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如何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如何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来自云南的冲击波一次次激荡着中国文艺界。空灵绝美的《云南映象》成为今年中国舞台上的璀璨明星;清亮婉转的“海菜腔”迸发出歌舞之乡无尽的光芒;聂耳音乐基金会的成立成为音乐界的盛事。在中国西南边陲的版图上,一个民族大省、文化大省的旗帜正在高高飘扬。

文化产业建设驶上“快车道”

一云南,云岭之南,彩云的故乡,是一个文化富矿。亚洲大陆与东南亚半岛的交界处,横断山脉蜿蜒屹立,6条大河奔流不息,造就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26个民族世居于此,“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高度浓缩在这一区域,产生了风华绝代的孔雀舞、代表中国当代美术水准的“云南画派”、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洞经音乐……权威资料记载,云南已收集到的各民族民歌民曲就有2万多首,舞蹈6718套,戏剧2000多个,器乐200多种,叙事长诗50多部;记录着工匠们的心血和灵性的木雕、黑陶、斑铜、扎染,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围着火堆彻夜狂欢的节日庆典,无不表现出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

1996年,云南开始探索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可能性。

1999年,在云南召开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高级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专家就提出,云南应当是最有希望建设成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球示范区。

新世纪来临之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明确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列为云南三大目标之一。在2003年7月召开的云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上,省委正式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云南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进行培育。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建华高兴地说:“云南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在国内甚至在全世界有着较强的惟一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价值。我们必须用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和梳理我们的文化资源,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优势。”

二云南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大道上加快着脚步。

“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让云南文艺创作进入全国一流的行列。”这是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在不久前召开的云南省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和影视创作指导小组成立会议上提出的目标。

在聂耳的故乡,为培养音乐人才和鼓励创作,聂耳音乐基金会应运而生,已筹集资金2000万元。不少专家感慨:是聂耳的魅力促成了基金会的成立,实现了几代人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

云南深厚的音乐文化资源为一代代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小河淌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成为代表云南形象的经典传世之作。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两位彝族歌手把“海菜腔”山歌搬上舞台,震惊了业界,在74支参赛

队伍中,云南夺得一枚铜奖和两个“优秀歌手奖”,展示了少数民族歌舞的魅力。

音乐家赵季平说:“聂耳音乐基金会给全国音乐创作带来一股推动力,启示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在聂耳开拓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聂耳是经历了民族艺术的洗礼而成长起来的,我们也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在民间汲取养分,写出让人民满意的作品。”赵季平认为,基金会给当代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必能吸引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前来采风创作。

一批文化界名人已经将云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许多影视工作者不约而同地把云南称为“天然摄影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在世人眼前打开了一个艺术的宝库。时至今日,影视创作成为云南文艺界的又一热门话题。《玉观音》、《周渔的火车》、《天龙八部》、《文成公主》等一大批在全国热映和热播的影视剧选择了在云南拍摄。投入巨资修建的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曲靖翠山影视城等拍摄基地为剧组提供了全方位的拍摄条件,而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则以气候的多样化、自然资源优势成为剧组拍摄外景的理想之地。

顺应市场发展之势,云南省把影视创作作为繁荣云南文艺的重点之一。2003年9月,云南省专门成立了影视创作指导小组,在政策、资金、组织上为影视创作提供保障,在体制、机制、观念上创新,为作品的产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吸引有名有实力的影视摄制公司和名导演前来合作拍片、对优秀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为目标。指导小组已经研究了80多部影视剧本,直接组织了一些重点影片的拍摄。

一批艺术精品的诞生让人们看到了今日云南的魅力。《云南映象》在捧走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多项大奖的同时,也赢得市场丰厚的回报,突破了我国文艺作品长期以来的瓶颈;兰坪县三江艺术团的普米族大型音乐舞蹈诗《母亲河》也在第四届“荷花奖”比赛中一鸣惊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荷花奖中获奖的县级艺术团。《丽水金沙》、《风花雪月》等民族文化剧目经过市场的检验逐渐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装点高原夜空的灿烂新星。

三不少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健康产业”。相对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文化产业是越开发越丰富,且附加值高、不污染。正是看中了这一优势,云南用市场化的手段运作文化产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丽江市以《丽水金沙》为突破口,对民族歌舞团进行改制,与深圳企业合作,成立了旅游演艺公司,《丽水金沙》演出近400场,总收入上千万元,打出了品牌,培养了人才,收获了效益。紧接着,市歌舞团、电影公司、博物馆等单位相继成为改革试点。

丽江市委书记欧阳坚深有感触:“让文化走产业化路线,政府财政压力减少了,职工收入增加了,积极性也提高了,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就会应运而生。”欧阳坚告诉记者,通过市场化取向改革,让文化发展由以前政府大包大揽的单一方式向依托市场力量发展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转变,壮大了文化产业,同时也促进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更加繁荣。目前丽江文化产业的经营商家已经达到1000多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总收入从几年前的年均3000多万元上升到近2亿元,提供的税收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0%。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云南省鲜明地提出了“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口号,组建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财政、税收、工商、投融资、土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力图为文化企业提供社会管理职能和宽松的政策环境。由省内企业集团投资的西南地区最大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正在大理鹤庆新华村建设,继北京、上海之后第3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基地正在昆明构建;红河州利用当地丰厚的资源和密集的劳动力正在积极打造民族服饰制作基地……

在接轨市场的过程中,文化经纪人的培养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曾经震撼了巴黎的沧源司岗里文化艺术团团长茶红明认为,文化产品策划、包装,甚至节目的编排,都需要专业的文化经纪人才。据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正在全省32个乡镇铺开,试图培养一批带领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走市场化道路的经纪人。

事实上,成功的先例已有不少。纳西古乐因为成功的包装和营销手段而成为丽江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平均每天接纳500人次观众,每逢寒暑假,前来报名学习古乐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值得关注的是,云南省最近出台了《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及相应的评估体系,首次对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统计对象和统计内容做出界定。云南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套评估体系突出的是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目的是真实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促进文化产业单位走向市场的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以科学测评方法,使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接轨,反映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并能够与其他产业进行同度量的对比分析,最终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90%的面积是山区,生产力低下,交通落后,贫困人口众多。云南大学民俗学者杨军认为,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云南只能谋求社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而云南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品质最具优势,文化产业将带动教育、旅游、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兴起,逐步调整以烟草为中心的单一经济结构所带来的风险。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风光的欣赏不能脱离对当地文化、民族风情风俗的体验,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地方,游客的回头率就越高。这一发展趋势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云南一些仍然贫困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为山乡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大理鹤庆新华村以自身的经历说明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亚南认为,在这些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往往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文化产业来开发这些有效资源,能够使每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都从中受益,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因为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的参与性强、投资见效快等特点,决定了它完全能够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兴,则民族大省立”,云南省有关部门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倡导,为云南找到了在传承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云南在新世纪获得长远动力的必然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