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名胜古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名胜古迹
城隍庙在郑州市商城路北。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 (1501年) 重修,其后屡有修葺。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乐楼高达15米,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飞舞,荷花、狮子陪衬。庙内碑碣很多,其中有明张大犹草书石碑“福赞”、“寿赞”两通,笔迹苍劲挺拔。前者碑高180厘米,宽82厘米,厚约21厘米;后者碑高181厘米,宽80厘米,厚21厘米。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刻在郑州市博物馆内。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 苏轼知颍州时,应开封刘季孙之请,以真、行、草兼用字体写成《醉翁亭记》长卷,卷末有赵孟頫、宋广、沈周、吴宽等人的跋尾赞叙。明隆庆五年 (1571年) 秋,刘巡邀请文彭、吴应祈为之双钩勒石,立于鄢陵县刘氏家祠内。原件墨迹。其时为高拱所得,不久又为张居正所有,张氏获获抄家,被没入宫廷,后焚毁。
清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高拱的侄曾孙高有闻因原刻磨损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于新郑县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石刻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郑石刻于1959年移置郑州市博物馆,建立长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18块,每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左右;其后还有6块宽约40厘米、长60-90厘米的石刻,是赵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题跋。
商代遗址在郑州市区内。面积25平方公里,1959年秋发现。1955年在遗址中部又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城垣,为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遗址,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之一。在此发掘出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沟、墓葬等遗迹,以及铜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遗物,还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号。在城的北墙和南墙外有冶铸青铜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西墙外有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北墙外还有磨制骨料的擤工业作坊遗址。在城内东北部,有大面积的带有石柱础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宫殿遗址。在西城墙外的社岭街和城墙东南角,出土大量青铜器,有方鼎、圆鼎、尊、卣、觚等,是商代文物之精华。
兽面纹牛首铜壶
兽面纹牛首铜尊
兽面纹铜方鼎
杜岭方鼎1974年出土于杜岭岗南段张寨南街,通高100厘米,重86.4公斤。
大河村遗址在郑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里处,距市区12公里。1964年秋季发现。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2-1980年曾进行11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和遗物。是一处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为住房的遗存,已出土房基28座,年代有异,结构亦不相同。房基据碳同位素测定,距今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大量陶器中独具风格的双连壶,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出土数量甚多,色彩鲜艳,花纹图案多样,为大河村彩陶的一个特点。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象,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石制的斧、铲、刀、镰和蚌刀等的
出土,高粱、粟和莲子等种了的发现,表明农业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实践和生活来源。
彩陶钵,1972年出土。
大河村类型彩陶连体瓶,大河村出土。
吉鸿昌墓在郑州市西郊烈士陵园。吉鸿昌 (1895-1934),扶沟县吕潭镇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就义,葬于吕潭镇鸿昌学校花园内,1974年移葬郑州烈士陵园。
纪公庙在郑州市西北26公里纪公庙村。汉荥阳城西南300余米。纪信是刘邦的大将,汉高祖三年 (前204年),项羽困刘邦于荥阳,纪信假扮刘邦诳楚,使刘邦得以遁走成皋 (治今荥阳西北汜水镇)。项羽怒,焚纪信。后人在荥阳西南为纪信修墓立庙。庙已无存,原址有唐代以后重修庙宇和赞颂纪信的碑刻30余块。其中以唐武周长安二年 (702年) 书法家卢藏用撰文书写的石碑最为珍贵。碑高2.27米,碑额系书“汉忠烈纪公碑”六字,碑身隶书。庙后有纪公墓,高7.5米,围125米。登冢顶可俯瞰古战场风光。
花园口在郑州市北17公里处,紧靠黄河南岸。宋时曾在此建闸治水,后渐成村落,名桂家庄。明吏部尚书许某在此修建花园,方圆540亩余。后河道南移,村落与花园被河水吞没,成为黄河渡口,名花园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开封,逼近郑州,国民党军队在此扒开黄河大堤,使豫东、皖北、苏北三省的千里沃野变成荒无人烟的黄泛区。1947年3月将决口堵复,河水流回故道。
古荥冶铁遗址在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面积12万平方米。1965
年和1975年曾部分发掘。发现炼铁大高炉两座,炉缸呈椭圆形,炉壁、炉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筑而成,炉前、炉侧有冶炼的架木遗迹。经复原,高炉在6米以上,容积50立方米,周围有矿石堆、水井、水池、炼渣区等,还有预热鼓风的风管,是一个完整的冶炼作业系统。高炉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铸造模具和铁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铭文,产品以生产工具为主。遗址的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发掘材料证明它是官营的冶铸联合作坊。
原武温穆王壁画墓在郑州市二十里铺瓦屋孙村东南。是明太祖的八世孙。墓在地面下7米处,为一坐北向南的砖券墓,墓室正面有一高大门楼,两扇石门可以启闭。墓室长6米、宽5米、高3米,墓后壁上方有一盗洞。墓内残存四块墓志铭,均为72厘米见方的石碣,说明该墓是原武温穆王及其元配张太妃的合葬墓。墓室内布满彩绘壁画,后壁中央绘有释迦佛像,两旁绘有护法灵禽、麒麟、大象。东西两壁绘有帝王和王妃画像及其亲人、侍者、菩萨、比丘,以及亭台楼
阁和各种乐器等。墓顶绘日月星象,云气缭绕,仙鹤翩舞。1953年墓上方新建保护房,墓志铭镶砌在室内墙上,墓室内建有长20米的隧道,历46级可达墓底。
巩义市
石窟寺在巩义市区东北约8公里的大力山下。北魏熙平二年 (517年) 建。东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现存5窟、256龛、7743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第一窟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壁脚雕神王、怪兽和伎乐人。“帝后礼佛图”分三层六组,每层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后为皇帝、皇后和侍从,前呼后拥,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动。为我国现存浮雕中较完整的杰作。
正龛佛像—石窟寺第1号窟中心柱正龛佛像,是北魏晚期佛像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