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
第一次课
名词解释: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思想
简答:美学思想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二次课
简答:什么是美?至少举出思想史上的五种定义
第三次课
简答:黑格尔、狄德罗与阿多诺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比较
第四次课
论述:综述康德美学思想的构成、影响以及美学思想史对康德的评价第五次课
简答:简述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
第六次课
名词解释: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
简答: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七次课
讲座,不作考核
第八次课
名词解释:鲁迅的“摩罗诗派”
简答: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九次课
名词解释:实践美学
简答:20世纪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
第十次课
视频课,不作考核
第十一次课
论述:以庄子自由美学观念为例,论述审美与自由的关系
第一次课
名词解释:
1、审美意识
“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比如原始文化中我国半坡、丁村、河套、山顶洞人等打磨的石具、骨针、彩陶文化、人面鱼纹盆等等,均是审美意识的表现。

2、审美观念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以较系统的理论形态存在于主体头脑中,并受时代、阶级、民族的影响。

既有一般社会性,也有个体差异性。

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审美观念是在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时候才产生的,它将人的模糊不定的、零碎的审美感受归纳为较明确、较系统的认识,它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审美态度。

它对一个人的审美感觉起一定的引导与规范的作用。

(泰宁区域建筑的例子)
3、审美思想
“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

”不过,审美思想并非是单独对审美现象所作的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而是突出表现为综合性的艺术思想。

比如荀况的《乐记》;柏拉图的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

简答:
一、美学思想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范围和界限。

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了,甚至在美学界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简单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问题的种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美学本体论)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所以美学就是一门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

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就多次表达了对美的看法,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评了大希庇阿斯把美等同于所列举的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器物如美女、好看的汤罐等的观点,他提出一个“美本身”的问题,认为这些具体的美的事物并不等于美本身。

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认为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

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这个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它那里。

这实际上开创了西方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对美本身的寻求,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

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律问题。

第二种看法(艺术哲学论)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艺术的,即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内容,称为《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

在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

他的《美学》英文版书名就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他之所以把美学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是因为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只有心灵(精神)存在的位置,而没有自然的地位。

在他看来,艺术是属于心灵领域的,心灵比自然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因此,只有艺术美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而自然美是被排除在外的。

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100多年时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把着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艺术的美,使美学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为美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审美经验论)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
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在西方,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

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离开了主体的审美经验就不存在。

到了20世纪,人们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的本质和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代表人物,他认为美的形而上学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的概念或命题才是有意义的。

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或命题要么能够被经验证实,要么能够被经验证伪。

后期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用法即意义”,“美”这个词也是这样经验主义的美学反对把抽象、统一的“美”和美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具体、实际的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第四种主张(审美心理学)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样,美学侧重对美感、对审美经验的心理机制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成了审美心理学。

比如说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

他们进行了一些实验,比如让一些受试者观看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评判哪一个最美,用统计方法来概括“美”的特征。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以及作为主导无意识的性欲本能,并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比如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是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恋母情结。

他的学生荣格,去掉了泛性欲主义,提出了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是自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

第五种观点(审美关系论)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而单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

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点重点放在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面。

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单独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美学的主要问题。

对美学范围作了新的界定。

第二次课
一、简答:什么是美?至少举出思想史上的五种定义
字源学的解释
解释一:帝王面对江山和人民发出的观感。

(《说文》:“皇,大也。


解释二:味好。

解释三:佩戴羊角
思想家对美的定义
美学诞生之前
先秦时期思想家对美的定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
西方轴心时代思想家对美的定义:毕达格拉斯、苏各拉底、柏拉图
美学诞生之后
西方:鲍姆嘉滕、康德、黑格尔、克罗齐、阿多诺
中国:王国维、李大钊、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
1、老子:不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第二章)
延伸:“厚薄美恶皆有形。

”(《灵枢·本脏》)
2、庄子:无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3、孔子:善、仁、智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
4、孟子:充实
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
5、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
6、柏拉图:“某种纯粹开端”(阿多诺语)(参考大希庇阿斯篇)
7、鲍姆嘉滕: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

8、康德:“符合目的的形式”(审美对象符合审美主体的目的的形式)
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原则:
第一,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关利害的判断;
第二,审美判断是一种无概念的判断;
第三,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判断,但又是一种合目的的判断;
第四,审美判断是一个无概念、但具有必然性的判断。

9、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形式和内容,艺术美)
10、阿多诺:对丑的否定
11、克罗齐:直觉
心灵的事实或心灵所成就的东西
无形式的物质借心灵综合作用而得到形式(接近康德的先验综合说)
12、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
“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

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之眼。


13、李大钊:劳动与创造(革命实践美学的开端)
14、朱光潜:主客观的统一。

15、宗白华:心灵的客观形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16、李泽厚:理性与感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次课
简答:黑格尔、狄德罗与阿多诺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论述比较
黑格尔的基本观点:
1、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2、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3、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自由的
4、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不是只量的区别,而是指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
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与狄德罗的区别
1、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

2、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

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3、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
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

来自阿多诺的批判
1、全面批判了从康德到席勒到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传统:将自然美在美学议程表上被清除了。

2、美学应当重新考虑自然美的见解。

3、黑格尔居然忽视了这一事实:如果没有那难以捉摸的、被称之为自然美的维度,对艺术的真正欣赏是不可能的。

4、艺术是第二自然:自然美长期以来一直连续不断地为艺术提供着有意义的冲击。

第四次课
论述:综述康德美学思想的构成、影响以及美学思想史对康德的评价
1.康德美学思想在其哲学体系中的位置
(1)康德的哲学范畴
A 知---知解力《纯粹理性批判》--自然秩序--认识论
B 意---理性《实践理性判断》--道德秩序--实践论
C 情---情感《判断力批判》---感觉秩序--审美论
(2)位置桥梁
2.主要的美学思想
(1)审美判断的四重假设:A 质B量C关系D方式
美是与一切利害无关的,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也使人愉快的,美无目的性,又合目的性。

(2)美的类型
A 自由美无须借助任何明确的概念,是纯粹的美。

B 依存美收到目的概念的制约,非纯粹的美。

(3)美与崇高
A 崇高是由思想引起的
B 美和崇高是审美判断的两个品格。

C 区别:美与一定的形式相关。

D 两种崇高:数学的崇高,动力的崇高、
(4)天才:是植根于自然中的天赋,美的艺术就是天才的艺术。

(5)语言:艺术的最好表现手段是语言。

语言包含了三个要素:词语(思想),示意(知觉),强调(感情)。

(6)艺术的分类:语言的艺术,形式的艺术,感觉游戏的艺术。

3.评价
朱光潜的评价:综合(知、意、情的综合;德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综合)
鲍中葵的评价:把美从道德中解放出来。

第五次课
简答:简述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
(三)俄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别林斯基(1811-1848)
(1)艺术的本质和目的
真正的美学的任务不在于解决艺术应该是什么而在解决艺术实际是怎样。

换句话说,美学不应把艺术作为一种假定的东西或是一种按照美学理论才可实现的理想来研究。

(2)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理想诗与现实诗:更看重后者,“我们时代的口号是现实”。

情致说:客观性和主观性达成统一的途径。

(3)典型说
在近代美学家中,别林斯基是把典型化提到艺术创作中首要地位的第一个人。

“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没有典型化,就没有创作”;“每一个人都应该分为两方面,一般的与人类的,和特殊的与个人的”
(4)内容与形式
理念是内容,表现理念的具体形象是形式。

“无内容的形式和无形式的内容都不可能存在”现实本身就美,现实美是在内容而不在形式。

第六次课
名词解释: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
审美现代性:
1、是相对启蒙现代性而言的,它既是启蒙现代性的产物,同时也是对启蒙现代性的反驳。

2、其基本的人文立场是艺术的自主性
3、波德莱尔最大贡献就是提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
变”,以此确产了一种新的艺术,并且以这种新的艺术和个体体验来反抗社会。

简答: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西方现代美学谱系
A、心理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分析美学
B、形式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新批评美学
C、自然主义美学—实证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
D、表现主义美学—符号论美学
E、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F、西方现代主义美学
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人物谱系
波德莱尔(1821-1867)——齐美尔(1858-1918)——克拉考尔(1889-1966)——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1892-1940;阿多诺1903-1969;马尔库塞-1898-1979)
参照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人物谱系
卢卡契(1885-1971,《历史和阶级意识》)——葛兰西(1891-1937,《狱中札记》)——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波德莱尔的美学发现:
1、《恶之花》以“颓废”为美学特色,第一次开启了艺术的审丑之门,也将波德莱尔送上了反判之路。

2、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两种要求,一种趋向上帝,一种向往撒旦。

对上帝的祈求或是对灵性的祈
求是向上的愿望,对撒旦的祈求或是对兽行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

3、最早阐述了审美现代性问题。

齐美尔的美学观:
《陌生人》:“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为了地球人而存在的,因而与我们之间没有远近之分。

陌生人通过“叛逆”与“疏离”与群体构成统一体。

《货币哲学》:人与土地的分享——自由——都市交往理性。

《桥与门》:大城市人的个性特点,是表面和内心印象的接连不断地迅速变化而引起的精神生活的紧张。

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成立了“社会研究所”,成就了“法兰克福学派”。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洛文塔尔等
“社会批判理论”使法兰克福学派闻名于世,其核心是意识形态批判、文化批判。

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1892-194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能否被机械复制是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现代艺术的瞬间性、破碎性。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巴黎拱廊街上的现代性。

《单向街》(了解)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1903-1969)
《美学理论》(1960)
现代艺术的审美特点:
1、异于现实:艺术是对现实的背反
2、超前性:艺术是对现实的瞻前性超越
3、否定性:艺术是对文化工业的否定
4、精神化:艺术不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摹拟
5、谜语特质: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1898-1979)
《爱欲与文明》:基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社会哲学原则,对艺术和审美活动的非现实特点,即超越现实作了阐述,并由此出发进一步指出了艺术的审美的解放功能。

第七次课
讲座,不作考核
第八次课
名词解释:鲁迅的“摩罗诗派”
鲁迅:《摩罗诗力说》(1907)
A、对“摩罗诗派”的介绍。

B、对中国儒家传统美学的批判。

(从“言志”退化为“无邪”)
C、关于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论述。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
知识链接:摩罗诗派
“摩罗”一说来自印度,指天上的恶魔,相当于欧洲人所说的“撒旦”。

鲁迅用以指称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西欧和东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包括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等等,鲁迅称之为“摩罗诗派”。

几个特点:
(1)强调诗歌的战斗功能;
(2)强调诗歌的真理传载功能;
(3)强调诗人是社会行动者。

简答: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
1、王国维的“境界”之涵义
A、从美学构造来看:境界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说明一:隐和秀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一对重要范畴。

隐是“情在词外”;秀是“状溢目前”。

说明二:清代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


B、从美学的“内”“外”关系来看,境界要求再现的真实性。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六)
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

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C、从语言与意象的关系来看,境界要求文学语言能够直接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即“不隔”才能有“境界”。

而所谓的“隔”,实际上就是“词不达意”。

2、境界说的延伸范畴
A、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壮美与优美)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向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造境与写境(浪漫与写实)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人间词话》二)
C、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观我与观物)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人间词话》一七)
原夫文学之所有有意境,以其能观也。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

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不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人间词话乙稿》序)D、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观我与观物)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3、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来源
A、自评:“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B、纵向资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说”,王国维第一次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发展为美学范畴。

C、横向资源:对西方美学观念,特别是叔本华和康德美学思想的吸收。

例如有我之境与无之之境的区分,显然是受到了叔本华对壮美和优美的论述的影响。

第九次课
名词解释:实践美学
实践美学——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代表人物是李泽厚。

50年末,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A、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

B、所谓社会性,又不是主观的社会意识或者社会情趣,而是指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属性。

以此来与蔡与朱划清界限。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更以一种成熟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凸显出来。

理论形态的要义有四:
(1)、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世界。

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对象是主体的人,包括人类整体和个体的人;核心命题是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

实践论表达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也就是历史唯物论所表达的以生产力为标志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和改造。

(2)、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

美与美感产生形成的根源、美与美感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洞明。

(3)、实践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内在自然的人化,或者叫客体自然的人化与主体自然的人化。

这两种自然的人化乃是同步进行的双重历史实践过程。

(4)、美与美感都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但李认为由实践到是审美,必须经过许多中介,而不能直接用于实践对审美的解释。

(百度)
简答:20世纪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现代美学重要思想之“实践美学”(1957-1963)
萌芽:20-30年代的李大钊的劳动实践美学
形成:1957-1963“美学大讨论”,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
成熟: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主潮的确立,以及它的对立面“突破说”的出现。

变异:90年代“生命美学”的兴起,代表人物有朱立元、杨春时、易中天等。

第十次课
视频课,不作考核
第十一次课
论述:以庄子自由美学观念为例,论述审美与自由的关系
庄子的自由美学观念
(1)对“原美”与“观道”之关系的阐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道。

——《庄子·知北游》
“观道”的指标:“三无”与“三外”。

前者是指无己、无功、无名;后者是指外天下、外物、外生。

(2)审美与自由的静态关系:庄子的“心斋术”(又称“坐忘术”)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是之谓驰。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庄子·人间世》)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
(3)审美与自由的动态关系: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庄子·逍遥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