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泗洪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用途是否适宜评价
由于土地的两重性,决定了土地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的自然属性指自然形成的土地固有的特性。
如空间特性(土地的外形、“三维”空间)及土壤、植被、水文、地质等的特性。
这些特性对评价土地的生产能力、配置各业生产用地、正确解决和处理土地开发利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矛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农业生产和建设也都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并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的效益。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指土地作为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表现出来的特性,即在土地自然力的基础上,土地被人类社会利用、改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
自然条件
我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中游,东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西接安徽省泗县、五河县、明光市。
地理坐标为北纬33°08′―33°44′,东经117°56′―118°46′,县境南北最大纵距67.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8.5公里。
地质地貌
境内地形以平原、岗地为主,亦有零星丘陵,地形起伏,形如姜状。
西南和西部有零星残丘蛰伏于宽广岗地之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南部和西南部为岗地与平原相间排列地形。
总地势是西南、西部高,东南、南部低,最高点海拔62.8米,最低点海拔11.6米。
气候条件
泗洪属东亚季风区,又属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富裕。
年均气温14.6度,年均降水量893.9mm,年均日照总时数2326.7小时,无霜期213天,降雪日9.2天,年均风速3.7m/s。
生物资源
土壤具有多宜性,有黄潮土、砂礓黑土、淋溶褐土三大类、31个土种,宜旱、宜水、宜林、宜牧;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水产、畜禽种类繁多。
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石英砂、金刚石、铁锰结核矿、褐铁矿、澎润土、天然矿泉水等矿产资源。
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①宜耕土地类
适宜的农业耕地206万亩。
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00万亩;水稻80万亩;玉米20万亩;山芋18万亩,;花生15万亩;棉花8万亩。
②宜林土地类
宜林土地约6万于亩。
③宜牧土地类
682亩,其中猪、牛、羊、家禽年出栏量分别为55万头、 2万头、 25万头、800万羽。
④宜渔水面类
地处洪泽湖畔,加上适宜气候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构成了渔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要求:一是要扎实做好渔业科技入户的“规定动作”。
按合同做好各项程序性的规定工作,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手上,保证各项规定工作的圆满完成,如专家组组建、指导单位确定、指导员聘用、技术资料、入户手册、物化补贴发放等;二是要有自己的工作“亮点”。
结合泗洪的实际情况,加快科技创新,在渔业科技入户工作中,一方面加强与苏北富民强县、水产三项工程等项目进行衔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另一方面将试验后适应当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和技术示范给渔民看,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三是要增强渔民的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通过政策倾斜、物化补助、科技培训、技术人员蹲点服务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培育一批文化程度高、科技意识强、
乐于助人的示范户,使示范户成为科技示范与推广的载体、为广大渔民服务的平台,从而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通过对水面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水产养殖面积适宜54万于亩。
而且水面还具有粗养,精养,高密度精养的潜力。
其中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
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
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
社会经济条件
县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辖董沟、徐沟社区委员会和五里江农场,总面积30.26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3万人。
15平方公里启动区建成了“五纵十二横”路网框架,实现“六通一平”。
年末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1.44亿元,进区项目315个,其中投产项目182个,在建项目133个,年末从业人员2.25万人,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四大主导产业。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猛,所占份额继续上升。
年末全县私营企业2046户,注册资金18.87亿元,从业人员4.2万人;个体工商户1.07万户,注册资金1.15亿元,从业人员1.12万人。
2006年新增私营企业514户,注册资金5.59亿元,从业人员1.62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3901户,注册资金0.47亿元,从业人员0.4万人。
市场集聚效应增强,带动贸易发展加快;商业布局合理,促进消费品市场繁荣;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推动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火暴。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累计65个。
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27个,农产品交易市场38个。
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1家,成交额1.5亿元。
2006年全县贸易业增加值6.21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24.6%。
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
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1:10000的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因子选择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建设经济性、建设安全性、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保护。
因子可分为弹性因子与刚性因子,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饮用水水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主要因子以及权重分配如下:
因子选择及权重分配
因子分类评估
因子评估原则为:因子等级在1~5之间,等级高低反映适宜开发或适宜保护的程度,适宜保护的等级低,适宜建设开发的等级高。
(1)城镇与区位因子
主要以依托城市(城镇)的便利程度来划分,以距城市(城镇)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如下:
建设经济性因子
主要以依托交通要素的便利程度来划分,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场(包括客站和货站)等因素,以距离交通要素的看见距离为衡量标志,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
建设经济性因子
(3)建设规划因子
主要指市域范围内已通过规划评审的各法定规划的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的等级为5,无规划的等级为1,划分为二类区域,具体分类如下:
建设规划因子
(4)地形因子及地质因子
主要针对城市地形地貌以及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建设的安全性和工程造价进行分类,如下所示:
地形因子
地质因子
(5)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等级也越低。
具体分类见下表:
生态因子
分为非农用地保护区域、一般农用地保护区域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具体分类如下表:
农地保护因子
结论
(1)因子叠加分析
通过弹性因子加权总分计算,将县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3类区域,如下表所示:
弹性因子叠加后分级划分
价图。
(2)建设保护因子主成分分析
根据县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县用地进行建设保护因子主成分分析,划分出县用地适宜性评价用地类型结果。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基本一致的空间客体,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位。
目前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种:(1)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多边形。
其基础图件是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类型图等,将要素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即以各种评价因子的组
合来确定评价单元。
(2)将评价区域区划分为大小一致的规则栅格。
这种划分方法就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定数量的栅格,每个栅格作为一个基本评价单元,按栅格进行评价。
此法宜于图形的空间叠加和模型运算,相对降低了主观性,且每个栅格是信息提取源,又是评价结果显示的单元。
泗洪建设用地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是从在现代经济技术,泗洪不存在技术上不可以建筑的土地的假设出发,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主要表现为区位条件和建筑条件的好坏,建筑成本和用地成本的不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高的土地,地势平坦,地基承载力大;区位条件优越,土地价格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经济产出能力强。
为了正确地反映泗洪建设用地质量的地域空间差异,方便于不同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分析,本研究采取第二种方法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单元,根据各单元土地质量一致性和差异性原则,将泗洪划分为200*200米的格网体系,以每一个单元格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单元。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金华市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以下几个前提:①在现代建筑技术条件下,建设用地的选择,区位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近中心城镇或者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的土地容易成为建设用地;②在区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地自然特征是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产生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因素;③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与区域经济环境和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相关,土地取得成本和土地价格也是决定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的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土地质量好,土地经济产出水平高,土地取得成本高,土地价格也高;土地取得成本高的地方,也往往是经济发达、土地市场发育的地方,也是建设用地需求旺盛的地方。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土地取得费用低才能够影响建设用地的选择。
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主要考虑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分为五个等级,见表。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利用由各参评因素
字段和各评价单元组成的评价数据库对各参评因素值进行排序和统计计算,分析各因素指标值的分布情况;
②以各指标值组成的各评价单元为样本进行聚类分析
获取各类别各参评因素的聚类中心值;
③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和经验,综合分析各参评因素不同范围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确定各参评因素的分级范围;
④各评价单元诸参评因素的得分之和为该单元的综合得分,根据分值的分布情况和出现频率确定合理的等级划分标准。
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体系
收集由泗洪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图件、地质防灾规划、洪湖规划、泗洪土壤,泗洪规划局提供的城市总体规划、江苏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泗洪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泗洪统计局提供的金华统计年鉴,泗洪交通局提供的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等资料,在此基础上,生成各评价因子图层,进行数字化,并根据指标体系赋属性值;将评价因子图层和属性数据转入careland软件,计算并生成各因素评价结果图。
泗洪县各乡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面积分布
泗洪县农业与建设用地一览表
城镇建设
城市化步伐加速推进。
围绕“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要求,加快了新兴中心城镇建设步伐。
全年改建道路92条、341.94公里,多条城市主干道路改造到位。
县城区亮化、绿化工程扎实推进。
全年新安装路灯1182盏、驳岸灯842盏,年末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6%。
住宅小区建设日新月异。
全年共开工建设住宅小区14个。
建设用地优化布局建议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覆盖了五个评价分类等级,其各等级所占的土地面积,其中一等建设用地为最适宜建设用地,其面积为7545.27公顷,占其市区土地总面积的 3.68%;主要分布在城郊、城南、青阳、遥沟、大楼、等城镇。
二等建设用地为比较适宜的建设用地,围绕一等镇外围分布;其总面积64012.49公顷,占其县土地总面积的26.38%。
三等建设用地总面积87573.97公顷,占其市区土地总面积的42.28%,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一般为农村建设用地的分布范围,土地非农开发不宜广泛开展。
四等建设用地总面积42370.21公顷,占其市区土地总面积的20.65%;五等建设用地总面积17989.67公顷,占其市区土地面积的7.78%,地形崎岖,坡度大,一般不适宜于建设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