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编网的十年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内非编网的十年发展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非线性编辑系统及网络系统发展的过程,并对此发展过程中的各阶段的技术特点作了简要的描述和总结。

关键词:非编网络、发展

一、非编的起源

从电视技术发展方向来看,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是一个总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渗入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每一角落,将很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带到电视制作领域里,使传统的节目制作方法、节目传输和播出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制作向数字过渡,必须首先从其核心部分引入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由计算机平台,视(音)频捕捉、处理和回放的图像卡(声卡)及编辑、特技、动画、字幕软件三部分组成。用一台计算机替代了编辑机、特技机、字幕机、调音台、二维及三维动画创作系统等诸多设备。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产生、发展的历史。用剪辑电影胶片的方式来编辑磁带节目,一直是电视编辑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早在80年代初,先驱者用几十台放像机通过一个多路开关对一台录机下载素材,以做到从任何一台放机取任何一段素材编辑成普通新带,这就是电视非线性编辑的雏型。虽然原始而笨拙,但却建立了非线性编辑的新概念。90年代初,视频码率压缩技术的标准化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兴起,迎来了用非线性编辑方式编辑电视节目的春天。

1990年,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雏形产品桌面演播系统刚刚上市的时候,一些有眼光的厂商,一边卖Video Machine、A34、EXE-100P这些过渡性产品,一边加紧开发非线性编辑系统。1992年ISO正式颁布了JPEG压缩标准,此时,Windows 和DOS操作系统下的多媒体软件平台VFW和QuickTime也已推出,制造非线性设备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1993年美国ImMIX公司在NAB上首先推出了Video Cube 非线性编辑系统,但Video Cube的压缩方式采用的是小波变换方式,而不是Motion JPEG。紧接着Media Composer l000、Studio 2300、Media l00等非线性编辑系统纷纷推出,一台单通道非实时的Media l00价格为80万人民币。不过,这时的用户只是观望。

1995年,当AVID向人们演示MC-1000的实时功能时,在一台计算机中插一块板卡就能替代众多的传统设备,完成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与此同时,DPS推出了单通道带SCSI接口的PVR3500,集视频采集、压缩、回放于一体,配上Adobe公司的编辑软件Premiere,在一台PC机上就可以实现非线性编辑的功能。Truevision,FAST,Miro,Digital Video Arts等公司也向市场抛出自己的板卡。而国产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其具有高起点、多通道、多层图像、全实时、易操作的特点,逐渐被用户接受。

二、国内非编网十年发展之路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是全数字化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它在把电视节目的编辑、修改、配音、存取等全部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传输的同时,将其网络化。即用高速网络将各种单机非线性编辑工作站连接起来,通过节目信息共享服务器或网络服务器等实现节目信息共享和各种非线性工作站之间信息的实时传输、交换,它的最大的优势在于保证节目素材和成品节目在反复操作与多次修改不衰减的前提下,节省人力、节约时间,缩短了制作周期,为各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方便。

自1999年福建电视台成功建成起第一个规模化非线性新闻制播网络系统至今,国内非编网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电视技术与IT技术在这十年中的巨大发展与飞跃,非编网也经历了几次里程碑式变革与进步,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三个有代表性的阶段,下面分别就这三个阶段非编网的技术,特征及影响等方面加以说明与阐述。如有不当之处,望等到同行们的指正。

1.划时代的国内第一代非编网

第一代非编网代表时间段可以看作是从1999年至2003年,大洋公司与福建台合作建成的非编网拉开了国内非编网建设的序幕,此后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都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非编网建设中来。下面就这一代的非编网相关技术特点展开阐述。

1.1非编系统的硬件、软件特性

早期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大多选择Macintosh,这是由于Macintosh与PC机相

比,在交互和多媒体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但随着Windows NT、奔腾PRO芯片的推出及PCI总线的广泛采用,PC机在性能和市场上优势反而越来越大,因此这个时期国内非线性编辑系统都倾向于采用奔腾机下的Windows NT。由于当时PC机硬件性能的限制,这个时期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在视音频处理上都是依靠专业的板卡来完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板卡有:Truevision公司的Targa2000 RTX/SDX、Matrox公司的DigiSuite套卡、Pinnacle公司的RealTime等,其中国内厂家大多采用DigiSuite套卡,譬如:新奥特公司采用此套卡在PC机上的Windows NT平台开发而成的NC79、北京大洋公司的DY3000、索贝的创意97,DigiSuite的主要特点:

A)率先采用微软Windows NT 下的Active Movie 开发平台;

B)CCIR-601、10bit、YUV4:2:2、D1质量数字视频信号,保证广播级信号质量;

C)A/B“卷”双路无损M-JPEG模块,提供了当时最高质量的可供硬盘存取的数字视频数据流;

D)Movie-2 BUS开放结构,支持第三方硬件的开发商,硬件功能可任意扩展;

E)具有ADO质量的实时2D-DVE、16bitCD/DAT 质量的模拟和数字音频、32bit图形等非线性编辑系统必备的功能。

在软件体系方面国内厂家利用板卡驱动所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开发了适合国内电视台使用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在外观、人性化、功能性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这个时候的软件大都采用C/S的二层架构,数据库主要承担的是基本配置信息的管理,如:帐号、权限、目录路径等,而对于素材则采用文件式的管理,具体组织管理方式见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