺术模仿自然,但模仿的是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

2.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案: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精神的表现,他将艺术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个阶段,强调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3. 简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

答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他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2019美学期末复习第一至三章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8.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名词解释:趣味判断】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0.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1.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2.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14.《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5.*16.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

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

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7.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18.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19.荀子: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

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

“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

再次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美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共35题,总分值0分 )1. 美育的功能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分)2. 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构筑审美意象的两大基本材料。

(0 分)3. 移情作用的核心是_________ (0 分)4. 西方较为流行的悲剧分类方式是将所有悲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四类。

(0 分)5. 人物美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观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分)6. 悲剧的美感因素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分)7.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 (0 分)8. _________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数的比例与和谐”关系,_________区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

(0 分)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 (0 分)10. _________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明确询问“美是什么”的问题。

(0 分)11. 自然美的形式风格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五种类型。

(0 分)12. 艺术作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0 分)13. 新中国两次美学大讨论,第一次是由_________引起,第二次的主题是_________ (0 分)14. _________认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而_________则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而_________认为“艺术即经验”。

(0 分)15. 与自然美相较,社会美具有明显的_________性、_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等社会属性。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

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柏拉图)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

(语言、事物、内心)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

(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 .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方面。

基本知识:1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专著《aesthetik 》第一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因此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2 、在汉语中,“美”字的本义有三种解释:一是“羊大为美”,二是“羊人为美”,三是头上戴羽毛装饰的舞人形象。

3 、孔子对《韶》乐评价时提出“尽美尽善”的观点。

4 、孟子提出“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观点。

5 、墨子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6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什么是美”的著名命题。

7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等重要命题。

基本理论:1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性质问题的理论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个方面的问题。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即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问题的学科。

2 、关于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①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是从哲学母体中诞生的学科,故隶属于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美学研究起着指导作用;美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哲学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学问题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

但是,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成为哲学的附庸。

②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由于美与善关系密切,因而研究“美”的美学与研究“善”的伦理学也有密切关系。

同样,美与善有区别,因而美学与伦理学也是有严格区别的。

我们既不赞成割断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也不赞成把美学与伦理学机械等同起来。

③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而美学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即美学研究要借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审美心理问题。

心理学中也包括了审美心理研究。

但是,美学与心理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区别很大。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审美经验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美学复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美的本质:请解释什么是美,并讨论不同文化和哲学体系中对美的不同理解。

2. 审美经验:描述审美经验的特点,并讨论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区别。

3. 美学理论:列举并简要解释几种主要的美学理论,如形式主义、表现主义和现象学美学。

4. 艺术与美:探讨艺术与美的关系,分析艺术作品如何体现美。

5. 审美价值:讨论审美价值的概念,以及它是如何被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影响。

6. 美的起源:分析美可能的起源,包括自然选择、社会构建和心理发展等角度。

7. 审美判断:解释审美判断是如何形成的,并讨论其主观性和客观性。

8. 美学与伦理学:探讨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联系,分析美与善的关系。

9. 现代美学挑战:讨论现代美学面临的挑战,如多元文化主义、技术发展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10. 美学的应用:举例说明美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设计、建筑、文学和音乐。

11. 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列举几位对美学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并简述他们的主要观点。

12. 跨文化美学: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跨文化交流增进对美的理解。

13. 美学与日常生活:分析美学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我们对环境、物品和人际关系的感知。

14. 美学教育:讨论美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发展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5. 美学的未来:展望美学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技术进步如何影响我们对美的理解。

通过这些复习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学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以及它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术学科,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学专题期末复习纲要

美学专题期末复习纲要

美学专题期末复习纲要本课程为中央电大、国家教委师范司关于要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精神而编写,旨在使同学们通过学习此课,能对福建文化有大体了解,对今后工作学习有所帮助。

一、本课程考试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测试同学们在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考试内容基本在书本上,也有少量较为灵活的题目。

要真正理解、掌握,切忌生吞活剥。

二、考试方式为开卷。

三、考试试型和所占分数比例为:名词解释20%;简答40%;论述40%。

四、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和复习要点第一章美论重点掌握:1、三个论美模式2、美的本质(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3、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2)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一般掌握: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探索第二章美感论重点掌握:1、美感的特征(1)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2、美感的心理要素(1)感觉和知觉(2)联想和想象(3)情绪和心境(4)理解一般掌握:美感的生理基础;人类为什么会有共同美感第三章美的形态论重点掌握:1、形象美与内在美的关系2、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的原因(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3、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4、崇高的审美特征(1)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审美价值(3)自然界以不平凡的形态使审美主体获得崇高感5、艺术中的丑及其审美价值6、悲剧性美感的实质(1)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2)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3)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一般掌握:自然美的形态;喜剧性美感的来源及类型第四章艺术美论重点掌握:1、艺术的六对基本风格(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6)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2、艺术的逻辑分类(1)本体论分类模式(2)心理学分类模式(3)符号学分类模式(4)功能论分类模式一般掌握:关于艺术本质的再现说和表现说;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五章审美论重点掌握:1、审美活动的方式(1)日常式审美(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2、审美活动的过程(1)审美主义(2)体验(3)品位(4)领悟(5)净化2、审美批评的种类(1)印象式审美批评(2)形式主义审美批评(3)背景主义审美批评一般掌握:审美批评的过程第六章美育论重点掌握:1、美育的定义2、美育的任务(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2)审美鉴赏力的培养(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3、美育的功能(1)陶冶情性(2)开启智力(3)以美储善(4)以美塑形4、美育实施的途径(1)家庭美育(2)学校美育(3)社会美育一般掌握:美育在当代的功能与使命在复习时,切忌浮光掠影式地走马观花,要认真通读全书,认真思考书中所阐述的文化现象和归结的要点。

美学期末复习

美学期末复习

①美学研究对象审美活动②美学学科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哲学..交叉..正在发展中的..③学习美学的意义:完善人格修养,提升人生境界,追求更有意义价值情趣的人生;完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能力,获得人生智慧。

④艺术作品三层次(叶朗):材料层、形式层(前两个是表层好把握)、意蕴层(内涵层面)。

⑤黑格尔把艺术分为:象征型(形式压倒内容)、古典型(形式内容完满契合,最完美的艺术)、浪漫型(精神溢出物质)⑥科学美领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审美意象;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超功利超逻辑;很多人认为物理学研究成果中可以关照宇宙的绝对无限存在,从而获得一种宇宙感。

⑦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都可以纳入审美活动。

关系是在活动中生成的。

经验是侧重从主体心理的角度表述审美活动。

脱离活动,经验的研究可能局限于主体的审美心理和趣味。

⑧技术美核心功能美。

功能美注意:功能不仅适应物质要求还精神需求;不仅体现产品内在功能结构,也体现表层外观。

⑨沉郁:儒家杜甫;飘逸:道家李白;空灵:禅宗王维1.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受人类文化环境影响制约,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自由和解放回到精神家园,确证自己的存在。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使感性的人变为审美的人。

席勒认为: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人性的完满来说,都绝对必需。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不同于动物。

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真正感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有意思的,就是蔡元培的享受人生,这正是活动能赋予的精神享受。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美学概论》导论重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立足于“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艺术美、审美鉴赏和审美教育等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等伟大命题,为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创造的规律,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继承了康德-席勒-黑格尔对审美主体的高扬,康德“自然向人生成”的命题和黑格尔“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被马克思用“劳动实践”带入了广阔的社会历史。

第三,以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探讨具体文艺作品时,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美学研究要广泛借鉴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发生学和解释学等学科的方法,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面向人类日益丰富的审美实践,拓展美学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重点:讨论美的三种模式。

美的三种模式是:美在于自然属性,美在于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模式对于发现“美的本质”都有着重大的理论贡献。

二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劳动创造了美”和“自然人化”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科学地解答了“美是什么”和“美从哪里来”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性劳动实践为美的提供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真正使美以及对美的欣赏成为了可能。

重点:1.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一,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经过认识的自然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这两方面就是自然美的根源所在。

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

其二,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的“人化”问题。

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形体的、物质的和生理器官方面的(脑、手等);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精神的和心理素质的方面。

《美学原理》期末考复习

《美学原理》期末考复习

引言概述:美学原理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美学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进行复习,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为审美经验的形成、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审美价值的判断、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与文化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回顾与总结,帮助读者巩固对美学原理的理解,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正文内容:一、审美经验的形成1.1情感与意识对审美经验的作用1.2感官感受对审美经验的影响1.3社会文化背景对审美经验的塑造1.4媒介与技术对审美经验的改变1.5自我意识对审美经验的参与二、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2.1美的本质及其特征2.2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2.3表示与表达的美学原理2.4美的形式与美的内涵的关系2.5美学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三、审美价值的判断3.1审美标准的多元性与主观性3.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关系3.3美的相对性与普世性的平衡3.4传统与创新在审美价值判断中的作用3.5文化差异对审美价值的影响四、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4.1艺术家的创造过程与意图4.2艺术品的审美表现形式与特征4.3观众的审美体验与共鸣4.4自然与人为在艺术品创作中的作用4.5艺术品的多重层次解读与欣赏方式五、美与文化的关系5.1美的文化观念与审美观念的异同5.2文化对美的认知与评价的影响5.3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独立发展5.4文化多元性对美的丰富性的意义5.5美学原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总结:通过对《美学原理》期末考复习的详细阐述,我们对审美经验的形成、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审美价值的判断、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审美经验的形成不仅涉及情感与意识的作用,还与感官感受、社会文化背景、媒介与技术、以及自我意识的参与密切相关。

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本质及其特征、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表示与表达的美学原理等。

审美价值的判断既具有主观性又应考虑客观性,传统与创新、文化差异等因素也需要综合考虑。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知。

2.艺术构思:艺术家在生活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一定创作动机的推动下,通过审美想象在心中构思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3.物化:把艺术构思阶段所得到的成果,用某种媒介或形式客观的化为可感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

4.简化:艺术家略去细节,抓住主干,强调“神似”传达出形象(意念)的大致轮廓和内在精髓的构思方法。

5.突出:是艺术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当中,抓住主要的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

为其服务,使其明确、清晰、构思独特,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

6.美感:狭义—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广义---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和和观念形式的总和。

7.知觉:人的一种高级感知方式,通过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性的把握。

8.移情说: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时,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外界事物里去,是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无情的东西也变得有情,最后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

9.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

10.造型艺术:运用可感的物质材料(如纸、布、金属等)和色彩、线条、构图等表现手法,以塑造空间静态形象反映生活或表情达意的艺术。

11.综合艺术:是指包含多种艺术元素并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演员创造角色形象色彩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12.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13.美育:即审美教育。

简单地说,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使人的审美能力获得提高,进而提高人的综合性精神素质;深层意义上说,美育是指人通过审美活动而实现、建立自我的本质力量与存在的过程,指一个具有健康、丰富精神状态的人的生成过程14.心境:就是这种人的情绪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如闷闷不乐,心平气和等。

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及核心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及核心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及核心复习资料一.作者作品(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刘勰的《文心雕龙》3.费希纳在《美学导论》4.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5.康德《判断力批判》6.英国的爱德华.布洛《心理距离》7.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8.苏东坡的《琴诗》9.费舍尔《A sthetik或美的科学》10.杜夫海纳:《美学和艺术科学主潮》11.阿诺德《文化与混乱》12.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13.萨特:《论意象》14.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15.朗吉诺斯的《论崇高》16.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17.霍布斯《人类本性》1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9.黑格尔《美学》、维柯《新科学》20.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21.法国大文豪雨果《克伦威尔序言》22.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D)。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C)。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A)。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D)。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B.美的规律的问题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B)。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B)。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绪论一、审美现象为什么是审美意系中的现象:1.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对象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关系,只有人和世界发生了审美关系才会出现审美现象3.审美现象是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二、审美关系的特点:1.通过感官建立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3.是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发生的关系 4.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二、审美现象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关系:1.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关系2.审美对象内涵:形式层、意蕴层、更深层次3.关系:静观、对话、存在3.各要素的特点:1.主体:感官的快乐、情感的融入、整体生命的承担三、如何认识关系在先原则:第一章一、什么叫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芽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二、审美现象经历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萌芽2.美学思想的形成 3.美学学科的诞生三、美学在什么时候诞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问世为标志四、中国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1.以美为对象 2.艺术 3.以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关系为对象 4.审美关系四、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五、美学学科为什么是人文学科:性质定位从,审美现象的特殊性、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出发(只能以人文学科即主体亲身在场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第二章一、西方美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状况(横、纵;学说;人物;主张):1.横:(1)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感到就存在)(2)客观美学论;蔡仪;坚持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的(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单有主客观又不能成美,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作用,美才产生(4)实践美学;李泽厚;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实践是自然的人化、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历史实践中诞生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非主派(蒋孔阳、刘纲纪)三、境界包含的三种意义:真实、率真、清新四、什么叫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指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第一次课名词解释: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思想简答:美学思想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第二次课简答:什么是美?至少举出思想史上的五种定义第三次课简答:黑格尔、狄德罗与阿多诺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比较第四次课论述:综述康德美学思想的构成、影响以及美学思想史对康德的评价第五次课简答:简述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第六次课名词解释: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简答: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第七次课讲座,不作考核第八次课名词解释:鲁迅的“摩罗诗派”简答: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第九次课名词解释:实践美学简答:20世纪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第十次课视频课,不作考核第十一次课论述:以庄子自由美学观念为例,论述审美与自由的关系第一次课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比如原始文化中我国半坡、丁村、河套、山顶洞人等打磨的石具、骨针、彩陶文化、人面鱼纹盆等等,均是审美意识的表现。

2、审美观念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以较系统的理论形态存在于主体头脑中,并受时代、阶级、民族的影响。

既有一般社会性,也有个体差异性。

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审美观念是在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时候才产生的,它将人的模糊不定的、零碎的审美感受归纳为较明确、较系统的认识,它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审美态度。

它对一个人的审美感觉起一定的引导与规范的作用。

(泰宁区域建筑的例子)3、审美思想“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

”不过,审美思想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而是突出表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

比如荀况的《乐记》;柏拉图的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

简答:一、美学思想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范围和界限。

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了,甚至在美学界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简单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问题的种种看法:第一种观点(美学本体论)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所以美学就是一门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

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就多次表达了对美的看法,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评了大希庇阿斯把美等同于所列举的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器物如美女、好看的汤罐等的观点,他提出一个“美本身”的问题,认为这些具体的美的事物并不等于美本身。

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认为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

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这个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它那里。

这实际上开创了西方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对美本身的寻求,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

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律问题。

第二种看法(艺术哲学论)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艺术的,即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内容,称为《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

在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

他的《美学》英文版书名就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他之所以把美学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是因为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只有心灵(精神)存在的位置,而没有自然的地位。

在他看来,艺术是属于心灵领域的,心灵比自然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因此,只有艺术美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而自然美是被排除在外的。

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100多年时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把着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艺术的美,使美学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为美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审美经验论)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在西方,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

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离开了主体的审美经验就不存在。

到了20世纪,人们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的本质和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代表人物,他认为美的形而上学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的概念或命题才是有意义的。

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或命题要么能够被经验证实,要么能够被经验证伪。

后期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用法即意义”,“美”这个词也是这样经验主义的美学反对把抽象、统一的“美”和美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具体、实际的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第四种主张(审美心理学)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样,美学侧重对美感、对审美经验的心理机制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成了审美心理学。

比如说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

他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比如让一些受试者观看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评判哪一个最美,用统计方法来概括“美”的特征。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以及作为主导无意识的性欲本能,并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比如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是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恋母情结。

他的学生荣格,去掉了泛性欲主义,提出了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是自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

第五种观点(审美关系论)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而单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

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点重点放在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面。

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单独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美学的主要问题。

对美学范围作了新的界定。

第二次课一、简答:什么是美?至少举出思想史上的五种定义字源学的解释解释一:帝王面对江山和人民发出的观感。

(《说文》:“皇,大也。

)解释二:味好。

解释三:佩戴羊角思想家对美的定义美学诞生之前先秦时期思想家对美的定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西方轴心时代思想家对美的定义:毕达格拉斯、苏各拉底、柏拉图美学诞生之后西方:鲍姆嘉滕、康德、黑格尔、克罗齐、阿多诺中国:王国维、李大钊、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1、老子:不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第二章)延伸:“厚薄美恶皆有形。

”(《灵枢·本脏》)2、庄子: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3、孔子:善、仁、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4、孟子:充实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5、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6、柏拉图:“某种纯粹开端”(阿多诺语)(参考大希庇阿斯篇)7、鲍姆嘉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

8、康德:“符合目的的形式”(审美对象符合审美主体的目的的形式)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原则:第一,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关利害的判断;第二,审美判断是一种无概念的判断;第三,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判断,但又是一种合目的的判断;第四,审美判断是一个无概念、但具有必然性的判断。

9、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形式和内容,艺术美)10、阿多诺:对丑的否定11、克罗齐:直觉心灵的事实或心灵所成就的东西无形式的物质借心灵综合作用而得到形式(接近康德的先验综合说)12、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

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之眼。

”13、李大钊:劳动与创造(革命实践美学的开端)14、朱光潜:主客观的统一。

15、宗白华:心灵的客观形式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16、李泽厚:理性与感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次课简答:黑格尔、狄德罗与阿多诺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比较黑格尔的基本观点:1、艺术美高于自然美2、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3、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自由的4、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不是只量的区别,而是指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与狄德罗的区别1、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

2、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

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3、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

来自阿多诺的批判1、全面批判了从康德到席勒到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传统:将自然美在美学议程表上被清除了。

2、美学应当重新考虑自然美的见解。

3、黑格尔居然忽视了这一事实:如果没有那难以捉摸的、被称之为自然美的维度,对艺术的真正欣赏是不可能的。

4、艺术是第二自然:自然美长期以来一直连续不断地为艺术提供着有意义的冲击。

第四次课论述:综述康德美学思想的构成、影响以及美学思想史对康德的评价1.康德美学思想在其哲学体系中的位置(1)康德的哲学范畴A 知---知解力《纯粹理性批判》--自然秩序--认识论B 意---理性《实践理性判断》--道德秩序--实践论C 情---情感《判断力批判》---感觉秩序--审美论(2)位置桥梁2.主要的美学思想(1)审美判断的四重假设:A 质B量C关系D方式美是与一切利害无关的,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也使人愉快的,美无目的性,又合目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