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如何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合集下载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5.25•【字号】云政办发[2004]103号•【施行日期】2004.05.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云政办发[2004]103号)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财政厅、国资委、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地税局、工商局、国税局、文产办等有关部门制定的《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文产办)为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精神,根据《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特制定以下政策。

一、财政政策1.继续认真落实《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的各项规定。

随着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各级财政应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2.严格按照规定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

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支持重点文化事业发展。

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倾斜。

3.各级财政视财力安排一定专款,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云南 文化 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建议

云南 文化 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建议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云南是中国具有丰富多样文化资源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

然而,云南文化产业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来提升其发展。

问题:
1. 文化遗产保护不足:云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些文化遗产面临着破坏和丧失的风险。

2. 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云南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手工艺品等领域,缺乏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3. 缺乏专业人才: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云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和管理。

开展文化遗产修缮和保护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 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云南文化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培育和推广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音乐、表演艺术、电影制作等,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3.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制和平台,提供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

4. 发展数字化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云南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互联网文化、数字娱乐和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5. 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云南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保护好自然和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云南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多元化发展、培养人才和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可以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浅析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

浅析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
: 中全 会 .则 强调 乏 展文化事 业和文 # 众需求 的优秀文


学 发 展观 深 入推
是 音乐 、电影 、 电视剧 。还 是 网络 游 戏 、手机 游 戏 ,韩 国都 实现 了重 大 突破 ,形成 了一 股 强大 的 “ 韩流 ” 到 2 0 。 0 4年 ,其 文化产 品已经 在世界 市场
上 占到 35 .%,成 为 世 界五 大文 化 产 业 强 国之 一 。
族大 省, 由于 历史
拿 、国家统 一方 面 ; 教极端 势力 、反 E 。更需要 用先 进
正如美 国学者沃尔夫所 言 。 “ 文化 、娱乐—— 而不
化 中的优 秀部分
20 年摹2 ・3 ・ o6 期 5
特殊的文化产业 ;云南发展 民俗文化产业具有优 势和劣 势 ,应 坚持差异化和品牌化 战略 。
关键词 :民俗文化 ;产业化 ;差异化 ;品牌化
1民俗文化产 业是国 际紧迫 情势和 国 内群众 日 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合力的反映
11 际 文化 产 业 的迅 猛 发 展 .国
是那些看 上去更 实在的汽车制 造 、钢铁 、金融 服务
由于人均 G P达 到几万美 元 ,其 文化 消费 占个人 D 消费总额普 遍超过 3 %。2 0 年 ,我 国人均 G P 0 03 D
首 次突 破 10 00美 元 ,达 到 19 0 0美 元 ;20 0 4年 , 我国人均 G P达到 16 D 2 9美元 。国务 院发展研究 中
多彩 ,就是我们无穷无尽 的宝藏 。云南旅游业 早 已 走 在全 国前列 ,其 中最关 键 的资 源是人 文 旅游 资
是为什 么单从 自然 景观来 看并不 出众 的 “ 美丽泸沽
心主任王梦奎指 出, “ 十一五”期间 ,中国经济将 保持稳 步增 长 的态势 。到 2 l 年 G P将达到 2 . o0 D 1 5 万亿元左右 ,人 均 G P将 达到 l0 D 9 0美元。在我 国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的同时 ,人

民族团结品牌创建方案

民族团结品牌创建方案

民族团结品牌创建方案背景与意义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民俗、宗教、风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民族之间经常会出现文化摩擦和民族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民族团结品牌的创建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民族团结品牌的创建,除了能够起到凝聚各民族的力量、传播民族文化特色的作用外,还能够在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方案内容(一)确定融合形式为了能够让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展示和表现,在民族团结品牌的创建过程中,需要确定一种融合形式,即将各民族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形式可以是民族音乐、舞蹈、美食、服装等,也可以是民族节日或者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融合形式时,应切实考虑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尽力减少文化冲突的可能。

(二)明确主题与特点在确定融合形式的基础上,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特点。

这种主题和特点可以表现在品牌的标志、口号、活动主题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主题和特点时,应充分考虑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既具有吸引力,又可以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凝聚各民族之间的情感。

(三)制定品牌参与标准民族团结品牌的创建,需要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

因此,在确定民族团结品牌之后,需要制定一套标准,以便引导民众积极参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时间等方面,需要在考虑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

(四)推广与宣传民族团结品牌的创建完成后,需要加强推广和宣传。

在推广和宣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包括广告、电视、报纸、杂志、社交网络等。

在推广和宣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民众的引导和教育,增强民众的自身认知和文化自信心。

总结民族团结品牌的创建,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手段。

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积极融合各民族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特点,并制定一套标准,以便引导各民族的积极参与。

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昆明市是中国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云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

为了促进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昆明市政府制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间范围为2024年至2024年。

以下是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昆明市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高地。

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昆明市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事业发展目标1.增加文化设施和场所。

扩大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规模,提高文化设施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2.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加大对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作能力,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促进文化产品创新。

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从业者开展创新性的研发活动,推出具有昆明市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4.拓宽文化宣传渠道。

加强对昆明市本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

三、文化产业发展目标1.培育文化企业。

支持和培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鼓励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和创新,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打造文化品牌。

推动昆明市的文化产业向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昆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3.增加文化产业的比重。

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逐渐增加文化产业在昆明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4.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和技术,提升昆明市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依法保护昆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参与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

加强对昆明市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才。

3.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做出的贡献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做出的贡献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做出的贡献云南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构成了丰美而又无可替代的云南文化艺术宝库。

云南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伴随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和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其中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起兴,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和新增长点。

无论走得多快多远,都不能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这是坚守,是使命。

云南文投集团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打上“担当”的烙印,积极推进院团改革,激活艺术家积极性,走市场化发展之路,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以划转的云南省属转企文艺院团为基础,组建成立了云南演艺集团、云南演艺股份公司、云南省杂技团公司、云南艺术剧院公司等6家子公司。

秉承“匠心精神”致力于演艺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不偏离传统,保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充分展示其古朴风格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不脱离时代发展,聚焦大众的现代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

产品的编创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突出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及赏析性的特点。

先后打造的《吴哥的微笑》《梦幻腾冲》《云岭天籁》《聂耳之歌》《雨林童话》《皇帝的女儿》《奇幻森林》《飞象麦昆》等演出剧目和杂技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

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双赢格局,为云南文化旅游经济带来了一片新的绿洲。

云南文投集团旗下演艺板块先后成功承办了2018中尼跨国春晚、2019云南春晚,打造了《梦幻腾冲》旅游演艺项目、大型歌舞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2019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开幕晚会《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演艺板块业务实现年均商演超过3000场,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120万人次。

在华侨城集团“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战略指引下,云南演艺集团积极践行“演艺+”的核心战略思想,坚持落实做优做强的基本原则,突出文化内涵,聚焦云南民族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着力打造国内外精品文化演艺剧目,树立云南旅游演艺的“大品牌”,不断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助推云南文投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断想。

关于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断想。

民族文化 ;木鼓本身显 示 了佤族 精湛 的木刻 艺术 ,厚
重的木鼓表现了佤族勤劳勇敢、善 良诚实的民族个
性 ,木鼓舞成为佤族最具代 表性 的舞 蹈 。然 而 。自从
“ 赛玛教” 和大乘佛 教传人 佤 山许 多村 寨 以后 ,大部 份佤族 地 区不 再信 仰 木鼓 教 ,废 除 了猎 头祭 谷 的 习 俗 ,木鼓 文化在许多地方 已经不发展 。不再成 为佤族
佤族 , 于百濮族群 ,是 我 国南 方的一个古 老民 源
族。佤族文化底蕴厚重 、丰富多 彩。是中华 民族优 秀 文化园中的奇葩 。打造佤 族文化 品牌 ,充分展示佤族 文化的特 色 和优 势 ,对 于弘 扬我 国 民族 优 秀传 统 文 化 ,对 于推动 和发展边疆 民族 地 区文 化事业 和文 化产 业 ,建设个性鲜 明、文化 内涵丰富 的民族文化旅 游品
究,加之佤族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因此 大家一时无法做 到 ,其 实到现在 也难 以做到 。因 为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一个 民族文化 “ 是什 么” 几乎是 不可能的 ,比如什么是 汉族 文化?什 么 是傣族 文 化? 什么是拉枯族 文化?等等 ,许多人都 难 以做到。尽管 如此 ,作 为一个佤族文化 人 ,我一直 没有停止 过对这
关于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断想
李明富
( 政协 临 沧市 民族和宗教 委 员会 , 云南

临沧
670 ) 700
要: 佤族 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魂曼文化 ,或者 叫祭祀 文化。打造佤族文化 品牌,对于培 育佤族 文

化旅游品牌、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佤族地 区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 设步伐 ,具有 重大的现实 意义 和深远 的历史 意 义 。目前 ,打造佤族文化 品牌 的关键 ,一是营造氛围 ,二是加强研究 ,三是培育支撑,四是健全机制。 关键词 : 族文化 ; 佤 定义 ;品牌打造

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云南省为例

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云南省为例

云南省有 2 6个少数 民族 , 其文化保存较为完 整 , 有 着 良
好 的历史继 承性 , 具有发展文化创 意产业 的先天优势 。现阶 段 的云南文 化创 意产业取得 了一定 的成就 , 已基本形成 以 民
族特色 为主线 , 旅 游业为 主体 , 影视、 新 闻出版 、 民族文 艺演
出和 民族特 色文 化多层次发展为特色 的产业 。然 而 , 云南文 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的同时仍存在一定 问题 。主要 有 : 云南 省各地 区文化 创意产业 的发展极 不平衡 , 集 中在 昆明 、 丽江 等几个 州市 ; 拥有 自主知识 产权 的知 名创意 品牌不多 , 缺 乏 以高科 技为依托 的创意 精品 , 缺乏核 心竞争力 ; 对 云南少 数 民族特色资源 的挖掘 深度 不够 , 虽然 已经拥有 一些与 民族 文 化相结合 的创 意产业 园区 , 但创 意产 业与少数 民族文化 相结 合的特色优势还亟待开发。
1 发展 现状及所需信息资源分析
1 . 1 云 南省 文 化 创 意产 业 发 展 现 状 及 问题 分 析
史、 代表 寓意等 , 如苗族银饰 品、 重彩 画、 蜡染扎染等。第五 , 休 闲文化所需信息资 源主要是 一些 图文并茂 、 集知识性 和欣 赏性于一体 的民族书 刊画报 , 与休 闲娱乐活动相关 的信 息以 及 与休 闲相 配套 的设施 。按照用户的需求 , 应整合 、 开发利用 这类 民族信 息资源 , 充实文化创意产业信息资源 内容 。
图书馆学刊
2 0 1 3 年第 1 期
TUSHUGUANXUEKAN No . 1, 2O1 3
少数 民族 文化 创意产 业信 息资源建设 的现南 省 为 例

【 摘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

中华文化 圈 、东 南亚 文化 圈 、南亚 文化
其 四 ,初具 规模 的文化 产业 发展平
走 出了国 门 ,也颇 受欢 迎 ;但 文化要 作
为产 业走 出去 ,则不容 易了 ,这 儿要 求
圈 、西 亚 文 化 圈 、非 洲 文 化 圈 的交 汇 处 ,也是 中 国古代文化 交流 当中 南方通
投 集 团 的战 略 发 展 思 路 引 起 了 省 内 外 金
扩 大对 外 文化交流 与合 作 ,积极 吸收 世
界 优秀文化成 果 ,让云 南民族 文化走 向
2 个 民族 世 居于此 , “ 6 会说话 的就 会唱 歌 ,会走 路 的就 会跳 舞 ” ,丰富 多样 的
民族文化 高度 浓缩在 这一 区域 ,产生 了 风 华绝 代的孔 雀舞 、代表 中国 当代美术

全 国 、走 向世界 ,努力把 云 南建设成 为
富 有特色 的民族 文化大 省” 。立足 于人 文 资源丰富 、区位 独特 、已形 成一定 的 文 化品牌 的优势 ,探索 一条适 合云 南文 化 产业走 出去 的途径 ,已经成 为云 南文 化 向着产业化方 向发展的重要手段 。 说 到云 南民族 文化 产业走 出去 的条
件 ,确 有 不 少 。
融机 构和企 业 的高 度关 注 ,目前 ,各银
行对集团授信超过3 0 0 亿元。
大流派 的经音乐……。 其三 ,发展 态势 良好 的民族 文化产 业。经过十几年 的努力 ,在文化产业界形 成 了独 特 的 “ 南现 象 ”。以 《 云 云南 映
的影视作品相继 问世 ,把单纯 的宣传云南
南 省也不例 外 ;其 次是 “ 出去 ”的行 走
为存 在盲 目性和短 期性 。云 南丰富 的民

云南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

云南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

云南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云南是一个拥有丰富乡村文化资源的省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逐渐失去了传统魅力,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制定并实施云南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振兴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具体目标包括,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到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施方案。

1. 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挖掘,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档案,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工作。

2. 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举办乡村文化节、民俗活动等,吸引游客到乡村体验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 促进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鼓励乡村青年参与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乡村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举办乡村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3.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本方案,预计能够有效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六、结语。

云南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文化IP的开发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文化IP的开发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文化IP的开发探索作者:张润阳魏如梦来源:《美与时代·上》2023年第11期摘要:民族文化IP的背后,是少数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借由文化IP进行多元化的开发,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对地区进行文化空间再造,带动地区文旅、民族文化、文创产业的发展,依托少数民族文化构建一条IP产业链。

这种保护性开发能够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价值,保留和展现云南边疆地区乡村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气质,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佤族;民族形象;IP;乡村振兴;互联网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民族艺术传承保护中的技术伦理研究”(A2022YJ03);202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科研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创的品牌构建研究——以云南西盟佤族织锦为例”(2023Y0827)研究成果。

一、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文化IP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文化IP的发展现状文化IP是指和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

文化IP可以是一种标签或文化现象,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获得消费者的追捧,转化成消费行为;也可以是一个品牌、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商业化的运营,转化成消费品,实现价值的变现。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那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似乎是只可远观不可触碰的东西,在普通大众的眼中,他们神秘而遥远。

即使是专门去体验、感受,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个表象。

在文化IP 视域下,万物皆是IP,文化的开发逐渐普及化和亲民化,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播。

IP作为文化开发的途径,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已成为文化与人们之间的一种新的连接符号和话题体系[1]。

(二)文化IP产业的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文创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新文创应运而生,它作为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强调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与设计方法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相互赋能,从而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中图分类号:G124;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0-0022-01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GDP的重要途径,对于云南、贵州、广西、福建等旅游大省而言,将两者有机结合,更是实现旅游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飞速进步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载体。

这就是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诠释,也给旅游大省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2.旅游商品文化附加值低
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在实际发展中,云南省的旅游商品并没有表现出自身的特色,雷同性与劣质性较强。

在走访游客中发现,许多游客对云南旅游商品的个性彰显认可度较低。

3.文化资源保护不够
在调查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发现,人们关注云南省民族文化的程度逐渐提高,但文化资源的流失却日益严重,许多民间乐器、民族服饰、民间器物、民间雕塑等重要的文化载体由于没有受到应有保护而流失或损坏。

三、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策略。

云南沧源竹文化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模式构建——以班洪乡南板村为例

云南沧源竹文化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模式构建——以班洪乡南板村为例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一村一品 视角下云南省少数民族竹文化特色村落开发研究 (2022J1165)ꎮ作者简介:辉宇ꎬ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硕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管理㊁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ꎮE-mail:huiyu_0615@163 comꎮ云南沧源竹文化产业发展 一村一品 模式构建以班洪乡南板村为例辉㊀宇(昆明文理学院昆明650226)摘㊀要:云南省沧源县是中国巨龙竹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ꎬ具有发展特色竹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ꎮ在沧源县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产业 一村一品 模式ꎬ符合当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需求ꎬ能够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ꎬ同时能够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的建立和推广ꎬ具有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团结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交流ꎬ向世界讲好 中国故事 的重大战略意义ꎮ文章以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为例ꎬ基于大量实地调研ꎬ分析了沧源县竹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优势ꎬ提出班洪乡南板村民族竹文化产业 一村一品 模式建设的内容与路径ꎬ旨在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竹文化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ꎬ并在学术上填补少数民族竹文化产业 一村一品 模式研究的空白ꎮ关键词:巨龙竹ꎻ竹文化产业ꎻ一村一品ꎻ少数民族ꎻ品牌建设ꎻ云南沧源DOI:10.12168/sjzttx.2023.11.30.001OneVillageꎬOneProduct ModelforBambooCultureIndustryDevelopmentinCangyuanCountyꎬYunnanProvince:ACaseStudyofNanbanVillageinBanhongTownshipHuiYu(CollegeofArtsandSciencesKunmingꎬKunming650226ꎬChina)Abstract:CangyuancountyinYunnanprovinceistheplaceoforiginandmainproducingareaofDendrocalamussinicusꎬboastingtheintrinsicadvantagestodevelopspecialtybamboocultureindustry.Buildingthe onevillageꎬoneproduct (OVOP)modelforthedevelopmentofspecialtyethnicbambooculturalindustryinCangyuancountyconformstotheneedsoflocalresourceutilizationandsustainable&innovativedevelopmentꎬwhichisconducivetobeautifulvillagesdevelopmentandruralrevitalizationꎬandtotheestablishmentandpromotionofspecialtyculturalbrandsofethnicminoritiesintheborderareas.Thusitisofstrategicsignificancetomaintaintheunityofethnicminoritiesintheborderareasꎬpromoteculturalexchangesamongethnicminoritygroupsandtell China sstory welltotheworld.BasedonalargenumberoffieldinvestigationsinNanbanvillageꎬBanhongtownshipꎬCangyuancountyꎬthispaperanalyzestheopportunitiesandadvantagesarisinginthedevelopmentofbambooindustryinCangyuancountyꎬandproposesthecontentandpathtobuildthe OVOP modelfortheethnicbamboocultureindustryinNanbanvillageꎬwiththeaim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in ̄depth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ethnicminoritybamboocultureinYunnanprovince.Italsofillsthegapinthestudyofthe OVOP modelforethnicminoritybamboocultureindustry.Keywords:Dendrocalamussinicusꎬbambooculturalindustryꎬ onevillageꎬoneproduct ꎬethnicminorityꎬbrandbuildingꎬCangyuancountyꎬYunnanprovince㊀㊀一村一品 模式是对当地核心资源最优利用㊁对产业最合理配置㊁对人力资源最有效开发的一种发展路径ꎮ合理构建和实践 一村一品 模式ꎬ可以达到经济社会双重效益的最大化ꎮ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简称 沧源县 )是中国巨龙竹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ꎬ具有发展特色竹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ꎮ在沧源县构建 一村一品 模式ꎬ发展特色民族竹文化产业ꎬ符合新形势下旅游发展大趋势ꎬ可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ꎬ激发当地发展创新力ꎬ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ꎬ同时能够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的建立和推广ꎬ具有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团结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交流ꎬ向世界讲好 中国故事 的重大战略意义ꎮ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ꎬ生态环境优越ꎬ民族文化氛围浓郁ꎬ但经济发展落后ꎬ为解决发展瓶颈ꎬ近年来当地政府选择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巨龙竹ꎬ积极建设 巨龙竹文化产业园 ꎬ参与建设临沧 12345竹产业乡村振兴工程 ꎬ取得良好成效ꎮ本文以班洪乡南板村为研究对象ꎬ探索建立特色民族竹文化产业 一村一品 模式ꎬ以期以点带面ꎬ为沧源县乃至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竹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思路ꎮ1㊀沧源县竹产业与竹文化资源1 1㊀竹类资源特点与分布沧源县属临沧市ꎬ位于云南省西南部ꎬ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ꎮ该区域层峦叠嶂ꎬ群峰错落ꎬ地形地貌复杂ꎮ由于沧源县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影响ꎬ干湿季分明ꎬ四季温差小ꎬ加之澜沧江和怒江2大水系的滋养ꎬ该区域动植物种类繁多ꎬ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ꎬ竹类资源分布也较其他地区更集中㊁更丰富ꎬ有 中国特色竹乡 中国巨龙竹之乡 的美誉ꎮ总体来看ꎬ沧源县竹类资源种类丰富㊁分布类型多样㊁形态结构齐全ꎬ且分布海拔跨度大ꎮ这些特点使得沧源县的竹类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ꎬ具有发展竹产业的先天优势ꎮ1 2㊀竹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目前ꎬ沧源竹产业发展紧扣临沧市竹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产业定位ꎬ即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ꎬ以竹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ꎬ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ꎬ建成 三产融合㊁产业创新㊁边疆稳定㊁乡村振兴 的竹产业发展新模式ꎮ具体实施路径:一是坚持推广竹类良种ꎬ推进标准化和规模化培育ꎻ二是坚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ꎬ打通全产业链发展ꎻ三是坚持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ꎬ发掘巨龙竹特色文化品牌价值ꎻ四是融合竹林生态景观与民族文化景观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ꎬ形成 提升一产㊁壮大二产㊁打造三产 的发展新格局[1]ꎮ临沧市竹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的建设目标是12345竹产业乡村振兴工程 ꎬ其中的 1 即是建成 一个产业园区 ꎬ就是在沧源县建成 沧源竹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ꎮ该示范区以在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建设的 巨龙竹文化产业园(巨龙竹国家公园) 为基础ꎬ培育万亩巨龙竹示范基地ꎬ开发巨龙竹特色产品ꎬ打造巨龙竹特色文化ꎬ树立巨龙竹特色品牌ꎮ此外ꎬ从竹产品规划建设布局上看ꎬ沧源县也是竹食品系列产品规划的重点县区[1]ꎮ1 3㊀民族竹文化资源少数民族竹文化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组合ꎬ即包括形态各异的生态竹林景观ꎬ也包括异彩纷呈的民族人文景观ꎮ沧源县民族竹文化呈现出多样性㊁特殊性㊁审美性㊁历史性和生态性等特点ꎬ具有文化㊁科研㊁资源保护㊁生态㊁经济㊁科普等价值ꎮ沧源竹类资源丰富ꎬ少数民族众多ꎬ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ꎬ结合具体的自然地域条件ꎬ对竹类展开了包括衣㊁食㊁住㊁用㊁行等各种利用ꎬ也依赖竹子丰富了内心的精神世界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音乐㊁文学㊁绘画㊁民俗㊁宗教㊁建筑等艺术形式ꎮ沧源竹类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孕育了少数民族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ꎬ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既体现在相较于世界其他竹类开发利用区而言ꎬ也体现在沧源本地各民族之间利用竹类资源创造竹文化资源的巨大差异ꎮ沧源县最具特色的竹文化资源就是被誉为 世界之最 的巨龙竹文化ꎬ这也是沧源能够打造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的基础和关键ꎮ2㊀沧源县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模式优势2 1㊀政策机遇1)符合国家新形势下旅游发展趋势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ꎬ旅游业的蓬勃程度直接反映着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ꎬ通过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ꎬ能够较好地提升国民健康水平ꎬ促进社会和谐共进ꎮ因此ꎬ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ꎬ全国几乎所有省㊁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ꎮ同时ꎬ旅游形式也因为消费者需求的转变而发生了变化ꎬ从传统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㊁度假旅游甚至知识旅游转变ꎬ这为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新旅游形态 一村一品 模式奠定了客源基础ꎬ尤其是 互联网+ 带来的发展新局面ꎬ也使实现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必然ꎮ在此前提下ꎬ区域联合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ꎬ可帮助旅游发展实现互联互通ꎬ促进特色文化融合ꎬ打造特色品牌文化ꎬ实现资源传递共享ꎬ带来更大的旅游辐射效果ꎬ为欠发达地区客源市场建立和经济增长带来契机ꎬ从而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ꎮ2)契合云南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重点ꎮ云南作为传统民族大省㊁旅游大省ꎬ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是增收创汇㊁提升东南亚㊁南亚桥头堡形象的重大战略布局ꎮ«云南省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ꎬ即重点打造区域智慧旅游产业ꎬ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创新能力ꎬ培育更多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重点项目和相关企业ꎬ助力乡村振兴ꎬ开发更多特色旅游产品ꎬ推动旅游新业态多样化发展ꎬ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ꎬ争取进一步增强国内乃至国际核心竞争力ꎻ到2025年ꎬ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0亿人次以上ꎬ旅游总收入达2万亿元以上[2]ꎬ让旅游业在提升全省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㊁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共建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ꎮ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是典型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ꎬ属于旅游新业态发展范畴ꎬ也符合区域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要求ꎮ3)发展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契机ꎮ沧源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ꎬ但经济水平落后㊁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ꎮ通过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能够完善其乡村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ꎬ汇集人流㊁物流㊁信息流和资金流ꎬ用文旅产业创新带动客源市场形成ꎬ激活农村发展创新力ꎬ实现乡村振兴的大目标ꎮ2 2㊀基础条件与区位优势2 2 1㊀班洪乡南板村经济社会概况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ꎬ西南与缅甸接壤ꎬ澜沧江与怒江2大水系流经境内ꎮ临沧市少数民族众多ꎬ尤其以佤族文化闻名ꎬ沧源县是佤族文化发源地ꎬ位于临沧市西南部ꎬ西部与南部与缅甸接壤ꎬ距省会昆明市886kmꎮ2019年沧源县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ꎬ2020年3月获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称号ꎮ2022年沧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5 31亿元ꎬ第三产业增加值26 22亿元ꎬ同比增长3 4%ꎬ其中乡村旅游总收入5 22亿元ꎬ同比增长17 8%[3]ꎮ班洪乡南板村ꎬ地处沧源县西南部ꎬ有耕地26 87hm2ꎬ林地328 53hm2ꎮ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ꎬ有农户51户ꎬ有乡村人口225人ꎬ全部为农业人口ꎬ劳动力195人ꎮ该村生态环境优越ꎬ民族文化氛围浓郁ꎬ但经济条件落后ꎬ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ꎮ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ꎬ南板村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ꎬ目前除了发展传统木薯产业外ꎬ还积极发展紫胶产业ꎬ种植佛手㊁西葫芦㊁百香果和贝贝南瓜等ꎬ尤其计划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ꎬ沧源县规划建成竹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区ꎬ南板村正在建设 巨龙竹文化产业园(巨龙竹国家公园) ꎮ2 2 2㊀班洪乡南板村区位优势班洪乡南板村发展特色民族竹文化旅游业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ꎮ从宏观区位来看ꎬ临沧市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ꎬ与缅甸接壤的边境线长300多kmꎬ是东西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通道ꎬ南北连接渝新欧国际大通道㊁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节点ꎻ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ꎬ设有3个国家级开放口岸㊁19条贸易通道㊁13个边民互市点和5条通缅公路ꎮ从中观区位看ꎬ沧源县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ꎬ是我国连接东南亚㊁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ꎬ也是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最前沿窗口ꎮ从微观区位看ꎬ班洪乡南板村地处滇西南边境走廊带ꎬ处于沧源县和孟定县2大口岸的辐射范围内ꎬ沿边区位优势明显ꎮ同时ꎬ南板村也位于临沧市 临翔 双江 沧源 孟定 南伞南部 黄金旅游线上ꎬ连接翁丁佤寨和南滚河自然保护区ꎬ交通可达性好ꎬ旅游区位优势明显ꎮ2 2 3㊀班洪乡南板村竹文化资源沧源地区地形起伏较大ꎬ海拔高差悬殊ꎬ生物气候垂直分布显著ꎬ且河流溪谷众多ꎬ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适合竹类生长ꎬ种质资源分布多样且广泛ꎮ沧源县竹林面积为1 34万hm2ꎬ是临沧市竹林面积分布最大的县ꎬ班洪乡竹林面积为0 21万hm2ꎬ占全县竹林面积的15 67%ꎮ近年来ꎬ沧源县规模化发展优质竹林资源ꎬ为竹产业创新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ꎬ选择特优笋用竹种甜龙竹㊁优良材用竹种龙竹和特种用材竹种巨龙竹作为重点发展竹种ꎬ分区布局合理ꎬ因地制宜规划ꎮ其中ꎬ巨龙竹最具特色ꎬ是南板村发展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的核心资源ꎮ巨龙竹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种ꎬ被称为 竹中之王㊁世界之最 ꎬ其生长速度快㊁经济用途广㊁生态效益明显ꎬ是云南省特有竹种ꎬ而沧源是云南乃至世界巨龙竹分布最集中的地区ꎮ作为巨龙竹的原产地和分布中心ꎬ沧源县被授予 巨龙竹之乡 中国特色竹乡 称号ꎮ班洪乡的巨龙竹面积超过133hm2ꎬ是沧源拥有巨龙竹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ꎬ借助巨龙竹的核心资源优势ꎬ班洪乡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ꎬ目前已完成编制 班洪乡南板村巨龙竹文化产业园 规划ꎬ争取到 沪滇合作 资金等800余万元ꎬ完成补植巨龙竹2000株ꎬ全力打造独具特色㊁世界唯一的巨龙竹旅游地ꎮ同时ꎬ为配合巨龙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ꎬ班洪乡建设了0 67hm2以神秘果㊁黄皮果㊁黑子石榴等水果为主的采摘园ꎬ打造了5km以桃子㊁李子㊁香樱等水果为主的景观线路ꎬ建造了体验式垂钓水产品养殖基地和竹林餐饮点等[4]ꎬ充分汇集各类优势资源ꎬ真正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ꎮ2 3㊀技术支持除了上述政策机遇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外ꎬ班洪乡南板村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还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ꎮ目前ꎬ沧源县已建立起一套5级联动的竹产业科技支撑体系ꎬ即以 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科学研究院专家工作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推广基地 和 云南滇南竹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为基础ꎬ联合临沧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㊁临沧市林业科学院成立了 临沧市竹产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 和 临沧市竹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ꎬ重点县区成立 竹产业技术推广所 ꎬ乡镇㊁村㊁组建立 竹产业技术服务站 ꎮ依托该科技支撑体系ꎬ临沧市坚持走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校相结合 的道路ꎬ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人才培训基地ꎬ根据需要培养一批研究生㊁本科生和大专程度的高学历专业人才ꎮ同时ꎬ依托市林科所和各县(市㊁区)林业和草原局种苗站及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力量ꎬ建设技能型竹产业技术培训服务网络体系ꎬ加强竹业技术人才培训ꎬ为各级基层部门和竹农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骨干ꎮ此外ꎬ科技支撑体系也能培育专业的培训机构ꎬ进一步加强竹子科技创新传递和分享ꎬ改变沧源县生产科研与推广应用脱节的现状ꎬ提高竹产业成果转化率ꎬ加大对竹产品的深度开发ꎬ为竹产业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服务保障ꎬ同时也能促进对外交流ꎬ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更好的宣传 南板村巨龙竹 品牌ꎮ3㊀沧源县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构建3 1㊀总体规划在2019年初次提出云南省少数民族竹文化特色村落 一村一品 模式[5]的基础上ꎬ通过实地调研和具体分析ꎬ提出了班洪乡南板村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的建设内容与路径(图1)ꎮ图1㊀班洪乡南板村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建设内容与路径Fig 1㊀Constructioncontentandpathof OVOP modelofnationalbamboocultureinNanbanvillageꎬBanhongtownship㊀㊀1) 一村 :班洪乡南板村ꎬ 一品 :巨龙竹特色竹文化品牌ꎮ2)5个主体:政府㊁农户㊁企业㊁高校与科研院所ꎮ通过主体间不同职能分工与配合ꎬ完成巨龙竹特色资源利用与转换ꎬ实现巨龙竹特色品牌塑造与传播ꎮ3)特色功能分区规划:巨龙竹科研交流㊁巨龙竹培育参观㊁巨龙竹文化体验㊁巨龙竹竹材加工参观㊁巨龙竹工艺制造体验㊁竹林营地休闲㊁巨龙竹文创产品创意和交易㊁佤风情体验㊁农事采摘体验等ꎮ4)品牌输出ꎮ一乡 :中国巨龙竹之乡ꎻ一园 :中国巨龙竹文化产业园ꎻ 三基地 :沧源巨龙竹优良种源试验研究基地㊁中国生态环境科普基地㊁世界巨龙竹文化研学基地ꎮ5)建设目标:通过在班洪乡南板村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促进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ꎬ帮助村民增收致富ꎬ改善基础设施和村民居住环境ꎬ建设生态文明ꎬ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ꎬ以及特色民族竹文化传承保护等长远目标ꎮ3 2㊀发展定位及愿景班洪乡南板村通过构建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全力打造巨龙竹特色竹文化品牌产业体系ꎮ基于 中国巨龙竹之乡 的特色定位ꎬ依托班洪乡原生态的自然山水㊁深厚的民族竹文化和红色文化ꎬ建成一整套集生态㊁教育㊁科研㊁文化㊁休闲㊁商贸㊁度假㊁观光等为一体的 全竹元素 创新智慧旅游产业园ꎬ围绕 一乡㊁一园㊁三基地 ꎬ使班洪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巨龙竹特色民族文化研究中心㊁巨龙竹重要产业基地ꎬ以及巨龙竹特色文创产品研发交易中心ꎮ具体而言ꎬ就是要在国际上打造 世界竹王㊁天然竹种基因库 的品牌形象ꎬ依托临沧丰富的天然竹种基因资源ꎬ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丛生竹种质基因库ꎻ充分发掘巨龙竹的文化和生态品牌价值ꎬ打造临沧闪亮的 葫芦王地㊁世界竹王 名片ꎮ在国家层面突出 综合开发㊁竹林四库示范区 的名片ꎬ依托临沧 世界佤乡 独特优势ꎬ充分挖掘以佤族为主的多民族竹文化ꎬ建成以竹林生态景观和民族文化景观为特色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ꎮ从云南省竹产业定位看ꎬ建立 鲜笋之冠㊁云笋绿色食品牌 ꎬ以临沧特优甜龙竹鲜笋开发为突破口ꎬ开展系列产品精深加工ꎬ建成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标杆ꎮ临沧市的产业定位则是 三产融合㊁乡村振兴新模式 ꎬ重点提高竹林综合利用率ꎬ促进产品加工增值㊁农民增收和产业增效ꎻ把竹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㊁边境小康村建设和生态文化产业开发等紧密结合ꎬ建成 三产融合㊁产业创新㊁边疆稳定㊁乡村振兴 新模式[1]ꎮ3 3㊀客源市场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以巨龙竹作为主线ꎬ串联起当地特色民族竹文化㊁神秘佤文化㊁边境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ꎬ要突出民俗风情㊁特色美食㊁工艺传承㊁科普研学和休闲度假等功能ꎬ重点吸引国内外家庭游客㊁青少年研学团队和专业科研人员等来开展旅游㊁交流㊁学习和商务活动ꎮ3 4㊀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在班洪乡南板村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中ꎬ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㊁农户㊁企业㊁高校和科研院所ꎬ5个主体有明确的角色定位ꎮ政府是宏观决策制定者ꎬ对农户进行引导㊁调动ꎬ对企业进行鼓励㊁扶持ꎮ政府成立 班洪乡竹产业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规划项目领导小组ꎬ创立了一套 六化 同步工作机制ꎬ即 资源利用集约化㊁资产归属集体化㊁建设方式互助化㊁经营模式合作化㊁大事小情协商化㊁日常管理网格化 [6]ꎬ鼓励村民加入乡村旅游发展的队伍中ꎬ通过 保底分红+收益分红 的方式调动村民的积极性ꎬ有力推进了当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ꎬ也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ꎮ同时ꎬ当地党总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ꎬ积极推广技术培训ꎬ例如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及研究生到巨龙竹文化产业园开展巨龙竹培育㊁管护等科研技术培训ꎬ南板村党总支负责提供保障服务ꎬ并带领党员志愿服务队和群众积极参与培训ꎬ为整个巨龙竹文化产业园配套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7]ꎮ企业的发展关系特色竹文化产品开发建设ꎬ班洪乡努力引进新兴技术和企业ꎬ培植骨干产业ꎬ集中开展示范点㊁示范企业建设ꎬ实现集群化㊁园区化发展ꎬ各竹产业发展相关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与农民合作ꎬ组成合作社ꎬ积极探索竹产业发展致富道路ꎮ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提供技术支持ꎬ对政府㊁农户和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ꎬ积极推动竹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ꎮ4㊀沧源县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示范意义4 1㊀打造绿色竹经济ꎬ以竹创收ꎬ振兴乡村竹类资源是班洪乡南板村最丰富和最具辨识度的自然资源ꎬ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ꎬ发展特色竹产业ꎬ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以竹为核心打造经济创收体系ꎬ是对班洪乡南板村特色竹类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ꎮ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ꎬ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利用ꎬ能够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ꎬ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ꎬ从根本上践行乡村振兴战略ꎮ4 2㊀推广绿色竹材料ꎬ以竹代塑ꎬ节能环保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是对竹类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发掘和利用ꎮ当前ꎬ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焦点问题ꎬ最大限度的利用竹材ꎬ以竹代塑ꎬ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制品的制造和使用ꎬ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地应对塑料污染危机ꎮ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加快 以竹代塑 发展三年行动计划»ꎬ推动 以竹代塑 产业建立和功能发挥ꎮ4 3㊀传承民族竹文化ꎬ塑造特色ꎬ民族振兴沧源是世界竹乡ꎬ拥有独具特色的边疆少数民族竹文化ꎬ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ꎬ是对我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传承ꎬ无论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保护和继承创新发展ꎬ还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ꎬ都具有重要意义ꎮ4 4㊀培育新型竹产业ꎬ三产联动ꎬ以业兴乡南板村特色竹种巨龙竹ꎬ形态巨大ꎬ生长快㊁产量高㊁用途广ꎬ全身可利用ꎬ可完全降解ꎬ在种植过程中还可吸收储存大量二氧化碳ꎬ是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身的新型优良竹材ꎮ开展巨龙竹的规模培育和产业化发展ꎬ能够最大程度的以业促农ꎬ实现三产联动ꎬ以业兴乡ꎮ4 5㊀建设美丽竹乡村ꎬ保护生态ꎬ和谐共赢沧源县竹林分布面积广ꎬ生态景观怡人ꎬ在构建特色民族竹文化 一村一品 模式的过程中ꎬ更要注重保护和塑造竹林景观ꎬ尊重当地自然环境与生态要素ꎬ凸显生态优势ꎬ充分释放生态红利ꎮ按照规划ꎬ临沧市要在2035年建成13 33万hm2竹林基地ꎬ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和千家万户发展相结合的原则ꎬ实行 点㊁线㊁面 科学布局ꎬ具体包括高效培育示范竹林0 67万hm2㊁相对集中连片竹林3 33万hm2㊁乡村农户竹林体系5 33万hm2㊁生态景观竹林体系4 00万hm2[1]ꎮ4 6㊀建立世界竹品牌ꎬ辐射周边ꎬ创新发展班洪乡南板村的 一村一品 模式是以巨龙竹这一特色竹种和竹文化为核心ꎬ所有的种质繁育㊁产业布局㊁产品策划ꎬ最终都是要打造巨龙竹的世界品牌ꎬ在振兴当地乡村的基础上ꎬ将竹产业布局项目与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翁丁佤文化自然村落㊁古崖画ꎬ以及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合作ꎬ充分发挥该组合在 一带一路 和孟印经济走廊上的辐射功能ꎬ将巨龙竹特色品牌推向世界ꎮ参考文献[1]㊀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科学研究所ꎬ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ꎬ临沧市林业科学院.临沧竹类资源及竹产业综合开发(2022年)[R].2022.[2]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A].2022..[3]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沧源佤族自治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2023.[4]鲍叁叁ꎬ杨忠芳.沧源班洪乡南板村: 大手 牵 小手 ꎬ共奔小康路[OB/OL].(2021-09-14)[2023-10-20].https://www.cangyuan.gov.cn/info/1025/4971.htm.[5]辉宇ꎬ辉朝茂. 一村一品 视角下构建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特色村落的探讨[J].竹子学报ꎬ2019ꎬ4(38):88-94.[6]罗羚友.班洪乡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OB/OL].(2020-09-25)[2023-11-20].https://www.cangyuan.gov.cn/info/1025/5865.htm.[7]杨忠芳ꎬ李春莲.班洪:高校+党组织携手共促产业振兴[OB/OL].(2022-05-16)[2023-11-15].https://www.cangyuan.gov.cn/info/1025/19587.htm.。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一章: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背景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25个少数民族和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源。

自古以来,云南地区一直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交流的地带,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如何在传承发展中推动文化创新,成为了云南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二章: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在云南省,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其传承方式也各不相同。

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存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缺乏传承人才、文化传承传播机构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此外,现代化的冲击和市场化的催生,也让少数民族文化自身面临很大的挑战。

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云南省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强传承,成为云南省文化工作重要的任务。

第三章: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措施传承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民族文化迈向未来的基础。

为了加强云南省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文化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化、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同时,政府打造了特色文化品牌,提高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加强传承教育,特别是加强传承人才培养,提高民族文化团队专业素质,传承手艺技艺,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四章:云南民族文化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云南省民族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良好的文化基础。

但是,在面临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时候,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面临很大的压力,需要进行必要的文化创新。

现实的问题是文化创新工作推进缓慢,创新成果有限,与历史文化积累相比,远远不足。

如何打破创新瓶颈,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第五章:云南民族文化创新的方向和措施对以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但也需要拓展新的视野和思路,注重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

云南省民族文化同样也需要进行合理、适度、有效的创新。

在此基础上,应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时代思潮、经济发展相整合,突破现有固有的文化形式和观念,发挥文化在地方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推进中的巨大作用。

大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大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2019年2月下半月刊大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聂晓茜近十年来,大理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转变的背景下,抓住了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基础,以多元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推进;从单一景点文化营造建设转变成为多元文化片区建设;从单一形象宣传转变成为多元文化品牌培育和提升;从单一产业支撑转变成为多元产业融合互动;从单边地区竞争转变成为多边区域竞合。

引言“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五朵金花》中脍炙人口的旋律拉开了大理以观光为主体的旅游发展序幕。

经历“七五”起步“八五”打基础,大理旅游在“九五”时期取得了大发展,成为滇西经典旅游线路上的关键节点和目的地。

早在1999年大理市接待海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4亿元,占大理GDP的27%。

与此同时,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的丽江于1994年开始迅速崛起,到2004年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城一跃成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的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再加上大理“大锅菜”式的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三角债”的持续困扰,以及“25元游大理”的恶性降价竞争,大理已经从以往的旅游“目的地”逐步转变成为旅游“中转站”。

因此,危机的日益加剧迫使大理必须对其文化资源的认识和发展方式要有新突破。

一、从“政府主导”转变成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将大理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

依托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大理以“过去,大理创造了文化;今天,文化成就了大理”为题,开展了一场关于创新认识大理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及其厚重性、多元性和丰富性的大讨论。

全州上下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提升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形成了高度共识。

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文化体制创新为动力,实现文化和旅游互动发展的道路。

发展文化产业的三条重要路径

发展文化产业的三条重要路径

化的产业模式。
和会展业的发展为“ 两翼”,广电、出版、报业、娱乐“ 四轮驱动”)
由此可见,善于抓住本地区的优势资源,打造出有特色的文 的产业格局。
化作品,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快捷途径。
目前,湖南广电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潇
二、发挥创意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园。
湘电影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长沙广播电视集团等骨干企
无论从全球还是从全国看,当今一些充满活力、辐射广泛的 业正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包括个人、
文化产业重镇,并不一定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遍布名人故居、 企业、社会团体创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类文化企业。其中起步较
文化人集聚成堆的地方。相反,一些原来文化遗产并不深厚、传 早的长沙民营书刊发行业成为长沙文化产业的六大支柱之一。
产业发展股份公司也已正式成立,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出任了云 即: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升档次,逐步形成 “ 一区三带”
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 ( 即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 中心区”,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
展股份公司成立后,将在 3 年内形成以“ 云南映象”为品牌、多元 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和“ 四轮驱动、两翼齐飞(”以旅游业
际化大背景下,以“ 孵化 + 投资”作为基本模式,按照“ 企业运 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
《 理论学习》2006 年第 9 期
21
明首演后《,云南映象》 至今已在国内外几十个大中城市演出了 画系列故事片《 蓝猫淘气 3000 问》等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
300 多场。这个品牌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品牌价值正在提升,已 益和社会效益。
成为云南的一个标志性艺术精品。以《 云南映象》为品牌的文化

彝族服饰的营销策划方案

彝族服饰的营销策划方案

彝族服饰的营销策划方案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有着较为集中的分布。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服饰文化是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彝族服饰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本次营销策划的目标是加强彝族服饰的推广,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额。

二、市场分析1. 产业现状:彝族服饰作为一种特色文化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

目前市场上的彝族服饰分为传统彝族服饰和现代彝族服饰两种类型。

传统彝族服饰主要以手工编织、刺绣等工艺制作,具有独特的彝族元素和民族特色;现代彝族服饰则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入了现代元素,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2. 目标市场:年轻一代。

年轻人对于彝族服饰的需求更多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新潮时尚的追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欢彝族服饰。

3. 竞争对手:彝族服饰市场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品牌和民族特色产品品牌。

一些品牌通过积极的市场推广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逐渐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三、品牌定位基于以上市场分析,我们决定将彝族服饰品牌定位为“传承与创新并重,时尚与传统兼容”的年轻时尚潮流品牌。

通过打造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优质的产品质量,吸引年轻消费者,满足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追求。

四、营销策略1. 品牌形象塑造:通过在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上展示品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设计理念等,树立起品牌的形象和信誉,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和信任度。

2. 产品设计与创新: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将现代元素和潮流元素融入设计,打造独特的彝族文化时尚潮流品牌。

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不断创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满意度。

3. 渠道拓展: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自有网店、电商平台、实体店等多种渠道,将产品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和消费者群体。

同时与旅游景区、文创园区等合作,增加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机会。

“独彝无二”-彝族火塘茶艺品牌文化的开发与设计

“独彝无二”-彝族火塘茶艺品牌文化的开发与设计

“独彝无二”-彝族火塘茶艺品牌文化的开发与设计摘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并由此衍生出精彩纷呈的民族特色及地域文化。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扎根于文化背景的设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

民族文化是每个国家不可多得的瑰宝,同时也是最容易深入人心的,我们不可忽视其唯一性。

本文以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碰撞作为切入点,针对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设计中的结合,进行火塘茶艺品牌文化的开发与设计。

意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化,关注文化传承和复兴。

关键词:少数民族,彝族文化,现代商业设计一、传统火塘文化的来历火塘和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出现与彝族的居住形式及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可以说,火塘是彝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发明的极富特色的民俗。

我们知道彝族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群峰耸立、江河纵横、气候寒冷。

火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火塘就设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

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宗教活动的场所,既是家庭成员聚会之处,亦为接待客人之所。

二、火塘文化在彝族中的意义火塘文化是火文化在彝族家居生活上的体现。

在彝族的社会生活中,火塘是人们生活起居的中心,重要的文化传承场和各种神灵聚集之地,火塘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只要家庭存在,便不会拆除火塘。

彝族认为火塘是“火的房子”,由于对火的敬畏,火塘成为一个家庭中最尊贵的地方。

彝族是古羌人的后裔,氐羌民族在历史上频繁迁徙,以石支锅烧水煮饭是迁徙中的重要生活方式。

火与石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实体,被染上神秘色彩,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神圣的象征性物体,对其祭祀也就世代相传,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

三、传统彝族火塘文化在现代中的传承与创新云南省彝族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上保留了大量奴隶社会时期的历史文化古迹及民族习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政治经济相对落后。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云南旅游资源由于多样性强、聚合度高,加上抓住政策优势,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利用西部大开之势,实现了云南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

目前,云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大省,随着旅游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周边市场的兴旺。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其包装设计在促成商品销售增进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中,包含了两种商品形态,一种是基本旅游消费品;另一种是非基本旅游消费品。

第一种基本旅游消费品属于必备的旅游消费品,比如旅途中的生活、饮食、游玩等刚性需求商品;第二种非基本旅游消费品也就是旅游纪念品,属于旅游衍生产品,其包装特性与产品内在文化价值等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也可以理解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包装是产品本身内涵的体现,也反过来影响受众对其内容的理解。

因此,探讨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必须把其文化内涵与商品本身联系在一起。

同样作为文化的载体的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无论是食物还是饰品,每一个都承载着旅游者的一段记忆和旅行中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又反映出当地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切都从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传达出来,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也应该作为一门以文化传播为导向,以旅游生活为本位的学科进行研究。

加强包装设计中的文化传播属性,丰富旅游本身的体验过程,提升旅游商品给予人们的消费体验,对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除了产品本身信息,还应该包含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地域特点等因素,一个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如能包含如此多元化的信息,则旅游产品的开发就不必仅限于传统的饰品、食品等,把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包装设计中,化妆品、日用品,甚至搭载文化传承的电子产品都可以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开发。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探讨。

1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应融合云南少数民族特点与当代民族精神对于到云南旅游的消费者而言,旅行的意义在于体验各类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如何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来自云南的冲击波一次次激荡着中国文艺界。

空灵绝美的《云南映象》成为今年中国舞台上的璀璨明星;清亮婉转的“海菜腔”迸发出歌舞之乡无尽的光芒;聂耳音乐基金会的成立成为音乐界的盛事。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版图上,一个民族大省、文化大省的旗帜正在高高飘扬。

文化产业建设驶上“快车道”
一云南,云岭之南,彩云的故乡,是一个文化富矿。

亚洲大陆与东南亚半岛的交界处,横断山脉蜿蜒屹立,6条大河奔流不息,造就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26个民族世居于此,“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高度浓缩在这一区域,产生了风华绝代的孔雀舞、代表中国当代美术水准的“云南画派”、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洞经音乐……权威资料记载,云南已收集到的各民族民歌民曲就有2万多首,舞蹈6718套,戏剧2000多个,器乐200多种,叙事长诗50多部;记录着工匠们的心血和灵性的木雕、黑陶、斑铜、扎染,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围着火堆彻夜狂欢的节日庆典,无不表现出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

1996年,云南开始探索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可能性。

1999年,在云南召开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高级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专家就提出,云南应当是最有希望建设成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球示范区。

新世纪来临之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明确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列为云南三大目标之一。

在2003年7月召开的云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上,省委正式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云南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进行培育。

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建华高兴地说:“云南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在国内甚至在全世界有着较强的惟一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价值。

我们必须用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和梳理我们的文化资源,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优势。


二云南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大道上加快着脚步。

“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让云南文艺创作进入全国一流的行列。

”这是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在不久前召开的云南省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和影视创作指导小组成立会议上提出的目标。

在聂耳的故乡,为培养音乐人才和鼓励创作,聂耳音乐基金会应运而生,已筹集资金2000万元。

不少专家感慨:是聂耳的魅力促成了基金会的成立,实现了几代人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

云南深厚的音乐文化资源为一代代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

《小河淌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成为代表云南形象的经典传世之作。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两位彝族歌手把“海菜腔”山歌搬上舞台,震惊了业界,在74支参赛
队伍中,云南夺得一枚铜奖和两个“优秀歌手奖”,展示了少数民族歌舞的魅力。

音乐家赵季平说:“聂耳音乐基金会给全国音乐创作带来一股推动力,启示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在聂耳开拓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聂耳是经历了民族艺术的洗礼而成长起来的,我们也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在民间汲取养分,写出让人民满意的作品。

”赵季平认为,基金会给当代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必能吸引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前来采风创作。

一批文化界名人已经将云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许多影视工作者不约而同地把云南称为“天然摄影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在世人眼前打开了一个艺术的宝库。

时至今日,影视创作成为云南文艺界的又一热门话题。

《玉观音》、《周渔的火车》、《天龙八部》、《文成公主》等一大批在全国热映和热播的影视剧选择了在云南拍摄。

投入巨资修建的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曲靖翠山影视城等拍摄基地为剧组提供了全方位的拍摄条件,而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则以气候的多样化、自然资源优势成为剧组拍摄外景的理想之地。

顺应市场发展之势,云南省把影视创作作为繁荣云南文艺的重点之一。

2003年9月,云南省专门成立了影视创作指导小组,在政策、资金、组织上为影视创作提供保障,在体制、机制、观念上创新,为作品的产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吸引有名有实力的影视摄制公司和名导演前来合作拍片、对优秀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为目标。

指导小组已经研究了80多部影视剧本,直接组织了一些重点影片的拍摄。

一批艺术精品的诞生让人们看到了今日云南的魅力。

《云南映象》在捧走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多项大奖的同时,也赢得市场丰厚的回报,突破了我国文艺作品长期以来的瓶颈;兰坪县三江艺术团的普米族大型音乐舞蹈诗《母亲河》也在第四届“荷花奖”比赛中一鸣惊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荷花奖中获奖的县级艺术团。

《丽水金沙》、《风花雪月》等民族文化剧目经过市场的检验逐渐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装点高原夜空的灿烂新星。

三不少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健康产业”。

相对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文化产业是越开发越丰富,且附加值高、不污染。

正是看中了这一优势,云南用市场化的手段运作文化产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丽江市以《丽水金沙》为突破口,对民族歌舞团进行改制,与深圳企业合作,成立了旅游演艺公司,《丽水金沙》演出近400场,总收入上千万元,打出了品牌,培养了人才,收获了效益。

紧接着,市歌舞团、电影公司、博物馆等单位相继成为改革试点。

丽江市委书记欧阳坚深有感触:“让文化走产业化路线,政府财政压力减少了,职工收入增加了,积极性也提高了,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就会应运而生。

”欧阳坚告诉记者,通过市场化取向改革,让文化发展由以前政府大包大揽的单一方式向依托市场力量发展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转变,壮大了文化产业,同时也促进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更加繁荣。

目前丽江文化产业的经营商家已经达到1000多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总收入从几年前的年均3000多万元上升到近2亿元,提供的税收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0%。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云南省鲜明地提出了“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口号,组建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财政、税收、工商、投融资、土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力图为文化企业提供社会管理职能和宽松的政策环境。

由省内企业集团投资的西南地区最大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正在大理鹤庆新华村建设,继北京、上海之后第3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基地正在昆明构建;红河州利用当地丰厚的资源和密集的劳动力正在积极打造民族服饰制作基地……
在接轨市场的过程中,文化经纪人的培养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曾经震撼了巴黎的沧源司岗里文化艺术团团长茶红明认为,文化产品策划、包装,甚至节目的编排,都需要专业的文化经纪人才。

据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正在全省32个乡镇铺开,试图培养一批带领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走市场化道路的经纪人。

事实上,成功的先例已有不少。

纳西古乐因为成功的包装和营销手段而成为丽江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平均每天接纳500人次观众,每逢寒暑假,前来报名学习古乐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值得关注的是,云南省最近出台了《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及相应的评估体系,首次对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统计对象和统计内容做出界定。

云南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套评估体系突出的是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目的是真实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促进文化产业单位走向市场的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化的进程。

以科学测评方法,使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接轨,反映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并能够与其他产业进行同度量的对比分析,最终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90%的面积是山区,生产力低下,交通落后,贫困人口众多。

云南大学民俗学者杨军认为,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云南只能谋求社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而云南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品质最具优势,文化产业将带动教育、旅游、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兴起,逐步调整以烟草为中心的单一经济结构所带来的风险。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风光的欣赏不能脱离对当地文化、民族风情风俗的体验,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地方,游客的回头率就越高。

这一发展趋势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云南一些仍然贫困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为山乡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大理鹤庆新华村以自身的经历说明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亚南认为,在这些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往往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以文化产业来开发这些有效资源,能够使每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都从中受益,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

因为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的参与性强、投资见效快等特点,决定了它完全能够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兴,则民族大省立”,云南省有关部门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倡导,为云南找到了在传承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云南在新世纪获得长远动力的必然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