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1张PPT)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 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 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 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主旨句,全诗的精华,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 示出来的?
•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 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 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 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


— 杜 甫(736年)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诗歌朗诵 品味鉴赏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称少陵 野老,后人称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 公认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称为“诗圣”。
返回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感情基调
本篇以慷慨悲凉(苍凉悲壮)的调子,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艺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 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 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 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 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 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立着 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 的诗人,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本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 年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 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 海之作。此时正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 飞来峰抒发胸臆(yì),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 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课件(共1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课件(共14张PPT)
积累写“落花”的诗句。
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涯,但不甘退伏 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


憬未来有机会还要


效力的决心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寄情于物 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遇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小结
《己亥杂诗(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
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 《病梅馆记》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皆为其代表作。 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
浩荡/离愁/白日/斜,
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一、二句叙事抒情,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
古代诗歌五首 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一、二句叙事抒情,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 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第二句具体可理解为: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优秀课件(32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优秀课件(32张)

“绿”是作者李白反复推敲,精心锤 炼出来的。
所谓诗句中的“亮词”, 就是那些使用某种方法,使诗 句意蕴优美,含义丰富的好词。 一首诗的亮词,往往都是 作者经过反复推敲而得到的。
导入新课
王安石反复推敲,最终用“绿”字来取代“到”、 “过”、“入”、“满”等字眼,《泊船瓜洲》因此而流 芳百世。可见,一个词或一诗句,往往关系整首诗。 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写的《望岳》也是这样的一首好 诗。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 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 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 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历来被誉为歌 咏泰山的名篇。
以“绿”为触发点,调动想象,把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面展开。
江水怕打着岸边的石头,还没看见燕子的身影, 刹那间,岸边一片新绿。原来,是春风拂过。那被着 上绿衣的小草,正欢快地跳着舞,江边的柳树也星星 点点的冒出了绿芽,欢送着春风。河里地碧波,哗哗 唱起歌,表达对春风的谢意。春风,每一年,都是这 样,绿了河岸,又吹皱一江春水。
造化钟神秀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 得多情,使得景色生动形象起来,而诗人或 许也钟情于泰山,体现了他对泰山的秀丽美 景的喜爱。
近望泰山,天地万物鲜活生动,神奇娟秀的容 颜,巍峨高大的身躯。大竟自然如此偏心,竟把 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使泰山拥有了造 化之功,具有了神灵之气。
阴阳割昏晓
4、初探标题。
“望”是远远地看,“岳” 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对 全诗来讲,题目中的“望” 起什么作用? 线索作用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望)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 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导入新课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 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 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 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 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 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讲授新课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3.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 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 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 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
游 山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无喜 限庆
西 村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向欢 往悦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 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 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言律诗 结构严谨,主线突出。诗人紧扣“游”字, 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 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 来体现,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 写“游”,层次分明。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 前的利益,应该放 眼大局和长远。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峰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胸高 怀瞻 抱远 负瞩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 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 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4.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77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77张PPT)

贤明的君主又会在哪里
深层探究
2、“念天地之悠悠”一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空 间观念?
这两句是承接上两句“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而来的。前两句表现了两个时 间的交汇,而这一句则给我们一个空间广 阔感。两者结合,表明诗人心中的茫然与 无奈:在这广阔的时空之中,竟然没有一 个可以让自己为之效力的贤明君主!
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 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 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深层探究
3、颈联的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
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
中,使人眼眶欲裂。诗人通过心中所感、眼 中所见,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壮丽。
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
面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 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 上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顶都显 得很小。
深层探究
1、诗歌首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的重视,激起读者对泰 山的敬意;同时,借齐鲁大地无边无际来 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诗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整体感知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 加点字注音。 怆然(chuàng) 涕下(tì) 悠悠( yōu)
整体感知
2、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 前 / 不见 / 古人, 后 / 不见 / 来者。
念 / 天地之悠悠, 独 / 怆然而涕下!
走近作者
基本信息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 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
整体感知
2、根据你听到的朗读,正确划分朗读节奏。 望岳 ( 杜甫 )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 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 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8张)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8张)
齐鲁青未了。 断。
造化钟神秀,( 近 望)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集中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
阴阳割昏晓。 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 细 望)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愿 望 )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四周,群山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一览众山小。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学习目标: 1、熟知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体味作
者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利地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
一、 与诗人相遇
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杜甫,字子美,是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
诗歌书写时代,被称 为“诗史”;
诗人忧国忧民,被誉 为“诗圣”。代表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 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当堂训练:
1、《望岳》中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 _一_览__众__山__小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 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
借助注释理
解诗文

fú )舒缓 语气
望岳
杜甫
泰山的别 称
岱宗夫如聚何集?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尽
睁大眼睛
自然界
阳:荡山的胸南生面层,水云的,北面决眦入归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10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107张PPT)
全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其实句句都有 “望”的意思,而且“望”的角度还不同, “望”贯穿全篇。
你能根据上面的提示对此作出具体的解释吗?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 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 泰山时的兴奋、仰慕和惊叹之情。接着自问自答,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 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泰山北为齐, 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 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以距离之 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 山在齐鲁平原上雄伟高峻、拔地而起之势,也表 现出使人对未来的心驰神往。
者 天,抨击时政,提出了 简 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
张,多次罢官下狱,政
介 治抱负不得实现。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

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连吃为军曹。在极度苦闷

忧愤的情况下,诗人登上蓟
北楼,写下了这一名作。
前 不见 古人,

后 不见 来者。

念 天地 之 悠悠,

独 怆然 而 涕下。

(chuàng) (tì)

译 理 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 古代那些能够礼 往后 后世那些重视人 看 贤下士的圣君。 看 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
西


西







(位于陕西) ( 位 于 湖 南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
______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诗中的“不畏” 我们读出了诗人自信向 上、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陆贾《新语》 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曹植《杂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中的“不是”, 我们读出了诗人甘愿奉 献的肝胆忠心。
小结:
我们从“不见”中读出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悲叹, 从“不畏”中读出了王安石不惧困难的远大抱负,从 “不是”中读出了龚自珍不甘沉沦、为国效力的执着奉 献。一样的“不”字,不一样的情怀。
3.读《望岳》和《游山西村》原文及注释,发现“不”字, 体会情感。
“未了”“无时” 《望岳》中“末了”即不尽,不尽的还有什么? 《游山西村》中“无时”即随时,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痴 迷,以至于要不定时而且晚上也要来拜访呢?
四、精读《望岳》《游山西村》
1.读诗有感情
音乐美: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读出重音、读好韵脚
诗情美:慷慨激昂、赞美之情\赞 美之情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 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古体诗:《登幽州台歌》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富于变化。我们熟悉的有《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助读材料: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 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 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 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 幽州台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 学生的理解程度。
•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解疑合探: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听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3、“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 的保守势力(或 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简介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
半山,抚州临川人。其文雄建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 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 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人教版《古代诗歌五首》ppt37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人教版《古代诗歌五首》ppt37张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 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 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有一次,江泽民总书记会见来访的美国副总统戈尔, 提出了关于把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入二十一世 纪,中美双方应把握住三个原则。在阐述其中处理 中美关系要站得高,看得远时,江总书记引用了宋 代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同年10月29日,江泽民在访问美国期间, 戈尔设宴款待江主席,并致欢迎词。江主席在致答 词时,再次引用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希望发展面向 新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中美关系。
诗的大意: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 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 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 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 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 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 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 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 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 朋友的柴门。
二、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 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 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 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 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 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 种蓬勃的朝气。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清 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夫fú,语气助词。 未:没有 了: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
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 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 不畏众议的精神。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 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 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 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游山西村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 品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文集存世,存诗9 300 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尤 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 300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发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 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其诗在 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 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 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 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 眺,凭今吊古,抒发了怀才 不遇,理想破灭的孤寂沉郁 的思想感情。
望 杜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岳 甫
主旨理解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赏析:这两句是写细望之景。 《望岳》通过描绘泰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 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 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传 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 神,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这神奇 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 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 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想把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这 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 情景将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 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 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 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 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而诗 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 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 志。 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 美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这首诗,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 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 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 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 情景。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 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此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 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 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 意义。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
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 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 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 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 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
首联赏析
——远望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 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朗,也更强烈。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 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 烘托出泰山的高。
颔联赏析
——近望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的品读,各用一 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突出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莫笑
不要笑这里的酒菜没有大酒店里的 精致。
陆游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 间,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 一眼腔河君山国,,大草地堂早犹非 是唐杜李陵有春;。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 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新课·讲解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 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 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问题·探究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新课·讲解
赏析三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 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 景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 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课堂·小结
1.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 慷慨悲凉的意境。
2.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
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课堂·导入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 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 为“诗史”。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新课·讲解
赏析四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 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
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 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 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 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五 单元
古代诗歌五首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 元700),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 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 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 遗。其诗风骨峥嵘,寓 意深远,苍劲有力,有 《陈伯玉集》传世。
作者·简介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 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 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 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 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 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 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 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 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 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 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 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 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 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 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 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 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 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 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新课·讲解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 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 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 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 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知识·链接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 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 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字·词·音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 大。
2、怆然:悲伤,凄恻。 3、涕:古时指眼泪。 4、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