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供求矛盾所致。更关键的是,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必将长期存在。此外,还对这种供求矛盾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建设、高等教育结构、相关主体观念等方面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给;需求;市场化

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交接处,学生毕业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首先涉及到解决吃、住、行等基本生活的经济来源,其次是涉及到如何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问题。大学生是从小学起经过无数次的优胜劣汰的考试筛选,最后进入大学的年轻人中的佼佼者,每个人毕业时都有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做出成绩,光宗耀祖为父母争光,又用拳拳之心报效祖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他们走出校门之后,除了比较幸运的人以外,很多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变成“啃老族”、“闲杂人员”。这些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富有创新能力的年龄阶段,如果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荒废了美好时光,那是人才的浪费,既不利于国家建设又构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认真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做好毕业前的就业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毕业后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骨干作用,这是大学职业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 大学毕业生供求矛盾解析

1.1 从宏观上看是总休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供大于求

这种供大于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在的转型阶段不相配套的矛盾。形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高峰期,有着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二是我国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上正处于转型期,进人了改革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造,在人员配置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定岗定编、优化人员结构、减员增效,并且推行劳动合同制等改革措施,给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加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分流,企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以及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转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劳动力总量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1.2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时至今日,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抱着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及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好一点、生活舒适一点的“三大”和“三个一点”的择业观。他们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不愿意到基层,更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这种就业观念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造成了就业的困难,致使45%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而50%的人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发生。

1.3 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

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使人才供求的“买方市场”优势突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门槛抬高,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了人才高消费现象,这不仅浪费了人才,也给大学生就业增大了难度。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这些单位不从长远考虑只看重现实能用得上,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甚至有些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女生。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不少用人单位还认为大学毕业生比较普遍存在一些间题,比如现在的大学生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交协调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普遍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严肃而现实的课题[1]。

1.4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的矛盾

实质上这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的滞后造

成的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据我国人事部门的统计,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使不少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非常严重。目前,长线长、短线短的现象仍较突出,而学校还在年年不断地扩大着招生人数。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时,都不希望所选的毕业生“学非所用”,这正像工厂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造成供大于求一样,造成了人才的积压。

1.5 现行毕业生工作的模式与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存在矛盾

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到目前已基本确立。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是由政府的教育、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所获得的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单位的主渠道还基本上是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人事部门来说,大量的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需要整合,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但是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基本是各自为政,相互沟通较少,使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另外,目前社会的用工制度还是计划与市场共存,改革没有到位。许多用人单位没有自主用工权,不能够自主地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这也是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的原因之一[2]。

2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2.1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无疑是影响就业的根本性因素。我国经济近十年间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相比之下,劳动就业数量并未随经济发展而明显提高。当就业弹性为负且经济出现正增长时,揭示经济对就业存在“挤出”效应,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大学生是属于高层次的劳动力,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将决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定时期内的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

另外,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结构的严重失衡,使各地区、各城市之间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呈现很大的差异,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平均预期机会呈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