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姆霍兹
(1)1856年设想了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色觉三色理论
(2)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
黑林
1874年提出了色觉的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
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冯·贝克亚西
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
汉斯·伯格
发明了脑电图仪
斯佩里
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达斯
根据脑功能研究,区分了同时性和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
沃尔森
美国
提出时间取样分智力落后和精神病的方法
冯特
德国
实验心理学创始人,1884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人类测量实验室”
高尔顿
英国
第一个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
比纳
心理测量的鼻祖
桑代克
教育测验的鼻祖
武德沃斯
编制了最早的人格问卷“个性资料调查表”
吉卜森
婴儿视崖实验
乔姆斯基
婴儿语言的转换生成说
阿尔波特
认为婴儿语言是对称人言语的模仿,是简单的翻版,模仿说
托马斯、切斯
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个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鲍比尔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艾斯沃斯
将婴儿的依恋分委三个类型
艾斯沃斯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霍尔
游戏的复演说
席勒-斯宾赛
游戏精力过剩说
鲁利亚
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韦伯
德国
韦伯定律:K=⊿I
G.费希纳
德国
对数定律:P=K lg I
S.S.斯蒂文斯
美国
乘方定律:P=KIn
休伯
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
威塞尔
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
托马斯·扬
英国
1820年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色觉三色理论
阿诺德
美国
提出情绪“评定-兴奋”学说
伊扎德
认为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迈尔
将“情绪智力”氛围四个方面
斯皮尔曼
英国
提出能力的双因素说
塞斯顿
美国
提出能力的七因素说
加德纳
美国
提出能力的另外其中因素说
吉尔福特
美国
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和产物
佛兰克·法利
美国
提出人格的单一类型理论,T型人格
福利曼
关于人格的“A-B型人格理论”
罗斯曼
关于人格的“A-B型人格理论”
荣格
瑞士
关于人格的“内-外倾人格理论”
巴甫洛夫
俄罗斯
把人格划分成四种
斯普兰格
德国
人格的性格类型说,把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
威特金
人之风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卡根
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沉思和冲动
尼克尔斯
20世纪70年代将成绩目标概念引入动机领域
德韦克
20世纪70年代将成绩目标概念引入动机领域
詹姆士
美国
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是内脏器官和骨骼活动在脑内引发的感觉,提出情绪的“詹姆士-兰格理论”
兰格
丹麦
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提出情绪的“詹姆士-兰格理论”
康南
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系统,而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特瑞斯曼
1960年提出衰减器理论
多伊奇
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后期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
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海因兹
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拉希里
最早提出了关于记忆神经生理机制:人的大脑皮层非定位说
图尔文
(1)提出关于记忆生理机制的SPI理论,就是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框架中。
(2)利用在人作业和词干补笔研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存时间。
班杜拉
行为主义学派,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
苏联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皮亚杰
瑞士
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斯滕伯格
提出智力成分的三成分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凯斯
将个体的心理趋于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
格赛尔
美国
对儿童动作发展进行了长期追踪,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双生子爬梯实验
耶斯基
耶斯基-多得森法则:动机与效率成倒“U”形曲线
多得森
耶斯基-多得森法则:动机与效率成倒“U”形曲线
托尔曼
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
海德
对归因提出了“控制点”的理论,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
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把“稳定性”作为内、外因之外的维度
班杜拉
对于动机的认知理论,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论:自我功效高低直接决定着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武德沃斯
提出三阶段推理,关于前提形成的“气氛”对结论的影响
查普曼
认为人们的推力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中出现的错误不是因为气氛造成的,而是错误地理解前提
约翰逊-莱尔德
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
休腾洛切尔
线形推理
克拉克
线形推理
桑代克
美国
最早提出用实验法研究问题解决
莫瑞
把需要分为五类:原始与从属、集中与弥散、反应性与前反应、显露与潜伏、效应、过程与活动方式
古特曼
美国
智力结构的二维结构模型
陆志韦
中国
1924年制定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吴天敏
中国
1982年中国比纳测验
普莱尔
德国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
奥地利
精神分析理论
艾里克森
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华生
美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夸大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操作性或宫举行条件反射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姓名
国籍
贡献
华生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斯金纳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克莱因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艾里克逊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奈塞尔
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布鲁德曼
对大脑皮层进行了分区
艾克尔斯
澳大利亚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
艾宾浩斯
德国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先快后慢
罗格德
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考比
在研究中发现,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但是不影响外显记忆。
拉·毕汉
在一项脑成像的研究中,证明了表象和视觉知觉可能具有相同的脑机制。
布鲁纳
利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了概念的形成
彪勒
游戏机能快乐说
格罗斯
游戏生活准备说
博伊千克
游戏的成熟说
桑代克
《教学心理学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
奥苏贝尔
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加涅
1943年提出原理教学的步骤
杜威
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
马斯洛
(1)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2)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罗杰斯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彻里
用实验方法研究主义的选择作用:左右耳听两个材料,追随耳记住了,非追随耳没有记住
布鲁德班特
1958年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性理论:过滤器理论
格雷
1960年的实验,为衰减器理论提供依据:非追随耳也参与了信息加工
卡特尔
提出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分为四个层次,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特质。
艾森克
(1)提出人格三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2)人格整合理论的代表人物
塔佩斯
发现了人格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特里根
提出了人格的七因素模型:正情绪性、负价、正价、副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罗夏克
墨迹测验是投射测验的发端
推孟
1916年修订的斯—比量表中采用了智商的概念
桑代克
1926年指出,智力结构包括抽象智力、具体智力和社会智力
斯皮尔曼
1904年提出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
瑟斯顿
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
弗农
英国
1960年提出智力结构的层次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
美国
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型
希莱辛格
美国
智力结构的二维结构模型
斯滕伯格
美国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比奈
1905年,制定了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西蒙
1905年,制定了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推孟
美国
对“比奈-西蒙量表”进行了修改,制订了“斯坦福-比奈量表”,提出比率智商理论
韦克勒斯
美国
提出“离差智商”理论,制订了韦氏智力量表
奥尔波特
提出人格的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中心和次要特质
(1)1856年设想了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色觉三色理论
(2)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
黑林
1874年提出了色觉的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
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冯·贝克亚西
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
汉斯·伯格
发明了脑电图仪
斯佩里
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达斯
根据脑功能研究,区分了同时性和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
沃尔森
美国
提出时间取样分智力落后和精神病的方法
冯特
德国
实验心理学创始人,1884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人类测量实验室”
高尔顿
英国
第一个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
比纳
心理测量的鼻祖
桑代克
教育测验的鼻祖
武德沃斯
编制了最早的人格问卷“个性资料调查表”
吉卜森
婴儿视崖实验
乔姆斯基
婴儿语言的转换生成说
阿尔波特
认为婴儿语言是对称人言语的模仿,是简单的翻版,模仿说
托马斯、切斯
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个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鲍比尔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艾斯沃斯
将婴儿的依恋分委三个类型
艾斯沃斯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霍尔
游戏的复演说
席勒-斯宾赛
游戏精力过剩说
鲁利亚
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韦伯
德国
韦伯定律:K=⊿I
G.费希纳
德国
对数定律:P=K lg I
S.S.斯蒂文斯
美国
乘方定律:P=KIn
休伯
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
威塞尔
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
托马斯·扬
英国
1820年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色觉三色理论
阿诺德
美国
提出情绪“评定-兴奋”学说
伊扎德
认为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迈尔
将“情绪智力”氛围四个方面
斯皮尔曼
英国
提出能力的双因素说
塞斯顿
美国
提出能力的七因素说
加德纳
美国
提出能力的另外其中因素说
吉尔福特
美国
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和产物
佛兰克·法利
美国
提出人格的单一类型理论,T型人格
福利曼
关于人格的“A-B型人格理论”
罗斯曼
关于人格的“A-B型人格理论”
荣格
瑞士
关于人格的“内-外倾人格理论”
巴甫洛夫
俄罗斯
把人格划分成四种
斯普兰格
德国
人格的性格类型说,把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
威特金
人之风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卡根
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沉思和冲动
尼克尔斯
20世纪70年代将成绩目标概念引入动机领域
德韦克
20世纪70年代将成绩目标概念引入动机领域
詹姆士
美国
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是内脏器官和骨骼活动在脑内引发的感觉,提出情绪的“詹姆士-兰格理论”
兰格
丹麦
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提出情绪的“詹姆士-兰格理论”
康南
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系统,而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特瑞斯曼
1960年提出衰减器理论
多伊奇
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后期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
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海因兹
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拉希里
最早提出了关于记忆神经生理机制:人的大脑皮层非定位说
图尔文
(1)提出关于记忆生理机制的SPI理论,就是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框架中。
(2)利用在人作业和词干补笔研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存时间。
班杜拉
行为主义学派,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
苏联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皮亚杰
瑞士
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斯滕伯格
提出智力成分的三成分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凯斯
将个体的心理趋于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
格赛尔
美国
对儿童动作发展进行了长期追踪,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双生子爬梯实验
耶斯基
耶斯基-多得森法则:动机与效率成倒“U”形曲线
多得森
耶斯基-多得森法则:动机与效率成倒“U”形曲线
托尔曼
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
海德
对归因提出了“控制点”的理论,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
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把“稳定性”作为内、外因之外的维度
班杜拉
对于动机的认知理论,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论:自我功效高低直接决定着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武德沃斯
提出三阶段推理,关于前提形成的“气氛”对结论的影响
查普曼
认为人们的推力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中出现的错误不是因为气氛造成的,而是错误地理解前提
约翰逊-莱尔德
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
休腾洛切尔
线形推理
克拉克
线形推理
桑代克
美国
最早提出用实验法研究问题解决
莫瑞
把需要分为五类:原始与从属、集中与弥散、反应性与前反应、显露与潜伏、效应、过程与活动方式
古特曼
美国
智力结构的二维结构模型
陆志韦
中国
1924年制定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吴天敏
中国
1982年中国比纳测验
普莱尔
德国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
奥地利
精神分析理论
艾里克森
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华生
美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夸大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操作性或宫举行条件反射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姓名
国籍
贡献
华生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斯金纳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克莱因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艾里克逊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奈塞尔
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布鲁德曼
对大脑皮层进行了分区
艾克尔斯
澳大利亚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
艾宾浩斯
德国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先快后慢
罗格德
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考比
在研究中发现,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但是不影响外显记忆。
拉·毕汉
在一项脑成像的研究中,证明了表象和视觉知觉可能具有相同的脑机制。
布鲁纳
利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了概念的形成
彪勒
游戏机能快乐说
格罗斯
游戏生活准备说
博伊千克
游戏的成熟说
桑代克
《教学心理学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
奥苏贝尔
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加涅
1943年提出原理教学的步骤
杜威
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
马斯洛
(1)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2)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罗杰斯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彻里
用实验方法研究主义的选择作用:左右耳听两个材料,追随耳记住了,非追随耳没有记住
布鲁德班特
1958年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性理论:过滤器理论
格雷
1960年的实验,为衰减器理论提供依据:非追随耳也参与了信息加工
卡特尔
提出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分为四个层次,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特质。
艾森克
(1)提出人格三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2)人格整合理论的代表人物
塔佩斯
发现了人格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特里根
提出了人格的七因素模型:正情绪性、负价、正价、副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罗夏克
墨迹测验是投射测验的发端
推孟
1916年修订的斯—比量表中采用了智商的概念
桑代克
1926年指出,智力结构包括抽象智力、具体智力和社会智力
斯皮尔曼
1904年提出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
瑟斯顿
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
弗农
英国
1960年提出智力结构的层次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
美国
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型
希莱辛格
美国
智力结构的二维结构模型
斯滕伯格
美国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比奈
1905年,制定了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西蒙
1905年,制定了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推孟
美国
对“比奈-西蒙量表”进行了修改,制订了“斯坦福-比奈量表”,提出比率智商理论
韦克勒斯
美国
提出“离差智商”理论,制订了韦氏智力量表
奥尔波特
提出人格的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中心和次要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