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私家园林学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私家园林
岭南私家园林
一、广东
1、番禺余荫山房
(园门楹联)
余荫山房又叫余荫园。
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清代举人邬彬为纪念其祖先余荫而修建的。
据说当时邬家两代三人先后中举,为显示家庭荣耀,邬彬花银3万余两,按江南园林风格,历时五年建起了余荫山房,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时曾成为轰动番禺的一大盛事。
如今园门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便巧藏园名“余荫”二字。
整个园林大体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有八角池、玲珑水榭和孔雀亭;西部有莲池、曲水流觞、临池别馆、深柳堂和卧匏庐;中间一座游廊式的“浣红跨绿”拱桥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意境。
(余荫山房,浣红跨绿廊桥)
“浣红跨绿”廊桥无疑是园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了。
它前后各有五级石阶,桥下石拱券,桥上歇山顶式桥亭,两端连风雨廊,设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观景。
而桥额分别题写的“浣红”和“跨绿”,则与园门楹联中的“红雨”、“绿云”呼应,点出了园林景致的特色。
坐落在园林西部的“深柳堂”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曾是园主昔日读书的地方。
它面阔三间,三进分别为厅堂、书斋和卧室,宽敞明亮,是园林中木雕等装饰艺术最为精华的所在,并有不少名人题字的木刻。
与“深柳堂”隔池相望,还有“临池别馆”等。
在园林东部,最主要的建筑是“玲珑水榭”,因为八角,又建在一个八角形的水池中央,所以又称为八角亭。
在它四周还有杨柳楼台、孔雀亭、来熏亭、榄枝厅等景致,并栽有菠萝树、腊梅、南洋水杉等古树。
园南还建“瑜园”,又称小姐楼,从二楼阳台更可俯瞰余荫山房全景。
近年,在余荫山房北面的潜居邬公祠,还修建了文昌苑,辟有文昌飞阁、挂榜青山、漾春轩、瑞景楼等,造就了一个新的“荫翳生凉,水殿风来,柳影樨香,时盈客袖”的园林景致。
2、东莞可园
“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这是一幅镌刻在东莞可园门口的对联,它不仅巧妙点出了园林的名称,而且以略带炫耀的口气,表达了它“咫尺山林、可人适意”的意境。
(园门口的对联)
可园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园主张敬修曾是一个金石书画、琴棋诗赋的文人,早年投笔从戎,捐官在广西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交过手,后因大败于桂林红巾军几乎丧命,三次辞官回乡,三次宦海起落,最后虽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但终因积伤成疾而不得不再次退出官场。
回乡后他苦心经营,建起了这座园林,取名“可园”,虽得于园林“可人适意”的景致,但也多少反映了他晚年“无可无不可”的思想。
可园得名,传有三解:一是“可人”——“可”字原本就有可人心意、合人心意之解,“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岭南园林讲究的就是那种清静幽雅、可人适意的境界。
二是“可以”——传说张敬修当年建好园后邀众友人宾客同贺,游览后征集园名,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园林太好,众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赞美,就都含糊其词“可以!可
以!”,于是也便有“可以的园子”的意思。
三是“无可无不可,模棱两可”——它出自园主官场宦海三起三落的经历,“再仕再已,坎止流行,纯任自然,无所濡滞”,取名“可园”,以图寓意后人在仕途上可行则行,应止则止,乐天安命。
走进可园,首先是一方莲塘,塘边原立有侍人石,是当年系马停轿的地方。
穿过客厅来到“擘红小榭”,“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擘红小榭就是昔日园主邀请友人品尝荔枝的地方。
位于中庭的歇山顶式的“可堂”是可园中最为端庄、严谨的建筑。
堂前“假山涵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去处,而状似狮子的石山则被戏称为“狮子上楼台”。
高四层约16米多的“邀山阁”,据说不仅是可园最高的建筑,也是清代岭南四大园林中最高的建筑。
“邀山阁”下的“绿绮楼”,传说得名于唐代传世名琴“绿绮台”,是昔日园主藏琴、弹琴的地方,后改为女眷居住,所以又称“小姐楼”。
“双清室”得名于堂前“湛明桥翠” 和“曲池映月”两景,是园中又一胜景,据说曾是昔日园主吟风弄月的地方。
它进深6.4米、面阔6.15米,歇山顶式,而最为奇巧的是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皆用繁体“亚”字为图案,寓意吉祥,所以又称为“亚字厅”。
可园最为人称道的,还在于它作为岭南画派策源地的雅意文风。
传说当年有“岭南
画派鼻祖”之称的居廉、居巢两兄弟,曾为园主张敬修的幕僚,居园作画长达10年之久,每有佳作,多盖上“可以”印章,如今园中仍珍藏着他们的多幅画作,如居廉的牡丹蜂蝶寿石图堂幅、蝙蝠螳螂图扇面、居巢的海棠花卉图扇面等。
他们不仅创造了岭南画派独具特色的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画花鸟画,还在园内设馆授徒,从而开创了岭南画派的一代画风。
据说岭南著名的画家高剑父、陈树人和后来的关山月,都是居氏兄弟的得意弟子和传人。
3、顺德清晖园
(半月亭)(碧溪草堂)
在岭南四大园林中,清晖园的历史也许是最为久远的——它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曾是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黄士俊的府第。
作为顺德建县以来的第一位状元,黄士俊府第曾经声名显赫,如今园内的留芬阁,就是他晚年归隐的居所。
传说明末清初为表示对明室的尽忠,黄士俊发誓足不下楼,至死不踏清朝土地,最后终老阁中,时年85岁。
清乾隆年间,黄氏家境中落,府第荒废,园林遂为顺德的龙氏家族所购得——始购园林的龙应时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曾出任山西灵石知县;其子龙廷槐为清嘉庆年间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等,为报母恩,而取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园林易名为“清晖园”。
清道光年间,龙廷槐的儿子龙元任再次考中进士,“一门三进士”,从而使得清晖园历经三代人的苦心经营,逐渐成为岭南最具规模的私家园林。
位于园林中部的碧溪草堂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如今园中年代最久的建筑。
水磨青砖、贴水而建,曾是当年园主的起居室。
圆形的木雕镂空门洞,两扇门扉下方各刻有48个“寿”字,字字形态不同,号称“百寿图”,是清晖园昔日“三宝”中仅存的一宝(另两宝是大金鱼和白木棉,现均已不存)。
草堂外墙还镶嵌着一幅“轻烟挹露”砖雕,据说也有数百年历史。
而草堂旁一株已有200多年树龄的龙眼树,虽已老迈龙钟,但上面却枝叶茂盛,是清晖园中最老的一棵古树。
作为园林的主体建筑,碧溪草堂早年曾先后接待过邓小平、薄一波、何香凝、郭沫若等知名人士。
与草堂隔水相望的船厅,是清晖园建筑中最具特色的。
它坐落在水池的东北角,因仿建岭南著名的珠江画舫“紫洞艇”而得名;又因传说曾是园主千金的闺房,所以又叫“小姐楼”。
船厅上下两层,玲珑剔透,底层镂花透光落地屏门,二层敞开式回廊,檐下灰塑彩绘,棂格图案,楹联“楼台浸明月,灯火耀清晖”,更充满了水乡画舫的意境。
船厅旁还建有惜阴书屋、真砚斋、澄漪亭,是园主昔日读书和接待文人墨客的地方。
与船厅相连的廊下,悬一“绿云深处”的横匾传说出自乾隆皇帝十一子成亲王之手笔。
东侧还有归寄庐、小蓬瀛和笔生花馆等。
位于清晖园东北角的留芬阁,就是传说中明代状元黄士俊当年足不出户的地方,也是清晖园中最高的建筑。
门廊楹联“王树留芬春晖永驻,芳园涉趣清韵徐来”出自广东知名学者刘逸生。
四层阁楼,镶嵌着精美的彩色玻璃和陶瓷浮雕,其中东面贴墙的陶瓷出水筒顶端的“燕巢”,据说还是明代的遗物。
主阁二层阳台与“集云小筑”相通,阁旁还有英石垒筑的“九狮山”,以及两棵连在一起的古榕,人称“连理树”。
4、佛山梁园
一为草庐、一称草堂,仅从佛山梁园这两座代表作的称谓,似乎就已能嗅到岭南园林那种植根民间、淡雅自然的独特韵味。
梁园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是当年佛山的诗书画名家梁蔼如和他的三个侄子梁九章、梁九华和梁九图等所建梁氏宅园的总称。
梁蔼如,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和文渊检阅,书、画、诗皆有所成,曾有“得其书画者寸缣尺素皆珍之”的美誉。
而其三个侄子,也都曾先后出任过清廷礼部的主事或仪制司员外郎等职,一门四杰,是佛山颇知名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
清嘉庆年间,梁蔼如辞官回乡修建“群星草堂”,后其三个侄子又分别相继建起“汾江草庐”、“十二石斋”和“寒香馆”等。
前后历时四十多年,到清道光末年鼎盛时期,整个园林面积已达200多亩,规模宏大,宅第、祠堂与田园风光浑然一体,曲水回环、松堤柳岸,成为佛山著名的私家园林,以及岭南闻名遐迩的四大名园之一。
清代末年,梁园衰落,到民国初年已濒于湮没。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抢救保护和九十年代的大规模重修,才使得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岭南著名园林得以保存下来。
如今的梁园占地21260平方米,已辟为梁园博物馆,并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梁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园林前部的多组清代古建筑群,它们包括“部曹第”、“佛堂”、“梁氏宅第”和“刺史家庙”等。
一色的水磨青砖、砖木结构,且多饰以木
雕、石雕、砖雕,高雅精致,无疑是佛山清代古民居的代表作。
如今,为保护古建筑地面的砖雕等文物史迹,“刺史家庙”内搭建起玻璃屋式的展厅,陈列了“绿荫深处映清流”的梁园百年风采展。
由草堂、客堂、秋爽轩、船厅和回廊等组成的“群星草堂”是梁园的主体建筑,它以“石庭”、“山庭”、“水庭”等为基调,格调高雅,布局精巧。
尤其是坐落在湖边的“荷香小榭”,高约4米,飞檐翘角,门窗缕空,饰以荷叶、荷花等题材的精美木雕,显得轻盈通透。
立于水榭,清风扑面,满湖荷香,清新飘逸,令人心醉。
沿湖石径跨过一座精致的石拱桥,便可来到“汾江草庐”。
一边是庭院深深,有“个轩”、“半边亭”、“寒香馆”、“皴云斋”等景致,且植有玉棠春、鹰爪兰、鸡旦花等多株古树;一边是湖光水影,近有造型优美的石舫,远有雕梁画栋的廊桥。
而最吸引眼球的也许是立于水面的一座高约三米的“湖心石”了,它玲珑剔透,亭亭玉立,旁边白鹅、鸳鸯戏水,环湖则是竹寮、假山、垂柳——“两处园林都入画,满庭玉兰尽能诗”,犹如一幅浓缩了的岭南水乡风韵图。
在岭南四大名园中,梁园的石景因千姿百态、独树一帜而最为人称道。
传说当年梁蔼如叔侄四人风雅所致,均为“石癖”。
爱石、赏石,又以梁九图为最。
传说一次他途经清远,得十二黄蜡石,欣喜若狂,专门雇人载回家中。
黄蜡石原产真腊国(柬埔寨),清代十分罕见,梁九图见“其色纯黄,巨者高二尺许,小者也为径尺,其状有若峰峦者、有若陂塘者、有若溪涧瀑布者、有若峻坂峭壁者、有若岩壑磴道者”,十分喜爱。
他不仅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十二石山斋”,甚至自己也取名为“十二石山人”,而这十二黄蜡石,也因此成为梁园众多奇石中的珍品。
二、广西
雁山园始建于公元1869年,是清代广西桂林士绅唐岳的私人园林,名为“雁山园别墅”。
公元1911年清代两广总督岑春煊以纹银4万两买下此园,改名“雁山公园”。
“桂林佳境,一园看尽”。
在雁山园这个300亩的大院子里,桂林
山之秀、水之丽、洞之奇、树之异全部可以看到,所以称之为桂林的缩影。
雁山园建好以后,就被称为“岭南第一园”。
桂林人知道雁山园有红豆树,珍稀品种,雁山四宝之一。
园主大埠乡绅唐仁、唐岳父子在建园时种植了名树异卉,我想红豆应该在其中,栽种的应该还有其余三宝:绿梅、方竹和丹桂。
半个世纪前,也许是读了唐王维的红豆诗,多少有点缘分,后来居然就住进了雁山园与红豆树为伴了。
其实唐氏父子只是乡绅,是有文化素养的乡绅,他们理解王维红豆诗的主旨:“此物最相思”,诗人托物思人,思念他的友人、唐玄宗时著名音乐人李龟年。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一切繁华如浮云散去,杜甫不得不伤感“国破山河在”。
王维以这首红豆诗赠与友人,杜甫另有对这位颠沛流离的艺人“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凄楚的表达。
一首红豆诗,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哀叹和诗人的家国情怀。
所以园主除了在近处建红豆小馆,另有相思洞、相思崖、相思江……取名都落在“相思” 上。
红豆、相思,园主在造园时是作了全盘构思的。
(相思树和胡适)
红豆树,树边建有红豆小馆,中国最有学问的大学者陈寅恪曾居此一年,并留有巨著《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精通二十多国文字,研究隋唐历史著名,解放后公开声称不学马列,文革期间病逝于中山大学,是公认的中国学术大师,他是广西桂林人唐景崧女婿,唐是台湾巡抚。
胡适也曾来此,并留下写相思豆的诗:“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洞,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叫人瘦。
”
(雁山园主建的红豆小馆)(现在在雁山园里看到的红豆树)
园中山边小径,深秋时节,落叶覆盖,意境深远,主人不忍扫落叶,故名不扫
径。
园门口有联“花聚散、叶聚散,人情也聚散,山浮沉、水浮沉、光阴不浮沉。
(龙脊路) (不扫径)
园中保留有中国传统园林仅存的龙脊路。
古人造园,以龙脊路喻平步青云,科举得名。
园中主楼,在清代岭南园林建筑中负有盛名,楼高二层,清人称之为“层楼巍耸,高甍华宇,
气象距细……”,此楼首是园主藏书楼,藏书十万,是清末广西第一藏书楼。
按原样重修后的涵通楼,将成为漓江画派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