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知识普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3.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 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 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古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棱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明代宋濂跋《太古遗音》则谓:“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这些,从正反两面说明此曲对统治者表现了一定的反抗性。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此外还有《西麓堂琴统》等传谱。各谱分段小标题均有:“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和大曲的形式。又本曲使用的“慢商调”为本曲所独有。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琴徽多用贝壳制,也有用玉石或纯金制。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乌夜啼》,琴曲。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民歌。现存琴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引《唐书·乐志》临川王刘义庆作曲之说,后世多沿用之。曲谱中有“反哺”、“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唐代的软舞,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中亦均有此目。
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 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今日的古琴,长三尺六寸三分,损益它,各为徽识,装饰以金玉的圆点,称为徽全弦。十三徽,以指按而弹之,即十三音也。
琴曲是使用公尺谱记录的,公尺谱上面只是简单记录了用哪根手指触动第几根弦。而没有记录下用指甲还是用指肚;是否使用偏锋;是由外往内拨还是由内往外弹。打谱时都是抚琴人随心境临场发挥,所以说:琴是抚给自己的。你想怎么抚琴都可以,好玩儿呢。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古琴知识普及
一、序言 讲古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用于承弦。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二者以长方形为常见,也有圆形或一圆一方者。古琴的常用定弦为C、D、F、G、A、c、d,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徽”位,可以弹奏出许多泛音和按音。
《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原件在日本,国内有影印件。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4—590年)。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期流行碣石舞,《南齐书·乐志》说:“《碣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拍,碣石调有可能是当时碣石舞的曲调。至于《幽兰》,当时有诗人鲍照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为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吻合。《幽兰》有多种传本。司马相如在《美人赋》中就有“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琴操》中也有孔子自伤不逢时而作《猗兰》的记载。现存琴谱中另有《猗兰》或《幽兰》等多种。解题一般沿用《琴操》之说,其曲调与《碣石调幽兰》并无共同之处。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 也有红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凡传世古琴无不经过生漆的修补。古琴有大、中、小多种,以中型为多。其形制和结构基本相同,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等,仲尼式最为常见。
《鹿鸣》,古代歌曲、琴曲。词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苟勖用为行礼诗。唐韩愈:“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送杨少尹序》),宋朱熹:“此谱乃赵彦肃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仪礼经传通解》)明张廷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谱,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目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古琴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琴曲。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晋代的“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用以表现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另有急促曲调表现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各段多以共同曲调作结。
古琴曲《乌夜啼》
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琴操》中记载:“伏羲作琴。”然而考察世界各民族进化的历史,凡在野蛮的时代,均能制器作乐。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在伏羲之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文明时期,必早已制有各种乐器。不过定名定制,始自伏羲。所以虽说作于伏羲,其实必早已有琴了。又有吴仪《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武王改为七弦,直至现在仍如之。” 这种琴的制作,虽然始于伏羲,可是今日的古琴,实际上始自虞舜,完成于武王。古人体高肢长,愈进而愈短。所以琴的长度,也日益减短。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
古琴曲简介
古琴曲《鹿鸣》
三、名琴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名琴
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古代琴用丝弦,最佳者呈半透明状,称为冰弦。现用钢丝芯缠尼龙弦,音量增大,余音加长,按弦移指的磨擦噪声减少。
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同一首曲子同一个人抚,时间、地点不同结果是不同的。这就是琴!
Hale Waihona Puke 二、古琴构造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