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合集下载

了解并介绍一位心理学家以及他的理论作文

了解并介绍一位心理学家以及他的理论作文

了解并介绍一位心理学家以及他的理论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家,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斯。

你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奇怪,但是他的理论可是相当有趣哦!威廉·詹姆斯是个美国人,他出生在1842年,去世于1910年。

你知道吗?他可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经验主义”理论的人。

所谓经验主义,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由我们的经验决定的。

这个理论可是颠覆了当时的传统观念呢!威廉·詹姆斯的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意识流”。

你们知道什么是意识流吗?意识流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思想和感觉像电影一样在不断地闪现。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你在写作业的时候,你的大脑里可能就在不停地播放各种场景和想法。

威廉·詹姆斯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那就是“心理暗示”。

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暗示吗?心理暗示就是我们通过一些暗示性的话语或者行为来影响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比如你跟你的朋友说:“我今天好累啊,真的不想去上课。

”然后你的朋友可能就会觉得你也不想去上课,从而影响了他的决定。

除了这些理论之外,威廉·詹姆斯还写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

其中有一本书叫做《心理学原理》,这本书可是被誉为心理学的“圣经”哦!里面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想要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这可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

总的来说,威廉·詹姆斯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家。

他的理论和观点不仅颠覆了当时的传统观念,而且对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所以,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话,不妨去读一读他的书,相信你会有很多收获的!。

麦独孤

麦独孤

W.麦独孤威廉·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 1871.06.22-1938.11.28],美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的创建人,社会心理学先驱。

他出生于英国的兰开夏郡的查德顿(Chadderton),因癌症病逝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Durham)。

他的父亲很富有,在奥尔德海姆(Oldham)拥有一家化学工厂。

麦独孤15 岁进曼彻斯特大学学生理学,1890 年得奖学金入剑桥大学学习医学,1894 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

继而深造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1898 年在在该院医师实习期满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他因读到哈佛大学教授W.詹姆斯所著《心理学原理》,而对心理学深感兴趣,且对詹姆斯崇拜有加,自许为詹姆斯的私淑弟子。

获博士学位后,同年随剑桥大学人类学探险队前往大洋洲托雷斯(Torres)海峡列岛考察土著人生活,不久又赴婆罗洲研究当地土著部落。

回国后再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师从G.E.缪勒学习实验心理学研究一年。

1900 年任伦敦大学讲师,并主持新建的心理学实验室,就在这年他结婚了,婚后有 5 个孩子。

1904 年后曾任剑桥大学哲学讲师及牛津大学心理学讲师,C.伯特即是他在牛津大学时的学生之一。

1912 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军医少校,担任军人精神病治疗工作。

退役后返剑桥一直不得升任教授,乃于1920 年应哈佛大学詹姆斯之邀出任该校心理学教授,因反对机械论心理学,曾长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论战。

1927 年改任杜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兼教授。

麦独孤的心理学思想并不属于行为学派,而且他在心理学界成名也远较华生为早。

一般心理学史上之所以将麦独孤的思想列在行为学派主题下讨论,主要有两个原因:1.他最早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科学的理念。

1905年,麦独孤首创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

在麦独孤看来,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这样就必须考虑引起目的性行为的基本动力。

汉密尔顿,威廉

汉密尔顿,威廉

汉密尔顿,威廉
Hamilton,SirWilliam1788-1836
汉密尔顿,威廉(Hamilton,SirWilliam1788-1836)英国心理学家。

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父亲是格拉斯哥大学解剖学和植物学教授。

他在格拉斯哥、爱丁堡和牛津接受教育,1832年被任命为爱丁堡大学文明史教授。

汉密尔顿代表着心理学中的苏格兰传统,该传统被称为苏格兰学派。

他的思想受早期苏格兰心理学家T.黎德的强烈影响,由他的编辑的黎德著作于1846年出版。

汉密尔顿与英国联想主义者相对,认为心理学的第一原则是人类精神的统一和活动,否认精神由一系列仅仅联想的经验所组成。

汉密尔顿促进了“官能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心理学不仅强调精神的单一功能,而且强调以不同方式发生作用的精神的各种官能或力量。

这些官能包括知觉、记忆、想像等。

汉密尔顿对记忆的解释是独特的:他引入了“重整作用”的概念,由此“每种印象都使其曾经是其中一部分的整个情境恢复意识”。

(尤正明)。

简述威廉詹姆士对自我的分析

简述威廉詹姆士对自我的分析

简述威廉詹姆士对自我的分析威廉·詹姆士是一位英国心理学家,他对自我的分析是在他的著作《我的理论》中提出的。

在这本书中,詹姆士提出了一种自我分析理论,即自我是由人格的三个部分组成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

意识是人们目前正在意识到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正在进行的思考、感受和行为。

潜意识则是人们不能直接意识到的内容,它包含着人们的欲望、情感和冲突。

超意识则是人们的精神力量和智慧的来源,它包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信念。

詹姆士认为,自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通过自我分析来认识自己,并且通过自我分析来解决内心的冲突和问题。

他的自我分析理论对于理解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心理治疗和自我帮助领域中也广泛应用。

詹姆士的自我分析理论还提出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

例如,詹姆士认为人们在生命早期经历的某些事件会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些事件被称为突出经历。

这些突出经历可能是积极的,如在家庭中获得充分的关爱和支持,也可能是消极的,如遭受虐待或忽视。

詹姆士认为,这些突出经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了观念和信念,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詹姆士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即人们的意识会被“冲突”和“矛盾”的内容所霸占,导致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阻碍。

这种冲突和矛盾可能来自人们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和情感,也可能来自社会文化中存在的矛盾和矛盾。

詹姆士认为,通过自我分析,人们可以解决这种冲突和矛盾,并且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目的。

詹姆士的自我分析理论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包括“自我防御机制”和“自我原型”。

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进行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旨在保护自己免受内心不舒服的情绪和经历的影响。

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忽视、抑制、否认和投射等。

詹姆士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人们自然而然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冲突,但是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会导致心理问题。

自我原型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理想化的想象,它包含着人们的价值观、目标和梦想。

生活之道 威廉奥斯勒

生活之道 威廉奥斯勒

生活之道威廉奥斯勒
生活,是每个人都在不断经历的过程。

而威廉奥斯勒,作为一位著名的心理学
家和哲学家,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生活之道。

首先,威廉奥斯勒强调了生活中的平衡和和谐。

他认为,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
需要平衡,包括身体、心灵、社交和情感。

只有当这些方面得到平衡和和谐的发展,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身体健康,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情感的平衡。

其次,威廉奥斯勒提倡了生活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
该追求自己的潜能和理想,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

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此外,威廉奥斯勒还强调了生活中的意义和目标。

他认为,生活中应该有一些
积极向上的目标和意义,这些目标和意义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充实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设定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努力去实现它们,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总之,威廉奥斯勒的生活之道,告诉我们要注重平衡和和谐,追求自我实现和
自我发展,以及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实践的生活之道,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美好。

希望我们能够在威廉奥斯勒的生活之道指引下,过上更加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编辑本段]一、生平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以及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有科学精神的牧师家庭,病逝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巢可乐(Chocurua)。

威廉·詹姆斯于1842年1月1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市,1910年8月26日卒于罕布什尔。

詹姆斯的祖父是爱尔兰人。

1798年移居美国,因投资开发伊利运河而成富豪。

詹姆斯的母亲叫玛丽-罗伯逊·沃尔什(Mary Robertson Walsh)。

父亲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Sr.,1811-1882)童年时因一次事故而失去一条腿,但未因此沮丧消沉。

1830年毕业于纽约州协和神学院后,曾在商界和法律界工作。

1835-1837年又在普林斯顿神学院学习,后来成为一名哲学神学家,因反对正统的新教,没有参加任何教会组织。

1844年以后,信奉施维登博格学说(Swedenborgianism),并接受法国社会哲学家C·傅立叶(CharlesFourier, 1772-1837)的社会改革理论。

1885年,詹姆斯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他的父亲的著作选。

书名是《亨利·詹姆斯遗著》(T he Literary Remains of Henry James)。

詹姆斯在该书的序言中表述了自己的宗教观,认为生动的宗教经验比宗教教条更重要。

詹姆斯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亨利·詹姆士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和父亲同名。

老亨利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独立求知的精神,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的讨论,并让他们在欧洲和美国学校之间交替受教育。

因为他认为美国学校在观点上太狭隘而把他们送到欧洲学习,又因为他深信孩子应在本国人中受教育而让他们回到美国。

威廉·冯特-详解

威廉·冯特-详解

威廉·冯特-详解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心理学家,现代心理学奠基人目录• 1 威廉·冯特简介• 2 威廉·冯特的生平• 3 威廉·冯特的影响和著作威廉·冯特简介威廉·冯特,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

他被普遍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创建人。

还有少数人认为,他也创立了社会心理学,因为他在晚年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研究最基本的直接体验,而是致力于探索一些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威廉·冯特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研究。

冯特内省实验法是哲学内省法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实验室仪器的结合。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枝。

威廉·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连的。

他的认识论结合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理论。

威廉·冯特的生平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巴登地区曼海姆北郊的一个村庄——内卡劳(Neckarau),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马克西米利安·冯特是村里的路德会牧师,母亲名叫玛莉·弗里德里克。

祖先中曾经出过大学校长、医生和学者,算是书香门第。

冯特在童年时代的表现并不出色,在课堂里总是做白日梦,神情恍惚,经常受到老师的责罚。

直到在海德堡读中学期间,才逐渐控制住在课堂上做白日梦的习惯,不过成绩仍然平平。

从1851年到1856年,他先后在图宾根、海德堡和柏林求学。

他选择进入图宾根学医,是因为当时父亲去世,医生的收入可以使家庭维持体面的生活。

心理学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心理学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心理学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是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威廉·韦伯(William Weib)于1959年创立并发表的一个有用的定律,也被称作“叫出它的名字定律”。

该定律主要指出,现代面对抑郁和焦虑的治疗通常比许多其他的治疗
手段(如宗教、临床心理学或抗表达方法)更加有效。

一般而言,对
抑郁和焦虑更有效的治疗涉及病人去发现和解决服务或联系自己和他
人之间情感上的痛苦。

韦伯定律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解说理论,即病
人通过把自己的情感发说出来而达到治疗效果。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简介人物资料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简介人物资料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简介人物资料威廉·詹姆斯·席德斯(1898年4月1日~1944年7月17日),是一名悲剧性的天才人物,一名拥有极高数学和语言天赋的美国神童。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是谁呢?下面是的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简介资料,欢迎阅读。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简介威廉·詹姆斯·席德斯(1898年4月1日-1944年7月17日),是一名悲剧性的天才人物,一名拥有极高数学和语言天赋的美国神童。

他父亲鲍里斯·席德斯(1867-1923),是俄籍乌克兰犹太移民,在哈佛大学跟从威廉·詹姆士研究心理学及哲学,并取得四个学位,他母亲则在波士顿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他在4岁时就已精通法文、9岁就在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的讲座,因而很早就已出名。

但成年后,却没有常人期待的成就。

他46岁时死于脑中风,死时一贫如洗,留下“神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他的智商估计达250-300。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事迹出生后6个月会说:“Aluminum”。

出生后8个月后:指出地球的卫星为月亮。

1914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出生后18个月,阅读纽约时报。

2岁时自学拉丁文,3岁时自学中文。

4岁时、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以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

6岁时、自学解剖学和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

7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测试。

在4岁到8岁之间、写了四本书。

两本解剖学和天文学的书已流失。

8岁时、通过MIT的入学测试。

8岁时,可以流利的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俄罗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并自己发明一种新的语言,把它称为Vendergood。

9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入学测试。

但是哈佛拒绝他父亲让他过早入学。

10岁时、修正哈佛大学逻辑学教授书稿的错误。

11岁时、入学哈佛,精通高等数学和天体运动。

威廉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

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详细解释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

1.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是威廉詹姆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强调研究心智和行为的功能和意义,而不仅仅关注其结构。

功能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实现目标和满足需求而存在的。

它关注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如何适应、反应和变化。

以视觉感知为例,功能主义认为视觉系统的功能是帮助我们感知和解释世界,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这种方法强调了行为的目标导向性,即个体通过行动来达成某种目标。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受到个体的经验和环境的影响。

他认为自我概念由两个组成部分构成:我(I)和我(Me)。

“我”是指主观的、有意识的自我,它是个体对自己主观存在的意识。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直接体验。

“我”是指客观的、被观察到的自我,它是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和反馈。

它包括个体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角色。

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与他人互动和社会经验形成的,并且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发生变化。

3.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是威廉詹姆斯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时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意识不是一个静态而稳定的实体,而是一个连续不断、变化多样的流动过程。

意识流包括我们所有感知、思维、情感和意愿等心理活动。

它没有固定结构或边界,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

意识流中的内容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可以是个体内部的或来自外部环境的。

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流是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主观体验。

通过研究意识流,他试图了解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本质。

4. 情感理论(Theory of Emotion)威廉詹姆斯提出了一种关于情感产生机制的理论,即情感是由生理反应引起的。

外国名人故事:心理学家冯特的故事

外国名人故事:心理学家冯特的故事

外国名人故事:心理学家冯特的故事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第一部最重要的着作。

186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相关冯特最令人吃惊的一件事是,这孩子怎会长成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

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看上去完全不像个会有半点出息的人,没有动力,也缺乏那份才气,更不用说会成为科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一位杰出的巨人。

事实上,他看上去直冒傻气。

冯特1832年出生于曼海姆附近的内卡劳,在德国西南部,可算是书香门弟。

他父亲是村里的路德教牧师,可他的祖辈上有大学校长、医生和学者。

在很多年里,冯特一直没有显出才气来,对学习也没有什么兴趣;他当孩子的时候,惟一的好朋友是一个弱智男孩,而在学校里,他习惯性地走神打野,神情恍惚。

冯特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父亲来学校看他,发现他心不在焉的样子,盛怒之下竟当着同学的面煽了他几耳光。

冯特永远也忘不了这件事,可这并没有改变他什么;还在13岁的时候,他在布鲁西萨尔上天主教专业学校,仍然是这么一位不长进的白日梦患者,他的老师常常公开煽他,另一位教师也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嘲笑他──而这些学生多半都是些农家子弟,他们本身也不是读书的料。

教师的惩罚也不起作用;他这年没有及格,满面无光。

接着,冯特的父母送他去海德堡的学会。

在那里,在一些他觉得趣味相投的同学中间,他慢慢控制住了自己走神的毛病,并通过了中学时代,即使一向也不过是成绩平平。

毕业时,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过,因为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只有很少的养老金,他只得准备找一份工作,以保持住体面的生活。

他选择了医学,并报考了图宾根大学;他瞒着母亲玩耍晃荡了一年,什么也没有学到。

可当他于年终回到家里,意识到家里几乎没有钱能够供他读完3年大学时,他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是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涉及到意识、情感、意志力等多个方面,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威廉詹姆士提出了“功能主义”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关注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和适应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内在的心理过程。

这一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心理学从实验室研究走向现实生活的转变。

其次,威廉詹姆士强调了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核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基础。

威廉詹姆士的意识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对意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此外,威廉詹姆士对情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情感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行为的驱动力之一。

威廉詹姆士的情感理论强调了情感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对后来的情感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威廉詹姆士对意志力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意志力是个体实现目标的重要动力,是个体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提升的关键。

威廉詹姆士的意志力理论对后来的行为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对意志力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总的来说,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涉及到意识、情感、意志力等多个方面,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功能主义理论、意识理论、情感理论和意志力理论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韦氏智力量表划分

韦氏智力量表划分

韦氏智力量表划分
韦氏智力量表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韦克斯勒在 20 世纪初期开发。

该测验将智力定义为“个体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以 9 个类别来衡量智力水平,包括语言能力、空间关系、数量关系、逻辑推理、记忆能力、学习能力、注意力和判断力。

韦氏智力量表的划分方式根据不同的版本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将智力水平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1. 低智力:智商在 50-70 之间。

这些人通常有学习障碍或其他认知障碍。

2. 中智力:智商在 71-90 之间。

这些人通常能够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3. 高智力:智商在 91-119 之间。

这些人通常被认为是高智商人群,他们可以轻松地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4. 临界智力:智商在 120-139 之间。

这些人的智商水平接近高智力,但他们可能需要额外的帮助和支持来适应日常环境。

5. 高智能:智商在 140 及以上。

这些人通常被认为是高智能人群,他们拥有卓越的智力和创造力,可以在科学、艺术、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韦氏智力量表的划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哪一位心理学家,对于共情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哪一位心理学家,对于共情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哪一位心理学家,对于共情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

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伊克斯(William Ickes)是在共情研究领域中最高产和最德高望重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自己的《共情的精准度》(Empathic Accuracy)一书中做了如下表述,让人难以置信。

共情推理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读心术;共情可能是头脑能做的第二伟大的事情,而最伟大的就是意识本身。

首先,我们是有意识的——清醒并能觉察到我们自己正在思考和正在感觉着。

其次,我们是能共情的,也就是说,我们能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理解,真实地感觉到他人的感觉,明白他人的想法、主意、动机和判断。

共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让我们能在行动之前有所思考,去了解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教我们如何利用推理能力来平衡我们的情感,激励我们向人们所能够追求的最崇高理想而努力。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会像一些相互没有关联的物质一样在这个星球上游荡,即使碰巧撞上了彼此,也会在说一句“你好”之后相互弹开。

这样的我们虽然清醒但没有感觉,虽然有觉察但漠不关心,虽然有很多情感但无法理解或影响它们。

共情能提高我们对他人想法和感觉的觉察力,让我们知道如何全然又全心地生活。

共情最想把自我变得更为广大,其实这也是共情的实质
——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

你是谁?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你最看重什么?这些就是共情需要去探索的问题。

共情既顽皮又好奇,而且关注于每时每刻的沟通。

共情具有诗人一般的灵魂、孩童一般的内心和先知一般的智慧。

吸引力法则可信吗

吸引力法则可信吗

吸引力法则可信吗吸引力法则是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杜赫(William James Durston)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原理,该原理认为吸引力是一种力量,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吸引力法则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然而,这个原则并非绝对,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吸引力法则认为人们对于吸引力和美感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和行动。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更倾向于被美丽的人、外表、物品或环境所吸引,他们更容易与这些吸引力因素相关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联结,从而更加倾向于与之有关的人或对象互动。

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领域,用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购买产品或采取行动。

一方面,吸引力法则的可信度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许多实验表明,被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喜爱和赞同,而且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此外,许多研究还发现,吸引力因素对于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具有持续的影响,即使在认知层面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这些研究表明,吸引力法则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吸引力法则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首先,吸引力的定义和评价因人而异,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会对吸引力的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吸引力法则并不能解释一些其他因素对个体兴趣和行动的影响,例如个人经验、信仰、需求、价值观等。

最后,吸引力法则的效果受到时间、环境和个体状态的影响,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对吸引力产生不同的作用。

综上所述,吸引力法则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然而,它并非是绝对的法则,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环境变量等因素,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应用吸引力法则。

此外,对于消费者和个体而言,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仅仅受吸引力因素所左右,而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做出决策。

大学心理学——心理学家简介

大学心理学——心理学家简介

1、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获医学、哲学两个博士学位,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186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科学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伟大的著作,看作是科学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医学博士,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机能主义心理学先驱,其意识流说为批判心理学元素主义先声,情绪说则预示20世纪行为主义的诞生;在美国心理学史中,特别是在理论上有重要贡献。

3、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约翰.华生(John B.Watson, 1878-1958),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心理或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采用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医学博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由于他在消化腺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杰出研究,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拉姆齐理论

拉姆齐理论

拉姆齐理论
拉姆齐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拉姆齐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它是他对心理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研究的结果。

拉姆齐理论认为,影响一个人心理成熟的因素有三个:信任、自我实现和担当。

信任是拉姆齐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拉姆齐认为,当一个人信任自己以及其他人时,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成熟。

信任不仅是指对自己的信任,也包括对他人的信任。

当一个人信任自己和他人时,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乐观,也更容易接受失败,这都会促进心理成熟。

自我实现是拉姆齐理论中的另一部分。

拉姆齐认为,自我实现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寻求自我实现的原因。

当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时,他们会感到满足,也更有信心去做更多的事情,这也会促进他们心理成熟。

担当是拉姆齐理论中的最后一部分。

拉姆齐认为,当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们会变得更加成熟。

当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感受到更大的责任感,也会有更强的责任感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也会促进心理成熟。

总的来说,拉姆齐理论认为,影响一个人心理成熟的三个因素是信
任、自我实现和担当。

当一个人信任自己和他人,实现自身的价值,承担责任时,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成熟。

拉姆齐理论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许多心理咨询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是一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原理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主要包括了意识流、情感理论和功能主义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威廉詹姆士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认为意识是一种不断流动的心理活动。

他认为,意识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像一条河流般不断地流动变化。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多样化、变化无常的。

其次,威廉詹姆士的情感理论也是其心理学原理中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情感是由生理反应和心理感受共同构成的,情感的产生和体验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威廉詹姆士的情感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的本质和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此外,威廉詹姆士的功能主义观点也是其心理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心理活动的功能是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需要,心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心理活动的功能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心理活动的本质和作用。

总的来说,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意识流、情感理论和功能主义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将继续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工于心计,太能算计的人,命都会很悲惨

工于心计,太能算计的人,命都会很悲惨

工于心计,太能算计的人,命都会很悲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

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

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

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他的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

算计者本身首先已经使人失掉了平静,掉在一事一物的纠缠里。

而一个经常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引起较严重的焦虑症。

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是痛苦的。

爱算计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得到平衡和满足。

反而会由于过多的算计引起对人对事的不满和愤恨。

常与别人闹意见,分歧不断,内心布满了冲突。

爱算计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只能生活在具体的事物中不能自拔.习惯看眼前而不顾长远。

更严重的是,世上千千万万事,爱算计者并不只对某一件事算计,而是对所有事都习惯算计。

太多的算计埋在心里,如此积累便是忧患。

忧患中的人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太能算计的人,一辈子劳碌命,为什么?心里无时不刻算计别人,能不累吗?能安心?病怎么来的,算计算来的。

太能算计的人,也是太想得到的人,而太想得到的人,很难轻松地生活.往往还因为过分算计引来祸患,平添麻烦。

太能算计的人,必然是一个经常注重阴暗面的人。

他总在发现问题,发现错误,处处担心,事事设防,内心总是灰色的。

太能算计的人,目光总是怀疑的,常常把自己摆在世界的对立面,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不幸。

太能算计的人,骨子里还贪婪。

拥有更多的想法,成为算计者挥之不去的念头,象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心上。

生命变得没有彩色。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得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易改变;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变为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了。

习惯按其价值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即《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

该报告写道: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

他们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诸多弱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

他们违法犯罪均源起于少年时期,他们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

柏拉图曾告诫一个游荡的青年说:“人是习惯的奴隶。

”英国诗人德莱敦也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因此只要这些劣迹少年身上的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

通过调查分
析,这种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文化、缺知识、不知礼、不懂法;贪吃好玩,奢侈为荣,怕苦怕累,不学无术;“哥们义气”重如生命,为“朋友”交情不惜两肋插刀;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赫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

北京某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

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

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

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10分钟。

”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们围住了总经理的大办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年轻人大惊大惑:“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

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

”年轻人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常识,更谈不上习惯养成。

与上述例子相反,良好的习惯也常常助人成功。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4.75吨重的“东方1号”航天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89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
宇航员。

他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

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另一方面,“坏习惯在同样的程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其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