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人物介绍之李鸿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人物介绍之李鸿章
生平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李鸿章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各抒己见:纵观中国的近代史,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卖国贼,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去简单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李鸿章确实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有一己私利,但是也不能一叶障目而忽略他对当时清政府做的贡献。
一方面,李鸿章忠于自己的朝廷,而且倡导了洋务运动,着实为清朝做了很多好事,尤其是军事现代化以及船舶机械加工制造业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他所签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其实也是被逼无奈,他的背后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大清朝,试问,一个国家不强大,如何能在外面立足。
所以包括他签订的《马关条约》等,其本质上是清朝的国力衰微,李鸿章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外交官的角色。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从当时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是大清国唯一一个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被誉为“东方俾斯麦”。
(出自《伊藤博文自传》)
李鸿章另外比较突出的贡献就是上面说的创办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
1863年两江总督曾国藩“拟设立铁厂”,先是从美国进口了制造的机器,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遵示拨款万两,并复函曾国藩说:“西人制器之器,实为精巧。
醇甫此行,当可购到。
海疆自强,权舆于是。
”(出自《李文忠公全书》)
1865年,李鸿章让丁日昌访求数月,购得设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铁厂,合并
原由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炮局,于9月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7年该局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建造机器厂、洋枪楼、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等,开始制造兵轮。
后来,该局于1868年-1870年间,陆续设立翻译馆、汽锤厂、枪厂,并在龙华镇建厂制造洋枪细药及铜帽炮引,使之逐渐成为一个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的综合性新式军用企业。
1865年,李鸿章升署两江总督后,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在雨花台设厂,改称金陵机器局。
此后,逐渐扩充规模,改良设备,到1860年代末,已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大炮、炮车、炮弹、枪子和各种军用品。
这对于中国近代军工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李鸿章想要以“自强”、“求富”,企图通过兴办民用企业,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燃料供应、“调兵运饷”的交通运输困难和“练兵练器”的经费问题。
人们对李鸿章的偏见大部分来自甲午战争。
黄海一役,北洋海军一败涂地,但是从整个甲午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所有的淮军助理部队派往前线,从主观希望上权利与日本一战,但客观上用人不当,人用了当时“只试弓马”的丁汝昌而导致了战争进程的改变。
吴汝纶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摘自《桐城吴先生年谱》卷二,第9页)。
甲午战败后,当时的国民对北洋海军极度失望。
而后李鸿章赴日商讨马关条约,在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了卖国罪名。
然而,人无完人,李鸿章也有自己的一己私欲。
甲午战败,李鸿章引为奇耻,乃力主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结果产生《中俄密约》,于中国利权做出相当程度的牺牲。
沙皇冬宫档案资料证明,李鸿章与俄方签订《中俄密约》并受贿确有其事。
密约签订后,维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鸿章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约合190万美元)的酬谢。
李鸿章至少拿到了其中的170.25万卢布。
据记载,俄方先后三次给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支付款项,其中一笔是俄国专使吴克托穆亲王到北京交给李鸿章的。
而更令人费解的是,李鸿章收受此贿之时,中国的普通百姓正在为李鸿章签订的《马关条约》买那二万万两白银的单。
因此,从一定层面上说,李鸿章确实做了许多努力,只是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多努力只是一只困兽在做垂死挣扎。
一个年迈的老者,背后是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