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合集下载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条文说明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条文说明目次总则术语与符号术符号水文地质测绘一般规定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水文地质勘探孔的布置水文地质勘探孔的结构抽水孔过滤器勘探孔施工抽水试验一般规定稳定流抽水试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一般规定渗透系数给水度和释水系数影响半径降水入渗系数一般规定补给量的确定储存量的计算允许开采量的计算和确定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资源保护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提纲附录地层符号附录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常用图例及符号总则多年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各地相继出现了诸如水量为了把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开发而保增由于地下水具有许多地表水不可比事实上不少单位已承担过这方面的任务并按本规范的要求向委托鉴于上述情况故本规范的适应范围也相考虑到勘察纲要用语在许多部门和系统已习用多年同时又为避免与设计部门的有关设计书相混淆察纲要由于勘察纲要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纲要内容提纲实际工作中可一是必二是现场踏勘必须认真数值法要求勘探孔应在勘察区有控制性的布置强调资源评价方法与勘察工作的内容和原规范第度应综合考虑的诸多因素作了规定其中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具体判定水文地质条件复为了正确指导供水济效果的统一本次修订时采纳了各单位的意见详见表并辅这与传统的水文地质理论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实际工作中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中所列的各种特征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因此在可把复杂程度提高一个时可按表中注因此本次修订时增补了该条文中按需水量大小将拟建水源世纪所以施行各单位普遍反映上述划分不适合供水勘察的实际情况与鉴于下述基本事实年止全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作到的近十年来各地所完成的本次修订删除但与供水设计阶程于倘在此类地区为城一是删除了二是对供水勘察年颁发了市政设计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可行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行无疑供水设计的全过程也应基所以为满足供水设计全过程各期工作对供水勘察基础条文中强调各阶段提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相应满足本规范第条对此已有明确以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验证的提出的估算的提出的据了解美国等国外有关的分类标准但对于简化与合并可谓层出不如此实例这不仅束缚和阻碍着水文地质勘察科学术语与符号术语对同一概念的冠名与解释往往不尽相同不仅如此例如称为抽水试验孔抽水试验钻孔四个不同名称而且孔和诸如此类所以术语必须指出符号水文地质测绘一般规定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一般所以第条可理解为应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搜集相应精度的水文地质测绘鉴于这种情况也是为了对被利用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资料进行研究和观测点数量和观测路线长度是表征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精自世纪在不影响工作精度的前提下减少了野外工作量因此若仍按原规范中的定额指标要求布置工作量近十年来纳对原规范表但从修不多常进行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并且在本部门的水文地质勘的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考虑到这方面的实际需要在本规范表中增加了比例尺关于遥感影像比例尺的选用所选用的后使用但放大倍数不宜大于表表航空地质测量使用的航片比例尺规定可选用不同时间的陆地卫星像片旨在放宽像片的陆地卫星像片的影像最佳放大倍数为美国地质调查所和我国的经验证明影像放大倍在地质应用中也有把影像放大成热红外图像规定的比例尺是根据表中有关资料的统计热红外图像比例尺一般不小于遥感影像填图的检验需要强调的是尤其是那些在遥感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量利用遥条文中有关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的数量要求是根据我国个应用航片填图的有关技术数据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这样与一般规定的内容不致混淆与后节的专门要求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水文地质物探也有不必须指出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探测时应考虑被探测体本身具备的各种可被利用的物理条件和其他条件这是应用物探方法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在解决某些特定问题上考虑到各种物探方法的适用条件不尽一致在此只能对被探测体的共性要求精度在抽水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水文地质勘探孔的布置如何合理地布置勘探孔二是本条为强调勘探孔的布置应满足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的需求当察并满足计算区水文地质参数分区的要求以避免以往采用传统的解析方法评价资源时勘探孔的布置侧重在拟建布井的范围内从大量工程实例来取渗透水时通过多年来大量的基岩地区勘探找水工作然而应如何合理在这些储水构造布置勘探方案经验的总结因此基本规范对松散层地区勘从收水文地质勘探孔的结构勘探孔深度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和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此本条文只作了原则的这样规定是基于正确取得水文地质数据和参数及评价地下水资源但是本条文不能理解为在勘探工程中所有的勘探孔都要条文中的应理解为是针对任务的需水量本条文对止水的规定与要求同样提高抽水孔过滤器基于上述情况本次过滤器非填粒过滤器于言而且由于抽水孔当直径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出水量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如图号孔组为地层渗透系数最小号孔组为地层渗透系数最过滤器抽水孔的出水量去推算大口从施工条件来看为在松散层地区设置钻凿但考虑到基岩勘探为至少能所以本条文仍规定宜大于图过滤器直径与出水量关系曲线图在相同条件下但当过滤器长度达到某一数值后由此从实用的角度可以引出一个过滤器有效长度即指抽水孔的出水量增加强度有效长度图出水量与过滤器长度关系示意图表扩散段本理解为可采用原规范第条对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管的孔隙率所作次修订时将其由不小于对非填砾的包网过滤器的网眼尺寸及缠丝过滤器的缠丝从规定的必须指出如原苏联规范规定井水含砂量标准为两者相差悬不仅直接反映成孔质量的好我国多年的勘察实践条第一款规定的为此本次修订时对原规范第使用寿实根据含水层的颗分资料确定的标准粒径对砂土类含水层通过国内确定适合我国的为由此值大于直至否则确定经确定碎石土类含水层的滤料粒径为现两种情况当时计算确定的滤料粒径均小于规范不少当时计算确定的滤料粒径均大于规范的碎石类含水层时可充填粒径一般来说为较好地保证滤料的过水性能故规定滤料的不均匀系数值应为了保证缠丝或骨架管的穿孔孔径能阻挡规证明是合适的勘探孔施工在松散层地区工作可采用水压钻进当采用泥浆护关于洗孔的质量标准规定学洗孔的方法或者说既有机械功能又有化学功能的洗孔法如焦磷酸钠和压风机联合洗孔法液压二氧化碳洗孔法二氧化碳关于洗孔出水含砂量其数值计算有质量比和体积比两种形式且前者约为后者的国内不少勘察部规定孔斜的要求不仅能保证抽水试验正常进行而且也本条文规定孔斜不宜大于是考虑到目前我国常用的井斜仪的精度该数据包括因此本规范首先提出工具在取样数量方面尤其是砂土类和碎抽水试验一般规定应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是确定地下水运动状态要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单位对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方进而可确定含水层的渗透文地质参数观测线常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以减少水力坡度对计算参数的影响若测量含水层不同方向的非均匀性和实测抽水的影响范围可根据具体目的布置观测线若需要查明边界条件时为计算参数用的观测孔距抽水孔的距离应取决于从观测孔中测得的水位下降值是否符合是假设地下水为层流和二维流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而没有因此从观测孔紊流三维流的影响与抽水孔的出水量及过滤器直径的大小有关如抽水孔出水量很小过滤器直径比较大时关于远观测孔的距离一般要求从孔中测得的水位尽量不受含水层边界的影响且易于达到稳定以便于资料的分析和采用多为此距离不宜太远上述规定主要是为了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值求水文地观测孔的数量与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为了能使用同一资料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相互比较因此规定同一观测线上的观测孔数宜为对观测孔过滤器的设置要试验所为所以本次修订时此处用词为宜表示允许选通过常规勘察手段能够查明补给利用地下水自然动态资料能满足数值法计算要求就考虑到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恢复水位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需要的测量一词前加了同步故稳定流抽水试验稳定流抽水试验不宜少于次下降其理由是可以获得孔的抽水试验特性曲线以便正确选择计算水有可能验证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是否准确例如采用对可不作本条文没有采用通常的间的间隔内不超过某一数值因为抽水试验中时常遇到由孔达到稳定延续但在补给条件较差的地区应特别注意是否达到了稳定必要时应延长稳定延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事实上量而选用相适应的抽水试验技术要求公式瞬时现象由于含水层的释放总存在考虑到便观测数据在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开采性抽水试验勘察实践表明且往往需要经历相当长的非稳定期所以理应放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节一般都是所以分析和应用试验资料时均着重与非但有时在有而定一款的规定开采性抽水试验由于这类地区评价地下水资源比较困难用一般除特殊情况需在地下水动态观测一般来说本规范考虑了采用数值法计算和评价证对计算区各分区参数的控制按时进行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并取得有关资料对于正确如自然条件变化大时和变化小时不一样因此本条文规定的期观测条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一般规定水文地质参数是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必不可少的数为了准确地求得参数不仅应对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作出规定往这说明对计鉴于目前对参数计算的经验总结和科研作得还不够加之自所因此本规范只如承压以及非稳定流的越流公式基岩裂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的参数计算方本规范所列的潜水井计算公式的渗透系数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但实际应用的结果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抽水试验时都本选用范公式试验孔损较大若要计算单孔计算为此本条文采用截距法和插值法多项式所谓孔损系指由于孔壁与滤水管的阻力以及地下水自孔周含水层的水平运动转化为滤水管内的垂直运动而产生孔壁内外项式表示式中而一次项系数可用下式表达由此可知当求得以四组抽水试验资料表均差表表中则求得待定系数以取代相应公式中的多项式的阶数一般只要阶即能准确地描述水段落在图上取等当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待定系数图关系曲线示意图应做一次小下降的抽水以使关另外作图截距法的应用条件是抽水试验资料的曲线关系应为抛物当的高次方项且曲线的截距的多项式是为描述抽本规范列出的两个非完整井公式由我国利用带观测孔的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值的规范推荐的公式是常用的裘布依蒂姆公式应成直线关系只有利用因为靠近抽水孔的观测孔由于边界的形状和性质的影响因此在采用本公式时要求观测孔内的图抽水试验获得的关系曲线可能不出现理想的直线段这时选择的计算数据具有一但是自然界完全符合当采用配线法时不应少于本规范列举了汉度士的拐点计算公式无界含水层中任按照关系曲线上拐点的特性可知式中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水位下降值使用该方法的要点是则有各种模型的公图由于采用非稳定流公式计算非完整型时采用恢复水位资料计算由于水位没有波动等干扰在选用根据动水位已稳故本次修订时图求可采用下列公式当为填砾过滤器时时上述公式可简化为下式当为基岩裸孔不下入滤水管时一般均直接采用式中的求取分述如下注此式仅适用于塑料管材其他材质情况下的值则应另选算式一般可取式中取舍度根据也可根据实际经验值直接估算或用迭代法试算求给水度和释水系数实验室法需要的原状土样难于采取烦败的总之影响半径但由于裘布依公此外在没有观测孔的情况下可以断言随着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和数值法在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评价中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半径在实际降水入渗系数地下水均衡场可以直接观测降水入渗量其观测数据比较精确可靠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可根据水本条款列举的计算公式是根据降水入渗系数结合平原区地下水运动的特点得出的此外还应注意下列几点不考虑毛细水对值的影响应分区分段没有地下水水量评价一般规定此分类方法突出了补给径流是补给的运动形勘察区地下水水量的评价是多因素综合评所以并论证其动用后的可恢复竟能动用多少汲取超过年补例如截流法等水文分析方法时计算和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时其精度与计算时段的选择有着在水量计算的一般规定采用多年平均目前实际工作中大致有如下三种方法算时段年或这是在不考虑储存量或储存量小如以岩溶泉作或这是目此类河水补给量往往占允许开采量的所以合理确定河量的递减系数的序号为计算各项的经验频而补给量的确定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故本次修订时将第五款的规定修改为其他途径渗入补给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地下径流补给量的计算公式都应尽量准确断面法亦涉及断面流量的根据地下水均衡原理范作了推荐且避免有储存量的计算储存量系指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量力水体积随时允许开采量的计算和确定原规范条文内容为定义性的解释现改为技术法规性的内容保持不变所以当能确定勘察区及其邻近地区地下水在应首先采用此法计算和评条文中的用词为当采用水均衡法时选择均衡区一是以水源地或取水地段作为均衡区二是将整个水文地质单元均衡要素项目同时应注意均衡要素在开采前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均衡计算时段因素具体选择可参考本规范第在选用计算允许开采量的方法时应注点厚度不大使用这种方法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系足时量时采用有关允许开采量响根据群孔抽水试虑由于一般的解析公式没有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含此时水源地的动水位始终不能稳定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到丰水上述两种情况鉴于这种试验方法工故只适用于孔数不多当世纪地质计算软件的迅速开发数值法在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评价中的应用已趋普遍水源地原规范仅对勘探试验工作应如何取得满历时十年之后许多单扩充为三款现将建模过程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强调如下一是关于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这是直接影响所建数值模型精度的关键所以应对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合理概化使模型复杂化所以一般采即拟合校正反求参数的方法又由于识别和检验是仅对数值法的实际应用作了必要的较为具体的规定至于细节性的技术事项在实际工当勘察区邻近地区有开采水源地的长观资料时的允许开其精度直接取决于水文地质条件的相似程以个不这是对勘本条文对级允许开采量与级允其次是水文年以上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并进行群孔抽水或开采性抽对于直接利用较大的泉水天然流量作为勘探阶段的允许开采量要求具有为直接由泉流量长期观测资料确定其开采量相当于第资料应具有譬年以上的流量观测资料其预报的流量误差一般在当勘察区范围较大时其不同地段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必须强调指出本条文对允许开采量精度的分级对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评价有地关于生产用水的水质要求由于企业用水目所以地下水资源保护原规范本章有关条文中所涉及到的地下水人工补给不论为何目的而施始必须强调化害为利在已采水源地的邻近地段勘察新水源或扩大已有水源时立新水源或扩大已有避免形成袭夺同一补给量的格甚至成为人为污染地下水的捷径据此为了做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对尤其是水源地投产后进一步开展地下。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编写大纲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编写大纲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编写大纲第一章概况1.1 任务来源及目的任务1.2 调查工作执行的技术标准1.3 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程度简要评述调查区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调查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达到本次工作目的应开展的工作。

1.4 本次工作评述简述本次调查工作的过程,包括工作部署及进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完成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2.1 地理位置简述工作区位置、地理坐标、范围面积、行政关系、交通条件等。

附交通位置图。

2.2 地形地貌简述工作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特征、相对高差、绝对高度、代表性地点等。

2.3 水文简述工作区的水系分布、水文特征。

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水位、流量、水质等变化情况。

湖库应指出分布位置、范围和面积等。

2.4 气象根据工作区或邻近气象站资料,简述工作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最高、最低值等。

本章应重点阐述上述因素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地质概况3.1 地层简述工作区地层顺序、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埋藏条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3.2 构造按照《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简述工作区地质构造隶属关系,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关系。

第四章水文地质条件4.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一般可按岩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分别描述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及分布特征,含水层类型、富水性、水位、水量,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与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构造破碎带的导水性,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

4.2 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1)叙述工作区含水层与含水岩系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及分布,渗透性和富水性、水量、水位、水质等,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及其规律,含水层之间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分布、厚度和隔水性能等。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一、引言供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为了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水文地质勘察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以确保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勘察范围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源地的选择和评估:勘察应包括对水源地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水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适合供水。

2. 水文地质勘察:对水源地的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方向、水文地质特征等进行详细勘察,为供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3. 水质勘察:对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确保供水的安全和达标。

三、勘察方法和技术1. 地质勘察:采用地质勘察工具和技术,包括地表地质调查、钻探、取样等,对水源地的地质构造、地层性质、断裂、岩溶特征等进行详细勘察。

2. 水文勘察:通过监测井、流量测定、水位观测等方法,获取水源地的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流向等数据,为供水工程的选址和设计提供依据。

3. 水质勘察:采集水源地的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和水质评估,确保供水的安全与合格。

四、勘察成果报告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成果应编写成详细的勘察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 供水水源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基本信息。

2. 地质勘察结果:包括地层、断裂、岩溶特征等地质结构的详细描述。

3. 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向、水文特征等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4. 水质勘察结果:包括水源地水质的化学分析和评估结果。

5. 勘察结论和建议:根据勘察结果,提出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五、勘察质量控制为保证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1. 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勘察工作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勘察数据准确可靠。

2. 严格勘察过程控制:对勘察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勘察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质量审核和验收:对勘察成果进行质量审核和验收,确保勘察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ppt 34页)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ppt 34页)

• 在单项补给量不易计算,而各排泄量和储存量变化量已知时,
利用水均衡原理(Q补=Q排±Δ W)

Q补=Q排±Δ W=E+Qy+Qj+Qk±Δ W
• 2.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Q补=α *P*F
• 3.地下径流流入补给量(侧向补给量)
层水) W2 *Fh
• (3)天然调节储存量:
• 一个地下水补水周期中,含水层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 的容积储存量
• (4)弹性储存量: • 一个地下水周期内中,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容积储存量
天然调节 储存量
固定储 存量
地下水水 位最高时
地下水水 位最低时
3.排泄量
天然排泄量 排泄量开采排泄量
地下水量不大,补给条件差的中细粉砂含水层,16h;基岩裂隙 水分布地区,24h • 4.水位水量观测要求 • 抽水时:开始5、10、15、20、25、30min,后来每30min或1h • 水位恢复:1、2、3、4、6、8、10、15、20、25、30min,后来 每30min
(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 1.为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的观测线,应垂直于地表水 体的边岸
• 2.为查明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观测孔应分层布置 • 3.为查明污染的影响,观测孔布置在水源地与污染源之间,并呈
直线排列 • 4.为了解漏斗的变化情况,放射状布置几排观测孔 • 5.为查明两水源地之间的影响,应在水源地之间布置一排观测孔 • 6.为控制一个水文地质单元,观测线要沿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
四、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及其保证率要求 • 允许开采量:经济技术可行,在整个开采期内水量不会减少,动水
位不超过设计标准,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 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的条件下的所能取得的地 下水资源量。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提纲资料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提纲资料
地质点标测法 野外实测地质剖面法 遥感技术 人造卫星、航测和陆摄相片
8
8.2 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勘探是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为了进一 步查明以下的工程地质问题,取得深部地质资料而进行的。
勘探工作布置应与不同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密切配合。
9
勘探工作主要探明以下问题: 1)揭露地层岩性的变化规律,如覆盖层的性质和厚度,岩
16
规划选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技施设计阶段专题报告 竣工地质报告
17
绪言 区域地质概况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天然建筑材料情况 结论和建议
18
19
20
5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中最重要、最 基本的勘察方法。
它是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调 查和综合研究勘察区的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 造、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等,并将它们 填绘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为下一步布置勘 探、试验及长期观测工作打下基础。
6
7
路线穿越法
路线测绘法
界线追索法
5)查明地貌和不良地质现象的规模、物质结构和空间分布 范围。
6)探明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范围、储量及质量评价。 10
坑探 探坑、探槽、浅井、斜井、竖井、平洞等。
钻探 物探
电测深法
电法 电剖面法
地震波法
直达波法 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
声波法、磁法以及放射性勘探等方法
11
12
13
14
室内试验 野外试验
4
初步设计勘察,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坝址和建 筑场地上进行的勘察。其目的是查明水库区及建筑物地区 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选定坝型、枢纽布置进行地质论证, 并为建筑物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矿井(专项)水文地质勘查报告提纲

矿井(专项)水文地质勘查报告提纲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勘查报告提纲A.1 矿井(专项)水文地质勘查报告提纲A.1.1 概况A.1.1.1 目的任务叙述矿井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本次勘查项目的由来,批复设计的目的、任务,勘查工作的简要过程。

A.1.1.2 位置与交通叙述勘查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勘查区面积,交通概况(附交通位置图)。

A.1.1.3 矿井概况叙述矿井及周边矿井生产规模,主采煤层及资源储量,开采年限,开采方法,采掘布置,建设或生产情况。

A.1.1.4 自然地理叙述勘查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勘查区在地表流域中的位置。

A.1.1.5 以往水文地质工作列表说明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名称、单位和时间、内容、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

详细叙述勘查区内水文地质勘查孔、构造、含水层、采空区等相关成果。

A.1.2 勘查工作及质量A.1.2.1 勘查工作量简述采用的勘查手段,列表说明本次完成的勘查工作量。

A.1.2.2 勘查工作质量根据现行规范标准或设计要求,评述勘查工程质量情况。

A.1.3 地质条件A.1.3.1 地层简述区域地层,以地层简表形式列出。

叙述井田内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产状,主要可采煤层的层位、厚度、顶底板岩性、厚度和稳定性。

(附地层柱状图)A.1.3.2 构造简述区域构造和井田基本构造形态。

(附区域构造纲要图和井田构造纲要图)详细论述勘查区内褶曲、断层、岩溶陷落柱、构造裂隙密集带的分布、数量、规模、性质、产状等特征,探测手段及可靠性。

A.1.4 水文地质条件A.1.4.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叙述勘查区所处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含(隔)水层(组)、补迳排条件等水文地质特征,勘查区在地下水系统中所处位置。

A.1.4.2 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A.1.4.2.1 勘查区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叙述勘查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详述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及其复杂程度。

A.1.4.2.2 含(隔)水层叙述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及有关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与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含水层的单位涌水量、水文地质参数、水位标高、水头压力、水量、水质、水温;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1. 概述
1.1 背景介绍
1.2 目的和意义
2.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地质勘探
2.3 水文测定
3. 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分析
3.1 地下水资源分布
3.2 地质构造特征
3.3 地下水质量评价
4. 勘察报告结论
4.1 建议和展望
概述
背景介绍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的重要文件,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和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全面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利用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数据采集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地面勘测技术等手段,收集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方面的数据。

地质勘探
通过地质勘探钻孔、地层剖面观测等方法,了解地下水资源所处的地
质情况,包括岩石类型、构造特征等。

水文测定
利用地下水位观测、水质分析等手段,获取地下水资源的水文特征,包括水位变化、补给补给特征、水质状况等。

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分析
地下水资源分布
根据勘察结果,分析地下水资源在区域内的分布特征,指导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地质构造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数据分析,揭示地下水资源所处地质构造的特点,为地下水勘察结果的解释提供依据。

地下水质量评价
对地下水的水质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说明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勘察报告结论
建议和展望
根据水文地质勘察结果,提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议,并对未来的勘察工作提出展望和建议。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2)各类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成因、时代与岩性,结
构、构造、厚度及其透水性和富水性。 (3)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第四纪沉积物、地貌 条件与地下水的影响。
5.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及其保证率要求 允许开采量的精度是随着勘察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分为A、B、C、D、E共5级。E级精度最 低,主要以搜集资料,用经验的水文地质参数估算,为预测 资源量。D级要求通过小比例尺水文地质测绘,在概略评价 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上,估算允许开采量,为推断资源量。C 级与B级的区分,主要是完成的工作量不同,B级强调了对 大型而复杂的水源地,要求一个水文年以上的地下水动态观 测资料,以及要求进行群孔干扰抽水或试验性开采试验,还 需要建立和完善数学模型,预测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水位、水 量、水质的变化。A级要有三年以上水源地连续的开采动态 资料,可作为水源地合理开采以及改建、扩建工程设计的依 据。B级允许开采量、通常是供水工程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C级允许开采量可作为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的依据;D级与E 级允许开采量,只能满足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要求。
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与地表水一样,一般要求达到 90%—97%的保证率。 除确保开采量外,还有一个与开采量有关的开采年限问 题。它要求在开采期间不发生水泵吊泵,水质恶化和地面沉 降、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
第2节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内容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和先行工作。是在地 表通过地质、地貌、地下水及其他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现象的 观测、综合分析和制图工作,来认识勘察区域地下水埋藏、分 布和形成条件的基本调查方法。 钻探、试验工作,都是建立在水文地质测绘的基础上的。
水文地质测绘的内容: 1.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是整个水文地质测绘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1)区内各地层的岩性、构造、产状、厚度、成因、时代、层 序组合、接触关系及其空隙特征,透水性与富水性; (2)区内大地构造体系及其控水规律,褶皱与断裂构造的基本 特征,分布范围与富水部位; (3)野外节理裂隙形态、力学性质、充填情况、延伸方向与长 度的测量统计,分析不同地层和构造部位的裂隙及其富水性。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第一篇: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目录一、工程概况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四、水文地质试验五、结论与建议附录:1、井(孔)标高明细表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4、抽水试验综合图5、回灌试验综合图6、水质分析成果表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一、工程概况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2、测试地下水温度;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能力;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

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

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

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来源:发布时间: 2004-5-23 16:53:1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988年10月1日关于发布《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计标[1988]43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通知,由冶金工业部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修订后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GBJ27—88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

原《供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冶金工业部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冶金工部武汉勘察研究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中国计划出版社负责。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8年1月9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冶金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会同有关勘察、科研和高等院校等10个单位组成修订组,对原《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进行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针对原规范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生产中提出的新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有关科研所取得的新成果,列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召开了3次全国性技术会议和多次书面征求意见。

最后,由冶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卓和5个附录。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勘察阶段的划分和要求;有关影像判释与填图的要求;有关填粒过滤器填粒规格的要求;关于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并增补了报告书编写提纲,地层符号和图例符号3个附录的规定等。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武汉市青山区),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地下水水量可能性的资料。推断的可能富水地段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 D 级的精度 要求,为设计前期的城镇规划,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或厂址选择提供依据。
2 详查阶段:应在几个可能的富水地段基本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 资源,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控制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 C 级精度的要求,为水源 地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第6页
1总 则
1.0.1 为了做好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正确地反映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评价、开发
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1.0.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开始前,必须明确勘察任务和要求,搜集分析现有资料,
进行现场踏勘,提出勘察纲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结束后,应编写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
件较复杂,补给和边界条件不易查清;水质类型较复杂。
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强烈,构造复杂,火成岩大量分布,岩相变化较大,地
复杂 貌形态多且难鉴别;第四系沉积物分布错综复杂;含水曾不稳定,其规模补
给和边界难以判定;水质类型复杂。
1.0.6 拟建供水水源地按需水量大小,可分为四级: 特大型 需水量≥15 万 m3/d 大型 5 万 m3/d≤ 需水量<15 万 m3/d 中型 1 万 m3/d≤ 需水量 5 万≤m3/d 小型 需水量<l 万 m3/d
2.1 术 2.2 符
语..................................................... 9 号.................................................... 11
3 水文地质测绘 .................................................. 13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一、序言(前言)二、自然地理概况三、地质概况四、水文地质五、水量评价六、水质评价七、结论及建议八、附图、附表,附件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一、工作概况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四、矿坑涌水量预测五、矿区工程地质六、供水水源方向七、结论与建议八、附图、附表、附件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

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一、序言(前言)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

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一、地质概况。

本次水文地质勘察的目标地区位于XX省XX市,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较大。

该地区主要由砂岩、页岩、粘土岩等岩层组成,地下水层主要分布在砂岩和页岩之间。

地质构造复杂,存在断裂带和褶皱带,地下水运移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

二、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了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剖面观测、水文地质钻孔等方法,对地下水位、水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剖面观测,确定了地下水位的分布规律和水文地质条件。

三、地下水资源评价。

根据勘察结果,本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下水位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较浅,易受地表水和污染物的影响。

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轻微的盐碱化现象。

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和地表径流入渗,地下水补给量与降雨量和地表径流量密切相关。

四、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

根据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建议在地下水位较深、水质较好的地区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

对于地下水位较浅、易受污染的地区,应加强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地下水资源。

在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监测和保护措施,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结论。

通过本次水文地质勘察,对目标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当地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参考文献。

1. XXX.(2018).《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地质出版社.2. XXX.(2016).《水文地质勘察技术手册》.水利出版社.3. XXX.(2015).《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科学出版社。

以上就是本次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部门的决策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某地区水文与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提纲

某地区水文与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提纲

秦皇岛市石门寨地区水文与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绪言1.1工作区概况:位置、面积、工作目的和任务等。

1.2工作进行情况:工作组织、工作方法、时间及完成情况等。

1.3经济地理:行政区划、交通状况、经济概况、人口分布及对地表水、地下水的需求。

1.4水文与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存在问题。

2.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2.1.1山川形势:地理区划、地形形态特征、山脉水系的分布规律,地形的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山体坡度等及其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附山川形势图。

2.1.2气候特点:气候区,用多年平均、月平均、最高最低值阐明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温度、风向、风力等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和特征;常温带及冻结情况。

附气候要素曲线图。

2.1.3水文特征:描述河流、湖库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等),绘制相应图表,分析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附河流动态曲线图。

2.2地质条件2.2.1地貌:按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划分地貌,分析地貌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对区内影响地下水补、径、排的地貌和地质物理现象要加以描述。

2.2.2地层:由老至新描述,包括地层的分布、面积、产状、岩性结构、厚度、岩相变化、出露特点、赋存矿产,重点描述岩石的风化程度、裂隙发育情况、溶蚀特征、透水性能等;2.2.3地质构造:各种构造形迹(褶皱、断层、节理)的位置、分布、形态、产状、力学性质、序次级别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附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质图、构造体系图、裂隙统计图、地貌图、素描图、照片等。

3.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3.1水文条件:地表水的形成、分布、时空变化特征。

3.2水文地质条件。

3.3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

3.4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层: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一般基岩裂隙水、断裂带脉状水。

3.5地下水循环条件:补给、径流、排泄。

3.6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水位、水质、水温变化规律。

3.7地下水化学特征:水化学类型、与地貌、岩性、埋藏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供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方案

供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方案

供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增长,供水工程的建设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供水工程的设计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以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因此,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成为供水工程建设的必要环节。

本文主要针对供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勘察内容、方法和计划,以期为未来供水工程的设计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勘察内容1. 水文地质基础数据的收集在进行供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时,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基础数据。

这些基础数据包括地质图、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地质构造图、水文地质地质图、水文地质勘探成果等。

通过收集这些基础数据,可以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水文信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的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是影响供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包括构造构造、构造造、地层性质、地层产状、地层厚度、地层赋存情况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可以为供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3. 水文地质探测数据的获取水文地质探测数据是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内容。

这些探测数据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向、地下水水质等。

通过获取这些数据,可以对勘察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供水工程设计提供合理的建议。

4. 勘察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时,需要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详细研究。

包括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点、影响范围等。

通过对地质灾害情况的研究,可以预防和防范地质灾害对供水工程建设的影响。

5. 其他相关内容此外,还需要对供水工程建设所需的基本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等相关内容进行收集和研究,以便为供水工程的设计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三、勘察方法1. 野外地质地理勘察野外地质地理勘察是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野外勘察可以获取地质地形、地貌、岩石矿物等相关信息,为供水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Ⅰ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Ⅰ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

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一、序言(前言)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

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述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

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
内容:一、序言(前言)
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

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述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

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算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

六、水质评价
根据已查明的地下水水质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它水质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

七,结论及建议
1.概括阐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

2.提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结论意见。

3.提出取水构筑物的类型、数量及抽水设备类型、规格的建议。

4.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本次勘察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勘察工作提出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1.平面图 a.实际材料图; b.地质地貌图; c.综合水文地质图(或供水水文地质图); d.地下水水化学图; e.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离子等值线图); f.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压线图); g.含水层等厚度线图(或埋藏深度图); h.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开采利用规划图); i.数值法计算剖分图; j.地下水资源评价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k.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l.地下水位预测图;
2.剖面图及其它图表 a.水文地质剖面图; b.综合地质柱状图; c.钻孔柱状图; d.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e.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曲线图; f.勘察试验综合成果统计表; g.井泉调查统计表; h.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i.地下水污染调查统计表; j.水质分析资料汇总表;
k.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资料汇总表; l.颗粒分析资料汇总表; m.历年河流水文观测资料汇总表; n.历年气象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