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岙垃圾灰渣填埋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详勘阶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发单位: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计有限公司4份
冶金工业部宁波勘察研究院归档2份打字:校对:
副主任工程师:
宁波大岙垃圾灰渣填埋场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详勘阶段)
工程技术负责:
校对:
审核:
审定:
总工程师:
院长:
资质等级:综合甲级证书编号:120003-kj 冶金工业部宁波勘察研究院
2003·12·宁波
宁波大岙垃圾灰渣填埋场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详勘阶段)
冶金工业部宁波勘察研究院
2003·12·宁波
目录
文字部分
一、前言
1、工程概况
2、勘察内容及技术要求
3、勘察方法评述
4、完成工作量
二、自然地理、区域及场区构造概况
1、水文、气象
2、地形地貌及植被
3、区域及场区构造概况
4、地震效应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
2、地基土工程性能评价
四、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五、拟建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及设计参数的确定
1、拟建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
2、拟建建(构)筑物设计参数的确定
六、坝基及填埋场区的渗透性评价
七、天然建筑材料评价
八、结论及建议
附件1(共5页):大岙垃圾填埋场勘察技术要求
附件2(共2页):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检验报告
附件3(共5页):岩矿鉴定报告
附件4(共4页):坝基钻孔基岩全断面岩芯照片
一、前言
宁波市大岙垃圾灰渣填埋场是由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并提出勘察要求,受宁波市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指挥部委托,我院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勘察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

1、工程概况
大岙垃圾灰渣填埋场位于宁波市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东南侧的山谷中。

主要工程包括垃圾灰渣填埋场、截洪沟、渗滤液处理站和进场道路。

其中垃圾灰渣填埋场分为堆灰场和垃圾、炉渣填埋场两个区域,分别设灰坝、垃圾炉渣坝二座基本坝,其坝顶标高分别为45m和40m,垃圾炉渣坝坝基设灌浆帷幕至不透水层。

填埋场最终堆积标高为90m,服务期25年,渗滤液处理站包括两个场区的渗滤液调节池和处理站两部分,厂房高度不大于5m,无大型设备;渗滤液池深5m。

两座基本坝均采用场区内的土石材料堆筑,筑坝土石方总量60万m3,拟从垃圾填埋场区内的15m标高以上采取;垃圾填埋场覆土量50万m3,拟从场区40m标高以上的山坡上采取。

2、设计院提出的勘察内容及技术要求为:
(1)对垃圾灰渣填埋场全区、二座基本坝、渗滤液调节池、渗滤液处理站及截洪沟进行工程地质勘查;
(2)对垃圾灰渣坝填埋场全区进行水文地质勘察;
(3)对筑坝土石料场和垃圾用土料场进行储量和土石特性勘察,并寻找可能的垃圾覆土备用取土场;
(4)对帷幕灌浆的适宜性进行勘察;
(5)查清填埋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埋深、水质、流向及各层土的渗透系数等;
(6)查清场区的覆盖层深度及各土层物理力学特性(土质、粒度组成、含水量、抗剪强度和储量等);
(7)查清渗滤液池、渗滤液处理厂的地层分布、特性及承载力等;
(8)沿两座基本坝各布设1~2条地质勘探线;
(9)沿填埋场沟底布设3条勘探线,深度达到基岩并达到15m标高以下;
(10)其它探孔、探线的布置以满足查清场区水文地质、工程的质条件和土石料储量及特性为准,并满足勘探规范的要求;
(11)在大岙垃圾灰渣填埋场区布置3个长期水质监测孔,一个设于填埋场南侧山谷底部,另两个设于垃圾灰渣坝的下游300m和600m处。

(12)勘探深度和精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填埋场勘察遵循水利水电工程现行勘察规范施工图勘察要求,渗滤液处理站勘察遵循工民建勘察规范要求;提供建垃圾灰渣填埋场的适宜性意见、探孔地质图及指明勘察线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剖面,标明地质特性和渗透系数分层;提供场区内土料的分布范围及击实特性指标;提供对坝基进行帷灌浆的适宜性及采用水泥粘土灌浆的灌浆效果、吃浆量等。

本次勘察执行的规范有:
a)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b)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c)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25-92)
d) 《注水试验规程》(YSJ216-89 YBJ16-89)(冶金部标准)
e) 《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水利行业标准)
f) 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g) 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01)
h)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3、勘察方法评述
⑴钻探
采用XY-1型液压钻机,第四纪覆盖层采用优质泥浆护壁,套管跟进回转钻进,基岩采用金刚石钻头清水回转钻进,活塞式单管钻具全断面取芯,每回次进尺控制在2米以内。

每台钻机配1名专业技术员进行场地岩土编录。

⑵取样
原则上在技术钻孔中取土试样,但拟建场区地层多含角砾、碎石,如果仅在技术孔中取土不能保证土样的数量,因此在勘察时在能取土的地层都进行了取土,个别地层进行了连续取土。

但为保证取土质量,对不同地层采用不同的取样设备,一般硬土层采用锤击法哈幅式取土器,软土层采用活塞式取土器和双管双动薄壁取土器;深部采用双管单动式深层取土器采样,做到及时封土,采用隔震搬运方式运回试验室,保证Ⅰ级原状土样进行试验。

⑶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均采用锤重63.5kg的穿心锤,自由落距为76cm,并配备自动脱钩装置进行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记录每贯入30 cm 的锤击数,并采取标贯器内土样;重型动力触探记录每贯入10 cm的锤击数。

⑷室内土工试验
土工试验按技术要求及工程需要对土样进行试验。

(5)压水试验
基岩进尺5m后,用清水洗孔,当钻孔回水无岩粉涌出时停止洗孔。

钻孔压水试验采用三级压力五个压力阶段(P3采用0.3MPa,在9#、17#、18#钻孔P3采用了0.6Mpa)对试段进行试验,试段长度一般在5m
左右,止水方式采用充气式止水。

(6)注水试验
对第四纪覆盖层中的碎石土,基岩强风化层进行注水试验。

方法是当钻至碎石土或强风化时停止钻进,下套管至该层土,等地下水位稳定后在套管内注入一定高度的清水,为了保持水头高度不变,需连续注入一定流量的水,测得使水头高度不变的稳定流量。

4、完成工作量
我院组织4台XY-1型液压钻机于2003年10月4日和17日进场(中间由于征地问题停工8天),于2003年12月2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

本次勘察我院采用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工程物探、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等多种方法,结合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对拟建场区进行综合勘察。

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说明:
(1)本次勘察工作量是按投标书中工作量进行的,但孔深是与设计院协商并以渗透系数确定的;
(2)土工试验及水质全分析是由我院试验室负责完成;
(3)测量放点工作是由我院测绘分院负责完成。

座标系统采用宁波市独立座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工程物探是由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研究所负责完成;
(5)水文长期观测孔截止出报告时完成2个(还有3个没有完成)。

二、自然地理及区域、场区构造概况
1、水文、气象
拟建场区位于宁波市小港镇东岗碶村南侧山坳中,山间沟谷不很发育。

场区有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宽1~2m、深1.5m左右的水沟,雨天有水流,雨后很快干枯。

勘察期间无水。

拟建场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主要受西风带冷空气控制,夏季则受副热带高压、台风和西南气流影响,多异常天气。

该区四季分明,季风交替明显,雨量充沛,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0.8℃。

年平均降雨量1389.7毫米,全年有两个相对雨期:第一个是3至7月春雨连梅雨期,雨日多,强度弱,约占年总雨量的51%,平均梅雨持续时间28天;第二个是秋雨台风雨期,多狂风暴雨,约占年总雨量的25%。

年平均降雨159天,24小时最大降雨量近300毫米,出现于1963年9月12日;本区属台风次重影响区,6月至9月为暴雨集中期。

年相对湿度均值为81左右,属全国最湿润地区之一。

3~6月份为多雾期,年平均雾日29天。

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1500毫米。

2、地形地貌及植被
拟建场区呈簸箕状,三面环山,仅北侧与下部的冲-海相平原相连,地貌上属低山丘陵与海积平原交互地带,主要为丘陵地貌。

区内植被茂盛,山坡上部为针叶林木为主,阔叶树木和灌木、杂草交错分布;山坡缓坡处及沟底种有毛竹、板栗、梨树及桃树等经济树种。

根据成因类型及型态特征,将本区地貌从上至下划分为以下三个单元:
(1)侵蚀剥蚀丘陵
分布于场区的东、南、西侧。

整体上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山顶地势陡峭,坡度大,一般在60°~70°,局部地段达到80°。

场地南侧发育有三条“V”字型山谷,谷底坡-残积粉质粘土(含角砾、碎石)层较厚。

构成侵蚀剥蚀丘陵的岩性是单一的晚侏罗世酸性潜火山岩—霏细斑岩。

表层普遍分布有厚0.40~1.80m的残积层。

山体基岩天然露头较少,仅在靠近山脊处局部陡峭地段有小片露头,岩体完整,风化程度较小。

山上植物以松杉树木为主,局部为灌木丛。

(2)坡-洪、坡-残积裾
分布于山体中下部的坡麓地带,地形坡度较小,一般在30°~40°,地势较缓,其上堆积物的粗碎屑物的磨圆度较差,多呈棱角、次棱角状,分选性较差。

主要由粉质粘土(含角砾、碎石)构成。

地表植被以毛竹为主,局部种有少量板栗树。

(3)坡洪积坳谷
位于场区最低处,地形坡度小,一般在3°~10°之间,地势较平缓,由南向北倾斜,横剖面呈浅而宽的“U”形。

坳谷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宽1~2m、深1.5m左右的水沟,雨后山间汇水形成的地表迳流由此沟排入下游的天然河道,雨后数天干枯。

坳谷中堆积物由暂时性水流携带物堆积而成,其特点是大小碎屑物混杂,分选性差:上部由坡-洪积粘性土、砾砂等较细的碎屑物堆积而成,中部及下部由坡洪积粘性土、粗砂、角砾、碎石等较粗颗粒碎屑物堆积而成。

根据地质钻探,场地天然地面下10m左右深度有一层呈透镜状湖-沼相含少量腐植物灰色软塑粘土。

地表植被以梨树、板栗、桃树等经济树木为主。

(4)海积平原
位于场区西北角,地势低且地形平坦,微向西北倾斜,浅部覆盖层以淤泥质土为主,表层普遍分布有1.0~1.5m左右可塑~软塑的粘性土。

地表多种水稻或花木。

3、区域、场区构造概况
从区域上看,场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东北域。

根据1/5万宁波、柴桥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

场区地处温州-镇海大断裂北段的宝幢-小港断裂带中,其中下邵-小港NNE向隐伏断裂在场区东侧通过,此外,NE向长山岙-牛埂岭-蛤蜊岙断裂在场区以北王家田附近斜穿而过。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上述断裂构造基本控制了场区附近次一级构造的发育和现代地貌景观的形成。

根据1/5万宁波、柴桥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场区曾于1523年8月14日在场区西侧的下邵(距场区约3公里)北侧发生5.5级地震,1715年2月1日该处又发生4级地震。

经工程物探分析,场区有2条断层F1和F2:F1断层分布在16#孔和28#孔附近,F2断层分布在9#孔和29#孔附近。

F1断层宽度约5~8m,走向在NNW 345°~355°之间,倾角在80°~85°左右;F2断层宽度约6~11m,走向在NNW 350°左右,倾角在80°~85°左右。

两条断层的破碎带中均含水。

场区第四系覆盖层广泛发育,植被茂密,基本上无基岩露头,局部山脊处有小面积的基岩露头。

岩层产状在20°∠60°~56°∠50°之间。

通过对基岩露头6个测点的节理裂隙的测量统计,测点发育有NW、NE向等多组节理,其中NW向节理最为发育。

4、地震效应
场区地层在0~20m范围内无饱和粉土、砂土,也无滑坡、泥石流、塌方等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场区场地土类别属坚硬~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Ⅰ~Ⅲ类。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分,场地地震动加速度为0.1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
场区发育有白垩系下统方岩组上段(υπJ3 )霏细斑岩,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上段(J3X2)凝灰角砾岩,两种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中间被燕山晚期第三次(ξr53c)侵入岩侵入,岩性为钾长花岗岩。

第四纪地层发育有晚更新世陆相山麓坡-洪积堆积层以及湖-沼相沉积层。

根据成因类型、岩性组合、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岩石的风化程度,将场区地层划分为6主层20亚层,现自上而下分别简述如下:
①杂填土(Q ml):主要由粘性土、碎石、角砾及碎砖块组成,松散。

分布于居民区附近。

②-1 粉质粘土(Q42dl+pl):红褐色、黄褐色,局部夹蓝灰色团块,含10~20%左右的砾砂,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切面较粗糙,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可塑。

分布于场区坡洪积坳谷。

②-2 含粘性土砾砂(Q42dl+pl):主要基岩碎裂后的产物,部分为强风化,棱角~亚棱角形,充填有15~40%的粘性土,中密。

分布于场区坡洪积坳谷中。

③-1 粘土(Q42l+h):褐灰色,夹有绿灰色团块,含有15~30%左右的角砾或砾砂,高干强度,高韧性,切面较粗糙,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可塑。

呈透镜体分布于场区坡洪积坳谷。

③-2 粘土(Q42l+h):灰色,含少量腐植物,高干强度,高韧性,切面光滑,油脂光泽,无摇震反应,软塑。

呈透镜体分布于场区坡洪积坳谷。

④-1 粉质粘土(Q32dl+pl):黄褐色,含5~25%左右的砾砂,局部有少量强风化基岩碎块,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切面较粗糙,稍有光泽,
无摇震反应,可塑。

分布于场区坡洪积坳谷。

④-2 含粘性土砾砂(Q32dl+pl):棱角~亚棱角形,充填25~40%的粘性土,混有10~15%的碎石,密实。

分布于场区坡洪积坳谷中。

④-3 含粘性土碎石(Q32dl+pl):主要由基岩碎块组成,部分为强风化,一般粒径2~5cm,最大达10m,棱角~亚棱角形,充填20~30%的粘性土、角砾等,中密~密实。

分布于场区坡洪积坳谷底部。

④-4含粘性土粗砂(Q32dl+pl):灰褐色,石英-长石质,磨圆度较差,中间有粘性土充填,局部含少量碎石,中密。

分布于场区坡洪积坳谷最低处。

⑤粉质粘土(Q dl+el):黄褐色,含5~25%左右的砾砂,局部有少量碎石,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切面较粗糙,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有地下水时呈可塑状态,无地下水时呈坚硬状态。

分布于场区两侧残坡积裾及侵蚀丘陵区表层。

⑥a-1全风化霏细斑岩(υπJ3):褐黄色,原岩结构构造已破坏,岩芯呈砂土状。

⑥a-2强风化霏细斑岩(υπJ3):褐黄色、青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另有少量斜长石,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上多充填黄褐色次生矿物,岩芯呈碎块状,锤击易碎。

⑥a-3中等风化霏细斑岩(υπJ3):褐黄色、青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另有少量斜长石,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上黄褐色次生矿物较少,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锤击不易碎。

⑥a-4微风化霏细斑岩(υπJ3):青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另有少量斜长石,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稍发育,裂隙面上浅色原生矿物较明显,岩芯呈多呈短柱状,锤击不易碎。

⑥b-2强风化钾长花岗岩(ξr53c):褐黄色、肉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组成,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裂
隙面上多充填黄褐色次生矿物,岩芯呈碎块状,锤击易碎。

⑥b-3中等风化钾长花岗岩(ξr53c):肉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组成,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上充填黄褐色次生矿物较少,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锤击不易碎。

⑥b-4微风化钾长花岗岩(ξr53c):肉红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组成,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稍发育,裂隙面上充填浅色原生矿物明显,岩芯多呈短柱状,锤击不易碎。

⑥c-1全风化凝灰角砾岩(J3X2):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已破坏,岩芯呈砂土状。

⑥c-2强风化凝灰角砾岩(J3X2):褐黄色、青灰色,由大量火山碎屑组成,以岩屑为主,玻屑次之,晶屑少量,凝灰角砾状结构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上多充填黄褐色次生矿物,岩芯呈碎块状,锤击易碎。

⑥c-3中等风化凝灰角砾岩(J3X2):青灰色、乌黑色,由大量火山碎屑组成,以岩屑为主,玻屑次之,晶屑少量,凝灰角砾状结构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上多充填黄褐色次生矿物,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锤击不易碎。

⑥c-4微风化凝灰角砾岩(J3X2):青灰色、乌黑色,由大量火山碎屑组成,以岩屑为主,玻屑次之,晶屑少量,凝灰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稍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锤击不易碎。

上述各层地基土的分布及埋藏情况详见图表部分(图号4、5)
上述各层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2-1~2-2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成果表。

2、地基土工程性能评价
①层杂填土:为新近堆积而成,松散,工程性能差;
②-1层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工程性能一般,可作为
一般轻型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②-2 层含粘性土砾砂:呈中密状态,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一般轻型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③-1 层粘土:呈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工性能一般,可以作为一般轻型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③-2 层粘土:呈软塑状态,中偏高压缩性,工程性能差,不宜直接作为建(构)筑基础的持力层。

④-1 层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④-2 层含粘性土砾砂:呈中密状态,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④-3 层含粘性土碎石:呈中密状态,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④-4 层含粘性土粗砂:呈中密状态,④-2 层含粘性土角砾:呈中密状态,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⑤层粉质粘土:山坡上无地下水处呈坚硬状态,有地下水处呈可塑(硬塑)状态,低压缩性,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⑥层三种基岩均为硬质岩石,全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和微风化层工程性能良好,可作为建(构)筑基础持力层。

③-2 层软塑粘土呈透镜体分布于场区,在坝体设计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四、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测区地下水划分为晚更新新世坡洪积含粘性土砾砂含水层,晚更新世坡洪积含粘性土角砾、碎石含水层、下伏基岩构造风化裂隙含水层及破碎带含水层。

第四纪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坡麓地带以及坡洪积坳谷中,地下水水位埋深直接受地形、季节性变化以及小水库蓄水位的影响,其含水层较薄,且含粘性土,出水量不大,坳谷处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一般在0.80m~2.10m 之间,降雨时会与地表水混合在一起。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基岩山区浅部和第四系下伏基岩中,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内。

其含水层不稳定,分布不连续。

场区构造水赋存于F1和F2断层破碎带中,破碎带富水性较好,且具有一定的承压性:9#孔破碎带位于天然地面下41.7m~47.7m,但当钻至破碎带时,地下水上升至地面以上1.0m,直径0.073m的钻孔出水量为0.919L/min。

F1和F2断层均向场区外部延伸,其破碎带中的构造水与场区外部有水力连系。

场区内覆盖层含水层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迳流水平方向为主,且途径短,其水力坡度和迳流方向与现代地形密切相关,天然状态地下水和地表水与分水岭基本一致,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水力系统通过水质分析,浅层地下水呈弱酸性,说明已受到喷洒农药的影响。

本次勘察对中等风化和微风化基岩及破碎带分别做了压水试验,共计24段次,试验位置与结果详见附图(图号11-1~24)。

根据岩体透水率及P~Q曲线类型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

压水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3
五、拟建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及设计参数的确定
1、拟建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
大岙垃圾填埋场拟建建(构)筑物详见工程概况,现将各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分述如下:
污水处理站、渗滤液调节池等轻型建筑物视其所处位置可以选择②-1、③-1或⑤层地基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垃圾炉渣坝和垃圾填埋场所处位置所有地基土均有分布,各地基土分布均不连续,垃圾炉渣坝和垃圾填埋场的基础持力层可以由它们共同组合而成;③-2 层软塑粘土呈条带状分布在9#孔和17#孔左右,坝体设计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灰坝所处位置分布有②-2层、③-1层、⑤层和⑥层地基土,各地基土的承载力能够满足坝顶标高为40m(现有设计)的承载力的要求,但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坝体宜嵌入地基土一定深度,以防止坝体整体滑移的可能。

2、拟建建(构)筑物设计参数的确定
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并结合土工试验,现将各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 ak、压缩模量E s1-2及其它设计所需参数列于表4。

表4
分岩石类型;渗透系数中的K m为综合渗透系数。

六、坝基及填埋场处的渗透性评价
渗透系数k>10-1(cm/s)时可以灌入水泥浆,k>10-2(cm/s)可以灌入水泥粘土浆。

普通水泥一般可灌入150~200μm的岩体裂隙宽度,平均粒径为4μm、最大粒径约10μm的超细水泥经分散剂处理后能灌入渗透系数为10-3~10-4(cm/s)的细砂或微小岩石裂隙。

根据压水试验成果统计结果,坝基岩体透水率多小于3Lu。

岩体透水率小于3Lu的岩体裂隙等价开度在25~100μm之间,渗透系数在10-5~10-6 (cm/s)之间。

因此,坝基岩体可灌性较差,填埋场的防渗处理
不宜选择帷幕灌浆止水。

填埋场的防渗处理可以选择铺设土工织物或土工膜。

七、天然建筑材料评价
场区东、南侧残坡积层厚度相对较大,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少量碎石及角砾,通过对100kg击实土样的击实试验,其最优含水量为20.3%,最大干密度为1.67g/cm3,可采厚度约2~3m。

击实曲线见下图(图1)。

据初步估算,标高在15~40m的土料可采量仅为10万m3左右,标高在40m 以上的土料可采量仅为7万m3左右,远不能满足筑坝及填埋用土,场区与姚墅村之间的山间地带,土石料储量较丰富,可以做为筑坝和填埋覆土的备用场地。

场区建筑石料丰富,可以满足筑坝要求,但开采时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图1
八、结论及建议
1、场区有2条断层F1和F2:F1断层分布在16#孔和28#孔附近,F2断层分布在9#孔和29#孔附近。

F1断层宽度约5~8m,走向在NNW 345°~355°之间,倾角在80°~85°左右;F2断层宽度约6~11m,走向
在NNW350°左右,倾角在80°~85°左右。

两条断层的破碎带中均含水。

2、场区地层在0~20m范围内无饱和粉土、砂土,也无滑坡、泥石流、塌方等不良地质作用。

3、污水处理站、渗滤液调节池等轻型建筑物视其所处位置可以选择②-1、③-1或⑤层地基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垃圾炉渣坝和垃圾填埋场所处位置所有地基土均有分布,各地基土分布均不连续,垃圾炉渣坝和垃圾填埋场的基础持力层可以由它们共同组合而成;③-2 层软塑粘土呈条带状分布在9#孔和17#孔左右,坝体设计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但也是天然良好的隔水层,设计时应加以利用。

灰坝所处位置分布有②-2层、③-1层、⑤层和⑥层地基土,各地基土的承载力能够满足坝顶标高为40m(现有设计)的承载力的要求,但由于
地势起伏较大,坝体宜嵌入地基土一定深度,以防止坝体整体滑移的可能。

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以及其它设计参数建议按表4对应各值采用。

修建道路、截洪沟以及坝肩边坡开挖时边坡允许值见表4,并应做好护坡工作。

5、填埋场的防渗处理不宜选择帷幕灌浆止水。

填埋场的防渗处理可以选择铺设土工织物或土工膜。

建议灰场的防渗处理要达到设计堆放标高,以防止垃圾渗滤液从灰场底下的断层破碎带中流出场区外部。

6、浅层地下水已经受到喷洒农药的影响,其水质已受到轻微污染,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2.2判定:该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附录G判定:该水对混凝土分解类一般酸性型腐蚀性等级为中等腐蚀性,分解类碳酸型腐蚀性等级为弱腐蚀性;该水对混凝土不具分解结晶复合类或结晶类腐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