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PPT课件
2021/3/25
15
• 陆丰皮影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是一种集 绘画、雕刻、音乐、舞台技艺于一身的艺 术。影人、影景以牛皮制作。影人高约六 寸,五官分明,肤色透明,轮廓生动,色 彩、线条匀称,关节、手脚、眼睛、口皆 可活动。在灯影下,影人呈半透明,连水 袖的质感都看得出来。影人表演细腻,唱 腔以正字戏、白字戏曲牌为主,也唱海陆 丰渔歌小调等,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
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2021/3/25
5
北京皮影戏
元、明、清建都于北京后,使北京皮影戏艺术有了长足 进步,形成了北京的流派和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风格。 北京皮影主要特点表现在绘画雕刻和操纵技巧两个方面。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造型方面从京剧舞台的服饰中吸 收了大量精华,使其影人更显英俊潇洒、刻意精巧。
2021/3/25
6
皮影戏的造型及人物
皮影戏的造型主要有人物、鸟兽、山水等,而舞台道具 的造型,也非常巧妙,有帷幔、城寨、房屋、亭院、车 马和家具等,都呈现出丰富的环境装饰效果。
人物造型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演出要依剧本,
动作要配合鼓点旋律,在表演时,艺人手上要耍,嘴里
要说、念、唱、逗, 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2021/3/25
2
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
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我国地方戏曲剧种很多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所用的幕
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
起到先导作用。
2021/3/25
高考现代文阅读课件 PPT
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 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 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印象独特……
(节选自冯骥才《墓地》,有删改)
1.分析文章开头“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
①议论起篇,写出作者对死亡的认识; ②引出下文对外国墓地的描写。
Ⅱ 分析句段结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
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它与中 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 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 的称得上艺术杰作。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 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这一双大耳线条 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的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墓碑上刻着一行字: “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戏台。 (2)作用:以“戏台”为线索,串联全文,便把生活中 的戏台与历史中的戏台呈现出来,彼此浑然一体;以 “戏台”为线索,更好地展现戏台的地域、文化、历 史特征,揭示戏台内涵的丰富性。
2.根据本文的线索,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
先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戏台;再写戏台分布广泛、 历史悠久、戏台建筑之美及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 位;最后写戏台曾照亮包括鲁迅在内的人们的生活, 带给绍兴城厚重的历史。
答案
先写春夏秋冬四季阳光各自的特色,再由自然的阳光写 到精神阳光的重要,最后呼吁永远和精神的阳光在一起。
中国戏曲常识PPT课件
•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 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 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 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 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 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 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 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 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 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 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 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 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 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 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 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 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 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 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 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 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与戏曲艺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 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 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 脸谱艺术,更加辉煌灿烂。
•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 舞台上的脸谱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 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 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 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合科 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 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 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 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 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 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 (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戏曲与美术》PPT课件
用卡通戏曲人物造型制作书签。
利用戏曲元素创作美术作品的方法
夸张脸谱图案、提取脸谱色彩
把京剧脸谱中的图案提取出来并加以变形, 可以装饰在生活用品上。
利用戏曲元素创作美术作品的方法
提取脸谱的 部分图案,以脸 谱色彩填涂,也 是装饰家居环境 的好方法。
学习建议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了解、研究 家乡戏曲或大家喜爱的戏曲;然后收集与戏曲相 关的图片和美术作品,拍照片,创作戏曲题材的 绘画作品,写戏曲介绍、观后感、评论等;最后 综合制作成一个戏曲系列宣传小报,在班上或校 内举办一次戏曲文化宣传活动。
夸张的脸谱变为生活中的装饰品
脸谱装饰摆件
利用戏曲元素创作美术作品的方法
观察造型 进行写生
戏曲人物铫期
用相对具象的手法表现 自己观察到的戏曲人物特点。 写生可以作为最终作品,更 是进一步创作表现的素材。
利用戏曲元素创作美术作品的方法
提炼造型 卡通风格
戏曲人物红娘
适当夸张戏曲人物 的五官、头饰、舞蹈动 作,以卡通风格展现人 物特点。
天 津 广 东 会 馆 戏 园
成都武侯祠大戏楼
陕西秦腔大戏台
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了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 表作》名录。
感受戏曲的魅力
京剧——博大精深的艺术 展现了淳厚的东方神韵
曲调优美动听 舞姿富有韵味 语言精美流畅 脸谱神秘生动 服装精致华美 动作凝练写意
中国风(雕塑) 1999 严威
邮票设计
梅兰芳舞台艺术 邮票,把梅兰芳在舞 台上最为经典的几个 形象搬上了方寸之间。 这不但是新中国第一 套以国粹京剧为主要 题材的邮票,更为人 所熟悉的是其中诞生 了中国最为著名的一 枚邮票——《梅兰芳 舞台艺术·贵妃醉酒》 小型张,简称《梅兰 芳》小型张。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历史国粹文化》PPT课件
➢ 板式分类
京剧的特点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
一眼板
三眼板
无眼板
散板
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 快板、导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叁 京剧的流派
京剧的流派
老生流派
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李派(李 洪春);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 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 表现手法
唱
念
做
打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
京剧的特点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 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 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 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 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 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 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目
智》》进》渔》 取《《士《杀《
介
威八挡》拾家玉 虎大马《玉》堂
绍
山锤》搜镯《春
》》《孤》五》
《金救《人《
空玉孤三义长
城奴》击》坂
计》《掌《坡
》《秦》挑》
《樊香《滑《
霸江莲六车群
王关》月》英
》
肆 京剧的影响
京剧的影响
1919—1935
民间皮影--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课件(共30张PPT).pp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三 部 分 皮影戏特点
皮影戏特点
• 皮影造型俊俏大方,轮廓挺拔 • 镌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 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 • 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 • 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的艺术风格
第柒部分
皮影戏道具
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七 部 分皮影戏道具
影人
影箱
影台
皮影人用驴皮镌刻,约30cm高,多 装有影人,影人 用56尺长的板墙拼成的长方形板房。 为侧面形像,影人的头部叫“楂子”, 配备头像约400 板房前面的上半部是影幕,内部行话叫 “楂子”可以改头换面,换了“楂 个,身子80个, “影窗”,其余三面是板墙。上面用一 子”就等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 环境景片若干。 块苫布遮盖,留有天窗通气和放烟。
第贰部分
皮影戏起源
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二 部 分 皮影戏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无法确知
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 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 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 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 织出现。 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 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第 三 部 分 皮影戏特点
皮影戏特点
• 皮影造型俊俏大方,轮廓挺拔 • 镌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 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 • 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 • 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的艺术风格
第柒部分
皮影戏道具
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七 部 分皮影戏道具
影人
影箱
影台
皮影人用驴皮镌刻,约30cm高,多 装有影人,影人 用56尺长的板墙拼成的长方形板房。 为侧面形像,影人的头部叫“楂子”, 配备头像约400 板房前面的上半部是影幕,内部行话叫 “楂子”可以改头换面,换了“楂 个,身子80个, “影窗”,其余三面是板墙。上面用一 子”就等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 环境景片若干。 块苫布遮盖,留有天窗通气和放烟。
第贰部分
皮影戏起源
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二 部 分 皮影戏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无法确知
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 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 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 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 织出现。 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 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京剧(第一节课)五年级美术精品知识点课件PPT
京胡
镲
板鼓
月琴
锣
六年级 美术
我的探究
你能试着分析作品中人物扮相,说说他们属于哪个行当?
杨月楼
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清同光十三绝 沈容圃
程长庚
饰《群英会》之鲁肃
六年级 美术
谭鑫培
饰《恶虎村》之黄天霸
京剧的发展
六年级 美术
程砚秋
梅兰芳
荀慧生
尚小云
京剧的发展
六年级 美术
光绪北京茶园演戏图
京剧的发展
六年级 美术
漂亮的版式可以让你的作品更加吸引人
我的评价
1.我喜欢京剧的( )行当,因为( 2.我了解京剧的知识:
)。
A与家人看京剧
六年级 美术
B参加京剧社团
C阅读京剧知识书籍
D创作京剧形象
成果展示
六年级 美术
同学们,可以把你对于京剧文化的学习感受通过 各种方式,展示给他人,互相交流,听听大家的意见。
京剧,不仅存在于舞台……
清代杨家将戏剧人物
粉彩大盖罐
六年级 美术
山西洪洞下村关帝庙 戏台壁画
陕西雍山年画
六年级 美术
湖广会馆戏台
故宫漱芳斋戏楼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京剧演出从皇宫和王府向民间发展。 样式不同的很多戏台、戏楼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北京这座文化
名城中的建筑又增添了新的一笔。
京剧的发展
六年级 美术
梅兰芳大剧院
艺术践
历史 行当 戏楼
乐器 道具 服装
你对以上的内容哪部分 更感兴趣?请你设计一期图 文结合的手抄报,介绍京剧 艺术。
小生
武生
都是老生,服装的不同颜色和样式带给你什么不同感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PPT课件
10
分类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绘画
神话 传说 故事
雕塑 工艺 建筑 其他
歌谣
(四)民间音乐
史诗 长诗
民歌 器乐
谚语
舞蹈音乐
谜语
戏曲音乐
其他
曲艺音乐
其他 11
(五)民间舞蹈 (六)戏曲
生活习俗舞蹈
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
岁时节令习俗舞蹈 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
人生礼仪舞蹈
4
3、增强民族凝聚力。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 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 于文化认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事业,除了在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 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应 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 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 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市祁县 运城市万荣县 忻州市代县 31 .原平凤秧歌 忻州市原平市 32 .榆社霸王鞭 晋中市榆社县 33 .武乡顶灯 长治市武乡县
68
天 塔 狮 舞
69
戏剧
34 .晋剧 省文化厅 35 .蒲州梆子 临汾市 运城市 36 .北路梆子 忻州市 37 .上党梆子 晋城市 长治市 40 .秧歌戏(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襄武秧歌、壶关秧
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 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 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 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 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 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 力。
分类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绘画
神话 传说 故事
雕塑 工艺 建筑 其他
歌谣
(四)民间音乐
史诗 长诗
民歌 器乐
谚语
舞蹈音乐
谜语
戏曲音乐
其他
曲艺音乐
其他 11
(五)民间舞蹈 (六)戏曲
生活习俗舞蹈
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
岁时节令习俗舞蹈 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
人生礼仪舞蹈
4
3、增强民族凝聚力。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 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 于文化认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事业,除了在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 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应 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 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 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市祁县 运城市万荣县 忻州市代县 31 .原平凤秧歌 忻州市原平市 32 .榆社霸王鞭 晋中市榆社县 33 .武乡顶灯 长治市武乡县
68
天 塔 狮 舞
69
戏剧
34 .晋剧 省文化厅 35 .蒲州梆子 临汾市 运城市 36 .北路梆子 忻州市 37 .上党梆子 晋城市 长治市 40 .秧歌戏(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襄武秧歌、壶关秧
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 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 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 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 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 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 力。
中国越剧艺术ppt课件
18
全面成熟阶段
▪ 1957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二团,在男女 合演方面进展了更全面的探求;尤其是表 现现代生活,经过<风雪摆渡>、<抢伞>、 <金鹰>、<金沙江畔>、<战斗的青春>等较 有影响的剧目,开展了男调,积累了一套 表现手段。上海在50年代初也开场进展男 女合演尝试。 1952年,渐江在十个地域文 工团整编的根底上,集中优秀艺术骨干, 成立了渐江越剧一团和二团。
22
艺术特点——扮演艺术
▪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扮演相当简单,仅把唱书时 音分五色的演唱方式,改为演员分成不同角色扮 演,上演时以唱为主,动作不多,还保管着明显 的说唱艺术痕迹。在上演实际中,扮演艺术主要 从两方面丰富:演生活小戏时,多模拟生活动作 而略加提炼,如采茶、做针线、扇炉子、煮面条、 看花、观景、唤鸡、赶狗;演古装大戏时,那么 多搬用其他剧种〔主要是绍兴大班〕的根本程式, 如开门、关窗、上楼、撑船、坐轿、骑马等。这 一时期的扮演尚未构成严厉程式。
7
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 "绍兴文戏" 阶段的最突出的一点是音乐和 扮演上的改革。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后 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称"正调"),在 唱腔上汲取了绍剧 、余姚清腔、武林调的 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 板、还阳调等。小歌班在上海打响后,组 成第一专职乐队,实验用丝弦乐器拉"引子" 和"过门",以后又用丝弦托腔。
11
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 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琴师王春 荣根据女演员的嗓音条件,汲取京剧西皮 的特点,将丝弦正调以胡琴"6-3"定弦, 发明出适宜女声的"四工调"女子绍兴文戏阶 段因此也称作"四工调阶段"。第一副女班在 流动上演中,曾与男班艺人同台。这就是 越剧史上的"男女混演"〔在上海、以小白玉 梅为代表的女演员,进展过"男女混演"〕。
全面成熟阶段
▪ 1957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二团,在男女 合演方面进展了更全面的探求;尤其是表 现现代生活,经过<风雪摆渡>、<抢伞>、 <金鹰>、<金沙江畔>、<战斗的青春>等较 有影响的剧目,开展了男调,积累了一套 表现手段。上海在50年代初也开场进展男 女合演尝试。 1952年,渐江在十个地域文 工团整编的根底上,集中优秀艺术骨干, 成立了渐江越剧一团和二团。
22
艺术特点——扮演艺术
▪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扮演相当简单,仅把唱书时 音分五色的演唱方式,改为演员分成不同角色扮 演,上演时以唱为主,动作不多,还保管着明显 的说唱艺术痕迹。在上演实际中,扮演艺术主要 从两方面丰富:演生活小戏时,多模拟生活动作 而略加提炼,如采茶、做针线、扇炉子、煮面条、 看花、观景、唤鸡、赶狗;演古装大戏时,那么 多搬用其他剧种〔主要是绍兴大班〕的根本程式, 如开门、关窗、上楼、撑船、坐轿、骑马等。这 一时期的扮演尚未构成严厉程式。
7
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 "绍兴文戏" 阶段的最突出的一点是音乐和 扮演上的改革。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后 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称"正调"),在 唱腔上汲取了绍剧 、余姚清腔、武林调的 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 板、还阳调等。小歌班在上海打响后,组 成第一专职乐队,实验用丝弦乐器拉"引子" 和"过门",以后又用丝弦托腔。
11
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 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琴师王春 荣根据女演员的嗓音条件,汲取京剧西皮 的特点,将丝弦正调以胡琴"6-3"定弦, 发明出适宜女声的"四工调"女子绍兴文戏阶 段因此也称作"四工调阶段"。第一副女班在 流动上演中,曾与男班艺人同台。这就是 越剧史上的"男女混演"〔在上海、以小白玉 梅为代表的女演员,进展过"男女混演"〕。
壮族文化ppt课件
壮族的文字系统
古壮字的发展
古壮字源于汉字,但在长期使用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古壮字在 壮族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壮文的形成
现代壮文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创制 和推广而形成的,其字母和拼写规则 与汉应用与传承
壮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壮语是壮族人的母语,在家庭、社区和部分地区仍广泛使用。政府也采取措施 鼓励和保护壮语的使用。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02
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
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03
壮族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
相互了解和尊重。
THANKS
感谢观看
唱,又有说唱、表演等。壮剧以壮族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汉族戏曲元
素,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
02
壮族的曲艺
壮族曲艺主要包括唱春牛、唱麒麟、唱莫一大王等,这些曲艺形式多以
叙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
风情。
03
戏剧与曲艺的传承
壮族的戏剧与曲艺同样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传承人通过教授曲
牛魂节
中秋节
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会举行祭祀牛神的仪 式,感谢牛的辛勤劳动和贡献。
壮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会在农历八月十 五日庆祝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
壮族的婚丧习俗
婚俗
壮族传统的婚俗包括提亲、送定、哭嫁、送亲等程序,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衣、戴 红盖头,婚后要回娘家探亲。
丧俗
壮族传统的丧俗包括招魂、报丧、吊唁、入殓、出殡等程序,葬礼隆重肃穆,有 时还会请道士做法事。
保护和传承。
保护传统建筑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1张PPT).ppt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 危机。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明清经济的新发展;明清思想的发展与进步;明清时期的文艺与科技 2.难点:明清经济的新发展;明清思想的发展与进步
一、了解明清经济文化的重要变化
通过阅读谭晓的致富经,思考:你会发现明清社会农业有哪些新现象呢?
【场景一】明清的农业发展状况
材料: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 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 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 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 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 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 谭晓成功致富。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农业的多种经营
兼营产品初级加工 或相关副业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线路
高产作物传入与推广
一、了解明清经济文化的重要变化
【场景二】 明清的手工业发展 状况,从图画中寻 找信息,并说明。
《盛世滋生图》局部 “纺织”场景
一、了解明清经济文化的重要变化
这里有以下两个疑问:一是,从家庭 成员构成来看,劳动者是否全是一户人 家的成员?……二是,否是一般男耕女 织小农家庭的劳动形式? ——马新民《盛世滋生图和清前期社会 经济》
【场景六】明清时期科技领域的成就
《盛世滋生图》局部
铁犁牛耕
《盛世滋生图》局部
棉纺织技术
观“变”:明至清中叶之社会
(四)科技之变?
科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药圣)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 危机。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明清经济的新发展;明清思想的发展与进步;明清时期的文艺与科技 2.难点:明清经济的新发展;明清思想的发展与进步
一、了解明清经济文化的重要变化
通过阅读谭晓的致富经,思考:你会发现明清社会农业有哪些新现象呢?
【场景一】明清的农业发展状况
材料: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 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 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 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 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 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 谭晓成功致富。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农业的多种经营
兼营产品初级加工 或相关副业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线路
高产作物传入与推广
一、了解明清经济文化的重要变化
【场景二】 明清的手工业发展 状况,从图画中寻 找信息,并说明。
《盛世滋生图》局部 “纺织”场景
一、了解明清经济文化的重要变化
这里有以下两个疑问:一是,从家庭 成员构成来看,劳动者是否全是一户人 家的成员?……二是,否是一般男耕女 织小农家庭的劳动形式? ——马新民《盛世滋生图和清前期社会 经济》
【场景六】明清时期科技领域的成就
《盛世滋生图》局部
铁犁牛耕
《盛世滋生图》局部
棉纺织技术
观“变”:明至清中叶之社会
(四)科技之变?
科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学,药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台台面多有围栏,形式不限,充分 发挥了建造者的才能。
天花藻井多做成圆形或是类圆形,坚 实美观。
30
谢谢观赏
31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32
27
藻井呈圆形,有斗拱螺旋叠涩 盘筑,井口以十六个龙头状坐 斗向上重叠。
28
剧场庭院
上 下 两 层 。
各 五 间 ,
有 看 楼 ,
庭 院 两 侧
29
总结:
江浙地区的戏台多为单檐歇山顶,浙 江地区前台多为方形,江苏则矩形为多。
屋顶上多把正脊龙尾做S型上翘,古 朴生动。
戏台一般都有专门的庭院和看台供观 众们停驻,休息。看台多为两层。
永宁桥位于两个自然村交 界之处,为单栱石桥,桥 上建阁,桥的一端为戏台, 另一端为庙宇灵元宫。 。
13
桥上建阁,宽六米,桥两边有木栏杆, 柱间有固定纵向长椅,演戏时在长椅 上横向搭板,即为观众席
14
总结
水上戏台可联想到延伸到水面上的小广场, 易于满足人们的亲水性
庙门后戏台因其下部架空形成自然地通道, 并可使戏台抬升,便于人们观赏
桐乡县乌镇修真观戏台是乌镇清代四个戏台中仅存的 一个(另有东寺,西寺,城隍庙戏台)。
前台广场十分开阔,是看戏的地方,也是旧时乌镇文
化娱乐中心。
23
戏台呈方形,面宽进深均 4.9米,单檐歇山顶,台面 高1.4米。
台沿围以低矮栏杆, 栏杆用工字格棂,上 嵌圆心板,每板一字。
24
藻井用牛毛螺旋叠涩盘筑。明 镜之中雕一麒麟。
前台单间6.6米,深2.9米。
17
戏台坐北朝南,有马头 墙,房屋形式与前一个 相仿。
18
前台单间4.6米,深5.0米。 后台通面宽14.5米,进深4.6米。
武进县万绥镇东岳庙戏台乐台
19
戏
台
上
下
戏 台 后
场 门
台
戏 台 后 台 楼 20 梯
浙江
戏台与山门明间勾连而建,前台面宽和进深均为5.16 米,四角柱石质,下方上圆,通为一体。重檐歇山顶 青灰筒瓦,正脊龙尾做S型上翘,古朴生动。
• (3)由依附于寺庙向戏台向独立式的、商业化的戏园转变。戏曲最 初是酬神的活动,通常在迎神赛社的节日举行,所以它和寺庙结合紧 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戏曲也开始商业化,后期出现了封闭的茶 园剧场,进行经常性的演出,而不用再等到迎神赛社的节日了。
• ( 4 )观众席从露天的简陋场地向封闭的、专设的观众席转变。初期 只重视戏台本身的建设,戏台的装饰非常华丽,而观众席往往是简陋 的露天场地,后期出现封闭的专设的观众席,并有常坐和雅座之分。
3
一些特殊形式的戏台
4
浙江地区多水路, 人们以行船代步, 于是,有了一种叫 做水广场的形式诞 生,人们聚集在水 面上,划着坞篷小 船,看着离水面不 远的各种表演。
5
有一种水上广场是为了看戏,戏 台就盖在岸边,朝向水面,观众 坐在乌篷船中或在 对岸看戏,
这是浙江水乡特有的一种观剧方 式。
6
台 下 流 水 淙 淙 , 水 中 景 象 清 晰 可 见 。
戏台
———中国的曲艺建筑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中国古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它的 分布范围广泛,留存至今的数量也是十分可观的。 从威严肃穆的大内宫殿到繁华嘈杂的街市里巷, 再到一些与世隔绝的蛮荒山村,都可见到它的踪 影。中国古戏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 不仅承载了中国古典的戏曲文化,还是中国世俗 生活的真是写照。
街道戏台可演化成两座建筑之间的链接处, 可做走廊,可供人停留休息,或是加些表演功 能。
桥上戏台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思 考下桥梁不仅仅是供人通行的作用,或许,可 以让人驻足停留观赏下周围的宜人景色。
15
江苏,浙江地区戏台
16
江苏
戏台采用前后勾连式,平面呈凸字型,前台单开间, 单檐歇山顶,后台三间,硬山顶,后台山墙开窗。
10
德和园大戏台,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 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中间均有天地井联 通,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情节。
11
闲民四 的平川 坐日罗 在从成 街戏古 边台镇 茶下戏 棚通台 里行, 观,矗 戏遇立 。到于
节街 日心 ,之 则中 可, 悠居
12
戏台前面左右和灵元宫 左右都有出入口,和永 宁桥一起形成完整的剧 场。
2
• 中国戏剧表演场所的演变
• (1)临时性表演场所向永久性表演场所转变。戏曲表演场所产生的 初期是临时性的,后期不断向永久性表演场所转变,并形成了以永久 性表演场所为主,临时性表演场所作为补充的局面。
• (2)初期,表演是在平地上进行的,后来演变为在高台上进行,舞 台也由简陋的露天舞台演变为有屋顶的台子。
21
戏台单檐歇山顶,台面呈 方形,四角柱通体石柱, 花篮型柱础,
藻井四周为卷轩式弧形,斗拱与梁承托, 上部为八角形,有八条直线做辐射状, 每条十斗,层层叠进,精致美观。
22
戏台采用前 后勾连式, 平面呈凸字, 前台面宽6.6 米,进深4.3 米,单檐歇 山顶,后台 面宽三间, 硬山顶。石 砌台基,高 2.4米。
7
浙江绍兴小戏台,戏台背河而立,正面是一座古庙。这座戏台原来是为酬神 而建,后来逐渐成为村民们娱乐的场所。
8
看的四 到背川 这面都 座,江 雕游堰 梁人二 画从王 栋庙庙 的门戏 琼进台 楼入, 玉大建 阁院于 。,二
回王 首庙 即大 可门
9
二王庙底部悬空,供行人进出行走,这是很 多庙宇戏台的格局。 戏台前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为游人们所喜 爱。
台中有隔扇,两侧设上下场 门,台面后侧有楼梯可达地 面
25
东西看楼有上下两层,面宽三间, 为看戏方便,二层地面设有台阶。
即在靠近台面一侧抬高,易于让人产生更强 烈的空间区域感,使其和观赏区以外的区域26 进行区分。
戏台前檐的四根方 柱替换为两根铁柱, 改善了看戏的视线。
戏台台面近方形,面宽2.5米,进 深1,15米,单檐歇山顶,台面高 1.66米。台面围以美人靠。
天花藻井多做成圆形或是类圆形,坚 实美观。
30
谢谢观赏
31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32
27
藻井呈圆形,有斗拱螺旋叠涩 盘筑,井口以十六个龙头状坐 斗向上重叠。
28
剧场庭院
上 下 两 层 。
各 五 间 ,
有 看 楼 ,
庭 院 两 侧
29
总结:
江浙地区的戏台多为单檐歇山顶,浙 江地区前台多为方形,江苏则矩形为多。
屋顶上多把正脊龙尾做S型上翘,古 朴生动。
戏台一般都有专门的庭院和看台供观 众们停驻,休息。看台多为两层。
永宁桥位于两个自然村交 界之处,为单栱石桥,桥 上建阁,桥的一端为戏台, 另一端为庙宇灵元宫。 。
13
桥上建阁,宽六米,桥两边有木栏杆, 柱间有固定纵向长椅,演戏时在长椅 上横向搭板,即为观众席
14
总结
水上戏台可联想到延伸到水面上的小广场, 易于满足人们的亲水性
庙门后戏台因其下部架空形成自然地通道, 并可使戏台抬升,便于人们观赏
桐乡县乌镇修真观戏台是乌镇清代四个戏台中仅存的 一个(另有东寺,西寺,城隍庙戏台)。
前台广场十分开阔,是看戏的地方,也是旧时乌镇文
化娱乐中心。
23
戏台呈方形,面宽进深均 4.9米,单檐歇山顶,台面 高1.4米。
台沿围以低矮栏杆, 栏杆用工字格棂,上 嵌圆心板,每板一字。
24
藻井用牛毛螺旋叠涩盘筑。明 镜之中雕一麒麟。
前台单间6.6米,深2.9米。
17
戏台坐北朝南,有马头 墙,房屋形式与前一个 相仿。
18
前台单间4.6米,深5.0米。 后台通面宽14.5米,进深4.6米。
武进县万绥镇东岳庙戏台乐台
19
戏
台
上
下
戏 台 后
场 门
台
戏 台 后 台 楼 20 梯
浙江
戏台与山门明间勾连而建,前台面宽和进深均为5.16 米,四角柱石质,下方上圆,通为一体。重檐歇山顶 青灰筒瓦,正脊龙尾做S型上翘,古朴生动。
• (3)由依附于寺庙向戏台向独立式的、商业化的戏园转变。戏曲最 初是酬神的活动,通常在迎神赛社的节日举行,所以它和寺庙结合紧 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戏曲也开始商业化,后期出现了封闭的茶 园剧场,进行经常性的演出,而不用再等到迎神赛社的节日了。
• ( 4 )观众席从露天的简陋场地向封闭的、专设的观众席转变。初期 只重视戏台本身的建设,戏台的装饰非常华丽,而观众席往往是简陋 的露天场地,后期出现封闭的专设的观众席,并有常坐和雅座之分。
3
一些特殊形式的戏台
4
浙江地区多水路, 人们以行船代步, 于是,有了一种叫 做水广场的形式诞 生,人们聚集在水 面上,划着坞篷小 船,看着离水面不 远的各种表演。
5
有一种水上广场是为了看戏,戏 台就盖在岸边,朝向水面,观众 坐在乌篷船中或在 对岸看戏,
这是浙江水乡特有的一种观剧方 式。
6
台 下 流 水 淙 淙 , 水 中 景 象 清 晰 可 见 。
戏台
———中国的曲艺建筑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中国古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它的 分布范围广泛,留存至今的数量也是十分可观的。 从威严肃穆的大内宫殿到繁华嘈杂的街市里巷, 再到一些与世隔绝的蛮荒山村,都可见到它的踪 影。中国古戏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 不仅承载了中国古典的戏曲文化,还是中国世俗 生活的真是写照。
街道戏台可演化成两座建筑之间的链接处, 可做走廊,可供人停留休息,或是加些表演功 能。
桥上戏台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思 考下桥梁不仅仅是供人通行的作用,或许,可 以让人驻足停留观赏下周围的宜人景色。
15
江苏,浙江地区戏台
16
江苏
戏台采用前后勾连式,平面呈凸字型,前台单开间, 单檐歇山顶,后台三间,硬山顶,后台山墙开窗。
10
德和园大戏台,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 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中间均有天地井联 通,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情节。
11
闲民四 的平川 坐日罗 在从成 街戏古 边台镇 茶下戏 棚通台 里行, 观,矗 戏遇立 。到于
节街 日心 ,之 则中 可, 悠居
12
戏台前面左右和灵元宫 左右都有出入口,和永 宁桥一起形成完整的剧 场。
2
• 中国戏剧表演场所的演变
• (1)临时性表演场所向永久性表演场所转变。戏曲表演场所产生的 初期是临时性的,后期不断向永久性表演场所转变,并形成了以永久 性表演场所为主,临时性表演场所作为补充的局面。
• (2)初期,表演是在平地上进行的,后来演变为在高台上进行,舞 台也由简陋的露天舞台演变为有屋顶的台子。
21
戏台单檐歇山顶,台面呈 方形,四角柱通体石柱, 花篮型柱础,
藻井四周为卷轩式弧形,斗拱与梁承托, 上部为八角形,有八条直线做辐射状, 每条十斗,层层叠进,精致美观。
22
戏台采用前 后勾连式, 平面呈凸字, 前台面宽6.6 米,进深4.3 米,单檐歇 山顶,后台 面宽三间, 硬山顶。石 砌台基,高 2.4米。
7
浙江绍兴小戏台,戏台背河而立,正面是一座古庙。这座戏台原来是为酬神 而建,后来逐渐成为村民们娱乐的场所。
8
看的四 到背川 这面都 座,江 雕游堰 梁人二 画从王 栋庙庙 的门戏 琼进台 楼入, 玉大建 阁院于 。,二
回王 首庙 即大 可门
9
二王庙底部悬空,供行人进出行走,这是很 多庙宇戏台的格局。 戏台前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为游人们所喜 爱。
台中有隔扇,两侧设上下场 门,台面后侧有楼梯可达地 面
25
东西看楼有上下两层,面宽三间, 为看戏方便,二层地面设有台阶。
即在靠近台面一侧抬高,易于让人产生更强 烈的空间区域感,使其和观赏区以外的区域26 进行区分。
戏台前檐的四根方 柱替换为两根铁柱, 改善了看戏的视线。
戏台台面近方形,面宽2.5米,进 深1,15米,单檐歇山顶,台面高 1.66米。台面围以美人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